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出三峡后,即进入宽敞坦荡的中下游。在这里,八百里烟波洞庭和国内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一前一后,偎于长江南岸。因洞庭、鄱阳两湖对长江有着重要调蓄作用,故被人们形容为“长江之肾”。
近三四年,因三峡蓄水后上游来水减少,以及两湖支流纷纷截水,两湖地区冬旱加剧,几乎年年喊渴。2008年,江西省率先公布“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方案”,意欲在湖口建坝;随后湖南省也跟进提出洞庭建坝(闸),皆欲留住“一湖清水”。
两湖建坝,意味着“长江之肾”与长江阻隔,也意味着漫延长江上游层层叠叠的坝群再次深度下侵,这将会产生怎样的生态连锁反应?江湖无言,今人亦不能完整作答。主建与反建,数年论争,均以“生态”为牌。关键是:在关系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之“肾”问题上,能否慎之再慎?
出租车沿着湖滩枯草,一直开到了长岭脚下。虽然已是腊月,南方山上尚且树木葱茏,巨大的白色风力发电机,在山岗上慢悠悠地转圈。
风不大,河岸很静。邵文杰沿着干涸的湖滩,往更靠湖中心处走去。这一段已是鄱阳湖中,因冬春枯水,昔日水天一色的浩荡湖水如今在远处仅亮成了一条细线。“这里的确是建坝或建闸的好地方”,邵文杰目测了一下大湖两岸,只见对岸都昌县的屏峰山与湖这边九江县的长岭,两山之间仅有不到3公里距离,正好扼鄱阳湖出江之喉。按江西省规划,这里也正是鄱阳湖建坝的最佳地点。
邵文杰来自北京一家环保组织“自然大学”。尽管眼下风平浪静:湖滩上除了三两艘破烂搁浅的破木渔船以及一阵阵啁啾吱喳的鸟声,他仍很担心:不久的将来,这里或将成为一个机器隆隆、日夜挑灯大干的大坝工地,如同他在长江上游两岸所曾见到的一样。
两湖建坝接力竞跑
邵文杰的担心不无道理。2014年春节之前,他和一队环保志愿者驱车南下,花了一周多时间走访鄱阳湖和洞庭湖区,发现两湖地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建坝一事。“鄱阳湖建坝的事,已经提了好几年了,最初它是一个水利工程建议,后来被纳入了省里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圈规划”,江西鄱湖办一负责人介绍,上世纪80年代,在鄱阳湖入长江的湖口处建坝,还只是水利理论探讨方面的大胆设想,但近些年,随着鄱阳湖冬旱加剧,这一设想越来越急于落地。
2008年9月,江西省水利厅最先公布《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方案》。该方案披露:鄱阳湖水利枢纽,由闸坝主体工程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工程两部分组成。“这一提议,一开始国内就有很大争议”,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许新发承认。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江西省提出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使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发展层面。其中,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作为核心配套工程的鄱阳湖建坝工程这一项,被单独挑出来要求补充论证。
“主要是建坝后对生态方面的影响,以前的方案陈述不充分”,江西省鄱建办相关人员透露,这些年,江西省已多次向国家部委申请论证该项目,“一次会议上,水利部一位副部长问:你们建坝的好处就不用讲了,讲讲有哪些不好,该如何应对吧,结果我们拿不出扎实的论据”,“只好重新对湖泊生态所影响的方方面面,补充调查论证”。
2012年初,受水利部委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京召开会议,对江西方面提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进行审查。让北京环保NGO诧异的是:该建议书通过了行业审查。“这意味着鄱阳湖建坝,已向实质性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北京一环保人士称。接下来让民间环保人士揪心的是:2012年底,位于鄱阳湖上游的湖南洞庭湖,也跟进提议建坝。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被列入湖南省重點建设的十大水运基础设施工程之一。
