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高中物理教学中,知识的发生过程应当受到教师的重视。因为知识的发生过程影响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与物理素养的提升。有效的物理知识发生过程,可以从知识发生背景的设计、知识形成过程的顺利性,与知识的运用三个角度来考虑。此之谓物理知识发生的三步曲。
【关键词】物理知识 知识发生 背景 过程 运用
当在有效教学的语境中看待高中物理教学时,会发现当下的教学追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存在着质的关系。显然,当下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评价尺度就是学生的知识构建与物理问题解决的能力,而其关键则在于学生构建知识的有效性。应试形态下的物理知识的构建常常是处于浓缩的状态的,因为大量的时间需要省下来去进行习题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就是有些知识的巩固需要多次的重复训练,这恰恰说明知识构建本身存在着问题。因此,丰富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生成深刻的认识,就成为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关键。本文总结了日常的教学经验与他人的研究成果,提出物理知识生成三步曲的观点,供同行批评指正。
一、设计知识发生的背景
物理知识的形成一般有一个真实的历史过程,但这个历史过程往往不適宜直接给学生(有时候也无法给学生,很多物理概念的历史进程是什么样子,今天已经无法复制出来了),于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去设计一个知识的发生背景,以让学生认识到新的物理知识是有必要形成的,就成为物理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借助于电场力做功等桥梁性知识,设计一个丰富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主要过程是这样的:第一步,让学生去比较电场强度与电势,通过对两者的描述对象、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与电势的确定、矢量还是标量、单位等的分析,认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第二步,提出问题:等势面有哪些特点?这一问题是基于场强、电势与电势差三个概念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而提出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分析与综合的物理思想方法,寻找三个物理量的关系;第三步,创设情境:给出一个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在沿电场方向存在着距离为d的A和B两个点,已知其间电势差为U。现有一电量为q的电荷由A运动到B,要求此过程中电场力做的功;第四步,变式训练:将A和B点改成不沿电场的方向。
通过上述系列教学步骤的设计,可以为学生探究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之所以说这个基础是坚实的,是因为这是一个物理思维情境,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直接吸引到探究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上;而其后几个问题的提出与情境的设计,可以让学生的思维逐步递进,从而满足学生逻辑推理的需要。有了这样的基础,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就有了生长的土壤。
二、让知识形成水到渠成
但是应当注意到,情境的设计与问题的提出,并不必然导致知识有效形成,知识的有效形成还需要进一步设计。在这里笔者获得了一个认识,那就是知识的最终形成,最好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效果。也就是说尽量不要用或者说少用教师的讲授去帮学生概括,这里可能会多花费一些时间,但是学生所形成的知识的印象远不是讲授所能企及的。
在探究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中,给出了上面的情境之后,教师还需要做以下几个工作:一是变式之后,让学生思考多种方法去求电场力所做的功。这一步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总结出匀强电场中任意两点间的电势差是由电场强度与这两点沿电场方向的距离决定的。而学生其实是有能力作出这一点总结的,因为这与经典力学中的力的做功是可类比的,事实上学生也正是在此类比的过程中,生成了关于力在重力场与电场中做功的综合性认识;二是进一步变式:如果将匀强电场变成非匀强电场,那上述结论还成立吗?这是一个极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这需要学生将上一步的思维重演一遍,同时还要注意非匀强电场意味着前面推理过程中的哪一个步骤会发生变化(主要是电场力做功不能用电场力与AB沿电场方向的距离的乘积来表示)。这样的思维对比中,学生会进一步认识到电场强度可以由AB两点在匀强电场中的电势差与AB两点沿电场方向的距离的比值获得,从而也就得到了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三、通过知识运用巩固根基
知识的运用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如果教师的设计初衷不对,那学生的知识应用效果可能就会有所不同。如果是想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那学生所积累的就只是解题的所谓技巧,而如果目的是想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那运用就能起到巩固学生知识根基的作用。
在上述事例中,学生已经通过丰富的知识发生过程,获得了对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的认知。而巩固之有效途径,则可以在概念辨析中完成。在物理教学中,笔者从不忽视概念辨析,而是将其地位与综合题并重,因为这其实涉及到知识根基是否稳固的问题。比如说像“在不同电场中相同距离的两点上,电势差大的其场强也必定大”的说法,常常可以“绕”住学生,而这恰恰反应了学生的概念的清晰程度,对这种概念的清晰认识,可以有效地迁移到综合题的解决过程当中去,物理教师万不可忽视之。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知识发生过程中积累运用能力,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应试,当然也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1] 俞洁. 提高高中物理实效性教学策略探究[J]. 中学物理:高中版,2016,34(5):22-23.
