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多校区大学教务管理的特点,针对其不利影响,提出了通过实现教务管理的科学化、分权化、规范化、人性化和信息化来化解不利影响、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 多校区大学 教务管理 特点 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要求和高校自我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学通过合并或新建校区,发展成为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但有两个以上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校区的多校区大学。校区的增多使大学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组织内部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大学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而教务管理是大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加强和优化教务管理对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至关重要。
一、多校区大学教务管理的特点
相比于单校区大学,多校区大学普遍具有散、全、杂、大等特点,即校区分散、学科齐全、情况复杂、规模巨大[1],因此其教务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管理跨度增大。从单校区变为多校区,特别是多所学校合并形成的多校区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学科数量大幅增加、内部组织增多,必然导致教务管理的跨度大幅增大,管理幅度大为增加。如新浙江大学有3800余名正副教授,在校学生超过4万人,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大门类,有122个本科专业、32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4个。
2.管理模式变多。一方面,多校区大学除单纯开辟新校区外,往往由不同背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体制的高校合并而成,这些有着诸多不同的高校在办学中已经形成自己的办学精神、办学风格、学术传统、管理方式、校园文化,合并后管理的惯性和思维定势仍在强烈影响着不同校区的教务管理工作人员、教师和学生,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校区的管理模式不尽相同,甚至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另一方面,无论是合并型还是新建校区型多校区大学,各校区的功能定位都必须重新调整,通过深入思考、充分调研与科学论证后明确校区定位是“职能型”还是“学院型”,或者是两种兼而有之,这就要求不同校区需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
3.复杂程度增加。首先,多校区大学,特别是合并型的,本身就具有前述诸多不同,导致合并后的融合过程漫长,教务管理的复杂程度大为增加。其次,校区分割多种多样,如有的大学按照院系进行分割,不同的完整院系被组合在不同校区,有的大学按照年级进行分割,不同年级的学生被安排在不同校区,还有的大学两者并存,这都必将导致教务管理的复杂程度远超单一校区。最后,由于多校区大学的地理跨度,不同校区之间的距离往往较远,甚至在不同城市,老师和学生不可能短时间内在两个校区之间往返,这就导致许多日常的教务管理变得异常复杂,如日常的课程安排,就必须考虑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成本,以实现教学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4.沟通难度加大。教务管理的本质决定了教务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是学校中与老师和学生联系最密切、沟通最频繁的部门和人员。一方面,不同校区的老师和学生,思维方式、沟通习惯不尽相同,合并型大学师生对合并后大学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欠缺,新建校区型大学新校区师生的心理落差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沟通的态度,进而影响沟通的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地理位置的分割,导致信息传递受阻,老师和学生花在校区之间奔波的时间变多,留在各校区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变少,导致沟通难度增加,沟通效率下降。
二、多校区大学教务管理的对策
多校区大学教务管理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势必造成管理成本的上升、管理效率的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要化解上述不利影响,我认为要通过加速校区之间的融合、加大教务管理的改革、加强现代技术的应用,实现教务管理的科学化、分权化、规范化、人性化和信息化。
1.科学化。大学的教务管理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具有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双重职能,这就要求其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要遵循管理工作规律。多校区大学的教务管理,要摈弃长期在教务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经验管理模式和行政管理模式,通过认真总结、探索教学规律,结合多校区教务管理的特点,加强教务管理工作创新,改变单一校区教务管理中不再适用的管理思维、方式和手段,采用新的管理思维、方式和手段,使教务管理目标无限贴近学校管理、教学实际,实现教务管理的科学化,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2.分权化。在多校区教务管理的情况下,一方面,随着管理跨度增大、复杂程度增加,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而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和精力有限,人力、物力等资源和工作量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各教学二级院系的情况各不相同,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而沟通难度的加大,使得院系在教务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及时请示和得到答复。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管理效率,就必须实行教务管理的分权化,即通过下移管理重心,下放管理权限,扩大院系教务管理的自主权,让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从日常琐碎的事务性工作解脱出来,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更加注重于宏观指导、整体协调,以及规章制度的制订、评估和考核的组织等职能,而将具体的教学组织和教学计划管理等职能交由院系负责,并注意做到责权利相一致,实现“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尽其责”。
3.规范化。首先,根据组织发展理论,随着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增加,组织的运行要求必须正规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其次,多校区大学,特别是在实现分权化后,要使各校区为社会提供大致相当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为师生提供基本一致的教学服务和教务管理,防止发生“水桶效应”,就必须在教务管理的规范化上下工夫。要实现教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大学教务管理部门就要针对多校区管理的特点,根据社会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来把握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建立一套严格、规范、完整、科学的教务管理规章制度,实行以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制度管教,从而确保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同时,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有章可循、有章必循。