2013年,两湖建坝加速推进。这一年,湖南省交通院和湖南省水电院共同编制了《洞庭湖岳阳城陵矶综合枢纽预可行性研究工作计划》,并顺利通过了省内专家论证。江西省则将建坝方案,推进到了国家部委层面,由国家发改委出面召开项目论证会。今年初,江西省鄱建办在对刚刚过去的2013年建坝工作总结中,称“全办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立项这个中心,做了大量工作,跌宕起伏,爬坡过坎……‘立项’工作没有画上句号,需要全办继续努力,继续冲刺”,“2014年(要)咬紧牙关,奋争立项”。
几经修改补充,今天,在江西省公开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公众参与公示》文件显示:该工程将按照“一湖清水”、“江湖两利”、“调枯不控洪”全新理念进行建设,闸坝长2900多米、闸顶高程23.4米,初步估算工程总投资120.91亿元,其中年运行费用1.28亿元。
“湖南省领导在洞庭湖建坝相关会议上,多次明确表示‘湖南与江西一样面临中部崛起的历史任务’,‘要密切参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湖南一媒体人透露,洞庭湖建坝工程总费用,未来预计也与鄱阳湖相差不大,接近140亿元。
三峡截流两湖连年喊渴
“之所以想在鄱阳湖建坝,与三峡工程直接相关”,许新发提到建坝缘由,没三两句便开门见山。“2003年三峡工程开始蓄水;2007年完成正常蓄水水位;结果2008年起,两湖地区便开始冬旱,试想想:一举截掉长江300亿立方米的江水,会是一种什么状况?”许称,正是因为三峡工程截流,让原本降水丰沛、河湖纵横的长江中下游鱼米之乡,也开始连年干旱。“三峡工程改变了鄱阳湖地区几百年来形成的稳定生态系统和原本平衡的江湖关系”,许新发分析,作为长江重要调蓄湖泊的鄱阳湖,春夏丰水季节白茫茫一片,秋冬枯水季节草滩裸露,是非常正常的事。但近几年,三峡水库每年9月中下旬开始蓄水,长江水位便相应快速下降,相反由于鄱阳湖地势南高北低,湖水加速下泄,使得鄱阳湖区的枯水期提前、枯水水位下跌厉害,影响了湖区上千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正是为了恢复鄱阳湖的丰枯规律,或者说为了恢复以前的江湖关系和生态关系,江西方面才提出建坝的。”许称。
“以往每年鄱阳湖水要到11月份才退,近几年,10月份就基本上落水了。”在江西吴城县码头,一位渔民指着岸堤上清晰可见的水浸渍痕,称今年湖水又往下跌了不少。距离堤岸稍远处的湖滩上,一些杂草已长到了人膝盖处。在永修县大湖池,周末,附近人们干脆趁着湖滩干涸,走到湖中心远远去看前来越冬的大片候鸟。永修县一居民称,这几年,受鄱阳湖低水位影响,都昌、星子、共青城等市县原有的取水口都无法取水了,只好延长取水管。 同样,历史上曾经碧波万顷、苍茫浩淼的洞庭湖,如今秋冬之际一样旱象频频。湖南师大从事水生态研究的李敏老师反映:去年冬天,长沙已极度缺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社区打井一般要打到50-100米才能见水,湖南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冬天要靠环卫车运水,居民排着队接水的状况”。
“与洞庭湖还稍有不同,鄱阳湖主要接纳流域内赣、修、信、抚、饶五水,枯水季向长江吐水,是只吐不吞;而洞庭湖同时接纳长江上游来水与湘、资、沅、澧,然后向长江下游吐出,是标准吞吐湖”,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局一领导强调,在三峡截流情形下,鄱阳湖建坝圈水,有着比洞庭湖更充足的理由。但实地调查中,邵文杰和他的环保志愿者团队留意到:事实上,除了三峡蓄水影响,两湖流域主要的干支流上,这些年早已砌起了重重水坝拦水发电。“2012年年底,湘江刚刚完成一个水利枢纽工程,如果城陵矶再建坝,就将是湘江第十级水电枢纽,此后再无址可建坝”,湖南一媒体人介绍,洞庭湖其它主要支流上建的坝也不在少数。
与之类似,据江西水利厅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全省建成各类水利工程40多万座(处),其中水库9783座,总蓄水能力293亿立方米。其中,占每年鄱阳湖入水水量近一半的赣江之上,近年也建起了多座大坝。然而,对两湖连续冬旱,民间环保人员也有着不同见解。WWF湖南负责人蒋勇认为,洞庭湖自19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不断的萎缩之中。比如1840年,洞庭湖面积6270平方公里;1958年就只有3141平方公里。
“这是一个历史大趋势,不一定完全由三峡工程导致”,“只能说三峡加剧了干旱”,蒋勇称,现在每年冬天,除了东洞庭水尚多、可深10多米通航外,西洞庭、南洞庭水面破碎,好多地方早已干裂分割成众多小湖群,在一些经年冬旱滩涂上,人们种植了数百万亩速生树—美洲黑杨。
岳阳湿地协会会长彭祥林,外号“钾氨灵”,因坚持环保,让当地管理部门甚是头痛。老彭旗帜鲜明反对建闸,他认为洞庭湖本来就是一个季节性湖泊,这些年是出现了旱情,但周边湖区远还没到缺水要建坝的程度。
“不缺水,要缺也是水质性缺水,缺优质水”,老彭斩钉截铁,称早在6-7年前,有着80万人口、依洞庭而居的岳阳人,早就不吃洞庭湖水,而改吃60公里之外的铁山水库水了。“长沙缺水,也主要跟湘江重金属污染相关”,老彭称。
“蓄一湖清水”是夢非梦?
