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本脲片+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来源 :健康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j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胰岛功能进行性失退是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主要因素。临床相关研究证实,对该类患者采取有效药物干预能控制血糖水平,延缓疾病进展。对该类患者治疗首要药物为二甲双胍,作为临床治疗一线药物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从而降低体质量以及餐后血糖。临床多数研究证实,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采取药物联合治疗,能有效控制疾病后期发展,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着积极临床作用。格列本脲片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两类药物小剂量应用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后期疾病治疗疗效提供依据。本文就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格列本脲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临床效果进行以下综述,具体如下。
  关键词:格列本脲片;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
  我国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病率达到11.6%,总计人口为1.139亿人,占到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35%[1-2]。同时,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人数占到50.1%,现已超过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针对临床上初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对该类患者首选治疗药物为二甲双胍,该类药物具有减轻体质量、降低血糖作用,同时减少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被国际上推荐为糖尿病治疗一线药物[3-4]。英国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我国二甲双胍3年达到HbAlc≤7%患者比例少于50%,并随着疾病进程不断加快,9年后达到目标人数患者低于20%,同时达到FPG≤7.8mmol/L患者比例逐年减少[5-6]。单用二甲双胍临床疗效不明显患者,联合应用格列本脲片药物成为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方案,并取得满意效果。
  1.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体内β细胞代偿不足引起慢性胰岛素抵抗。现临床上对糖尿病发病机制报道数量较多,但对于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7-8]。该病早期生理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引起主要因素为机体肥胖与活动量减少。随着机体内抵抗胰岛素发展逐渐加强,最终代偿性胰岛素分泌不足加剧,引起葡萄糖耐受性受损,造成患者引发2型糖尿病。相关研究中对机体肥胖所引起胰岛素抵抗相关原因尚不明确,然而,肥胖是引起胰岛素抵抗主要因素,两者联系紧密[9-10]。主要归结于以下4个方面:炎症、脂毒性、氧化应激以及内质网应激。当患者机体处于肥胖状态时,由于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含量增加不断蓄积,引起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上升。过剩的脂蓄积会存在各个脏器器官中,如肝脏、骨骼肌以及心脏和胰腺,当达到一定量时,会引起气管功能失调造成脂毒性,是引起糖尿病症状发生前最为明显的病理生理特征。机体内活性氧簇水平逐渐上调被认为是引起胰岛素抵抗以及糖尿病并发症主要诱因之一。机体的氧化反应阻断和解偶联,并在线粒体内以及细胞中产生过剩的活化氧簇,造成患者胰岛素抵抗症状产生,最终引发糖尿病。临床一项研究证实,人体以及动物体内当线粒体中活化氧簇产物增加,线粒体中DNA损伤积聚、呼吸链功能障碍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与后期心脏疾病发生联系密切[11-12]。近些年来,多数学者认为肥胖同样是引起外周胰岛素抵抗重要因素。脂毒性、氧化应激以及内质网应激和细胞核NF-Kβ因子活化、慢性感染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2.二甲双胍单药治疗
  临床糖尿病患者治疗首选药物为二甲双胍,其临床疗效已取得普遍的肯定。国内外多数治疗指南中将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首选治疗药物。对临床上采取饮食干预、运动干预等无法控制血糖患者,可首选二甲双胍治疗。临床上对二甲双胍降糖作用得到多數研究学者证实,针对糖尿新药研发以及临床实验多以二甲双胍为对照以及背景药物[13-14]。谢丽华[15]研究中表明,对154例合并肥胖症糖尿病患者采取饮食干预基础上予以二甲双胍药物治疗,与安慰剂一组临床疗效比较中,服用二甲双胍药物一组患者空腹血糖降至2.9mmol/L,而安慰剂一组空腹血糖基线水平上升0.3mmol/L。多数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降糖作用幅度大小与临床二甲双胍剂量呈正比。二甲双胍最小作用剂量为500mg/d,能降低患者空腹血糖平均值1.1mmol/L。
  3. 格列本脲片单药治疗
  格列本脲常常应用于饮食控制效果不明显、中度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同时可也应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主要是由于自身清除率长,因此易产生低血糖发生,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小心谨慎,针对于格列齐特、格列吡嗪降糖药物效果不明显的患者。该药物是通过刺激患者胰岛并激发β细胞产生一定量的胰岛素,作用强于甲磺丁脲200倍,因此,临床应用剂量明显得到减少,相比较甲苯磺丁脲,降糖作用较为明显。同时,该药物能够促进胰腺胰岛B细胞产生分泌出胰岛素,并通过门静脉胰岛素水平作用于患者肝脏,能够有效抑制肝糖原分解以及糖原异生作用,降低葡萄糖输出量。同时,后期能够增加胰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及对糖的利用,因此,总的临床作用为降低空腹血糖以及餐后血糖。该药物后期可通过尿液排出,减少对肝脏损害,药物作用效果可达15~24h。杨璐,孙路路,王淑梅等[16]研究中表明,对临床152例糖尿病患者,均予以常规运动干预以及饮食干预,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格列本脲药物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空腹血糖水平优于对照组。
