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中小学的了解,我们感觉到,很多学生从小养成了“都怪你”的思维习惯,一不如意就埋怨别人:问题没弄懂,怪老师没讲清楚;考试没考好,怪老师题目出难了、评卷太严了;上课迟到了,怪别人没提醒他;同学之间闹矛盾,口口声声怪人家的不是……怨天怨地,唯独不怪自己。这不禁让我想起朱光潜先生在《 谈立志 》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的人往往有一套自宽自解的话,就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诿到环境。明明是自己无能,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显本领;明明是自己甘心做坏人,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做好人。”虽然朱先生的话针对的是成人,学生的程度似乎不能这样“上纲上线”,但是成人的这种严重程度不可能是某一天突然形成的,它必定是一个人从小时候起逐渐累积而成的。古人云:“教人孩童。”意思是教育人要从他们孩提时开始,因此,作为既为“经师”亦为“人师”的中小学班主任,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一、协调并指导家庭教育,共同矫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动则“归因于外”“怪罪别人”的习惯,最早可能源于家庭。请看一则材料: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到一位中国朋友家中做客,主人两岁的儿子在客厅里跑动,不小心被椅子绊倒,大哭起来。当妈妈的赶紧跑过来抱起小孩,一边用手打椅子,一边说:“宝宝不哭,妈妈打这个坏椅子,妈妈打这个坏椅子。”心理学家见此情景不禁有些狐疑,她说:“这跟椅子没关系,是他自己不小心被椅子绊倒了,并非椅子的错。你应当让他知道,如果是他做错了什么事,责任就应当由他自己来负。这样他长大后就会慢慢懂得,在他与这个世界发生关系时,他所应负的责任是什么。”
应该说,中国这样的教育场景绝不鲜见,在很多家庭的教育中都可以看到。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下,很多孩子从小就慢慢养成了“外求”的习惯。等到他们上学后,一旦成绩不理想,家长唠叨得最多的话恐怕就是:“又考得这么差,你看看对门(或楼上,或楼下,或同事的孩子)谁谁谁,考全班第一,你怎么就不争口气呢?我都觉得没有面子!”开完家长会回来,又会数落一通:“你考得那么差,我坐在那头都抬不起来,这个会对我来讲是一个煎熬,以后我再也不去给你开这个会了!”
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所限,时间长了,他们慢慢就会觉得,自己原来是为父母的“面子”而上学的。那么,骂多了以后,他愈发产生逆反心理:“你越是骂我,我越是不为你学,气死你!”最后,可能会导致一个恶性循环——成绩不好,家长越骂;家长越骂,越是逆反,结果学得越差。
“解铃还得系铃人。”既然问题最早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而引起,要解决它,当然还得从家庭教育开始。班主任在这方面可以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在家长会上,不要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有差别地对待学生家长。因为这样做,会使那些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家长坐在会场里灰头土脸,他们回家之后自然会迁怒于子女。人们通常说“要公开地表扬,悄悄地批评”。学生成绩落后,教师不要当众数落“谁谁谁考得最差”“谁谁谁退步最大”。因为任何工作都有一个底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坚守的底线就是不能伤了学生和家长的脸面。伤了脸面,人就没有了尊严感,就没有了自信心,他也就失去了人格中最珍贵的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跟家长个别交流,交流的开始要尽可能地说学生的优点,以拉近与家长的距离;学生不可能一无是处,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闪光点。另外,交流的重点应放在跟家长共同商量“转差”的办法。
第二,很多时候,要改变学生,先得改变家长。班主任是专业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家长普及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班主任可以通过电话、QQ、面谈等形式跟家长了解和汇报学生的情况,也可以通过“班级开放日”“亲子活动”“家长课堂”等形式,逐步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引导家长的教育行为。班主任的这些工作还需要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例如,有报纸报道,某县一所学校,曾经有班主任抱怨家长“素质低”“只养不教”“教不得法”“因为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造成学校教育难度太大,我们老师太难当了”,等等。该校的校长得知这一情况后,没有坐视不管,他不仅指导班主任开展家长教育工作,而且还建立各级(校级、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甚至每月亲自授课一次。时间长了,效果慢慢就出来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开始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总之,要矫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还得家校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二、利用各种机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内省内求”的教育
虽说学生“动则外求”的习惯最初来自于家庭,但是不可否认,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延续甚至强化了这种习惯。一场考试下来,一些班主任在表扬优生的同时,总会习惯性地训斥“学困生”:“就因为你们,把全班的平均分给拉下来了,影响了我们在全年级的排位。”“就因为你们,这次我们班级评优又泡汤了,真是‘害群之马’。”“我这个班主任怎么就这么倒霉,摊上你们几个,累死了也得不到一个好名次。”……殊不知,这样讲多了,学生就会觉得,在家里要为父母的面子而战,在学校里又要为老师的面子而学。你指责得越多、批评得越厉害,他越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因此教师在学生面前,首先,要正确“归因”,做“内省内求”的榜样。学生有问题,不能一味指责他们,应多从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找找原因,多在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想想办法。即使是存在于学生身上的问题,与其无休止地抱怨,不如在指导上多下功夫。其次,对学生进行正确动因的教育。告诉学生,将任何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行为都归罪于环境,归罪于他人,只能导致整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这样的人是很难获得真正成功的。其实有相当多的问题起之于“内因”,起之于个人的主观水平。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通过明示或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责任必须自己担当起来,“成功是我的成功,失败也是我的失败”,把一切达不到预期效果的事情都归因于外因,是一种逃避,是懦夫心理。人生其实就像吃自助餐,你要生存、要发展,就要自己去争取、去打拼,如果只是一味地等着别人把东西送到你面前,你将永远也成功不了。