在两湖建坝(闸)规划中,“蓄一湖清水”都是一个非常明确、极具诱惑性工程目标。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公众参与公示》透露:在湖口建坝(闸)后,将使鄱阳湖水水位维持在14-15米,以对枯水季湖区周边进行补枯。
另一份洞庭湖建坝储水效益的论证报告则称,通过建坝,对东、西、南洞庭湖区进行三级水位调度,就可以实现利用3000平方公里的洞庭湖,储蓄清水60-100亿立方米。
“重新蓄上满满当当的一大湖水,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恢复自然历史景观,比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壮观,更重要的是为了发展环湖经济圈”,湖南一媒体人介绍,在他所接触到洞庭湖建坝效益论证中,就明确写有:在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沿海产业转轨变型过程中,洞庭湖区有望建立新的生态工业园区,可以让冶金、制造、建材、造纸、电器电子、航海、航空、汽车、高铁等多种系统在洞庭湖边安居;同时提高湖南水运能力,打造长江黄金水道等。
同样,在一改再改的鄱阳湖建坝规划中,涉及13个县市的环湖生态经济圈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老彭早年当过兵,打过越战,这些年做环保,依旧脾气很呛。“他们说建坝具有生态效益,有哪些效益要讲清楚,哪能空口无凭?”“不要把筑坝当成一单生意”,2012年4月,在湖南有关方面召开的洞庭湖水利枢纽研讨会上,老彭当场放炮,他认为相关部门之所以积极跟进、响应建坝,更多是冲着国家100多亿的投资去干的。调查中,老彭带着环保志愿者沿岳阳上溯,赶往7公里外的七里山。一路上,只见洞庭湖中重重叠叠、黑压压一片挖沙船:那些甲板上盖有三层楼的挖沙大船,庞然大物般停靠在湖中心作业;那些船尾斜挑着十几丈高筛沙输送带的中型沙船,在城陵矶江面如剑如戟密密横锁了整个入江口。船只分别来自湖南、湖北、安徽、福建等地,采出的沙则分别运至上海、日韩、沙特阿拉伯等地。
环保志愿者的小船在大沙船缝里钻来拐去,总算到达了长江口。“不要说是江豚,就是来一支现代化部队,也未必能冲得出去”,一志愿者目测,数百艘停泊在江湖交汇处的运输船只,绝大部分都是挖沙船,其它船只寥寥无几。这一湖口地带,正是当年三国赤壁大战一带,今天则是洞庭湖江豚的重要分布区。由于长年无序挖沙,洞庭湖水明显比荆江水浑浊不少。在鄱阳湖,环保志愿者肖齐平老师用了近一年时间调查采沙,发现鄱阳湖一天的采沙销售量可达30万吨。“在湖区采沙20-30元/立方米,贩卖到上海就是100元/立方米,到了日本,就变成300元/立方米了”,肖齐平讲,自从1988年长江不允许采沙之后,洞庭湖和鄱阳湖已成为中国两大最主要的采沙场。“4-6月份水大时,两湖水上采沙集贸的规模将更可观”,肖称。
除了疯狂采沙,两湖地区的污水直排,让当地环保志愿者更是触目惊心。在进入九江县芦山区海会镇的鄱阳湖边,一条从芦山景区流出来的支流,在蜿蜒流过一个小村子和一大片葡萄园后,直接注入鄱阳湖。让邵文杰一行惊诧的是:这条小河中固体般缓缓流动的,居然是一片灰蓝灰蓝的浆液,气味令人窒息。在靠近入湖口的小村里,一连分布有三家福建人开办的石材厂,大白天厂区乌烟瘴气,一道道灰白色污水直排入河。“我们是循环用水,往河里排污的不是我们,是更上游企业”,石材厂老板谎称自己工厂并不排污,所谓的“循环用水”,是直接从小河架管线抽水上来用,然后再回排。当地村里人称,这些厂子已建了五六年了,老百姓多次向环保部门反映,至今无果。江西一环保志愿者估计,在整个鄱阳湖周边,类似排污口不下200个。 “如果不好好治污,无论鄱阳湖还是洞庭湖,蓄起来的未必就是一湖清水”,“有可能是一湖臭水,一湖污水”,老彭认为当前改变两大湖区水质下降的趋势,远比建坝重要。而他看到的前车之鉴是:岳阳80年代从洞庭湖中围出来的南湖,如今已成为“城市马桶”,一潭死水。
长江“破窗效益”如何求解
两湖建坝提议,让国人高度神经敏感。这不仅缘于两湖水量浩荡,分别是国内第一、第二的两大淡水湖泊,更因其已是长江中下游唯有的两个通江湖泊,在中国版图上的生态分量举足轻重。
