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玫瑰

来源 :广州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qingsong83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开住所一个多星期,回来看见月季发芽。在这之前它是个光秃秃的小木桩。
  月季花期长,品种多,这是养花人都知道的事。我种有两棵。回来的当天我发现另一棵还没有动静,犹豫很久决定把盆腾出来。舍不得扔掉,万一它发芽了呢?我内心还是期待的。于是我拿起铲子带它出去,来到一个废弃的屋前,将它种在一树很大的茉莉旁。泥土还是湿的,茉莉的主人开垦出很小的一块地,用砖围起来。我看到他还种了长寿花,旁边扦插了几枝月季,它们竟然长起来了。别人种的花都比我好,这让我很不平衡。说起来,我是偷了他的土地种我的月季。还顺带偷了一棵芦荟回来,填补那个空的盆。
  几天后我想象自己种到地里的那棵月季应该发芽了。毕竟种在了其他月季旁边。我是特别相信植物的长势会相互传染的。我看到那块地的主人连我的那棵也一起浇水了。但即便这样,它依然没有起色。
  我决定不理它。哪天想起来的时候再去看。发芽的话可以考虑移栽回来。事实上我是不会这么做的。它生长是因为它旁边的同类也生长。就让它们相伴好了。反正我已经有了一棵,它是会开花的,哪怕只有一次。
  刚知道晚香玉跟夜来香是同一种花,我不太能缓过神来。我是见过夜来香的。白天闭合的时候细细长长的米白色,天色一暗就齐刷刷张开来。浓郁的花香也就传开了。而我以为的晚香玉是修长的喇叭状,大得多。这还是在朋友的手工作坊看到一幅画才知道的。他说这就是晚香玉。画上的背景是晴朗夜空的蓝色。我所见到的夜空从不是黑色的。晚香玉从画布的左侧伸出来,木化的枝干跟长成树的玫瑰差不多。我听说我们所见到的玫瑰其实都是月季。这待会儿我再说。姑且把我见到的都叫玫瑰吧。枝干好像越伸越长,几朵晚香玉在枝头冒出来好像要把它压断了。
  現在想想,假如说晚香玉跟夜来香真是同种花,那么大概是作画的人把夜来香放大了。我求证了几个人,他们也不外乎两种说法。也就是它们是同种花的不同叫法,还有的说它们不是同种花。我的直觉倾向后者。
  我意识到这是个复杂的植物学问题。
  我意识到很多问题深究起来都是复杂的。尤其是当它涉及权威而权威演变为常识的时候。我不禁思考知识是什么。知识也分民俗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吧。想到这我有些乏累了。不如都把它们叫作花。开花的花,不开花的花。有气味的花,没气味的花。
  玫瑰要比月季香得多。其实我早就证实过这个问题。这也是我一直不愿种月季的原因。我想种的是玫瑰而不是跟它长得像的月季。我的缺点就是太较真,现在好多了。我发现太多的事追究起来就是一出无法得知真相的罗生门。我的心脏好像很小,容易抽搐。
  我没有见过真正的玫瑰。但我知道如果见到了我能一眼辨识出来。玫瑰的刺小,分布不均。叶的背面有绒毛。它不比月季讨人喜欢,一年只在夏天开一次(这是我听《夏日里的最后一朵玫瑰》得出的结论)。玫瑰味粗野热烈,月季味淡雅委婉。叶面上纹路比月季深。总之,它是不羁的。我承认,这是我以为的玫瑰。找到真正的玫瑰不容易。
  在我还念小学时有规模地养过兰花。花一块两块钱就能买到。在我眼里花不分贵贱。我不养狗但我听说狗族里还有贵族平民之分,这常常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兰花也是有的,同样让我不可思议。想想人是可怜的,他们在每样事物里表达自己的意义。似乎跟别人区别开来了就离成仙又近一步。