4.人性化。校区的增多往往导致师生的个性、需求和心态等各方面更加多元和复杂,且师生的主体和民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迫切要求教务管理更加人性化,以实现和谐教务、和谐校园,而人性化管理也成为衡量学校管理成效高低的关键。实现教务管理的人性化,一方面,要全面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确立教务管理的全员主体化。明确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管理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即管理主体)都具有管理主体性,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教学活动,使教务管理者认真进行管理,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管理,以充分调动师生教和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2]。另一方面,处在教务管理实际工作中心位置的教务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以师生的需要作为开展教务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在制定制度和计划,以及组织实施时都要以人为基点,牢固树立一切管理活动围绕人展开的观念,积极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
5.信息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引发各行各业的巨大变革,高等教育也不例外,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完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尤其适合多校区的管理,而教务管理本身具有业务内容多、业务处理实时性强和业务流程复杂等特点,因此多校区大学在已有单校区教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教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彻底实现教务管理的电子化、无纸化和网络化,达到电子教务,就显得势在必行。要通过教务管理信息化,实现大量复杂教务数据处理和教学信息的动态管理,大幅度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教务管理效率,满足广大师生和各级管理人员对教学信息及时性、全面性的需求,达到人不动或少动,而教务管理信息通过网络在不同校区的教师、学生和教务管理人员三者之间高效流动,让虚拟的网络将不同校区的部门、院系和师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人感觉不到校区的地理分割,从而有效应对多校区给教务带来的诸多挑战。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电子教务不是传统教务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传统教务管理模式的电子化复制,而是要在实现教务管理科学化、分权化、规范化、人性化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务管理进行全面改造,在实现管理改革的基础上推进。
三、结语
多校区大学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多,特别是在教务管理方面,这就要求教务管理研究者和工作者不断克服困难、总结经验、大胆创新,推动教务管理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教务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发挥出多校区办学的优势,实现高校合并和扩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运超,沈红.浅论多校区大学管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11-118.
[2]李瑞贵.高校人性化教学管理改革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9,(14):208-209.
关键词: 多校区大学 教务管理 特点 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要求和高校自我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学通过合并或新建校区,发展成为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但有两个以上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校区的多校区大学。校区的增多使大学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组织内部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大学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而教务管理是大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加强和优化教务管理对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至关重要。
一、多校区大学教务管理的特点
相比于单校区大学,多校区大学普遍具有散、全、杂、大等特点,即校区分散、学科齐全、情况复杂、规模巨大[1],因此其教务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管理跨度增大。从单校区变为多校区,特别是多所学校合并形成的多校区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学科数量大幅增加、内部组织增多,必然导致教务管理的跨度大幅增大,管理幅度大为增加。如新浙江大学有3800余名正副教授,在校学生超过4万人,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大门类,有122个本科专业、32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4个。
2.管理模式变多。一方面,多校区大学除单纯开辟新校区外,往往由不同背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体制的高校合并而成,这些有着诸多不同的高校在办学中已经形成自己的办学精神、办学风格、学术传统、管理方式、校园文化,合并后管理的惯性和思维定势仍在强烈影响着不同校区的教务管理工作人员、教师和学生,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校区的管理模式不尽相同,甚至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另一方面,无论是合并型还是新建校区型多校区大学,各校区的功能定位都必须重新调整,通过深入思考、充分调研与科学论证后明确校区定位是“职能型”还是“学院型”,或者是两种兼而有之,这就要求不同校区需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
3.复杂程度增加。首先,多校区大学,特别是合并型的,本身就具有前述诸多不同,导致合并后的融合过程漫长,教务管理的复杂程度大为增加。其次,校区分割多种多样,如有的大学按照院系进行分割,不同的完整院系被组合在不同校区,有的大学按照年级进行分割,不同年级的学生被安排在不同校区,还有的大学两者并存,这都必将导致教务管理的复杂程度远超单一校区。最后,由于多校区大学的地理跨度,不同校区之间的距离往往较远,甚至在不同城市,老师和学生不可能短时间内在两个校区之间往返,这就导致许多日常的教务管理变得异常复杂,如日常的课程安排,就必须考虑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成本,以实现教学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4.沟通难度加大。教务管理的本质决定了教务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是学校中与老师和学生联系最密切、沟通最频繁的部门和人员。一方面,不同校区的老师和学生,思维方式、沟通习惯不尽相同,合并型大学师生对合并后大学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欠缺,新建校区型大学新校区师生的心理落差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沟通的态度,进而影响沟通的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地理位置的分割,导致信息传递受阻,老师和学生花在校区之间奔波的时间变多,留在各校区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变少,导致沟通难度增加,沟通效率下降。