上世纪80年代起,两湖地区分别成立了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生态价值上看,“涨水是湖,退水是洲”的两大湖区,作为国际重要湿地,千百年来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长江淡水鱼基因库,更是国际候鸟的重要迁徙通道。其中鄱阳湖还是我国加入“世界生命湖泊网”的唯一代表。
国家林业局和WWF组织的近十年长江中下游水鸟同步调查显示:鄱阳湖有11种水鸟数量,超过全球估计种群数的1%;有6种水鸟,超过全球估计种群数的5%;其中几乎全部白鹤(国际极危物种)和东方白鹳(国际濒危物种),在全球的估计种群都分布于鄱阳湖;鸿雁(国际易危物种)和白枕鹤(国际易危物种)数量,分别占到全球种群的83%、77%。2012年7月,在《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和随后9月召开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大会上,中国两湖建坝问题,也成为了会议方正式讨论议题。2013年12月,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首席生态专家特意来到江西,交流鄱阳湖建坝与候鸟保护问题。
“正因为两湖生态敏感,现在建坝方与反建方都高舉生态牌”,蒋勇分析,两湖建坝现在已明确无发电效应,航运效益也相当有限(两湖周边并无集群工业产业),而最大的效益,官方也认可是生态效益。“有意思的是,建坝与反坝反复进行论证的,都是生态,双方今天只剩下隔着的一层窗户纸了,到底何为生态?”蒋勇认为,两湖生态连同长江生态,是一个综合系统性工程,不能因为缺水,就解决水的问题;因为候鸟的问题,就解决鸟的问题,而顾不上鱼;因为鱼的问题,就顾不上水库的问题……“这样顾此失彼地去解决两湖问题,依然是打补丁的做法,不可能是一个系统解决方案,让人看不到希望”。
老彭则更直接,他反问:“三峡筑坝,两湖缺水;两湖缺水,就筑坝圈水;那么下游的武汉也可以再圈,安徽、南京也可以跟着圈水,那最终长江会变成一条水沟吧?”老彭仔细研究过洞庭湖建坝提出的三个建议蓄水高度,他讲,“蓄到22米,跟去年冬天差不多,没什么实际意义;蓄到25米,不需要建坝,三峡多放一些水就够了;蓄到27-28米,湖面倒是浩荡汪洋了,但东洞庭保护区就全淹了,整个保护区陆沉到了水底,候鸟又何从觅食?”他举例,比如小白额雁,每年千里迢迢来到两湖地区,就是为了觅食苔草的嫩芽。
鄱阳湖建坝,最初也受到了陈宜瑜、曹文宣、李文华、刘兴土等15名院士的集体反对,院士们上书国务院,认为“鄱阳湖建坝,会在生态方面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不仅影响下游大城市的供水安全,而且必然延长鄱阳湖换水周期,希望政府能给予研究”。其后,江西省政府在补充论证这一建坝项目时,又分别邀请了这些专家成为相关课题的领衔人。江西一反对建坝的保护区负责人,则被直接调进省鄱湖办任职。“鄱阳湖提出建坝,其实是用一个错误,去补救上一个错误,想用修坝的方式来抵消三峡大坝的影响,这样层层下传,只能加强长江中下游抢水,生态‘破窗效益’就将出现连锁反应”,两年前,上海方面专家曾针对鄱阳湖建坝提出警告。
然而被多数人忽略的是:2012年冬天,洞庭湖周边冬天也曾出现过大水漫灌,由于漫水,一些候鸟走进了农田觅食,让当地农人甚是烦恼;2012年12月,江西鄱阳湖周边更是罕见地一连三四天大雨如注,全省平均降雨81毫米,当地水文分析,这一次冬季强降水,共为江西增加了135亿立方米淡水。“目前对三峡截水后生态资料的积累,还不足十年,两湖生态是否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尚无从得知。”因此,蒋勇认为在诸多研究成果未弄明白之前,匆促建坝为时尚早。
近三四年,因三峡蓄水后上游来水减少,以及两湖支流纷纷截水,两湖地区冬旱加剧,几乎年年喊渴。2008年,江西省率先公布“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方案”,意欲在湖口建坝;随后湖南省也跟进提出洞庭建坝(闸),皆欲留住“一湖清水”。
两湖建坝,意味着“长江之肾”与长江阻隔,也意味着漫延长江上游层层叠叠的坝群再次深度下侵,这将会产生怎样的生态连锁反应?江湖无言,今人亦不能完整作答。主建与反建,数年论争,均以“生态”为牌。关键是:在关系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之“肾”问题上,能否慎之再慎?