  说回小学养兰花这个事。我特别研究过怎么养兰。兰盆要选多孔的,透气。要有脚,沥水。土壤选黑色疏松的,放在阴凉处。这个光照很讲究。最好是在树林里,阳光从树缝打下来的那种散光。光照好的话,一般温度就不需要太注意。还有一个就是湿度,我认为带它去淋雨就是最好的。浇兰花的水不能直接用自来水,得把它晒上几天再用。在盆面铺上苔藓,这样可以保证它在一个半湿不湿的状态。那么浇水的时候就无须浇很多啦。
  当然这是我后来总结的。那时都全是照搬书里的指示做。我自创的方法有一个,就是给它放舒缓的轻音乐。二零零几年还是有音像店的。卖很多磁带。我买的都是便宜的盗版货。最贵的是一盒粉色的班得瑞的专辑,十八块。为此,我的两个姐姐坐在床边问我钱从哪里来。我相信我是一块块存下来的。我的收入有时是可观的。卖一箱啤酒瓶就有一笔不错的私房钱。它通常够买一个笔袋或者很多张贴贴纸。
  有两件事让我很难过。我有两个布偶。一个是穿公主裙的洋娃娃,洋帽下梳两条辫子。另一个是史努比狗狗。我亲爱的姐姐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史努比送给她朋友的小孩了。没有了它我便不再喜欢另一个布偶。在我那时看来这是残酷的。好在她没把我阳台的一排兰花丢掉。我不记得自己从哪里弄来一个旧台灯。我甚至不记得它的样子。因为我总是把大灯关掉,房间里就只有昏黄的光和我的背影了。它是很复古的款式,三四十年代的模样。手点一下它就亮,有三档调光。我做什么都喜欢开着它,这样我就在它给的氛围里安静下来了。它的不知所终我从没问过。世上大概真的不存在相互理解这回事。
  后来我不养兰了。从大学毕业独居后改养一些好活的,红掌啦,芦荟啦。意义就像一个符号。如满腹经纶的人一定是个君子一样。爱兰或许被看作是高雅的人,而我可不是什么好人,不能让朋友看到我养兰就以为我是个好人哪。这跟伪善不无差别吧。我都厌倦分辨了,以至于有一阵厌倦了活着。
  现今养起月季不得不说是妥协。我迫不及待地想在它身上看到玫瑰的样子。这是对我的抚慰。我的月季是红色的,它的名字叫“法国红”。我有个小时候的玩伴,她家阳台上也有一盆红色月季。是她告诉我这是月季不是玫瑰,那是我头一次有了这样的意识。
  有天院子的停车库里哀乐彻夜响起。她来敲我家门,就在第二天下午。我没料到葬礼是她父亲的。她在门口弱弱地问我可不可以去陪她。二话没说我就随她下去了。我以为自己跟她算不上特别要好,可那天她只叫了我这一个伙伴。她说她很后悔,以为父亲就是生个病住个院,没去好好陪他,不曾想到就去世了。她比我大一届,五年级。在院子里她父亲种了一棵“生命树”。他去世后上头绑起了红布带。   那时在县城里还是土葬。我陪她守那头黑棺材。死亡的味道跟她凝重的脸庞重合,她即使笑也只是嘴角咧一下就没了。
  我转学。我们没有联系了。
  等花开是很漫长的,可是它一说要开就噌噌噌长个不停。我有意离开它一段,我知道它喜欢在我不在时悄悄发育。果不其然,我再回来它已经长花苞了。这是我们之间的默契。栀子花的脾气就不一样,不像月季,它需要我守着它,每天蹲下来扒开它看看,摸摸土是不是干了。我最喜欢它长新叶,我怀疑那是故意长给我看的。它认为叶的光泽可以抵消不开花的懒惰。我也不怪它,想什么时候开都行。上次回来吓得我不行,虫虫入侵啦,吃掉不少,专吃嫩叶。
  我想是季节更替的原因,栀子花落叶,新长出的也从叶尖四周枯掉。这是月季最好的时间,天才凉下来它就冒芽了。印象中头次看到月季,在那个小伙伴家也是这个时候。
