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揭示1957-1958年华南工学院土木系薄壳结构研究小组在新会的砖薄壳结构实验图景.以田野调查、文献分析、三维图示、超声波检测等方法发现、确认此研究小组在新会的6处薄壳建筑及其遗存情况.它们是广东地区推广砖薄壳建筑的起点,其中的回旋砖薄壳实验是从结构角度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重要案例,弥补国内结构工程史学研究的薄弱点,也是共和国早期节约“三材”约束下的薄壳建造技术自主创新设计的重要内容.
【机 构】
: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深圳,518000;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广州,510006;新会市城管局 江门,529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揭示1957-1958年华南工学院土木系薄壳结构研究小组在新会的砖薄壳结构实验图景.以田野调查、文献分析、三维图示、超声波检测等方法发现、确认此研究小组在新会的6处薄壳建筑及其遗存情况.它们是广东地区推广砖薄壳建筑的起点,其中的回旋砖薄壳实验是从结构角度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重要案例,弥补国内结构工程史学研究的薄弱点,也是共和国早期节约“三材”约束下的薄壳建造技术自主创新设计的重要内容.
其他文献
回顾“新建筑五点”,提出其是一种建筑手段,旨在让居所与居民敞向宇宙提供的“原初影响条件”,而非技术型或风格性的要素.通过分析魏森霍夫建筑展中柯布西耶建筑案例,以及解读他的写作,证明“新建筑五点”的目的 不仅在于让建筑内部与外部世界的“律动”变得可读,而且要通过建立物质或思想层面上与世界的交缠,将这些“律动”关联起来.
在近期揭晓的2021年美国建筑师协会国际设计奖(2021AIA 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中,深圳国际交流学院1)(以下简称深国交)获得了建筑表彰奖(Commendation for Open International|Architecture)和可持续未来奖(Sustainable Future Award).虽然深圳近年来的新校园设计非常热闹,深国交也已经有了一些专业报道,在2020年福田新校园联展中,它也有自己的展示板块,但是大家对这个校园还是有点陌生.这是一个怎样的
目前我国高校大量既有建筑面临更新改造的需求,如何对待校园更新改造成为当下的重要问题.北京工业大学朝阳校区原图书馆改扩建项目就是这一背景下的典型案例.原图书馆的使用矛盾日趋突出,功能与规模无法满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需求.校方希望通过改扩建,使图书馆面积达到4万m2,实现200万册藏书.我们尝试从校园整体规划出发,强化校园轴线,梳理校园交通,安排适宜体量,塑造一个介于新与旧、过去与未来的校园文化活力场所,同时探索一种高校既有建筑存量更新的策略(图1).
通过对宜兴丁蜀镇青龙山公园多功能馆项目设计和建造历程的回顾,在自然与人工、城市与建筑、可见与消隐、开放与持存的多重辩证关系中推进和展开关于地景、地方以及边界的讨论,试图进一步探讨在现有的空间规划和土地政策下,建筑基础设施化作为一种设计策略、将特殊场地再次纳入城市结构的可能性.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位于鄱阳湖西岸,南距南昌市区约60余公里,由海昏侯国国都紫金城城址、海昏侯刘贺墓园、城址西部及南部墓葬群组成,是中国目前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典型西汉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
以“设计研究”为线索梳理1950-2000年代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将其置于社会与知识环境中,探讨建筑史学家所讨论的“设计”到底是什么.首先指出1950-1960年代建筑艺术、技术与历史的分离状态为脱离历史语境的“设计研究”提供可能性;继而通过3组代表性概念,阐明“设计研究”的具体内容,揭示话语环境,勾勒变化趋势;最后转向“设计”概念本身,指出“设计”活动为社会的产物,历史研究应首先阐明“设计”在中国古代营造体系中的涵义,并尝试初步界定前现代中国语境中的“设计”问题.
通过对1930年代希腊城市学家道萨迪亚斯及其老师皮吉奥尼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整体分析比较,可知,道萨迪亚斯认为古希腊的城市组织建立在严谨的视觉结构与数学几何关系基础上且与运动密切相关,并据此提出古希腊人利用空间谐分理论营造和谐空间;皮吉奥尼斯则基于空间谐分理论,不断探索实践景观的视觉分析与设计方法.基于此,最终展示并分析希腊传统数理思想对现代建筑与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
在梳理西方肺结核疗养院建筑的空间、身体和治疗技术关系的基础上,以上海虹桥疗养院为例,着重分析在典型现代主义建筑特征背后所隐含的形态、空间组织和布局与当时流行的治疗技术间的对应关系,认为建筑师采取的设计是将医院建筑作为肺结核“医疗设备”的空间策略,使空间回应并积极参与疾病的治疗过程,既体现了医疗技术、空间环境和病患身体的关联,也是见证近代中国身体观念、医疗技术与卫生制度变迁的一处空间载体.
在总结当前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主线研究藏传佛教建筑的新思路.以蒙古早期俺答汗建造的寺院为例,从供施关系中的“供”(蒙古族贵族)和“施”(藏传佛教僧侣)两个方面讨论了蒙古寺院建筑的模因性,力图为当前的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研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1 项目信息与设计概念rn建筑为人而建,无论是远古为人提供基本居所的巢穴,或是发展到当下先进的算法、进步的施工方式、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都无法改变建筑以人为本的本质.除了满足使用者的功能需求、提供适宜的物理环境、保证安全外,建筑对人个体差异感受的关注,与人感官互动并且产生反应、激发人的情绪,会使得建筑空间不再是抽象的存在.于个体人而言,空间变成了有意义的场所,被赋予了场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