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院校推行“双证制”的制度是个复杂的工程。本文将从“双证制”的含义、“双证制”的作用及实行“双证制”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院校;双证制;认识
一、前言
目前,人们对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我国职业院校在推行“双证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加强对职业院校推行“双证制”的认识与实践的探讨,对职业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双证制”的含义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双证,实际上就是在学校里取得两个证书,一个是毕业证书,一个是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取得双证,使学生既具有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具有转岗的适应能力和一定的发展潜力,让职业资格证书成为职业院校学生求职的敲门砖。目前,双证制已经成为中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在证书制度上,已经将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上。
三、“双证制”的作用
双证制不仅是国家提出来的要求,也是市场的客观需求。双证制还有一个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引导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把行业内几个专业的证书搞好了、搞规范了,行业都认可了,那么职业院校中相对应的专业的教育教学的改革,就有了依据,就可以按照这个职业资格标准来制定教育的标准,制定教學大纲和编写教材。这样做,既可以为行业输送真正的零距离人才,又可以真正实现职业院校在改革中健康发展。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
四、存在的问题
1、证出多门,含金量降低
目前我国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各自为政,“证出多门”。教育部负责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劳动部门负责工人类职业资格证书,人事部门负责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证书,各行业各部都有自的认证体系,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协商。还存在同一种证书多个部门都可发,如计算机等级证书,劳动、人事、教育、信息产业等部门都可考核颁发,微软及其他国内外企业也可以按自己的标准鉴定颁发。同时培训和考核机构水平参差不齐、考试走过场、滥发证书、花钱证等现象大量存在,这样就使得近几年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而证书含金量却有越来越低的趋势,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信度。
2、职业标准开发及证书类型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已达到205个,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的1838种职业数日相比仍相差甚远,不少普通工种岗位尚未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职业标准体系,没有对就业者普遍提出必须具有职业资格的限制要求,导致厂劳动者不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照样可以就业的状况。造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律往不能符合社会上一些职业的岗位职责。
3、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体系的院校并不多在一些高职院校中,“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思想观念仍普遍存在,多数高职院校是在维持原来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为学生另外增开考证所需理论课程和技能培训,能真正做到“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体系”的院校并不多。
4、有关政策落实还不到位
在《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中,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一般性表述内容已经形成。近几年,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关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的相关文件和政策也出台了不少,制度建设有了一个初步框架,但“双证制”在实行过程中仍遭遇很多无奈。究其原因,一是法规、政策、制度尚未形成配套体系,二是执行措施不到位,三是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统一规划与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有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规定散见在不同的文件中,缺少专门的、系统的法规;国家对职业资格鉴定系统的构建、对鉴定运行机制的监管还应加大力度,对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机构在职业资格证书方面应履行的职责应进一步明确。通过长期不断努力后,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才可能真正落实到位。
5、校企合作不够
按照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资源状况,由于缺乏真实的生产场景,靠自己的实训条件很难培养出企业的适用人才。多数职业院校因此采取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势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但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程度还很有限。
五、实行“双证制”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基础,深化课程改革。按照高职教育要求,以职业资格标准重组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形成高职课程对职业资格标准在教学内涵上的涵盖关系或专业核心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形成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双证”课程,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为保证“双证”课程开发的有效性,要吸收现场专家参与课程开发与培养方案的制订,针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不相适应、相对于行业的发展滞后等问题进行改革,按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
2、产学结合,创新技能培养模式。为指导改革教学模式实施“双证制”,在高职课程中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必须贯彻“产学合作”的思想,推行“工学结合”等培养模式,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技能训练要围绕职业功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展开,在以职业功能为模块,开展项目式教学的同时,开展综合实践训练,强化岗位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
3、按“双证制”要求,实施教学评价创新。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与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广泛推行过程考核和项目综合考核。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实物制作、专题报告、口头与书面问答、直接观察、考查原有学习证据等。对条件成熟的课程试行“以证代考”,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紧密结合,重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标准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制度。
4、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完善职业教育环境。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是落实“双证制”工作的关键,要将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形成制度,使更多的教师真实地了解企业、了解产品开发与生产过程,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同时要聘请一定数量的行业权威、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双证融通”工作的重要载体,必须重视实训基地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实训基地的设备要与生产一线同步,围绕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同时建立一批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六、建议
职业院校要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主动适应专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将教育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资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和“双证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证制”在职业院校中至关重要。在今后的职业院校中,我们要加强推行“双证制”的政策。
参考文献:
[1]戴孝林.实施双证书制度对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3):29-32.
