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的考查已经成为高考试卷上一根常考不衰的常青藤,近十年的高考试卷上,它从来就不是一位稀客,而事实上,从历年来江苏语文答题的抽样调查来看,文言文考查分值在增加,但是考生文言文答题正确率却在下降,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深陷文言的泥淖,我们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走出文言的泥淖呢?我试着进行了一些探究。
让学生深陷文言的泥淖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学生缺少文言语境的熏陶。弦子从牙牙学语,到上幼儿园接受启蒙教育,再到小学六年时间的学习。这十几年的时间,孩子们,从来不知“之”“乎”“者”“也”,孩子们更不懂何为文言文。而家长们宁愿让孩子们去多学几个“A”“B”“c”“D”。也不愿让孩子学习古代传统文化。在长达十几年的生活中。孩子们从来没有受到过文言语境的熏陶,没有文言交流的平台,一直到初中,才开始接触浅显的文言文,在初中和高中共六年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的学习也仅占一小部分。
其次,学生难以克服浮躁的心理。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绝大多数学生只对新新事物感兴趣,而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被他们弃之不顾,《四书》、《五经》,一概不知,令人咋舌。好不容易被迫地在学校里学些文言文,也是心浮气躁。上课不是注意力不集中,就是哈欠连天,我也经常走近学生,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喜欢阅读文言文,他们的回答惊人的一致:文言文太枯燥了,心静不下来,学文言文将来没有用,理由不一而足。纵使我百般劝说也无济于事。
再有,中学语文文言教学的不持续性。从初一学生开始接触浅显的文言文,如果从这时开始对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系统的持续性的教学,那么对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是大有裨益的,让他们明白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也是有一些基本的要素组成的,让他们积累大量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含义。让他们懂得古人的句读,让他们先朗读古时语段,长期日积月累,最终让他们读懂一整篇文言文还是不费力的。但事实是文言教学是间或性,时断时续,时长时短,时有时无。没有系统性,更缺乏一些长期文言教学的计划。
以上正是让学生深陷文言的泥淖的原因,纵然原因多多,我们也不能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走出文言的泥淖。让孩子从小培养文言语感,让他们多读,给他们创设文言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平心静气地耐心阅读。当然也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那么老师究竟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呢?以下来具体谈谈几点切实可行的方法。
1,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通过文字的字形结构来推断,汉字中有很多形声字,一半决定字的读音。一半决定字的意思,例如有“贝”这个形旁的字。这个字的意思大体与“钱财”有关;可以通过学过的成语采推导,例如有一年的高考考到文言实词“速”,这个语境里是“招致”的意思,如果能快速地想到成语“不速之客”,那么对这个字的理解也就不难了;可以将课内学过的文言实词进行迁移,同样还是“速”这个字,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始速祸焉”,就是“招致”的意思;还可以互文见义。根据句子结构前后对称的方法来理解,例如理解《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就可用这种方法,“追”和“逐”的意思相近,那么“亡”和“北”的意思也就相近,最终“北”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最好使用代入法,把字的意思放入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通顺符合语境就对了。
2,文言虚词的识记:识记文言虚词要对照高考大纲,常考考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2010年江苏语文高考考纲要求同学们识记18个常见文言虚词。在识记的时候可以根据每一个虚词不同的用法来理解,例如“之”这个文言虚词,它是高考常考点,它的用法很多,最常见的用法是代词。其中有时是人称代词,有时是指示代词;其次用得比较多的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当然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如可作动词,音节助词,知道了它的用法,再对照语境理解意思,这种识记才是行之有效的。
3,人物性格的判断:这种题型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排除法,非其人,非其时,非其地。非其事,就当机立断排除掉。学生往往能排除两项,此时又会陷入两难选择,这时一定要再耐心精读文本,遵循做选择题的常用方法即选择最佳选项。当然审题也要仔细。有时题目中有一些特殊要求,例如要求学生选出“直接表现”或“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选项,只有看清题目的要求方能正确答题。
4,文言文本信息的理僻:这类题目也有一些常规的方法,一定要把四个选项提供的信息耐心地到文本中找到,然后一一比照,准确无误地选出其中的错误选项,通常会犯的错误有时间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个别实词故意错译、前后内容有无因果关系、人物性格错误地陈述等等,做这类题目一定要心无旁骛,投入而不能分神。
5,文言语句的翻译:往往考三道翻译题,这三道题目的得分正确率每年都很低,而文言阅读增加的1分就是在翻译题上,可见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做好翻译题的原则是“尊重原文,字字落实”。要注意的方法是一定要先把翻译的句子代入原文,因为字不离句,句不离段,只有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才能准确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然后进行对译,一个字往往理解为一个词,抓住关键字,直译为主;接着如果对译结束之后觉得句子还不够通顺,就要适当考虑文言语法现象,该补充的补充。该调换语序的调换,该删除的删除:最后翻译结束后一定要再把翻译出来的句子通读一下。其间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些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方法同上。