出租车沿着湖滩枯草,一直开到了长岭脚下。虽然已是腊月,南方山上尚且树木葱茏,巨大的白色风力发电机,在山岗上慢悠悠地转圈。
风不大,河岸很静。邵文杰沿着干涸的湖滩,往更靠湖中心处走去。这一段已是鄱阳湖中,因冬春枯水,昔日水天一色的浩荡湖水如今在远处仅亮成了一条细线。“这里的确是建坝或建闸的好地方”,邵文杰目测了一下大湖两岸,只见对岸都昌县的屏峰山与湖这边九江县的长岭,两山之间仅有不到3公里距离,正好扼鄱阳湖出江之喉。按江西省规划,这里也正是鄱阳湖建坝的最佳地点。
邵文杰来自北京一家环保组织“自然大学”。尽管眼下风平浪静:湖滩上除了三两艘破烂搁浅的破木渔船以及一阵阵啁啾吱喳的鸟声,他仍很担心:不久的将来,这里或将成为一个机器隆隆、日夜挑灯大干的大坝工地,如同他在长江上游两岸所曾见到的一样。
两湖建坝接力竞跑
邵文杰的担心不无道理。2014年春节之前,他和一队环保志愿者驱车南下,花了一周多时间走访鄱阳湖和洞庭湖区,发现两湖地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建坝一事。“鄱阳湖建坝的事,已经提了好几年了,最初它是一个水利工程建议,后来被纳入了省里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圈规划”,江西鄱湖办一负责人介绍,上世纪80年代,在鄱阳湖入长江的湖口处建坝,还只是水利理论探讨方面的大胆设想,但近些年,随着鄱阳湖冬旱加剧,这一设想越来越急于落地。
2008年9月,江西省水利厅最先公布《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方案》。该方案披露:鄱阳湖水利枢纽,由闸坝主体工程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工程两部分组成。“这一提议,一开始国内就有很大争议”,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许新发承认。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江西省提出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使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发展层面。其中,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作为核心配套工程的鄱阳湖建坝工程这一项,被单独挑出来要求补充论证。
“主要是建坝后对生态方面的影响,以前的方案陈述不充分”,江西省鄱建办相关人员透露,这些年,江西省已多次向国家部委申请论证该项目,“一次会议上,水利部一位副部长问:你们建坝的好处就不用讲了,讲讲有哪些不好,该如何应对吧,结果我们拿不出扎实的论据”,“只好重新对湖泊生态所影响的方方面面,补充调查论证”。
2012年初,受水利部委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京召开会议,对江西方面提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进行审查。让北京环保NGO诧异的是:该建议书通过了行业审查。“这意味着鄱阳湖建坝,已向实质性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北京一环保人士称。接下来让民间环保人士揪心的是:2012年底,位于鄱阳湖上游的湖南洞庭湖,也跟进提议建坝。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被列入湖南省重點建设的十大水运基础设施工程之一。
2013年,两湖建坝加速推进。这一年,湖南省交通院和湖南省水电院共同编制了《洞庭湖岳阳城陵矶综合枢纽预可行性研究工作计划》,并顺利通过了省内专家论证。江西省则将建坝方案,推进到了国家部委层面,由国家发改委出面召开项目论证会。今年初,江西省鄱建办在对刚刚过去的2013年建坝工作总结中,称“全办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立项这个中心,做了大量工作,跌宕起伏,爬坡过坎……‘立项’工作没有画上句号,需要全办继续努力,继续冲刺”,“2014年(要)咬紧牙关,奋争立项”。
几经修改补充,今天,在江西省公开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公众参与公示》文件显示:该工程将按照“一湖清水”、“江湖两利”、“调枯不控洪”全新理念进行建设,闸坝长2900多米、闸顶高程23.4米,初步估算工程总投资120.91亿元,其中年运行费用1.28亿元。
