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学科是21世纪的前沿科学,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举重轻足的地位。文中作者提出观察、质疑、想象三个步骤对培养乡村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善于观察 浓厚兴趣 勇于质疑 标新立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17-01
从事乡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乡村的中学生具有见识少、基础较差、知识面不广、所学知识多为书本知识、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乡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接触面较窄,从课外获得知识的渠道几乎没有,在学校教学方面,教师们的教具也只有一本教科书,一盒粉笔,一块黑板。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对人才的需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单一性、适应性向创新性、专业性、全能性过度。在这种需求下,怎样才能培养出这种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迎接国际激烈竞争的跨世纪人才的乡村学生呢?这就把我们的乡村教育事业推向非常严峻的局面。
乡村学校无论是在教材、教具、學生学习条件、教学活动等,都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但培养人才的要求却是一致的(即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就出现了一种“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现象,如何在较低的起跑线上追赶上他们?在这里我就从生物学科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因为生物学科是21世纪的前沿科学,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举重轻足的地位。
在众多的学习科目中,生物学内容比较分散、细腻、抽象,所以学生往往难以提高学习兴趣,而教师也往往是依大纲靠书本来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地学,唯分数和答案为重,这样的旧教学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当代的需求,所以必需要改革,而改革的要点就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具有创见思维的理论和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学家)也曾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所以注重思维训练便可形成创新意识和具有创见意识,我认为这是乡村学生教育的关键点,具体步骤有以下三点。
1 善于观察+浓厚兴趣
观察是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如人们对于熟了的苹果会掉在地上这一现象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而牛顿观察后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德国一位著名科学家也曾说过:“独创性——并不是首次观察某种事物,而是把旧的很早就是已知的,或者是人人都视而不见的事物当作新事物观察,这才证明是有其真正独创头脑。”有了兴趣产生了好奇心,又善于观察的话,其学习效果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在上实验课时,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如我在上环节动物这一课时,我专门设计了“玩蚯蚓专题”实验课,让学生们先在草坪上玩蚯蚓,让他们接触蚯蚓。刚开始时,很多学生对此不屑一顾,因为蚯蚓对于乡村学生来说是最寻常不过的了。我耐心等待着,过了十多分钟,就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来,“老师,哪一端才是它的头?”其他同学听见都愣了一下,紧接着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问题也多了起来,“老师,它吃什么的、“老师,为什么它的身体已经断成两截还能活?”同学们议论纷纷地提出问题,这样一来,就充分的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了。对问题有了兴趣性也就争取到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何愁这些学生不去训练他们的思维,而对学习不够努力呢?
2 勇于质疑+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就是强调别致新颖,推陈出新。要想学生具有标新立异的思维,就必须破除学生“常规思维”的心理障碍,避免受先前“定势”的影响。所以,一定要教导学生要勇于质疑,对老师说的和书本上讲的东西,不应认为一切都是绝对正确的。但这一点对于乡村学生们来说是难以做到的事,因为他们普遍生性比较腼腆,所以我平时上课特别注意鼓励学生们提出个人的见解,鼓励他们不怕说错,并经常对他们说:“不要怕错,错了可以改嘛!浪子都可以回头,何况我们这是在学习。”若不然的话,要他们天天听、天天练、机械地服从,盲目地模仿,他们怎能有创新的思维呢。如我在上?光合作用?这一课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来“老师,如果人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话就好了,这样大人们就可以不用这么辛苦的耕作了”这话刚说出口即刻引来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我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的荒谬想法,还大声赞扬他能标新立异和勇于质疑,并鼓励其他同学以此为榜样,渐渐的其他学生就会大胆的提出问题来了。有时还可以营造对立观点让学生们讨论,以达到大胆质疑的效果。如我在上运动这一课时,就设立了“运动与骨,骨与运动”的观点让学生们讨论,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整节课在学生们自由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掌握了课本里的知识,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要求。
3 富于想象+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的解答,要求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单一正确的答案。它的主要特点是新颖性、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就是独创性,即与众不同。流畅性是指在思维时,能够进行急骤的联想反映出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即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见解。这种思维在数学课上常有用到,在生物学科里却是新的尝试。为了训练学生们具有这种思维,在上实验课时,我要求学生们必须拿不同的实验品来做实验,并且要求学生们在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进行比较和总结。如我在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课?时,就有学生拿着洋葱、大红花、菜花、菜叶等多种实验品来上课,我让学生们对这些实验品进行多次比较和总结,最终发觉大红花做实验效果最好。
仅有发散思维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想象与创造是分不开的,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没有超强的创造力。所以我在组织课堂内容的同时,经常教导乡村学生们要勇于大胆想象、设想和猜想,甚至假想都可以,但是不能胡思乱想。教育他们想象要有科学性、逻辑性、知识性。其实我们都知道,很多的科学家们不都是靠他们非凡的想象力才能发明东西的吗?由此可见,教导学生们多思多想就有助于他们形成创新意识和具有创见意识,而培养这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具有创见意识的人才,才是我们今天要培养的祖国人才。江泽民也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
总的来说,乡村教育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教师能用的教具极少,这就需要乡村教师们在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把握好学生的“情绪区”,因地制宜的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性,相信经过我们乡村教育者们不懈的努力,一定会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晋.试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J].中国校外教育,2009(S4):245,254.
