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也是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语感的培养必须从“大语文”的角度入手,在言语实践中提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通过诵读、精读和自由阅读完成这一系统训练。
【关键词】语感 言语实践 阅读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叶圣陶先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和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更是指出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感的培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要重视“语感的培养”,这里包含着几个意思:一是对语言的品味,脱离作品的感性形象,它不是对词语、句子作纯科学的语法意义上的分析而是看遣词在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方面起了什么作用,即重在词句的艺术审美功能,是“语言效果”,而非语法功能。二是语言片断不能脱离作品整体,即语言运用的具体环境。汉语作为一种非形态语言,语义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所以对词句的理解应该放在上下文中进行,而不是抽出来做孤立的分析。其三,语感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依靠长期反复的阅读积累,经过接触大量活泼的语言现象,才能逐渐形成语感。换句话说,语感的培养是“有意积累,无意得之。”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不知不觉间实现质的飞跃,这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感悟”了。
关于语感培养的途径,我主要从阅读中培养语感作了探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一位专家说:“阅读能力,就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就是理解,换言之,要能读懂。”叶圣陶先生说的使学生“自能读书”,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他对读懂的含义解释说,一是要能理解文章内容,二是要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就阅读教学来说还有一条,就是学生必须能够从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来体会书面语言的运用。读懂并不错,问题是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读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期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他们机械地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其它能力。课标还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当然还应当有语感,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能力等。理解能力是独立阅读能力的基础和核心。
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从“大语文”的角度入手,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和较多的言语实践经验。表现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便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训练。其中,阅读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阅读是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增加他们的生活积累和最重要的途径;而学生在阅读上表现出来的问题又非常严重。因此,从认识的角度,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对“怎样培养良好的语感”这一问题,我这样回答:以阅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阅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课我是按这种操作过程进行的:首先,用朗读的方式齐声阅读,在朗读前,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说明。读后,立即让学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并由此引开,进行讨论。这时,针对实际情况并依据预先的设计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从而导入第二步。第二个步骤是精读,以默读的方式进行。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应以默读为主要的阅读形式,这样有利于思维集中于对文章的领悟。精读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语文知识以及相关背景知识,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对课文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揣摩、咀嚼、寻求并掌握知识规律。在精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细微处的把握最为重要。在细微的地方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同时又引发联想,进行比较,便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有理发上的认识,这也正是学生经验积累的关键过程。在精读中,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无疑是使学生的阅读训练走向规范化的保证,而且,教师的启发诱导,读后的总结,正是给学生以总结积累经验的钥匙。
熟读精思之后,还有一个体味消化的过程,这就是第三步:自由阅读。自由阅读,即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性认识之后又跳出来,重新回到感性上去。由于学生已经有了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那么,再次阅读,学生只要碰上关键性的字词句便可即刻领悟文章的审美主题,并且,往往还有新的发现。最后一步是回味,也叫做复习。这一步的操作,由学生在课后完成。通过回味,人家要说的意思如在眼前,人家要写(说)的话如在耳边,人家那种风格的句子自己张口似乎就能说出来。“使其意若出于吾心,使其言若出于吾口”,这就是融会贯通了。
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系统工程。抓住了培养语感,才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才能走出应试教学的怪圈。
作者单位:江苏响水县二中。
【关键词】语感 言语实践 阅读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叶圣陶先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和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更是指出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感的培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要重视“语感的培养”,这里包含着几个意思:一是对语言的品味,脱离作品的感性形象,它不是对词语、句子作纯科学的语法意义上的分析而是看遣词在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方面起了什么作用,即重在词句的艺术审美功能,是“语言效果”,而非语法功能。二是语言片断不能脱离作品整体,即语言运用的具体环境。汉语作为一种非形态语言,语义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所以对词句的理解应该放在上下文中进行,而不是抽出来做孤立的分析。其三,语感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依靠长期反复的阅读积累,经过接触大量活泼的语言现象,才能逐渐形成语感。换句话说,语感的培养是“有意积累,无意得之。”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不知不觉间实现质的飞跃,这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感悟”了。
关于语感培养的途径,我主要从阅读中培养语感作了探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一位专家说:“阅读能力,就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就是理解,换言之,要能读懂。”叶圣陶先生说的使学生“自能读书”,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他对读懂的含义解释说,一是要能理解文章内容,二是要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就阅读教学来说还有一条,就是学生必须能够从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来体会书面语言的运用。读懂并不错,问题是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读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期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他们机械地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其它能力。课标还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当然还应当有语感,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能力等。理解能力是独立阅读能力的基础和核心。
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从“大语文”的角度入手,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和较多的言语实践经验。表现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便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训练。其中,阅读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阅读是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增加他们的生活积累和最重要的途径;而学生在阅读上表现出来的问题又非常严重。因此,从认识的角度,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对“怎样培养良好的语感”这一问题,我这样回答:以阅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阅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课我是按这种操作过程进行的:首先,用朗读的方式齐声阅读,在朗读前,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说明。读后,立即让学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并由此引开,进行讨论。这时,针对实际情况并依据预先的设计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从而导入第二步。第二个步骤是精读,以默读的方式进行。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应以默读为主要的阅读形式,这样有利于思维集中于对文章的领悟。精读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语文知识以及相关背景知识,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对课文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揣摩、咀嚼、寻求并掌握知识规律。在精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细微处的把握最为重要。在细微的地方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同时又引发联想,进行比较,便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有理发上的认识,这也正是学生经验积累的关键过程。在精读中,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无疑是使学生的阅读训练走向规范化的保证,而且,教师的启发诱导,读后的总结,正是给学生以总结积累经验的钥匙。
熟读精思之后,还有一个体味消化的过程,这就是第三步:自由阅读。自由阅读,即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性认识之后又跳出来,重新回到感性上去。由于学生已经有了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那么,再次阅读,学生只要碰上关键性的字词句便可即刻领悟文章的审美主题,并且,往往还有新的发现。最后一步是回味,也叫做复习。这一步的操作,由学生在课后完成。通过回味,人家要说的意思如在眼前,人家要写(说)的话如在耳边,人家那种风格的句子自己张口似乎就能说出来。“使其意若出于吾心,使其言若出于吾口”,这就是融会贯通了。
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系统工程。抓住了培养语感,才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才能走出应试教学的怪圈。
作者单位:江苏响水县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