二、多校区大学教务管理的对策
多校区大学教务管理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势必造成管理成本的上升、管理效率的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要化解上述不利影响,我认为要通过加速校区之间的融合、加大教务管理的改革、加强现代技术的应用,实现教务管理的科学化、分权化、规范化、人性化和信息化。
1.科学化。大学的教务管理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具有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双重职能,这就要求其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要遵循管理工作规律。多校区大学的教务管理,要摈弃长期在教务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经验管理模式和行政管理模式,通过认真总结、探索教学规律,结合多校区教务管理的特点,加强教务管理工作创新,改变单一校区教务管理中不再适用的管理思维、方式和手段,采用新的管理思维、方式和手段,使教务管理目标无限贴近学校管理、教学实际,实现教务管理的科学化,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2.分权化。在多校区教务管理的情况下,一方面,随着管理跨度增大、复杂程度增加,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而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和精力有限,人力、物力等资源和工作量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各教学二级院系的情况各不相同,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而沟通难度的加大,使得院系在教务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及时请示和得到答复。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管理效率,就必须实行教务管理的分权化,即通过下移管理重心,下放管理权限,扩大院系教务管理的自主权,让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从日常琐碎的事务性工作解脱出来,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更加注重于宏观指导、整体协调,以及规章制度的制订、评估和考核的组织等职能,而将具体的教学组织和教学计划管理等职能交由院系负责,并注意做到责权利相一致,实现“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尽其责”。
3.规范化。首先,根据组织发展理论,随着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增加,组织的运行要求必须正规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其次,多校区大学,特别是在实现分权化后,要使各校区为社会提供大致相当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为师生提供基本一致的教学服务和教务管理,防止发生“水桶效应”,就必须在教务管理的规范化上下工夫。要实现教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大学教务管理部门就要针对多校区管理的特点,根据社会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来把握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建立一套严格、规范、完整、科学的教务管理规章制度,实行以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制度管教,从而确保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同时,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有章可循、有章必循。
4.人性化。校区的增多往往导致师生的个性、需求和心态等各方面更加多元和复杂,且师生的主体和民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迫切要求教务管理更加人性化,以实现和谐教务、和谐校园,而人性化管理也成为衡量学校管理成效高低的关键。实现教务管理的人性化,一方面,要全面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确立教务管理的全员主体化。明确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管理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即管理主体)都具有管理主体性,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教学活动,使教务管理者认真进行管理,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管理,以充分调动师生教和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2]。另一方面,处在教务管理实际工作中心位置的教务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以师生的需要作为开展教务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在制定制度和计划,以及组织实施时都要以人为基点,牢固树立一切管理活动围绕人展开的观念,积极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
5.信息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引发各行各业的巨大变革,高等教育也不例外,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完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尤其适合多校区的管理,而教务管理本身具有业务内容多、业务处理实时性强和业务流程复杂等特点,因此多校区大学在已有单校区教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教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彻底实现教务管理的电子化、无纸化和网络化,达到电子教务,就显得势在必行。要通过教务管理信息化,实现大量复杂教务数据处理和教学信息的动态管理,大幅度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教务管理效率,满足广大师生和各级管理人员对教学信息及时性、全面性的需求,达到人不动或少动,而教务管理信息通过网络在不同校区的教师、学生和教务管理人员三者之间高效流动,让虚拟的网络将不同校区的部门、院系和师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人感觉不到校区的地理分割,从而有效应对多校区给教务带来的诸多挑战。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电子教务不是传统教务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传统教务管理模式的电子化复制,而是要在实现教务管理科学化、分权化、规范化、人性化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务管理进行全面改造,在实现管理改革的基础上推进。
三、结语
多校区大学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多,特别是在教务管理方面,这就要求教务管理研究者和工作者不断克服困难、总结经验、大胆创新,推动教务管理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教务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发挥出多校区办学的优势,实现高校合并和扩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运超,沈红.浅论多校区大学管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11-118.
[2]李瑞贵.高校人性化教学管理改革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9,(14):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