【关键词】物理知识 知识发生 背景 过程 运用
当在有效教学的语境中看待高中物理教学时,会发现当下的教学追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存在着质的关系。显然,当下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评价尺度就是学生的知识构建与物理问题解决的能力,而其关键则在于学生构建知识的有效性。应试形态下的物理知识的构建常常是处于浓缩的状态的,因为大量的时间需要省下来去进行习题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就是有些知识的巩固需要多次的重复训练,这恰恰说明知识构建本身存在着问题。因此,丰富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生成深刻的认识,就成为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关键。本文总结了日常的教学经验与他人的研究成果,提出物理知识生成三步曲的观点,供同行批评指正。
一、设计知识发生的背景
物理知识的形成一般有一个真实的历史过程,但这个历史过程往往不適宜直接给学生(有时候也无法给学生,很多物理概念的历史进程是什么样子,今天已经无法复制出来了),于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去设计一个知识的发生背景,以让学生认识到新的物理知识是有必要形成的,就成为物理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借助于电场力做功等桥梁性知识,设计一个丰富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主要过程是这样的:第一步,让学生去比较电场强度与电势,通过对两者的描述对象、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与电势的确定、矢量还是标量、单位等的分析,认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第二步,提出问题:等势面有哪些特点?这一问题是基于场强、电势与电势差三个概念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而提出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分析与综合的物理思想方法,寻找三个物理量的关系;第三步,创设情境:给出一个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在沿电场方向存在着距离为d的A和B两个点,已知其间电势差为U。现有一电量为q的电荷由A运动到B,要求此过程中电场力做的功;第四步,变式训练:将A和B点改成不沿电场的方向。
通过上述系列教学步骤的设计,可以为学生探究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之所以说这个基础是坚实的,是因为这是一个物理思维情境,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直接吸引到探究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上;而其后几个问题的提出与情境的设计,可以让学生的思维逐步递进,从而满足学生逻辑推理的需要。有了这样的基础,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就有了生长的土壤。
二、让知识形成水到渠成
但是应当注意到,情境的设计与问题的提出,并不必然导致知识有效形成,知识的有效形成还需要进一步设计。在这里笔者获得了一个认识,那就是知识的最终形成,最好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效果。也就是说尽量不要用或者说少用教师的讲授去帮学生概括,这里可能会多花费一些时间,但是学生所形成的知识的印象远不是讲授所能企及的。
在探究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中,给出了上面的情境之后,教师还需要做以下几个工作:一是变式之后,让学生思考多种方法去求电场力所做的功。这一步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总结出匀强电场中任意两点间的电势差是由电场强度与这两点沿电场方向的距离决定的。而学生其实是有能力作出这一点总结的,因为这与经典力学中的力的做功是可类比的,事实上学生也正是在此类比的过程中,生成了关于力在重力场与电场中做功的综合性认识;二是进一步变式:如果将匀强电场变成非匀强电场,那上述结论还成立吗?这是一个极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这需要学生将上一步的思维重演一遍,同时还要注意非匀强电场意味着前面推理过程中的哪一个步骤会发生变化(主要是电场力做功不能用电场力与AB沿电场方向的距离的乘积来表示)。这样的思维对比中,学生会进一步认识到电场强度可以由AB两点在匀强电场中的电势差与AB两点沿电场方向的距离的比值获得,从而也就得到了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三、通过知识运用巩固根基
知识的运用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如果教师的设计初衷不对,那学生的知识应用效果可能就会有所不同。如果是想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那学生所积累的就只是解题的所谓技巧,而如果目的是想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那运用就能起到巩固学生知识根基的作用。
在上述事例中,学生已经通过丰富的知识发生过程,获得了对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的认知。而巩固之有效途径,则可以在概念辨析中完成。在物理教学中,笔者从不忽视概念辨析,而是将其地位与综合题并重,因为这其实涉及到知识根基是否稳固的问题。比如说像“在不同电场中相同距离的两点上,电势差大的其场强也必定大”的说法,常常可以“绕”住学生,而这恰恰反应了学生的概念的清晰程度,对这种概念的清晰认识,可以有效地迁移到综合题的解决过程当中去,物理教师万不可忽视之。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知识发生过程中积累运用能力,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应试,当然也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1] 俞洁. 提高高中物理实效性教学策略探究[J]. 中学物理:高中版,2016,34(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