  近段看了一些人类的酷刑史。血腥的细节每晚重复在梦中。生活在惶恐中,上厕所的次数频繁,心脏也在发慌。迫切地想逃离而不能,只得种花。月季打了三个花苞,已经露出一点红了。每日我重复地看,甚至有俯在花苞上大哭的冲动。我又增加了三棵海棠进来。这是不可思议的感受,看到海棠的树桩我感到一种愉悦的悲伤。海棠的树桩像桃木,它能越长越坚韧,我呢,我总有猝不及防的脆弱无力。命运跟苍天没有半点关系,这时候的信仰无非是在框架中求一点自由。地球的确是圆的。可以测到的人性的极限都被实现了,有些让我质疑我活过来后的生命。我唯一绝望的是这些活过来的日子给我的余生压下厚重的阴影。我不想知道我可以穿过云层,我只愿相信云层后没有人类。更何况我恐高。情愿我是没被吹成人形的气,情愿被解读过的重新解读。迷恋原始,热爱落后,何不是反抗,反抗你我知悉的秩序。云层背后什么都没有。有时候我宁可相信神话也不信赖人类。
  也就是下午六点钟左右,船只泊在荒废的湖面上。从一个荒废的菜园走来,路过一个荒废的钓鱼台,偶然遇到这面荒废的湖,不失为一种美的遭遇。我没有抬头看天猜不出湖水的湛蓝是否为天的倒影。考虑到已是六点多,现在想起来说是水照出了天的蓝大抵是几率不大。我又拿出照片想证实蓝色从何而来,遗憾的是我并没有把天空拍进来。倒是只拍了近处的湖面,还刻意地把竹枝加进画面里以表现我要追求一种闲适飘逸的意境似的。人类有天赋去辨识一样事物是被加工还是天然的,令人费解的是所被加工的事物又在趋向天然,至少人们还是折回对天然的信赖。我的说法是欠妥的,也只是我对一摊湖水随意发出的感想罢了。
  人类从自然独立再对自然发出诉求,这个过程要是处理得好,我冒昧地认为这就是文明了。文明大不等于科学。所谓科学是人们假设他们有逻辑去将事情认知并加以控制的手段。但我们不能同时要求一个人既是农民又是科学家,除非那个科学家吃的是由蟑螂加工的糕点。一个地方怎么可能既是水库又是稻田呢。在这个问题上从来是本末倒置的。就像人们习惯了将月季当作玫瑰,在一些意义上的误读和野蛮的观念对换我想就不多作举例了。
  我的呼吸在胸口闷上两秒才长长地吐出来。我相信我受到了莫须有的惊吓。我观望的那面湖离我的月季有好几十公里的距离,也许是好几百公里。我在一个村庄里绕湖而居。这大大宽限了我的怠惰。我总是不自觉地发呆,走着路也在发呆。我总是因为时间的流失感到悲伤,不能自已。这使我没法享受生活。于是我不得不向内探索我“是否可以义无反顾地活着”。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自私,意味着对虚无的消磨。我想自私是从别人那里继承来的吧。
  回来后月季就开了。小的一朵,粉色。凑近才有味。完完全全的失望。除了浇水我决定不再对它进行任何打理,还要将它送走。它不仅没有开出我想象的样子,居然还开成了我意料之外的粉色。我知道,商家欺骗了我。连对一朵花的颜色都撒谎我还能信什么,在此我公开谴责商贩,谴责他滥用“红色”。我发怒并且不听任何解释,并且公然放弃继续栽种月季。对于我的蛮横我不打算作任何反省。欺骗习以为常,我决定高贵地忘记这桩案件。
  我一直想在冬天,蛇都冬眠以后去一次山上。我是很认真地上过一次山,一个捕蛇人带的路。那座山没有路,没有一条正儿八经的路。他总是提前系好绳子,沿着石壁的树杆一溜系上去。我们看见绳子就知道路在哪里,一手抓住,必要的时候还得借它蹬上石坎,上山比下山要容易许多。可是下山居然比上山要快许多。我再没有这种经历,这种活在此刻,只顾安危的心理体验。我来不及想已经失去的人,来不及想死后会去哪。无数遍地在脑中排练过葬礼,我的或是亲人的,当想到我所感知的一切都将随我的死亡不在的时候,不止一次我认为生活是无意义可寻的。我看过一个故事,说是在一个僻远而高不可攀的雪山上住着一个修士,他每天重复做一件事,赤身裸体打坐。他的事情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他们跟随了,一两年过去只有其中几个坚持了下来。修士终于传授了他们生命的奥秘并遣派几人下山,分成几支将之传播开去。我只记得这是一个禁欲苛刻的修习。我想我肯定做不到的,我怎么可能不喝酒。我又看到一部电影,说是一个老和尚收养了一个弃婴,他们住在湖中的寺院里。小的喜欢给动物绑上石头扔到湖里,僧人用相同的办法使他感同身受。后来一个女施主来求医,小和尚跟她相爱并且还俗了。他的妻子出轨,他杀了她之后返回寺院,圣僧再次接纳了他。警察找上门带走了他。圣僧圆寂。又有一个和尚来到寺院,结尾他背一块石头跋涉一座山。我自觉我也能像他一样,那是刚看完电影的那几秒。很快我就不这么想了。朋友说这个电影讲轮回,好像也是这么回事。轮回的另一个意思是不是永生呢。可我要永生做什么。