以上所有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唯一的静止的。只有通过不断地阅读,不断地积累,方可在攀越文言的天山,趟过文言的泥淖时找到更多的终南捷径。
让学生深陷文言的泥淖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学生缺少文言语境的熏陶。弦子从牙牙学语,到上幼儿园接受启蒙教育,再到小学六年时间的学习。这十几年的时间,孩子们,从来不知“之”“乎”“者”“也”,孩子们更不懂何为文言文。而家长们宁愿让孩子们去多学几个“A”“B”“c”“D”。也不愿让孩子学习古代传统文化。在长达十几年的生活中。孩子们从来没有受到过文言语境的熏陶,没有文言交流的平台,一直到初中,才开始接触浅显的文言文,在初中和高中共六年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的学习也仅占一小部分。
其次,学生难以克服浮躁的心理。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绝大多数学生只对新新事物感兴趣,而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被他们弃之不顾,《四书》、《五经》,一概不知,令人咋舌。好不容易被迫地在学校里学些文言文,也是心浮气躁。上课不是注意力不集中,就是哈欠连天,我也经常走近学生,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喜欢阅读文言文,他们的回答惊人的一致:文言文太枯燥了,心静不下来,学文言文将来没有用,理由不一而足。纵使我百般劝说也无济于事。
再有,中学语文文言教学的不持续性。从初一学生开始接触浅显的文言文,如果从这时开始对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系统的持续性的教学,那么对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是大有裨益的,让他们明白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也是有一些基本的要素组成的,让他们积累大量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含义。让他们懂得古人的句读,让他们先朗读古时语段,长期日积月累,最终让他们读懂一整篇文言文还是不费力的。但事实是文言教学是间或性,时断时续,时长时短,时有时无。没有系统性,更缺乏一些长期文言教学的计划。
以上正是让学生深陷文言的泥淖的原因,纵然原因多多,我们也不能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走出文言的泥淖。让孩子从小培养文言语感,让他们多读,给他们创设文言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平心静气地耐心阅读。当然也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那么老师究竟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呢?以下来具体谈谈几点切实可行的方法。
1,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通过文字的字形结构来推断,汉字中有很多形声字,一半决定字的读音。一半决定字的意思,例如有“贝”这个形旁的字。这个字的意思大体与“钱财”有关;可以通过学过的成语采推导,例如有一年的高考考到文言实词“速”,这个语境里是“招致”的意思,如果能快速地想到成语“不速之客”,那么对这个字的理解也就不难了;可以将课内学过的文言实词进行迁移,同样还是“速”这个字,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始速祸焉”,就是“招致”的意思;还可以互文见义。根据句子结构前后对称的方法来理解,例如理解《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就可用这种方法,“追”和“逐”的意思相近,那么“亡”和“北”的意思也就相近,最终“北”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最好使用代入法,把字的意思放入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通顺符合语境就对了。
2,文言虚词的识记:识记文言虚词要对照高考大纲,常考考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2010年江苏语文高考考纲要求同学们识记18个常见文言虚词。在识记的时候可以根据每一个虚词不同的用法来理解,例如“之”这个文言虚词,它是高考常考点,它的用法很多,最常见的用法是代词。其中有时是人称代词,有时是指示代词;其次用得比较多的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当然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如可作动词,音节助词,知道了它的用法,再对照语境理解意思,这种识记才是行之有效的。
3,人物性格的判断:这种题型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排除法,非其人,非其时,非其地。非其事,就当机立断排除掉。学生往往能排除两项,此时又会陷入两难选择,这时一定要再耐心精读文本,遵循做选择题的常用方法即选择最佳选项。当然审题也要仔细。有时题目中有一些特殊要求,例如要求学生选出“直接表现”或“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选项,只有看清题目的要求方能正确答题。
4,文言文本信息的理僻:这类题目也有一些常规的方法,一定要把四个选项提供的信息耐心地到文本中找到,然后一一比照,准确无误地选出其中的错误选项,通常会犯的错误有时间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个别实词故意错译、前后内容有无因果关系、人物性格错误地陈述等等,做这类题目一定要心无旁骛,投入而不能分神。
5,文言语句的翻译:往往考三道翻译题,这三道题目的得分正确率每年都很低,而文言阅读增加的1分就是在翻译题上,可见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做好翻译题的原则是“尊重原文,字字落实”。要注意的方法是一定要先把翻译的句子代入原文,因为字不离句,句不离段,只有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才能准确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然后进行对译,一个字往往理解为一个词,抓住关键字,直译为主;接着如果对译结束之后觉得句子还不够通顺,就要适当考虑文言语法现象,该补充的补充。该调换语序的调换,该删除的删除:最后翻译结束后一定要再把翻译出来的句子通读一下。其间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些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方法同上。
以上所有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唯一的静止的。只有通过不断地阅读,不断地积累,方可在攀越文言的天山,趟过文言的泥淖时找到更多的终南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