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鼠实验麻风动物模型的研究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fsu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我国首次应用免疫缺陷动物―裸小鼠(NIH/nu/nu)建立实验麻风动物模型的报告.用多菌型麻风病人体内的麻风杆菌经足垫皮下途径感染裸鼠,并用免疫正常小鼠作平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感染早期,麻风杆菌在两种小鼠足垫中的生长曲线几乎类似,但感染后一年,菌在裸鼠足垫中增殖大大高于CFW系小鼠,前者为1.21×108/足垫,比接种时增殖12100倍,后者为4.20×106/足垫,仅增殖420倍.感染后476天,裸鼠足垫作组织病理学检查,见到瘤型麻风病变含有大量的抗酸杆菌(AFB)及许多大小菌团.菌播散到耳、鼻、坐骨神经、淋巴结、肝、脾、肺、睾丸、舌和对侧未接种足垫等部位.现已取得裸鼠体内增殖的AFB是人麻风杆菌的初步依据.

其他文献

近年来对核抗原系统的研究,发现抗盐水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中的Sm抗体几乎仅存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血清中,具有特异性,故称为该病的标记抗体(1).本文采用对流免疫电泳法(CIE)检测抗Sm抗体,发现其特异性高于抗核抗体(ANA),略低于抗双链DNA(dsDNA)抗体,现报告如下.

期刊
患者女,32岁.因两上眼睑、眼眶周围红肿伴肌痛乏力一年于1980年1月14日入院.患者于一年前先后出现双侧眼睑、眼眶、前额正中皮肤红肿.经强的松口服及肤轻松外搽,皮疹一度好转,但停药后又复发.
我科自1980-1986年共收治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87例,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一定效果.现着重对SLE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中西医综合治疗作初步探讨,并报告如下.
期刊
患者男,30岁,1986年3月17日初诊.两手背、两耳起多数紫色或红色微高出皮面之皮损伴痒已12年.2年前左手背皮损溃破,以后逐渐增生,半年前右手背发生同样情况,在当地医院注射争光霉素,服消炎片并换药无效.
期刊
例1。女,52岁,于1982年11月28日就诊。主诉右侧胸背部、腋下簇集红色皮疹合并剧烈神经痛。

我们自1971年8月~1985年9月应用我院制作的涂膜剂治疗皮肤科多种疾病,对其中5种疾病共220例取得了较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患者,男,55岁,1987年5月30日入院.患者1月前双腕伸侧发生伴剧烈瘙痒的暗红色密集丘疹,搔抓后有明显渗出,曾用中药外敷治疗无效.
例1,女,24岁,1984年7月起因面部蝶形红斑、光敏、大量脱发、尿蛋白(++)、狼疮细胞(+),ANA(+)、心肌损害和肝脏损害等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用皮质激素等治疗好转.
期刊

疣状毛癣菌病(Trichophytosis verrucosum)在国内报导不多,我们于1986年5-11月在云南边防部队防治皮肤病中发现疣状毛癣菌病36例.现报道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