歌德在《 诗和真 》中说:“人们在一切事情上最终不得不求助于自己。”哥尔德斯密斯在《 旅客 》中也说:“无论何地,我们都要把自己托付给自己,自己的运气要靠自己创造和发现。”事实上,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早就告诫过:要不假外求,只向内心讨生活。一旦学生有了“向内心讨生活”的意识,形成内趋力,他们就会认真地对待学业、认真地对待人生,这比任何外在的要求、期望或压力等都要有效得多、持久得多。
(作者单位:江西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330032)
一、协调并指导家庭教育,共同矫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动则“归因于外”“怪罪别人”的习惯,最早可能源于家庭。请看一则材料: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到一位中国朋友家中做客,主人两岁的儿子在客厅里跑动,不小心被椅子绊倒,大哭起来。当妈妈的赶紧跑过来抱起小孩,一边用手打椅子,一边说:“宝宝不哭,妈妈打这个坏椅子,妈妈打这个坏椅子。”心理学家见此情景不禁有些狐疑,她说:“这跟椅子没关系,是他自己不小心被椅子绊倒了,并非椅子的错。你应当让他知道,如果是他做错了什么事,责任就应当由他自己来负。这样他长大后就会慢慢懂得,在他与这个世界发生关系时,他所应负的责任是什么。”
应该说,中国这样的教育场景绝不鲜见,在很多家庭的教育中都可以看到。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下,很多孩子从小就慢慢养成了“外求”的习惯。等到他们上学后,一旦成绩不理想,家长唠叨得最多的话恐怕就是:“又考得这么差,你看看对门(或楼上,或楼下,或同事的孩子)谁谁谁,考全班第一,你怎么就不争口气呢?我都觉得没有面子!”开完家长会回来,又会数落一通:“你考得那么差,我坐在那头都抬不起来,这个会对我来讲是一个煎熬,以后我再也不去给你开这个会了!”
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所限,时间长了,他们慢慢就会觉得,自己原来是为父母的“面子”而上学的。那么,骂多了以后,他愈发产生逆反心理:“你越是骂我,我越是不为你学,气死你!”最后,可能会导致一个恶性循环——成绩不好,家长越骂;家长越骂,越是逆反,结果学得越差。
“解铃还得系铃人。”既然问题最早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而引起,要解决它,当然还得从家庭教育开始。班主任在这方面可以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在家长会上,不要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有差别地对待学生家长。因为这样做,会使那些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家长坐在会场里灰头土脸,他们回家之后自然会迁怒于子女。人们通常说“要公开地表扬,悄悄地批评”。学生成绩落后,教师不要当众数落“谁谁谁考得最差”“谁谁谁退步最大”。因为任何工作都有一个底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坚守的底线就是不能伤了学生和家长的脸面。伤了脸面,人就没有了尊严感,就没有了自信心,他也就失去了人格中最珍贵的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跟家长个别交流,交流的开始要尽可能地说学生的优点,以拉近与家长的距离;学生不可能一无是处,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闪光点。另外,交流的重点应放在跟家长共同商量“转差”的办法。
第二,很多时候,要改变学生,先得改变家长。班主任是专业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家长普及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班主任可以通过电话、QQ、面谈等形式跟家长了解和汇报学生的情况,也可以通过“班级开放日”“亲子活动”“家长课堂”等形式,逐步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引导家长的教育行为。班主任的这些工作还需要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例如,有报纸报道,某县一所学校,曾经有班主任抱怨家长“素质低”“只养不教”“教不得法”“因为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造成学校教育难度太大,我们老师太难当了”,等等。该校的校长得知这一情况后,没有坐视不管,他不仅指导班主任开展家长教育工作,而且还建立各级(校级、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甚至每月亲自授课一次。时间长了,效果慢慢就出来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开始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总之,要矫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还得家校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二、利用各种机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内省内求”的教育
虽说学生“动则外求”的习惯最初来自于家庭,但是不可否认,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延续甚至强化了这种习惯。一场考试下来,一些班主任在表扬优生的同时,总会习惯性地训斥“学困生”:“就因为你们,把全班的平均分给拉下来了,影响了我们在全年级的排位。”“就因为你们,这次我们班级评优又泡汤了,真是‘害群之马’。”“我这个班主任怎么就这么倒霉,摊上你们几个,累死了也得不到一个好名次。”……殊不知,这样讲多了,学生就会觉得,在家里要为父母的面子而战,在学校里又要为老师的面子而学。你指责得越多、批评得越厉害,他越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因此教师在学生面前,首先,要正确“归因”,做“内省内求”的榜样。学生有问题,不能一味指责他们,应多从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找找原因,多在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想想办法。即使是存在于学生身上的问题,与其无休止地抱怨,不如在指导上多下功夫。其次,对学生进行正确动因的教育。告诉学生,将任何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行为都归罪于环境,归罪于他人,只能导致整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这样的人是很难获得真正成功的。其实有相当多的问题起之于“内因”,起之于个人的主观水平。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通过明示或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责任必须自己担当起来,“成功是我的成功,失败也是我的失败”,把一切达不到预期效果的事情都归因于外因,是一种逃避,是懦夫心理。人生其实就像吃自助餐,你要生存、要发展,就要自己去争取、去打拼,如果只是一味地等着别人把东西送到你面前,你将永远也成功不了。
歌德在《 诗和真 》中说:“人们在一切事情上最终不得不求助于自己。”哥尔德斯密斯在《 旅客 》中也说:“无论何地,我们都要把自己托付给自己,自己的运气要靠自己创造和发现。”事实上,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早就告诫过:要不假外求,只向内心讨生活。一旦学生有了“向内心讨生活”的意识,形成内趋力,他们就会认真地对待学业、认真地对待人生,这比任何外在的要求、期望或压力等都要有效得多、持久得多。
(作者单位:江西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33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