  我们最终到达了一个山洞。在洞外的小路上,朋友折下一枝植物凑到我面前,说这是黄花梨,很香。我又摘下一些表示很喜欢。他折下很大一枝,我们穿过山洞,他从沙土里捡起一片碎瓦,问我为什么会在这里出现这个。我说有人住过。他显然对我的回答不满意。又问这是拿来干什么的。不知道。他掂了掂手里的瓦片说这是喝酒用的,以前的人在这里避难,喝酒暖身。我心想,要是没有蛇,我倒愿意在这洞中活上一段。洞的尽头又是一个陡坡。拍张照吧,朋友说。我在石头上盘起腿,模仿修士,我说我要闻着那个黄梨木打坐。我并不知道打坐为何意。如果只为去往天人合一的境界,我果断放弃。感受不到存在,“无”是我惶恐而为之的。却又埋下了一个我似乎会回归的直觉。
  我还没有见过我笃定的玫瑰。它不会被我圈养。它要有侵略的匪气。它不是君子也不是皇后。它必須刻薄对那些形似它的月季们加以嘲弄或者它根本不屑于嘲弄。它要有足够鲜明的色彩而不是要粉不粉要红不红的月季,它的刺要够利,在植物界中它是一个文明的土匪。这大抵是我要找的玫瑰。
   责任编辑:杨 希
  作者简介
  王宵一,彝族,1994年生于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2018年7月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人类学专业,现自由写作。
其他文献
为此准备了近两个小时。  算是遇到了一个好房东,给了秦丽和姜南七年的时间持续在这里居住,还有继续下去的希望。按照他们的意愿,这一生都租住别人的房子,房子是别人的,生活是自己的,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但这个意愿一旦说出口,惊吓了远在山东西部银城的爸妈,他们听了焦急万分,觉得孩子们一定是在外边受了难言的苦,什么不正常的东西影响了他们的思维。  刚好相反,孩子们认为爸妈无法说服头脑里那个顽固的意愿,人一辈子
期刊
还有一道大题无从下笔,眼看考试时间快到了,我急得直跺脚,转眼望见隔窗的厨房里木头已做好了饭菜,青翠可人的香葱发出醉人的呼唤,我使劲地咂巴咂巴着嘴,醒了。梦里总能纵情凌空飞越,刚刚还是豆蔻少女,眨眼工夫已然为木头妇。莫非纤丽细长的葱管原来是一道隐秘的时光隧道,我藏身期间,少女情怀触手可及,成年风景拈花微笑?葱花是葱管的片段,一段青涩,一段醇熟,段段皆是岁月修剪的悦人秀色。  犹如无法理解自己当初为何
期刊
苹果花     绿萝的霓裳泛着白光  轻浮于梦中。仿佛空气的颤音  在彩蝶翅膀上滑落     但那时,我听见小夜曲  徐徐吹来微风。花在高处把  自己的战栗握紧  仿佛意中人,只看见了  鸟儿回到它的宁静。而一群黑蜂     在花海沉浮——  嗡嗡郁郁,这劳碌皆为  被拉长的梦呓     现在夕阳映红  天空。花朵回到记忆中        褐色翅膀     现在你进入我的视野  如羽毛浮游于  空
期刊
1  我是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朝阳公园书市的。  本来对这种乱糟糟的地方没什么感觉,可能是被书摊旁边那几个高大的毛绒玩偶吸引的。一排四个,有点儿类似变形的蛤蟆,通体绿色,几乎没有特别的设计,仅仅是每只蛤蟆的两只前爪做出了捂眼、捂耳、捂嘴、捂心的动作,有朋友在那条状态下面评论,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意思。四只蛤蟆的脸均被涂抹了,其内容可以看作是“无”。  我放下手头正在写的一个18集网剧的
