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C语言是我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会出现厌学,部分藏族学生对许多内容无法理解等现象,本文联系我校的C语言教学实际,认真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藏、汉学生;C语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2.1-4
C语言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一种计算机语言。其语言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方便、既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又具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适合编写系统软件。其功能强大,不仅用在计算机上也广泛用于电子、机械等方面,而且所有的windows、Unix、Linux、Mac、os/2,无一例外都是用C语言编写的。很多新型的语言如java、c++、asp、php,都衍生自C语言。掌握了C语言,可以说你就掌握了很多门语言。我校C语言这门课程藏、汉学生都使用《C程序设计》第三版,谭浩强这本教材。这本教材内容新颖,适合不同学校组织教学的需要,符合初学者的特点等。本教材对汉族学生比较合适,但对藏族学生就比较难,原因是藏族学生相对于汉族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样学习这门课时就比较费力,内容多且许多难以理解,在老师讲解多遍时才能懂,而汉族学生则开始出现厌烦情绪,认为教师太啰嗦讲的内容太少,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矛盾,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改进措施。
1 存在问题
1.1 藏族和汉族学生教学内容、方法相同
由于西藏地区教育和文化水平相对落后,藏族学生相对于汉族学生以较低的成绩考上大学,他们基础比较差,再加上语言障碍,相对于汉族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要差一些,所以在讲授这门课时就会出现汉族学生一遍就听懂了,而藏族学生讲解几遍都还存在问题,汉族学生认为老师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就会出现不满的情绪,有些甚至逃课,觉得上课内容太简单没有必要来上课,即使来了也会在课堂上睡觉。讲难一点,藏族学生不能理解消化,上课如同听天书,在课堂上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所有学生都对这门课感兴趣,老师从中把握这个度很难。汉族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由于藏、汉学生在一起上这门课,教师考虑到藏族学生的接受能力,讲解的内容比较浅,而没有达到等级考试所要求的水平,这对汉族学生来说不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要想参加等级考试,还要自学很多。
1.2 实验课时少且质量不高
我院此门课程为48学时,讲课32学时,实验只有16学时,学习C语言应当充分注重实验环节。首先老师在上实验课时尽量要求学生多编写程序,多上机调试程序,上机实验的目的决不仅是为了验证所编程序的正确性,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上机操作要领和调试程序技术,积累编程经验。其次上机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讲授概念内容的理解,尤其是一些语法规定,光靠课堂讲授比较枯燥又难以记住,但它们又很重要,通过多次上机就能自然地熟练掌握,通过上机来掌握语法规则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应当说,上机实验比课堂听课更重要,这是巩固和发展课堂知识十分重要的环节。16学时的实验课程显然是不够的,而且在上实验课时,如果老师布置上机作业不当堂打分,或者作业过于简单,有些学生就开始在课堂上打游戏,带着耳机看电影、电视剧,借着问问题在机房随意走动,交头接耳,把C实验课当成了“放松课”,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
1.3 学生自身不重视本门课程的学习
我院学生大部分毕业后要么考公务员,要么进事业单位,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学习这门课,反正以后在工作中也用不到,从思想上就不重视,所以就没有学习的动力,认为既然学校开了这门课,只要及格就行,除了上课听讲,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外,其余时间不会看与这门课程相关的任何书籍。
2 解决方案
面对以上困扰学生和授课教师,就如何吸引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提高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提出了如下解决方案。
2.1 对藏汉学生实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首先,对藏汉学生进行分班,将藏族学生放在一个班,汉族学生放在一个班,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因材施教,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要求。对于汉族班,如果教学内容简单,可以适当加快讲解速度,尽量在课堂中多解决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厌学情绪,多布置一些与等级考试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大部分能通过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而藏族班,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选择比较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的比较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随时可以将他们调到汉族班,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信他们都能学好这门课。
