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概念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概念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而在教学中发现,因教师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规律,教学备课往往考虑最多的是就物理概念而言,如何去讲清楚,也经常简单将学生在解题中的错误归结于不认真、没有理解题意等。这样就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排斥心理,进而不喜欢物理,甚至讨厌物理课。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初中学生的认知又以直观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思维方式出发,以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演示、问题的引导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去认知概念、理解概念,在应用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从而为物理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一、结合生活实际,直观引入概念,引导学生建立概念
初中物理教学中所涉及的概念虽然较多,但大多都较为直观,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分析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概念,将其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实际生活来引导学生,让学生从生活直观中去认识概念,从而初步建立物理概念,为概念的深入探究、理解奠定基础。
以“弹力”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力,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然后呈现出生活中常见的蹦蹦床、跳水跳板、弹弓、弓箭等存在弹力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后发现其共同点。接着引导学生完成小实验(用手使劲捏握力器后感受弹力、将粉笔放在弯曲的竹片上后放松竹片、被压缩的弹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然后以问题“为什么握力器会反弹回来?粉笔和黑板擦为何被弹起?”引导学生思考受到了“弹力”的作用,追问“这个‘力’是如何产生的?”而引出物体发生形变这一知识点,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逐层去认识弹力这一概念。又如在“密度”概念教学中,教师将重量相差不大的两个物体凃上相同的颜色,引导学生判断各是什么,学生在借助生活经验不能判断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上进行猜想,从而顺利引出了概念。加强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物理知识,建立物理概念,这样才能为概念学习打下基础。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注重结合教学内容,从生活中选取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素材来引入概念,让学生从直观中去建立起物理概念。同时,在方式方法上要多样化,并注意有效性,如采取实验、图片展示、活动等,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激发起学习兴趣,为概念的接受和构建提供条件和基础。
二、引导合作探究,深入分析概念,引导学生解构概念
学生在生活现象中对物理概念有了直观了解,然此时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还处于个别认知。要引导学生正确解构概念,此时教师还需更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形成从个别到一般的过渡,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引导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结合“前概念”来引导学生对新概念进行解构。所谓“前概念”即学生在认识新概念前已经掌握的概念。在物理教学中,概念之间总会存在各种联系性,利用“前概念”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解构新概念,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既加深对前面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又可以加快对新概念的接受和理解。
以“压强”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只是借助简单的实验工具(如圆珠笔、铅笔),引导学生用两手食指夹压笔的两端,在复习二力平衡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中明白笔尖和笔头对手指的作用力大小是一样的,而感受却不同。接着自然引出问题“作用力相同为何感受不同?原因在哪里?”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实验,实验中教师以“受力面积”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很快明白“作用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导致感受不同,教师顺势提出“压强”概念并阐述“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的大小”,接着以“按图钉”这一生活常识来引导学生分析为何不能按钉尖而要按钉帽来加强对概念的解构。在分析中学生很快明白,当手作用于钉尖时,受力面积较小,压强就大,而当手作用于钉帽时,受力面积较大,压强就小。
注重以“前概念”为牵引,让学生在分析“前概念”基础上引出新概念,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知学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教学中教师定要注意物理知识间的联系性,最好能摒弃单调的讲授式教学,而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探究中理解概念。
三、加强针对练习,灵活应用概念,引导学生掌握概念
在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定义进行分析记忆,尤其是概念中的重点词汇及疑难点,教师要重点提出讲解。然后再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联系,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如在“功率”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出“功率=功/时间(P=W/t)”的公式后,教师明确其中的“P”“W”“t”所表示的量后,引出功率的单位并简介其来历,说明1w=1J/s,以生活中常见机械功率引出常用功率单位间的进率,然后再过渡到例题探究。在练习过程中要针对性的进行,原因在于学生在概念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对当次课堂中所涉及的概念完全掌握了,而有的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协调和安排。一般而言,教师通过例题教学后,在总结过程中可采用提问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根据反馈情况而将学生分层,然后再进行练习。在练习中对已经掌握了当次课堂中所要求学习概念的学生以概念应用为主进行练习,而对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则采用判断、填空等基础题进行练习,然后再拓展到应用练习。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让学生在自己的知识基础上完成相应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的效果。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对概念的理解经历了由直观到抽象,由认识到理解再到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紧扣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引导学生在直观中认识概念,在教师引导下去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从而做到活学活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
