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案”是指教师以学习者的视角,为学生解决学什么(知识导航)、怎样学(学法指导)、学到什么程度(学习目标)、学得怎样(自我检测)的问题;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因此,学案设计应以促进学习者转变学习方式为主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习者的行为方式和过程为主线,努力凸显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创造性。下面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笔者的体会。
一、学习目标的设计
学案首先需要有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是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制定学习目标时,要以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能力、学生的学习资源为依据。学习目标在内容上应有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主要是知识性目标,着眼于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性目标是着眼于学生生命发展的目标,主要涉及技能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方面;发展性目标应具备选择性(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为每一位学生的进步提供可能。学习目标在难度上要适中。过易的目标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过难的目标又易使学生达不到学习目标而产生挫折感,只有那些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实现的目标,才会有激励作用。学习目标在语言表述上,要便于学生自我对照,不能用课标上的“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而应用“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明确语言给出学习目标。这样以便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准确把握学习情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节在课程标准中的具体描述是:“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这一目标属于应用水平的要求。因此本人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①知识目标:能用概括的语言说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画出碳循环模式图;能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②能力目标: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比较,学会归纳比较的一般方法。通过设想解决温室效应的办法,发展推理、联想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描述氮循环的过程;③情感目标:通过讨论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学观点。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比较,树立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知识导航的设计
知识导航实质上是一节课的知识概要,在知识导航的引领下,学生可以迅速掌握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理解各概念、原理、事实、生命现象等之间的逻辑关系。知识导航设计时,教师切不可面面俱到,使学生在学习中缺少整理、完善,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应该重点突出,提纲挈领地以概念图、填空、问题、列表比较等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中自主完善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培养自学能力。
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学案中,本人利用概念图和列表比较的形式设计了知识导航。具体参见图1、图2和表1。(概念图的方框中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碳循环”外其余方框内的内容均由学生自学后填写;表格中楷体部分为学生自学后填写的部分;概念图2中,关于温室效应的解决办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知识和理解,充分想象解决办法,只要有理即可)
三、学法指导的设计
学法指导是学案的最精华的部分。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去设计学生急需了解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指导。要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分析生物学概念,拓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如何解读课本插图,识图的顺序是什么?如何提取图中信息,如何图文并读;怎样提取教材的主要信息、次要信息、隐含信息,甄别错误或虚假信息;怎样通过类比、比较、演绎、归纳、建立模型等思维活动,来把握生命的本质;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学法与知识一样,只有经过学生个体的思考、探索、实践、总结,赋予学法的本体意义,才真正具有存在的价值;只有不断与同学交流学法成果,才能使自己所领悟的学法更深刻、更完善,更具有实用意义。但学生的学法实践,不能是漫无目的的尝试,只有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实践,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才能满怀激情地读书,进而用心去思考怎样读好书。其次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实际,通过范例、问题串、资料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实践具体的学法。
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学案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了如下学法指导。
1. 以物质循环的概念为范例,引导学生把握生物学概念
(1)关于物质循环的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①物质循环的主体是什么?(关键词:组成生物体、元素。)②物质循环的途径是什么?(注意与能量流动的途径的不同)③物质循环的范围多大?(注意分析事实:南极的臭氧空洞;南极企鹅的体内有DDT的成分) (2)尝试分析碳循环的概念。
2.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碳循环的过程,构建碳循环的知识体系,掌握一般的读书方法
(1)碳在无机界的存在形式?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碳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形式?(2)大气中的碳元素是如何进入生物体的?首先进入的是哪类生物?又是怎样进入下一营养级生物体的?人呼吸吸入的二氧化碳是否认为已进入人体?在生物体内的碳元素又是通过哪些过程回到无机环境的? (3)碳在生物群落内流动形式及流动途径是什么?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途径与碳循环途径有什么不同? (4)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从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收支平衡的因素出发,试述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5)以碳循环为范例,尝试描述氮循环的过程。
四、自我检测的设计
学生自学的情况怎样,要有一定的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这就是自我检测。自我检测作为学生自学、自主获取知识的自然延伸和补充,对于理解、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自我检测,来了解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虽然知道但还不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哪些知识未能理解,为上课做充分的准备(上课时重点注意听或提问)。设计好自我检测,为教师准备上课用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在课前读懂题目、领会题意,有利于减少课上读题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自我检测的设计应以突出基础、围绕三点(重点、难点、热点)、知技并重、量化评价为原则。注意联系性(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梯度性(有较难题也有较易题,以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自我检测,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开放性(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挑战性(如题干语言中有:“该题有难度。”这样,做对的同学会因为做对了一道难题,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做不出来的同学也不会气馁,因为老师讲:“该题有难度”)。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的自我检测(略)。