[2] 司少平,李建强.谈农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6):62.
关键词:善于观察 浓厚兴趣 勇于质疑 标新立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17-01
从事乡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乡村的中学生具有见识少、基础较差、知识面不广、所学知识多为书本知识、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乡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接触面较窄,从课外获得知识的渠道几乎没有,在学校教学方面,教师们的教具也只有一本教科书,一盒粉笔,一块黑板。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对人才的需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单一性、适应性向创新性、专业性、全能性过度。在这种需求下,怎样才能培养出这种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迎接国际激烈竞争的跨世纪人才的乡村学生呢?这就把我们的乡村教育事业推向非常严峻的局面。
乡村学校无论是在教材、教具、學生学习条件、教学活动等,都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但培养人才的要求却是一致的(即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就出现了一种“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现象,如何在较低的起跑线上追赶上他们?在这里我就从生物学科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因为生物学科是21世纪的前沿科学,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举重轻足的地位。
在众多的学习科目中,生物学内容比较分散、细腻、抽象,所以学生往往难以提高学习兴趣,而教师也往往是依大纲靠书本来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地学,唯分数和答案为重,这样的旧教学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当代的需求,所以必需要改革,而改革的要点就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具有创见思维的理论和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学家)也曾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所以注重思维训练便可形成创新意识和具有创见意识,我认为这是乡村学生教育的关键点,具体步骤有以下三点。
1 善于观察+浓厚兴趣
观察是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如人们对于熟了的苹果会掉在地上这一现象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而牛顿观察后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德国一位著名科学家也曾说过:“独创性——并不是首次观察某种事物,而是把旧的很早就是已知的,或者是人人都视而不见的事物当作新事物观察,这才证明是有其真正独创头脑。”有了兴趣产生了好奇心,又善于观察的话,其学习效果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在上实验课时,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如我在上环节动物这一课时,我专门设计了“玩蚯蚓专题”实验课,让学生们先在草坪上玩蚯蚓,让他们接触蚯蚓。刚开始时,很多学生对此不屑一顾,因为蚯蚓对于乡村学生来说是最寻常不过的了。我耐心等待着,过了十多分钟,就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来,“老师,哪一端才是它的头?”其他同学听见都愣了一下,紧接着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问题也多了起来,“老师,它吃什么的、“老师,为什么它的身体已经断成两截还能活?”同学们议论纷纷地提出问题,这样一来,就充分的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了。对问题有了兴趣性也就争取到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何愁这些学生不去训练他们的思维,而对学习不够努力呢?
2 勇于质疑+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就是强调别致新颖,推陈出新。要想学生具有标新立异的思维,就必须破除学生“常规思维”的心理障碍,避免受先前“定势”的影响。所以,一定要教导学生要勇于质疑,对老师说的和书本上讲的东西,不应认为一切都是绝对正确的。但这一点对于乡村学生们来说是难以做到的事,因为他们普遍生性比较腼腆,所以我平时上课特别注意鼓励学生们提出个人的见解,鼓励他们不怕说错,并经常对他们说:“不要怕错,错了可以改嘛!浪子都可以回头,何况我们这是在学习。”若不然的话,要他们天天听、天天练、机械地服从,盲目地模仿,他们怎能有创新的思维呢。如我在上?光合作用?这一课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来“老师,如果人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话就好了,这样大人们就可以不用这么辛苦的耕作了”这话刚说出口即刻引来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我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的荒谬想法,还大声赞扬他能标新立异和勇于质疑,并鼓励其他同学以此为榜样,渐渐的其他学生就会大胆的提出问题来了。有时还可以营造对立观点让学生们讨论,以达到大胆质疑的效果。如我在上运动这一课时,就设立了“运动与骨,骨与运动”的观点让学生们讨论,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整节课在学生们自由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掌握了课本里的知识,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要求。
3 富于想象+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的解答,要求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单一正确的答案。它的主要特点是新颖性、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就是独创性,即与众不同。流畅性是指在思维时,能够进行急骤的联想反映出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即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见解。这种思维在数学课上常有用到,在生物学科里却是新的尝试。为了训练学生们具有这种思维,在上实验课时,我要求学生们必须拿不同的实验品来做实验,并且要求学生们在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进行比较和总结。如我在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课?时,就有学生拿着洋葱、大红花、菜花、菜叶等多种实验品来上课,我让学生们对这些实验品进行多次比较和总结,最终发觉大红花做实验效果最好。
仅有发散思维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想象与创造是分不开的,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没有超强的创造力。所以我在组织课堂内容的同时,经常教导乡村学生们要勇于大胆想象、设想和猜想,甚至假想都可以,但是不能胡思乱想。教育他们想象要有科学性、逻辑性、知识性。其实我们都知道,很多的科学家们不都是靠他们非凡的想象力才能发明东西的吗?由此可见,教导学生们多思多想就有助于他们形成创新意识和具有创见意识,而培养这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具有创见意识的人才,才是我们今天要培养的祖国人才。江泽民也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
总的来说,乡村教育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教师能用的教具极少,这就需要乡村教师们在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把握好学生的“情绪区”,因地制宜的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性,相信经过我们乡村教育者们不懈的努力,一定会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晋.试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J].中国校外教育,2009(S4):245,254.
[2] 司少平,李建强.谈农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