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能力培养的多维度研究生培养模式

来源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zxok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效培养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至关重要,也是使研究生成为富有创新性的高级创新人才的关键.结合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创新研究院的发展模式,探索在科技创新研究院组建模式背景下研究生科学素养培养机制、重大科研项目中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院及企业帮扶下的产学研相结合协作实践模式,旨在为提升在校研究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导师注重引导研究生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和科研素养的提升,并采用学科交叉科研团队、科研项目培养、产学研用实践等多个因素交叉结合的方式创新研究生培养方式.
其他文献
为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指导思想,我们在中医药院校本科教育的中成药学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梳理中成药学各章节专业知识点,挖掘思政元素,列举典型思政案例,进行中成药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学生作为新一代医药人的责任担当为首任,以“根植学生家国情怀、涵养学生大学情怀,培养学生专业情怀”为目标,提升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自信;引领学生作为未来医药工作者的价值观塑造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中日韩三国互为近邻,同为亚洲重要国家,其文化传统及社会价值理念较为相似,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也比较相似.本文以历史和比较的视角,分析了日韩两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对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启示.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形成小学生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了更多时代性的教学理念,这些都促使小学数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基本数学思想,对其类别以及内涵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才能够全面掌握小学数学思想的应用原则,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对此,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中基本数学思想的类别与内涵进行浅析,探究其应用意义,并做展望,仅供参考.
目的:探究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情景模拟教学在危重症护理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我院重症医学科临床实习的护理本科专业学生100例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对照和实验两组,每组50例.两组分别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情境模拟教学法.观察两组学生学出科的理论成绩以及实践操作技能成绩并进行对比;对于两组学生的教学工作满意度进行评估并比较.结果:实验组学出科的理论成绩以及实践操作技能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实验组学生的教学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危重症护理实践
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应对压力的资源,也可以缓解情绪劳动不良后果的影响.笔者通过就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因素对情绪劳动影响程度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社会支持对情绪劳动的相关性以及社会支持对情绪劳动的预测作用.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是体育教师通过适时调节社会支持,使中学教师及时调节情绪,从而为体育教学和体育工作创造更大的效益.
晏阳初在河北农村所提出的包括“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农民教育思想,对今天的“乡村振兴”战略有启示作用.当下的乡村教育应重视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提高农民的就业质量;丰富乡村的文化,提倡公民道德生活,树立卫生意识,引导良好乡风.采取学校、家庭、社会三种途径,搞好乡村教育,实现乡村振兴.
学习指导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教学中可在阅读、记忆、思维、练习和创造中渗透学习指导,以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与发展智能,从而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实践表明,数学教学中渗透学习指导是必要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大类培养模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强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领导力也逐渐成为大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本文以太原理工大学求实学院为例,试图在大类培养模式背景下来探讨一年级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实践途径,持续改进和创新基于大类培养的书院管理模式下一年级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体系机制,积极探索实践最适合一年级大学生的领导力培养模式.
本文以某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共101名学生为例,研究了他们的学习力水平,并提出了提升学习力的措施.学习力取决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其中内在原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创新能力和学习效果四个方面,外在原因包括学校资源,师资力量,学习氛围三个方面,本文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测试了学生的学习力现状,再从问卷中分析得出学习力的影响因素,进而找到提升措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大学新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良好的法治素养,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基础”课程的专题化设计在符合“基础”课的性质的基础上,按照课程教材逻辑来进行设计,遵循由抽象到具体、理论到实践、思想到行为的逻辑,有效增强“基础”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亲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