  4. 格列本脲片+二甲双胍治疗
  二甲双胍联合格列本脲治疗,两者具有较为明显优势,该两类药物临床应用能明显调节患者体内葡萄糖水平同时提高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因此,该两者药物临床应用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临床疗效明显,作为临床常用一类降糖药物,服用较为方面。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作为近些年来常用一类降糖药物,能在短时内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当天起效效果明显,作为近些年来热门降糖药物。当口服联合注射药物,能增强治疗效果,减少单类药物使用量,从而避免单一大剂量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叶丽萍[17]研究中表明,对临床上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治疗基础上使用格列本脲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4.5%低于对照组12.5%,两组差异有意义。同时,该类药物临床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①该类药物仅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适用于一型糖尿病患者。②该类药物应早晚饭时同时服用。③若患者对其中一种药物过敏时,应禁用该药。由于此两种药物常常与精蛋白锌胰岛素混合注射液联合应用,因此,注射治疗过程中避免在皮肤受损位置使用,不宜长时间在同一部位注射。两种药物使用期间监测患者血糖,并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药物使用剂量。同时配合饮食、运动治疗,在医师指导下饮食和运动治疗。该类药物最为常见并发症之一为低血糖,同时作为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因此需要注意药物使用剂量并监测患者血糖水平,有效避免低血糖所引起不良反应[18]。
  5.小结
  二甲双胍与格列本脲临床应用之间无药物代谢性感染,因此,单独使用或制成固定剂量复合物生物利用为等效的。多数研究结果显示,两类药物临床应用具有协同互补效应,联合应用临床疗效明显,同时具有一定安全性[19-20]。研究结果表明,两者药物联合应用患者耐受性良好,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李业琼,叶山东,翟丽敏等.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肾组织AGEs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6,32(5):703-706,707.
  [2]杨璐,宋美情,张秋玲等.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比较[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4,36(3):309-312.
  [3]王雯,陈一丁,钱铁镛等.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332-333.
  [4]邵淑玲.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2):3301-3302.
  [5]何珂,朱丽华,陆西宛等.六味地黄丸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成药,2016,38(1):50-52.
  [6]李锦华,王娜.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5):1102-1104.
  [7]陈光明,胡艳飞,楼雪勇等.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用沙格列汀或格列美脲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19):1910-1912.
其他文献
机械通气时间和昏迷是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重要危险因素,医院根据以上两条危险因素对重症监护室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预防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BI)放大内镜联合染色技术用于上消化道早癌的诊断价值,为消化道早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内镜室对上消化道
中医是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的精华,经过长期的发展传承中医也不断发生着改进,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中医针灸的护理在现代临床应用较晚,且没有完善的系统化的研
目的:为了对鼻腔黏膜缝合法,与填塞法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9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9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分为对照
明确血标本采集质量与检验结果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形成诊疗工作的科学参考依据.本文从生理因素、客观因素和医护人员因素三个层面分析了血标本采集质量
目的:观察早期空肠营养护理对重症胰腺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接收的68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早期空肠营养
文章对中药固体制剂不均匀现状进行阐释,分析了中药固体制剂均匀问题的原因,指出中药固体制剂不均匀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