“湖南省领导在洞庭湖建坝相关会议上,多次明确表示‘湖南与江西一样面临中部崛起的历史任务’,‘要密切参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湖南一媒体人透露,洞庭湖建坝工程总费用,未来预计也与鄱阳湖相差不大,接近140亿元。
三峡截流两湖连年喊渴
“之所以想在鄱阳湖建坝,与三峡工程直接相关”,许新发提到建坝缘由,没三两句便开门见山。“2003年三峡工程开始蓄水;2007年完成正常蓄水水位;结果2008年起,两湖地区便开始冬旱,试想想:一举截掉长江300亿立方米的江水,会是一种什么状况?”许称,正是因为三峡工程截流,让原本降水丰沛、河湖纵横的长江中下游鱼米之乡,也开始连年干旱。“三峡工程改变了鄱阳湖地区几百年来形成的稳定生态系统和原本平衡的江湖关系”,许新发分析,作为长江重要调蓄湖泊的鄱阳湖,春夏丰水季节白茫茫一片,秋冬枯水季节草滩裸露,是非常正常的事。但近几年,三峡水库每年9月中下旬开始蓄水,长江水位便相应快速下降,相反由于鄱阳湖地势南高北低,湖水加速下泄,使得鄱阳湖区的枯水期提前、枯水水位下跌厉害,影响了湖区上千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正是为了恢复鄱阳湖的丰枯规律,或者说为了恢复以前的江湖关系和生态关系,江西方面才提出建坝的。”许称。
“以往每年鄱阳湖水要到11月份才退,近几年,10月份就基本上落水了。”在江西吴城县码头,一位渔民指着岸堤上清晰可见的水浸渍痕,称今年湖水又往下跌了不少。距离堤岸稍远处的湖滩上,一些杂草已长到了人膝盖处。在永修县大湖池,周末,附近人们干脆趁着湖滩干涸,走到湖中心远远去看前来越冬的大片候鸟。永修县一居民称,这几年,受鄱阳湖低水位影响,都昌、星子、共青城等市县原有的取水口都无法取水了,只好延长取水管。 同样,历史上曾经碧波万顷、苍茫浩淼的洞庭湖,如今秋冬之际一样旱象频频。湖南师大从事水生态研究的李敏老师反映:去年冬天,长沙已极度缺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社区打井一般要打到50-100米才能见水,湖南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冬天要靠环卫车运水,居民排着队接水的状况”。
“与洞庭湖还稍有不同,鄱阳湖主要接纳流域内赣、修、信、抚、饶五水,枯水季向长江吐水,是只吐不吞;而洞庭湖同时接纳长江上游来水与湘、资、沅、澧,然后向长江下游吐出,是标准吞吐湖”,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局一领导强调,在三峡截流情形下,鄱阳湖建坝圈水,有着比洞庭湖更充足的理由。但实地调查中,邵文杰和他的环保志愿者团队留意到:事实上,除了三峡蓄水影响,两湖流域主要的干支流上,这些年早已砌起了重重水坝拦水发电。“2012年年底,湘江刚刚完成一个水利枢纽工程,如果城陵矶再建坝,就将是湘江第十级水电枢纽,此后再无址可建坝”,湖南一媒体人介绍,洞庭湖其它主要支流上建的坝也不在少数。
与之类似,据江西水利厅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全省建成各类水利工程40多万座(处),其中水库9783座,总蓄水能力293亿立方米。其中,占每年鄱阳湖入水水量近一半的赣江之上,近年也建起了多座大坝。然而,对两湖连续冬旱,民间环保人员也有着不同见解。WWF湖南负责人蒋勇认为,洞庭湖自19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不断的萎缩之中。比如1840年,洞庭湖面积6270平方公里;1958年就只有3141平方公里。
“这是一个历史大趋势,不一定完全由三峡工程导致”,“只能说三峡加剧了干旱”,蒋勇称,现在每年冬天,除了东洞庭水尚多、可深10多米通航外,西洞庭、南洞庭水面破碎,好多地方早已干裂分割成众多小湖群,在一些经年冬旱滩涂上,人们种植了数百万亩速生树—美洲黑杨。
岳阳湿地协会会长彭祥林,外号“钾氨灵”,因坚持环保,让当地管理部门甚是头痛。老彭旗帜鲜明反对建闸,他认为洞庭湖本来就是一个季节性湖泊,这些年是出现了旱情,但周边湖区远还没到缺水要建坝的程度。
“不缺水,要缺也是水质性缺水,缺优质水”,老彭斩钉截铁,称早在6-7年前,有着80万人口、依洞庭而居的岳阳人,早就不吃洞庭湖水,而改吃60公里之外的铁山水库水了。“长沙缺水,也主要跟湘江重金属污染相关”,老彭称。
“蓄一湖清水”是夢非梦?
