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慌?地荒!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ibo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地产行业未来几年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造成房价飙涨根源之一的土地政策正在经历一个180度的转折,其对楼市长远的影响,或许还将超过房贷新政。
  
  日前落幕的“2008中国地产新视角地产责任高峰论坛”上,北京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提出:“卡住18亿亩耕地不准城市化”,是造成城市土地供应紧缺的原因,抛出了“城市化就是要把农村的宅基地集中起来变成城市”的观点。相邻而坐的美国龙安集团行政总裁饶及人当即反驳:“不要为了这一代的繁华把子孙的地都分掉!”由此又引发了唇枪舌剑。
  
  “红线”能不能碰?
  
  20世纪末,美国学者布朗曾发问:“谁来养活中国?”当时国人对这种提法颇不以为然,但中国耕地锐减的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国土资源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只有18.27亿亩,人均仅有1.39亩,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近5亿吨。按照我国共有13亿人口,每年人均需要粮食300多公斤计算,这点家底生产出的粮食,刚刚能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耕地保有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失地农民会给社会带来忧患,这一问题已经引发了中国领导人的高度警惕。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两会”上指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以确保粮食安全。”
  姑且不论中国耕地的底线究竟应该是多少亩,重要的是,中国9亿多农民,唯一可以拥有和依赖的生产资源,就是这18亿亩耕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应该以剥夺农民的权利为前提。城市化是为了能够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享受更好的环境,而不是让农民一无所有。
  
  “地荒”加剧“地慌”
  
  国家保护耕地无可厚非,但对于房地产业而言,谁获得土地,谁就获得了未来房地产发展的先机。任先生作为开发商话语权的“带头大哥”,却长期拿不到土地,焦急心理可以理解,“限制供给只会抬升房价”也是他一直以来的观点。但他将房价飙涨、土地稀缺归结于农民拥有土地太多、可供开发商开发建设用地太少的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早在“8·31”大限出台的时候,笔者就曾表示:土地在流通环节中的囤积是造成供应不足的根本原因。
  根据中国建设银行之前发布的数据,2001年初至2007年5月,开发商累计购置土地22亿平方米,实际仅开发完成12.96亿平方米,加上2008年多个城市成交的地块,近10亿平方米的土地囤积在开发商的手中,足够供应全国市场5年的开发量。
  就以北京为例。2007年4月,北京国土局公布数据,2002年至2005年期间,北京未形成商品住宅实物供应的项目供地达到3200公顷,可建住宅建筑面积约6300万平方米。7月,国土局公布数据,自2004年1月到2007年6月,北京住宅项目土地供应面积5775公顷,建设用地面积4206公顷,规划建筑面积7866万平方米。但两年半以来,北京供应712宗住宅项目用地,目前已竣工的土地面积669公顷,仅占总量的12%,其余多数为在建项目或尚未动工土地。
  由此可见,如果不对流通环节中所囤积的土地严格查处,再大的供应量都无法解决目前的供求矛盾问题,土地在流通环节中的囤积或许也是国土部门之所以紧缩地根的依据。此前,国土部门未能对土地资源进行控制,过度放松土地供应尺度,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8·31”大限“亡羊补牢”也就不难理解。
  问题是,国土部门紧缩地根虽然控制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但在土地使用环节中管理的缺位却造成了表面上的供应大幅减少,大部分闲置土地未能进入市场。“一刀切”紧缩地根的政策直接导致大部分此前未能获得廉价土地的开发商土地储备严重不足。土地供应减少“配合”着房地产商捂盘惜售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房价的上涨。
  在土地供应和需求矛盾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部分开发商开始将目光转向农村的宅基地,利用政策的空子大量开发小产权房。由于价格同商品房差异巨大,小产权房得到众多无力购买商品房的购房者的青睐,非常短的时间内在全国蔓延。对此,虽然相关部门屡次发出警告,并开展清查,但小产权房非但没有得到控制,更大有愈演愈烈的势头。不少所谓的专家和开发商更是呼吁政府放开对小产权房的管制,为房地产开发提供便利。对此,笔者持强烈反对态度。如果政府承认小产权房的合法性,剧增的市场需求将在数年内吞噬大量的农村宅基地甚至耕地,18亿亩的耕地红线将迅速成为历史。
  