其次,根据不同的班,选择不同的教材,基础好的班,可以使用现在的教材外加计算机等级二级相关的试题及教材,平时的教学可以按照等级考试的要求去做,而基础差的班级,选择稍微简单的教材,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的就行,期末考试藏汉班分开出题。
再次,藏族学生可以由藏族老师带,由于藏汉语言差异,有些问题用汉语讲解学生难以理解,而用藏语解释,学生完全能够理解,消除了沟通上的障碍。
2.2 加大实验课时量且提高每次实验质量
把实验课由16学时提高到24学时,千万不可因赶教学进度或其它任何理由而压缩实验课时,那样做得不偿失。并且每次实验课,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按时完成本节课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根据每人完成作业的数量、质量,现场打分并做为平时实验作业成绩,影响该课程的总评成绩。这样学生就没有时间上网、聊天,不会认为实验课是“放松课”,相反会比较紧张,每次课都会有收获。作业可在上机之前提前告诉学生,方便他们事先做好准备。这样一来即可有效地避免学生互相抄袭作业、不求甚解的弊端。凡讲过的基本操作方法,要求学生必须事先复习好,上机时一律不予解答,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课的听课质量,巩固理论知识。
2.3 让学生在学习C语言中找到乐趣
在第一次课时先给学生讲一个最最简单的程序,让学生感觉十分有收获,并且明白最基本的道理——它也是一门语言,和我们的汉语、藏语是一样的,它也有自己的语法、逻辑结构,只要能真正的去理解它,还是很容易学会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写一些比较切合实际而又简单的小程序,比如一开始让学生做一个四则运算的计算器,如果这种小而简单的实用小程序做好了,并且通过上机运行后结果完全和自己设计的一样,学生就会有成就感,慢慢兴趣就来了,接着加上其它运算,慢慢的增大工程规模。只要学生有兴趣学习这门课,自然会在课后,看大量的关于C编程方面的书,解决在编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论
总之,无论是藏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无论他们的基础是好还是差,只要我们采用好的教学方法,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并在实践中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独立解决问题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谭浩强.C程序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雷向玲(1981-),女,陕西蒲城县人,助教,主要从事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
关键词:藏、汉学生;C语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2.1-4
C语言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一种计算机语言。其语言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方便、既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又具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适合编写系统软件。其功能强大,不仅用在计算机上也广泛用于电子、机械等方面,而且所有的windows、Unix、Linux、Mac、os/2,无一例外都是用C语言编写的。很多新型的语言如java、c++、asp、php,都衍生自C语言。掌握了C语言,可以说你就掌握了很多门语言。我校C语言这门课程藏、汉学生都使用《C程序设计》第三版,谭浩强这本教材。这本教材内容新颖,适合不同学校组织教学的需要,符合初学者的特点等。本教材对汉族学生比较合适,但对藏族学生就比较难,原因是藏族学生相对于汉族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样学习这门课时就比较费力,内容多且许多难以理解,在老师讲解多遍时才能懂,而汉族学生则开始出现厌烦情绪,认为教师太啰嗦讲的内容太少,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矛盾,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改进措施。
1 存在问题
1.1 藏族和汉族学生教学内容、方法相同
由于西藏地区教育和文化水平相对落后,藏族学生相对于汉族学生以较低的成绩考上大学,他们基础比较差,再加上语言障碍,相对于汉族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要差一些,所以在讲授这门课时就会出现汉族学生一遍就听懂了,而藏族学生讲解几遍都还存在问题,汉族学生认为老师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就会出现不满的情绪,有些甚至逃课,觉得上课内容太简单没有必要来上课,即使来了也会在课堂上睡觉。讲难一点,藏族学生不能理解消化,上课如同听天书,在课堂上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所有学生都对这门课感兴趣,老师从中把握这个度很难。汉族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由于藏、汉学生在一起上这门课,教师考虑到藏族学生的接受能力,讲解的内容比较浅,而没有达到等级考试所要求的水平,这对汉族学生来说不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要想参加等级考试,还要自学很多。
1.2 实验课时少且质量不高