[2]林红.高职双证教育的实践与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5):11-13.
【关键词】职业院校;双证制;认识
一、前言
目前,人们对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我国职业院校在推行“双证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加强对职业院校推行“双证制”的认识与实践的探讨,对职业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双证制”的含义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双证,实际上就是在学校里取得两个证书,一个是毕业证书,一个是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取得双证,使学生既具有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具有转岗的适应能力和一定的发展潜力,让职业资格证书成为职业院校学生求职的敲门砖。目前,双证制已经成为中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在证书制度上,已经将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上。
三、“双证制”的作用
双证制不仅是国家提出来的要求,也是市场的客观需求。双证制还有一个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引导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把行业内几个专业的证书搞好了、搞规范了,行业都认可了,那么职业院校中相对应的专业的教育教学的改革,就有了依据,就可以按照这个职业资格标准来制定教育的标准,制定教學大纲和编写教材。这样做,既可以为行业输送真正的零距离人才,又可以真正实现职业院校在改革中健康发展。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
四、存在的问题
1、证出多门,含金量降低
目前我国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各自为政,“证出多门”。教育部负责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劳动部门负责工人类职业资格证书,人事部门负责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证书,各行业各部都有自的认证体系,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协商。还存在同一种证书多个部门都可发,如计算机等级证书,劳动、人事、教育、信息产业等部门都可考核颁发,微软及其他国内外企业也可以按自己的标准鉴定颁发。同时培训和考核机构水平参差不齐、考试走过场、滥发证书、花钱证等现象大量存在,这样就使得近几年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而证书含金量却有越来越低的趋势,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信度。
2、职业标准开发及证书类型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已达到205个,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的1838种职业数日相比仍相差甚远,不少普通工种岗位尚未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职业标准体系,没有对就业者普遍提出必须具有职业资格的限制要求,导致厂劳动者不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照样可以就业的状况。造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律往不能符合社会上一些职业的岗位职责。
3、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体系的院校并不多在一些高职院校中,“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思想观念仍普遍存在,多数高职院校是在维持原来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为学生另外增开考证所需理论课程和技能培训,能真正做到“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体系”的院校并不多。
4、有关政策落实还不到位
在《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中,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一般性表述内容已经形成。近几年,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关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的相关文件和政策也出台了不少,制度建设有了一个初步框架,但“双证制”在实行过程中仍遭遇很多无奈。究其原因,一是法规、政策、制度尚未形成配套体系,二是执行措施不到位,三是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统一规划与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有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规定散见在不同的文件中,缺少专门的、系统的法规;国家对职业资格鉴定系统的构建、对鉴定运行机制的监管还应加大力度,对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机构在职业资格证书方面应履行的职责应进一步明确。通过长期不断努力后,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才可能真正落实到位。
5、校企合作不够
按照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资源状况,由于缺乏真实的生产场景,靠自己的实训条件很难培养出企业的适用人才。多数职业院校因此采取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势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但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程度还很有限。
五、实行“双证制”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基础,深化课程改革。按照高职教育要求,以职业资格标准重组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形成高职课程对职业资格标准在教学内涵上的涵盖关系或专业核心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形成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双证”课程,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为保证“双证”课程开发的有效性,要吸收现场专家参与课程开发与培养方案的制订,针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不相适应、相对于行业的发展滞后等问题进行改革,按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
2、产学结合,创新技能培养模式。为指导改革教学模式实施“双证制”,在高职课程中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必须贯彻“产学合作”的思想,推行“工学结合”等培养模式,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技能训练要围绕职业功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展开,在以职业功能为模块,开展项目式教学的同时,开展综合实践训练,强化岗位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
3、按“双证制”要求,实施教学评价创新。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与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广泛推行过程考核和项目综合考核。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实物制作、专题报告、口头与书面问答、直接观察、考查原有学习证据等。对条件成熟的课程试行“以证代考”,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紧密结合,重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标准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制度。
4、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完善职业教育环境。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是落实“双证制”工作的关键,要将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形成制度,使更多的教师真实地了解企业、了解产品开发与生产过程,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同时要聘请一定数量的行业权威、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双证融通”工作的重要载体,必须重视实训基地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实训基地的设备要与生产一线同步,围绕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同时建立一批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六、建议
职业院校要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主动适应专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将教育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资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和“双证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证制”在职业院校中至关重要。在今后的职业院校中,我们要加强推行“双证制”的政策。
参考文献:
[1]戴孝林.实施双证书制度对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3):29-32.
[2]林红.高职双证教育的实践与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