在两湖建坝(闸)规划中,“蓄一湖清水”都是一个非常明确、极具诱惑性工程目标。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公众参与公示》透露:在湖口建坝(闸)后,将使鄱阳湖水水位维持在14-15米,以对枯水季湖区周边进行补枯。
另一份洞庭湖建坝储水效益的论证报告则称,通过建坝,对东、西、南洞庭湖区进行三级水位调度,就可以实现利用3000平方公里的洞庭湖,储蓄清水60-100亿立方米。
“重新蓄上满满当当的一大湖水,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恢复自然历史景观,比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壮观,更重要的是为了发展环湖经济圈”,湖南一媒体人介绍,在他所接触到洞庭湖建坝效益论证中,就明确写有:在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沿海产业转轨变型过程中,洞庭湖区有望建立新的生态工业园区,可以让冶金、制造、建材、造纸、电器电子、航海、航空、汽车、高铁等多种系统在洞庭湖边安居;同时提高湖南水运能力,打造长江黄金水道等。
同样,在一改再改的鄱阳湖建坝规划中,涉及13个县市的环湖生态经济圈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老彭早年当过兵,打过越战,这些年做环保,依旧脾气很呛。“他们说建坝具有生态效益,有哪些效益要讲清楚,哪能空口无凭?”“不要把筑坝当成一单生意”,2012年4月,在湖南有关方面召开的洞庭湖水利枢纽研讨会上,老彭当场放炮,他认为相关部门之所以积极跟进、响应建坝,更多是冲着国家100多亿的投资去干的。调查中,老彭带着环保志愿者沿岳阳上溯,赶往7公里外的七里山。一路上,只见洞庭湖中重重叠叠、黑压压一片挖沙船:那些甲板上盖有三层楼的挖沙大船,庞然大物般停靠在湖中心作业;那些船尾斜挑着十几丈高筛沙输送带的中型沙船,在城陵矶江面如剑如戟密密横锁了整个入江口。船只分别来自湖南、湖北、安徽、福建等地,采出的沙则分别运至上海、日韩、沙特阿拉伯等地。
环保志愿者的小船在大沙船缝里钻来拐去,总算到达了长江口。“不要说是江豚,就是来一支现代化部队,也未必能冲得出去”,一志愿者目测,数百艘停泊在江湖交汇处的运输船只,绝大部分都是挖沙船,其它船只寥寥无几。这一湖口地带,正是当年三国赤壁大战一带,今天则是洞庭湖江豚的重要分布区。由于长年无序挖沙,洞庭湖水明显比荆江水浑浊不少。在鄱阳湖,环保志愿者肖齐平老师用了近一年时间调查采沙,发现鄱阳湖一天的采沙销售量可达30万吨。“在湖区采沙20-30元/立方米,贩卖到上海就是100元/立方米,到了日本,就变成300元/立方米了”,肖齐平讲,自从1988年长江不允许采沙之后,洞庭湖和鄱阳湖已成为中国两大最主要的采沙场。“4-6月份水大时,两湖水上采沙集贸的规模将更可观”,肖称。
除了疯狂采沙,两湖地区的污水直排,让当地环保志愿者更是触目惊心。在进入九江县芦山区海会镇的鄱阳湖边,一条从芦山景区流出来的支流,在蜿蜒流过一个小村子和一大片葡萄园后,直接注入鄱阳湖。让邵文杰一行惊诧的是:这条小河中固体般缓缓流动的,居然是一片灰蓝灰蓝的浆液,气味令人窒息。在靠近入湖口的小村里,一连分布有三家福建人开办的石材厂,大白天厂区乌烟瘴气,一道道灰白色污水直排入河。“我们是循环用水,往河里排污的不是我们,是更上游企业”,石材厂老板谎称自己工厂并不排污,所谓的“循环用水”,是直接从小河架管线抽水上来用,然后再回排。当地村里人称,这些厂子已建了五六年了,老百姓多次向环保部门反映,至今无果。江西一环保志愿者估计,在整个鄱阳湖周边,类似排污口不下200个。 “如果不好好治污,无论鄱阳湖还是洞庭湖,蓄起来的未必就是一湖清水”,“有可能是一湖臭水,一湖污水”,老彭认为当前改变两大湖区水质下降的趋势,远比建坝重要。而他看到的前车之鉴是:岳阳80年代从洞庭湖中围出来的南湖,如今已成为“城市马桶”,一潭死水。
长江“破窗效益”如何求解