我院此门课程为48学时,讲课32学时,实验只有16学时,学习C语言应当充分注重实验环节。首先老师在上实验课时尽量要求学生多编写程序,多上机调试程序,上机实验的目的决不仅是为了验证所编程序的正确性,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上机操作要领和调试程序技术,积累编程经验。其次上机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讲授概念内容的理解,尤其是一些语法规定,光靠课堂讲授比较枯燥又难以记住,但它们又很重要,通过多次上机就能自然地熟练掌握,通过上机来掌握语法规则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应当说,上机实验比课堂听课更重要,这是巩固和发展课堂知识十分重要的环节。16学时的实验课程显然是不够的,而且在上实验课时,如果老师布置上机作业不当堂打分,或者作业过于简单,有些学生就开始在课堂上打游戏,带着耳机看电影、电视剧,借着问问题在机房随意走动,交头接耳,把C实验课当成了“放松课”,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
1.3 学生自身不重视本门课程的学习
我院学生大部分毕业后要么考公务员,要么进事业单位,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学习这门课,反正以后在工作中也用不到,从思想上就不重视,所以就没有学习的动力,认为既然学校开了这门课,只要及格就行,除了上课听讲,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外,其余时间不会看与这门课程相关的任何书籍。
2 解决方案
面对以上困扰学生和授课教师,就如何吸引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提高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提出了如下解决方案。
2.1 对藏汉学生实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首先,对藏汉学生进行分班,将藏族学生放在一个班,汉族学生放在一个班,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因材施教,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要求。对于汉族班,如果教学内容简单,可以适当加快讲解速度,尽量在课堂中多解决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厌学情绪,多布置一些与等级考试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大部分能通过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而藏族班,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选择比较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的比较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随时可以将他们调到汉族班,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信他们都能学好这门课。
其次,根据不同的班,选择不同的教材,基础好的班,可以使用现在的教材外加计算机等级二级相关的试题及教材,平时的教学可以按照等级考试的要求去做,而基础差的班级,选择稍微简单的教材,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的就行,期末考试藏汉班分开出题。
再次,藏族学生可以由藏族老师带,由于藏汉语言差异,有些问题用汉语讲解学生难以理解,而用藏语解释,学生完全能够理解,消除了沟通上的障碍。
2.2 加大实验课时量且提高每次实验质量
把实验课由16学时提高到24学时,千万不可因赶教学进度或其它任何理由而压缩实验课时,那样做得不偿失。并且每次实验课,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按时完成本节课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根据每人完成作业的数量、质量,现场打分并做为平时实验作业成绩,影响该课程的总评成绩。这样学生就没有时间上网、聊天,不会认为实验课是“放松课”,相反会比较紧张,每次课都会有收获。作业可在上机之前提前告诉学生,方便他们事先做好准备。这样一来即可有效地避免学生互相抄袭作业、不求甚解的弊端。凡讲过的基本操作方法,要求学生必须事先复习好,上机时一律不予解答,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课的听课质量,巩固理论知识。
2.3 让学生在学习C语言中找到乐趣
在第一次课时先给学生讲一个最最简单的程序,让学生感觉十分有收获,并且明白最基本的道理——它也是一门语言,和我们的汉语、藏语是一样的,它也有自己的语法、逻辑结构,只要能真正的去理解它,还是很容易学会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写一些比较切合实际而又简单的小程序,比如一开始让学生做一个四则运算的计算器,如果这种小而简单的实用小程序做好了,并且通过上机运行后结果完全和自己设计的一样,学生就会有成就感,慢慢兴趣就来了,接着加上其它运算,慢慢的增大工程规模。只要学生有兴趣学习这门课,自然会在课后,看大量的关于C编程方面的书,解决在编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论
总之,无论是藏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无论他们的基础是好还是差,只要我们采用好的教学方法,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并在实践中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独立解决问题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谭浩强.C程序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雷向玲(1981-),女,陕西蒲城县人,助教,主要从事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