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卡维地洛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DC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比较两组疗效、心功能改善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65%。结论:卡维地洛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有效率明显提高,心功能改善明显,而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卡维地洛;心肌病;扩张型;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 (2010) 02-131-2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组80例,为2008年6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DCM患者,男46例,女34例;年龄26~65岁,平均44岁;心功能按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为Ⅲ级~Ⅳ级,其中心功能Ⅲ级者52例,Ⅳ级2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2],即“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并伴收缩功能受损”,经病史、详细的体格检查、胸片、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为DCM,且排除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
1.2研究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ACEI、β-受体阻滞剂、阿斯匹林、辛伐他汀或地高辛及利尿剂;治疗组除服用上述常规药物外加用卡维地洛(北京巨能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初始剂量2.5mg,2次/天,如果患者耐受性良好,可每隔1~2周逐渐增加剂量,但最大不超过20mg,2次/天,疗程4个月。
1.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将所得数据输入电脑建立EXCEL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定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比较
按NYHA标准,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心功能无改善或恶化[2]。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观察组显效率为40%(16/40),有效率为52.5%(21/40),总有效率为92.5%(37/40);对照组显效率为22.5%(9/40),有效率为42.5%(17/40),总有效率为65%(26/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功能改善要好于对照组。
2.2心功能变化比较
心电图检查采用HP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图仪,探头频率2.5MHz,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ESD),根据Teichholz公式由计算机自动算出LVEF;根据流出道及二尖瓣血流频谱,测量E波峰值速度(E)和A波峰值速度(A),计算出E/A的值,每例患者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采用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推荐的16段分段法进行室壁运动评分:室壁运动正常为1分,运动减低为2分,无运动为3分,矛盾运动为4分,室壁瘤形成为5分,并计算室壁运动分数指数(WMSI)=各节段室运动评分之和/16[3]。另外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6MHW)。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但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两组各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心功能改善要比对照组更加明显。
2.3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及电解质紊乱等改变,观察组有4例患者出现头晕、浑身无力及直立性低血压,减少剂量后症状缓解,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7,P=0.15)。
3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作为发生率较高的心肌病,其特征为心脏进行性扩张,收缩功能减退,最终致使心力衰竭。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使心搏量降低,早期机体应激性增加心率以维持心排血量,后期因心排血量减少,累及肾脏血流灌注,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的作用,心排血量进一步减少,使心室贮血量增多,左室舒张末压增高;此外,心脏排血量的不足及左房内压力增高,通过神经反射使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导致水、钠潴留,增加血流量及前负荷,加重心衰,由此可见交感神经在心力衰竭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l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28-1029.
[2] 郭东辉,宋宗仁,陈山.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78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5):46.
【关键词】:卡维地洛;心肌病;扩张型;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 (2010) 02-131-2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组80例,为2008年6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DCM患者,男46例,女34例;年龄26~65岁,平均44岁;心功能按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为Ⅲ级~Ⅳ级,其中心功能Ⅲ级者52例,Ⅳ级2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2],即“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并伴收缩功能受损”,经病史、详细的体格检查、胸片、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为DCM,且排除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
1.2研究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ACEI、β-受体阻滞剂、阿斯匹林、辛伐他汀或地高辛及利尿剂;治疗组除服用上述常规药物外加用卡维地洛(北京巨能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初始剂量2.5mg,2次/天,如果患者耐受性良好,可每隔1~2周逐渐增加剂量,但最大不超过20mg,2次/天,疗程4个月。
1.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将所得数据输入电脑建立EXCEL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定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比较
按NYHA标准,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心功能无改善或恶化[2]。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观察组显效率为40%(16/40),有效率为52.5%(21/40),总有效率为92.5%(37/40);对照组显效率为22.5%(9/40),有效率为42.5%(17/40),总有效率为65%(26/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功能改善要好于对照组。
2.2心功能变化比较
心电图检查采用HP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图仪,探头频率2.5MHz,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ESD),根据Teichholz公式由计算机自动算出LVEF;根据流出道及二尖瓣血流频谱,测量E波峰值速度(E)和A波峰值速度(A),计算出E/A的值,每例患者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采用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推荐的16段分段法进行室壁运动评分:室壁运动正常为1分,运动减低为2分,无运动为3分,矛盾运动为4分,室壁瘤形成为5分,并计算室壁运动分数指数(WMSI)=各节段室运动评分之和/16[3]。另外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6MHW)。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但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两组各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心功能改善要比对照组更加明显。
2.3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及电解质紊乱等改变,观察组有4例患者出现头晕、浑身无力及直立性低血压,减少剂量后症状缓解,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7,P=0.15)。
3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作为发生率较高的心肌病,其特征为心脏进行性扩张,收缩功能减退,最终致使心力衰竭。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使心搏量降低,早期机体应激性增加心率以维持心排血量,后期因心排血量减少,累及肾脏血流灌注,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的作用,心排血量进一步减少,使心室贮血量增多,左室舒张末压增高;此外,心脏排血量的不足及左房内压力增高,通过神经反射使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导致水、钠潴留,增加血流量及前负荷,加重心衰,由此可见交感神经在心力衰竭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l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28-1029.
[2] 郭东辉,宋宗仁,陈山.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78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