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等因素影响,这一任务很难有效落实。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依然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比如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上机操作为辅的教法,教师讲的再清晰,始终是纸上谈兵,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参与体验较少,根本不能落实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信息技术课堂;信息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强的特点,因此不能是简单的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而应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为主。因此,要想上好信息技术课,就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的这些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才能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把知识和技能分解成一个个的具体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带着相应的任务有目的地去实践探究,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获取新技能的目的。这一教学法更加符合新课改精神,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能够更有效落实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复杂多样,学生之间存在认知差异,要设计好信息技术课的任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有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 任务设计要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计算机丰富多彩的功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但是这种兴趣和欲望是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的,而且缺乏具体的探究技能。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密切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来设置任务,也可以横向联系其他学科的学习进度来设置任务,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课也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很多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运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
比如《填充颜色》一课,可以将任务设置成“制作一件格子花纹的文化衫”,让学生动手设计花纹样式,亲自实践颜色搭配和填充,学生不仅学到了填充颜色的知识,而且也明白了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有效培养了小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用WORD制作本班课程表”“用PPT制作优秀作文展播”“用EXCEL分析一个月的家庭收支”等等任务,和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联系,很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
二、 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创造性非常强的课程,单纯的理论讲解枯燥无味,没有意义,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
比如“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一课,如果只是教师去讲一些病毒的防治知识,学生听起来肯定会毫无兴趣。但是,如果这样设计任务:课前先将学生机感染上病毒,课上让学生利用电脑中安装的杀毒软件对电脑进行查毒和杀毒。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不但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学到查毒杀毒知識,而且还增强了成就感,这无疑又增加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 科学分组,充分利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完成任务
信息技术课的任务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是个人单独完成,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最为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上的很多任务,都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完成。比如学习PPT 的“插入新幻灯片”这一功能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任务:插入新幻灯片有多种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方法最多。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提高了完成任务的效率,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合作的技巧和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科学分组,每组大约4~6人为宜,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同时又相互协作。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做全程指导,给予恰当的点拨和及时评价,确保任务顺利进行下去。
比如让学生完成“用PPT制作优秀作文展播”的任务时,可以这样来操作:先根据班级总人数和计算机设备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小组的同学再次分工,细化任务,比如有的负责挑选、录入优秀作文,有的负责图片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幻灯片的设计,有的负责背景音乐的制作插入等,大家各司其职,又需要进行讨论、沟通,达成较统一认识后,才可以圆满完成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以任务为驱动,相互学习、交流、合作,不仅学到了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来说,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也产生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对于这一教学法的有效实施,还有待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使它更加完善,更加有效,更加适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
作者简介:
尚春晓,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教师进修学校。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信息技术课堂;信息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强的特点,因此不能是简单的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而应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为主。因此,要想上好信息技术课,就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的这些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才能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把知识和技能分解成一个个的具体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带着相应的任务有目的地去实践探究,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获取新技能的目的。这一教学法更加符合新课改精神,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能够更有效落实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复杂多样,学生之间存在认知差异,要设计好信息技术课的任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有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 任务设计要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计算机丰富多彩的功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但是这种兴趣和欲望是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的,而且缺乏具体的探究技能。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密切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来设置任务,也可以横向联系其他学科的学习进度来设置任务,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课也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很多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运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
比如《填充颜色》一课,可以将任务设置成“制作一件格子花纹的文化衫”,让学生动手设计花纹样式,亲自实践颜色搭配和填充,学生不仅学到了填充颜色的知识,而且也明白了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有效培养了小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用WORD制作本班课程表”“用PPT制作优秀作文展播”“用EXCEL分析一个月的家庭收支”等等任务,和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联系,很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
二、 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创造性非常强的课程,单纯的理论讲解枯燥无味,没有意义,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
比如“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一课,如果只是教师去讲一些病毒的防治知识,学生听起来肯定会毫无兴趣。但是,如果这样设计任务:课前先将学生机感染上病毒,课上让学生利用电脑中安装的杀毒软件对电脑进行查毒和杀毒。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不但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学到查毒杀毒知識,而且还增强了成就感,这无疑又增加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 科学分组,充分利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完成任务
信息技术课的任务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是个人单独完成,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最为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上的很多任务,都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完成。比如学习PPT 的“插入新幻灯片”这一功能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任务:插入新幻灯片有多种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方法最多。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提高了完成任务的效率,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合作的技巧和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科学分组,每组大约4~6人为宜,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同时又相互协作。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做全程指导,给予恰当的点拨和及时评价,确保任务顺利进行下去。
比如让学生完成“用PPT制作优秀作文展播”的任务时,可以这样来操作:先根据班级总人数和计算机设备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小组的同学再次分工,细化任务,比如有的负责挑选、录入优秀作文,有的负责图片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幻灯片的设计,有的负责背景音乐的制作插入等,大家各司其职,又需要进行讨论、沟通,达成较统一认识后,才可以圆满完成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以任务为驱动,相互学习、交流、合作,不仅学到了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来说,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也产生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对于这一教学法的有效实施,还有待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使它更加完善,更加有效,更加适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
作者简介:
尚春晓,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