两湖建坝提议,让国人高度神经敏感。这不仅缘于两湖水量浩荡,分别是国内第一、第二的两大淡水湖泊,更因其已是长江中下游唯有的两个通江湖泊,在中国版图上的生态分量举足轻重。
上世纪80年代起,两湖地区分别成立了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生态价值上看,“涨水是湖,退水是洲”的两大湖区,作为国际重要湿地,千百年来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长江淡水鱼基因库,更是国际候鸟的重要迁徙通道。其中鄱阳湖还是我国加入“世界生命湖泊网”的唯一代表。
国家林业局和WWF组织的近十年长江中下游水鸟同步调查显示:鄱阳湖有11种水鸟数量,超过全球估计种群数的1%;有6种水鸟,超过全球估计种群数的5%;其中几乎全部白鹤(国际极危物种)和东方白鹳(国际濒危物种),在全球的估计种群都分布于鄱阳湖;鸿雁(国际易危物种)和白枕鹤(国际易危物种)数量,分别占到全球种群的83%、77%。2012年7月,在《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和随后9月召开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大会上,中国两湖建坝问题,也成为了会议方正式讨论议题。2013年12月,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首席生态专家特意来到江西,交流鄱阳湖建坝与候鸟保护问题。
“正因为两湖生态敏感,现在建坝方与反建方都高舉生态牌”,蒋勇分析,两湖建坝现在已明确无发电效应,航运效益也相当有限(两湖周边并无集群工业产业),而最大的效益,官方也认可是生态效益。“有意思的是,建坝与反坝反复进行论证的,都是生态,双方今天只剩下隔着的一层窗户纸了,到底何为生态?”蒋勇认为,两湖生态连同长江生态,是一个综合系统性工程,不能因为缺水,就解决水的问题;因为候鸟的问题,就解决鸟的问题,而顾不上鱼;因为鱼的问题,就顾不上水库的问题……“这样顾此失彼地去解决两湖问题,依然是打补丁的做法,不可能是一个系统解决方案,让人看不到希望”。
老彭则更直接,他反问:“三峡筑坝,两湖缺水;两湖缺水,就筑坝圈水;那么下游的武汉也可以再圈,安徽、南京也可以跟着圈水,那最终长江会变成一条水沟吧?”老彭仔细研究过洞庭湖建坝提出的三个建议蓄水高度,他讲,“蓄到22米,跟去年冬天差不多,没什么实际意义;蓄到25米,不需要建坝,三峡多放一些水就够了;蓄到27-28米,湖面倒是浩荡汪洋了,但东洞庭保护区就全淹了,整个保护区陆沉到了水底,候鸟又何从觅食?”他举例,比如小白额雁,每年千里迢迢来到两湖地区,就是为了觅食苔草的嫩芽。
鄱阳湖建坝,最初也受到了陈宜瑜、曹文宣、李文华、刘兴土等15名院士的集体反对,院士们上书国务院,认为“鄱阳湖建坝,会在生态方面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不仅影响下游大城市的供水安全,而且必然延长鄱阳湖换水周期,希望政府能给予研究”。其后,江西省政府在补充论证这一建坝项目时,又分别邀请了这些专家成为相关课题的领衔人。江西一反对建坝的保护区负责人,则被直接调进省鄱湖办任职。“鄱阳湖提出建坝,其实是用一个错误,去补救上一个错误,想用修坝的方式来抵消三峡大坝的影响,这样层层下传,只能加强长江中下游抢水,生态‘破窗效益’就将出现连锁反应”,两年前,上海方面专家曾针对鄱阳湖建坝提出警告。
然而被多数人忽略的是:2012年冬天,洞庭湖周边冬天也曾出现过大水漫灌,由于漫水,一些候鸟走进了农田觅食,让当地农人甚是烦恼;2012年12月,江西鄱阳湖周边更是罕见地一连三四天大雨如注,全省平均降雨81毫米,当地水文分析,这一次冬季强降水,共为江西增加了135亿立方米淡水。“目前对三峡截水后生态资料的积累,还不足十年,两湖生态是否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尚无从得知。”因此,蒋勇认为在诸多研究成果未弄明白之前,匆促建坝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