  
  土地新政核心
  
  我们需要明白,保障耕地同满足正常的住宅需求并不矛盾。正如笔者此前发表文章所说,之前土地调控的失效,国土部门应当承担首要责任。在中国这个地少人多的国度,管不好房地产行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源——土地,宏观调控就永远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不管是银行紧缩银根还是提高利率,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房地产行业供不应求的状况。虽然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防止房地产泡沫快速膨胀,我们支持银行及相关部门采取果断措施,挤压房产投机空间,从而抑制部分需求。但社会要往前发展,城市化要继续推进,单方面抑制需求的措施注定只能是短期行为。要解决房地产行业的供求矛盾,根源还是解决土地问题,最终依然依赖于国土资源部职能的回归。
  政府需要正视的,并不是如何加大土地的供应量,以满足已经被资本所左右、被利益所俘虏的开发商的需求,而是如何促使土地的有效利用:
  比如,需要继续执行最严厉的土地调控政策,坚决打击囤地和违法用地行为。严格执行限期开工和限期完工的“双限”政策,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罚力度,合理控制新供应单宗住宅项目用地出让规模。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分散供应给更多的开发商以加大市场竞争,防止地产寡头的诞生及垄断土地资源,确保土地供应能够及时变成商品房供应市场。
  再比如,要加大保障性住宅的土地供应力度,确保土地供应优先满足真正需要住宅的普通百姓的自住需求,其次才满足富裕阶层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并抑制投资需求。严格贯彻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其年度供应总量不得低于住宅供应总量的70%的政策,形成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应,将住宅需求和商品房需求严格区分。
  更重要的是要完善土地管理机制,促使土地利用率最大化。在城市中心区域,应该放开对供应土地的容积率限制,鼓励开发商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价值,在不影响城市整体规划前提下,对已经供应市场的土地,可以考虑让开发商补缴土地出让金的方式增加容积率,此举不但可以大大增加商品房的供应量,同时还可以大幅缓解开发商拿地难的恐慌。
  从近期国家公布的相关政策中我们不难看出,随着土地供应方向、获取模式、开发周期、供应结构的变化,房地产行业未来几年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造成房价飙涨根源之一的土地政策正在经历一个180度的转折,其对楼市长远的影响,或许还将超过房贷新政。房贷新政只是抑制需求,而土地新政或将彻底改变房地产行业的总体格局。事实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用地、科学用地才是解决目前建设用地需求问题的正道,而打18亿亩耕地红线的主意,正如前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所言:“我们无法向全国人民交待,愧对子孙后代。”(本文作者为联达四方房地产经济公司董事总经理)
其他文献
从目前上海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统计看,和去年同期相比,大学生就业比率有所下降,根据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反馈,企业对大学生招聘比过去要谨慎。    就业难的新高峰    “对于大学生而言,新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既是福音,也是挑战!”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上海市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顾晓敏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会上顾晓敏提交了一份《关注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对大学生就业