另外,在学案设计的末尾可考虑增加一个空白的“学后思”栏目。促使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学习得失,记录学习感想,提升学习能力。
一、学习目标的设计
学案首先需要有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是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制定学习目标时,要以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能力、学生的学习资源为依据。学习目标在内容上应有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主要是知识性目标,着眼于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性目标是着眼于学生生命发展的目标,主要涉及技能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方面;发展性目标应具备选择性(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为每一位学生的进步提供可能。学习目标在难度上要适中。过易的目标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过难的目标又易使学生达不到学习目标而产生挫折感,只有那些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实现的目标,才会有激励作用。学习目标在语言表述上,要便于学生自我对照,不能用课标上的“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而应用“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明确语言给出学习目标。这样以便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准确把握学习情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节在课程标准中的具体描述是:“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这一目标属于应用水平的要求。因此本人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①知识目标:能用概括的语言说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画出碳循环模式图;能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②能力目标: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比较,学会归纳比较的一般方法。通过设想解决温室效应的办法,发展推理、联想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描述氮循环的过程;③情感目标:通过讨论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学观点。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比较,树立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知识导航的设计
知识导航实质上是一节课的知识概要,在知识导航的引领下,学生可以迅速掌握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理解各概念、原理、事实、生命现象等之间的逻辑关系。知识导航设计时,教师切不可面面俱到,使学生在学习中缺少整理、完善,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应该重点突出,提纲挈领地以概念图、填空、问题、列表比较等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中自主完善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培养自学能力。
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学案中,本人利用概念图和列表比较的形式设计了知识导航。具体参见图1、图2和表1。(概念图的方框中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碳循环”外其余方框内的内容均由学生自学后填写;表格中楷体部分为学生自学后填写的部分;概念图2中,关于温室效应的解决办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知识和理解,充分想象解决办法,只要有理即可)
三、学法指导的设计
学法指导是学案的最精华的部分。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去设计学生急需了解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指导。要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分析生物学概念,拓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如何解读课本插图,识图的顺序是什么?如何提取图中信息,如何图文并读;怎样提取教材的主要信息、次要信息、隐含信息,甄别错误或虚假信息;怎样通过类比、比较、演绎、归纳、建立模型等思维活动,来把握生命的本质;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学法与知识一样,只有经过学生个体的思考、探索、实践、总结,赋予学法的本体意义,才真正具有存在的价值;只有不断与同学交流学法成果,才能使自己所领悟的学法更深刻、更完善,更具有实用意义。但学生的学法实践,不能是漫无目的的尝试,只有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实践,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才能满怀激情地读书,进而用心去思考怎样读好书。其次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实际,通过范例、问题串、资料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实践具体的学法。
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学案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了如下学法指导。
1. 以物质循环的概念为范例,引导学生把握生物学概念
(1)关于物质循环的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①物质循环的主体是什么?(关键词:组成生物体、元素。)②物质循环的途径是什么?(注意与能量流动的途径的不同)③物质循环的范围多大?(注意分析事实:南极的臭氧空洞;南极企鹅的体内有DDT的成分) (2)尝试分析碳循环的概念。
2.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碳循环的过程,构建碳循环的知识体系,掌握一般的读书方法
(1)碳在无机界的存在形式?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碳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形式?(2)大气中的碳元素是如何进入生物体的?首先进入的是哪类生物?又是怎样进入下一营养级生物体的?人呼吸吸入的二氧化碳是否认为已进入人体?在生物体内的碳元素又是通过哪些过程回到无机环境的? (3)碳在生物群落内流动形式及流动途径是什么?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途径与碳循环途径有什么不同? (4)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从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收支平衡的因素出发,试述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5)以碳循环为范例,尝试描述氮循环的过程。
四、自我检测的设计
学生自学的情况怎样,要有一定的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这就是自我检测。自我检测作为学生自学、自主获取知识的自然延伸和补充,对于理解、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自我检测,来了解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虽然知道但还不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哪些知识未能理解,为上课做充分的准备(上课时重点注意听或提问)。设计好自我检测,为教师准备上课用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在课前读懂题目、领会题意,有利于减少课上读题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自我检测的设计应以突出基础、围绕三点(重点、难点、热点)、知技并重、量化评价为原则。注意联系性(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梯度性(有较难题也有较易题,以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自我检测,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开放性(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挑战性(如题干语言中有:“该题有难度。”这样,做对的同学会因为做对了一道难题,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做不出来的同学也不会气馁,因为老师讲:“该题有难度”)。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的自我检测(略)。
另外,在学案设计的末尾可考虑增加一个空白的“学后思”栏目。促使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学习得失,记录学习感想,提升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