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u_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服务,阅读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与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创新精神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品质,而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是学生成长成才必备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自主性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给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力和机会,如学习内容、学习策略等,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性学习的实质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本质在于学习,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位置上,才有可能实现教学的优化,阅读教学尤其如此。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如果教师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学生自然也会受到老师的感染,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时,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将会是以前没有过的。
  当然,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如果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就会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二、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合作性学习中,学习者以多人为单位进行学习,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合作性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者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与自主学习相比,合作性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并有利于学习者健康情感的形成。
  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前提。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如在讲述《麻雀》一课时,就可以讨论: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情怀?我们的教参以及大多数人的认知中都认为是伟大的母爱。但也许就会有人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面对这样的质疑,我们尽可以让学生放胆讨论,课堂也自然活跃了。同学们最后就会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而这,应该是更为合理的答案,更是更具智慧的回答。
  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三、培养质疑探究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身学习要求和课程的内容要求选择并确定探究专题,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获取信息并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 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重视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既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人格塑造,把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学到如何学习,如何生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人与人相处必须要讲究沟通技巧,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拉近两者之间的关系,让问题简单化.在班级管理中,小学班主任虽然是管理者,却也必须要在工作中重视沟通艺术,与学生之间建立
探究实验作为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载体,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频繁出现,而热点之一就是测物质的密度,笔者就利用漂浮(或悬浮)这一转换思想测质量,进而测密度,谈一下浅识。  [问题]利用量筒和水可知漂浮(或悬浮)物体的质量。  [分析]由物体漂浮(或悬浮)的力学条件知:   F浮=G物  由阿基米德原理知:   F浮=G排  从而G物=G排   M物=M排=ρ水V排(ρ水已知,V排可测)
习作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是客观生活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学生生活情感的具体展现。习作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习作教学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习作源于他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人和事,从他们的习作中,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以及他们对一些事情的具体看法。生活是习作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习作便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把习作教学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是可以起到教学和育人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