拥挤收费只能是最后一招,在目前状况下,很可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早上6点半,家住上海闵行区莘庄的王先生早早地将车开出了小区,驶上沪闵高架,7点左右,王先生提前一个小时来到了位于徐汇区徐家汇地铁站附近的公司,每天上班几乎都要在这个时候到,也已经成为他6年之久的一个习惯。作为公司的一名高级职员,王先生的勤奋在公司员工心中留下了一个表率的印象。  “这个‘勤奋’是被逼出来的!”在与记者聊起这个话题的
这些来韩的外籍劳工中,大部分从事的是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特别是在韩国人不愿意从事的3D工种——“危险、艰苦和高污染”(Dangerous、Difficult、Dirty)工作,通过劳动挣点辛苦钱,一般每月收入在80万-150万韩元之间。    1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夺走了在韩国京畿道利川市某冷库打工的12名中国人的生命,另有一名中国女性在爆炸中身受重伤。这起韩国近年来罕见的严重生产事故
过去40年的全球人口大流动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消极后果。相反,在让数百万移民或外籍劳动力过上更好生活的同时,移民输出国和接收国在文化和物质上也获得双丰收。    在韩中国劳工日趋增多,正是国际移民大潮的一个缩影。  近来,意大利民众因犯罪率上升而责怪国内的罗马尼亚移民;在英国,无论来自什么党派的政客都表示要控制近几年迅速增加的移民数量;去年,法国、瑞士和丹麦的选民把承诺采取严格移民政策的候选人推上了宝
2007年,中国“嫦娥”奔月、“南海一号”出水、“雪龙号”再探极地,标志着中国的科学探险正向海陆空全面迈进。与极地探险和宇宙探秘不同的是,“南海一号”背后的深海远洋考古任务,对国人而言是一个新事物。  “南海一号”确实承载了世人很多的梦想,但科学是不需要炒作的。在商业化大潮滚滚的今天,“南海一号”打捞出现泛娱乐化、泛经济化的局面也确实难以避免,真正严肃的科学研究者应当习惯“坐冷板凳”,不要被经济浪
近日,德国《明镜》周刊报道称,去年11月中的一天早上,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跟中国外长杨洁篪在美国华盛顿州乔治敦的丽思卡尔顿酒店共进早餐,两人谈了45分钟。后来他们又在纽约会面,杨外长向施泰因迈尔指出,德国总理默克尔接见达赖的举动,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并辜负了中国政府对德方的信任。不过《明镜》周刊指出,这次纽约会面“有些变化”,杨外长“开始用英文交谈了”。  报道指出,那次乔治敦会谈标志着德中两国近2
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迎接21世纪金融经济时代正流行“纽伦港”。所谓纽伦港(Nylonkong),就是纽约、伦敦、香港三个城市的英文合称。《时代》周刊评价说:“如果19世纪与20世纪是帝国主义战争时代,那么21世纪就是金融时代。”它认为,这三个城市构筑了强有力的金融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活力。  分别位于美洲、欧洲和亚洲的这三个城市都是港口城市,而且经济发达,主要产业已从制造业转到了服务业。而且它
邀请石原出席奥运会,这表明中国很有大国心胸。想当年,中国能邀请世界最高级的“右派”尼克松访华,而今天的石原,让他去北京看看又有何妨?    “石原要去北京”不是新闻,“石原不去北京了”,反倒会是新闻。为何?可用两句话概括该背景。首先是“大势所趋”,其次是“形势所迫”。  可以说,正是中国发展的“大势”发生了作用。不少人说,日本头号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已有所转变。去年,王毅卸任之前,曾会晤石原,据消息
如果不是这样太过于和汽车相连,底特律也不至于因汽车业的衰退而陷入彷徨。    代表全球汽车业最高水平的北美国际车展,上周在“世界汽车之都”底特律盛大启幕。  车开到底特律,最大一个感觉,就是这座城市的确是“美国汽车的摇篮”——触目皆是美国品牌车:福特、林肯、克莱斯勒、凯迪拉克、别克等等。在纽约、华盛顿等城市常见的日本丰田和本田,在这里难得一见。  然而,在穿城而过的94号公路两边,巨大的丰田广告牌
“次级贷危机带来很多严重的问题,但也给中国的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提供了一个虽然算不上千载难逢、但至少几十年难遇的好机会。”    1月15日晚,花旗集团曝出自1998年创立以来首次季度亏损。受次级贷拖累,该集团第四季度共冲销181亿美元资产,净亏损98.3亿美元,每股亏损高达1.99美元。而花旗股价,也从去年5月18日55.55美元/股的最高峰,一路狂跌至1月18日的23.92美元/股,缩水超过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