期刊
清明前的那些日子里,为墓碑刻字的人早早地在府河桥西头的道路两旁摆满了空白墓碑。它们是些墓碑毛坯,暂时还不能立在坟墓那里,此时,横七竖八地倒卧在地,上面空无一字。早春,从河面吹起的暖风灌入行人鼻腔,顿时嗅出丝丝青草气息。那是新生的气息,水底的淤泥在复苏。清明扫墓,也是种树季节。卖树苗的人卖花卉的人不知从哪里都冒出来了,也聚焦在桥西头摆摊,和卖墓碑的人混在一起。他们脸上蒙着灰土,坐在随身带来的小凳上。
期刊
梦,是唯一的现实。   ——费里尼  他做好了准备。  人已经下床,意识却还停留在刚才的梦境里。趿着鞋子到客厅,见老婆又在唠叨他昨晚泡脚时不该把袜子随便扔在地上。她总不能理解或认同把袜子脱下来随便一扔的快感。他知道,他不能辩解,不然会引出更多的麻烦,但梦境已经完全被赶跑了。他像一条鱼被人从水里扔了出来,在岸上蹦跶。  他深吸了一口气,仿佛想从这密不透风或拖泥带水的生活里挣脱。就像鱼跳出水面,
期刊
编者按:“笔记”在中国文学史有特殊的功用,它的历史悠久,笔记中常涌现出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独特思考。摆在读者面前的这篇《西学日志》就是一部笔记体作品,作者将读书感悟以日志的方式记录下来,一日一个主题,有悲欢、情爱、文学、秩序等等,皆关于西学,诸多地方闪现着作者的睿智见解。限于篇幅,我们只选择了其中部分内容刊发。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诸多主题的思索。  悲 欢  毛泽东说过,应该为悲伤、死亡
期刊
做九不做十,再过半个月,是冬至日,恰好是老母温佳娘八十九岁寿辰。黑罐和三个弟弟商定,请老金唱兩天串堂。老金是串堂班班主。黑罐把请柬送到他手里。老金拟了一份戏单,说,备了十二场戏,供黑罐选。戏目分别是《过街锣鼓》《西厢记》《拔子调》《满堂福》《麻姑上寿》《观音送子》《龙凤配》《郭子仪上寿》《穆桂英挂帅》《玉堂春》《碧桃花》《八仙飘海》。黑罐说,临冬了,没什么事,大家坐在一起,喝喝酒,热闹热闹,我也不
期刊
诗崽子快一岁了,我们全家都很喜欢它。  诗崽子是我养过的第三只猫。第一只猫养在无锡,是一个滂沱大雨的晚上,在青山公园门边的下水道旁捡到的。当时它大概只有一两周大吧,浑身淋得湿漉漉,什么都吃不了只能舔牛奶,我和它共处了不到一个月,便回到了北京。后来据说小猫抓老鼠,而老鼠已吃了老鼠药,毒从口入毫无防备,不到半岁的小生命就夭折了。那一年,我大概七岁。第二只猫养在樱花园,名叫比卡丘。比卡丘非常聪明,能像小
期刊
温 暖  1982年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分配到广州幼儿师范学校当美术老师,每天除了上课外,就想着怎么画画。因此,还为自己找了个借口,所谓的“分配不对口”,好在校领导也支持,认为我是画画的料,有条件的话,会让我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要知道,那时候我特别想当个职业画家,可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画画。  为了这个目标,我不停地画,油画把宿舍堆得满满的,只留一张床休息,现在想起还有点后怕,要是晚上睡着,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