一、结合生活实际,直观引入概念,引导学生建立概念
初中物理教学中所涉及的概念虽然较多,但大多都较为直观,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分析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概念,将其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实际生活来引导学生,让学生从生活直观中去认识概念,从而初步建立物理概念,为概念的深入探究、理解奠定基础。
以“弹力”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力,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然后呈现出生活中常见的蹦蹦床、跳水跳板、弹弓、弓箭等存在弹力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后发现其共同点。接着引导学生完成小实验(用手使劲捏握力器后感受弹力、将粉笔放在弯曲的竹片上后放松竹片、被压缩的弹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然后以问题“为什么握力器会反弹回来?粉笔和黑板擦为何被弹起?”引导学生思考受到了“弹力”的作用,追问“这个‘力’是如何产生的?”而引出物体发生形变这一知识点,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逐层去认识弹力这一概念。又如在“密度”概念教学中,教师将重量相差不大的两个物体凃上相同的颜色,引导学生判断各是什么,学生在借助生活经验不能判断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上进行猜想,从而顺利引出了概念。加强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物理知识,建立物理概念,这样才能为概念学习打下基础。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注重结合教学内容,从生活中选取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素材来引入概念,让学生从直观中去建立起物理概念。同时,在方式方法上要多样化,并注意有效性,如采取实验、图片展示、活动等,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激发起学习兴趣,为概念的接受和构建提供条件和基础。
二、引导合作探究,深入分析概念,引导学生解构概念
学生在生活现象中对物理概念有了直观了解,然此时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还处于个别认知。要引导学生正确解构概念,此时教师还需更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形成从个别到一般的过渡,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引导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结合“前概念”来引导学生对新概念进行解构。所谓“前概念”即学生在认识新概念前已经掌握的概念。在物理教学中,概念之间总会存在各种联系性,利用“前概念”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解构新概念,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既加深对前面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又可以加快对新概念的接受和理解。
以“压强”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只是借助简单的实验工具(如圆珠笔、铅笔),引导学生用两手食指夹压笔的两端,在复习二力平衡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中明白笔尖和笔头对手指的作用力大小是一样的,而感受却不同。接着自然引出问题“作用力相同为何感受不同?原因在哪里?”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实验,实验中教师以“受力面积”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很快明白“作用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导致感受不同,教师顺势提出“压强”概念并阐述“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的大小”,接着以“按图钉”这一生活常识来引导学生分析为何不能按钉尖而要按钉帽来加强对概念的解构。在分析中学生很快明白,当手作用于钉尖时,受力面积较小,压强就大,而当手作用于钉帽时,受力面积较大,压强就小。
注重以“前概念”为牵引,让学生在分析“前概念”基础上引出新概念,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知学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教学中教师定要注意物理知识间的联系性,最好能摒弃单调的讲授式教学,而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探究中理解概念。
三、加强针对练习,灵活应用概念,引导学生掌握概念
在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定义进行分析记忆,尤其是概念中的重点词汇及疑难点,教师要重点提出讲解。然后再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联系,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如在“功率”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出“功率=功/时间(P=W/t)”的公式后,教师明确其中的“P”“W”“t”所表示的量后,引出功率的单位并简介其来历,说明1w=1J/s,以生活中常见机械功率引出常用功率单位间的进率,然后再过渡到例题探究。在练习过程中要针对性的进行,原因在于学生在概念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对当次课堂中所涉及的概念完全掌握了,而有的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协调和安排。一般而言,教师通过例题教学后,在总结过程中可采用提问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根据反馈情况而将学生分层,然后再进行练习。在练习中对已经掌握了当次课堂中所要求学习概念的学生以概念应用为主进行练习,而对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则采用判断、填空等基础题进行练习,然后再拓展到应用练习。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让学生在自己的知识基础上完成相应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的效果。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对概念的理解经历了由直观到抽象,由认识到理解再到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紧扣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引导学生在直观中认识概念,在教师引导下去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从而做到活学活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