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的第36题出现了一道要求“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的试题,从考生答卷反馈情况看,本题得分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不能从问题的类型入手,缺乏答题经验。这类问题与普通的原因分析题不同,属于对地理过程的原因分析,要求按时间先后、因果联系再现或描述地理过程,将“过程表达清楚”就完成了“原因分析”。此类问题一直是考生得分的瓶颈,本文就“地理过程的分析与描述”做以探讨,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地理过程的原因分析”试题的特点
1.细化答案。这种试题的答案虽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但却需要将这一句话拆分为若干句作为答案的要点。如山前冲积扇的形成原因,实质上是流水的沉积作用,但要描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则必须这样描述:在河流流出山口后,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即冲积扇。
2.具有隐性特征。如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曾有这样一道题:分析刚果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这一问题的指向并未明确地理过程,看似一般的原因分析类问题,但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明确三角洲的形成过程,还要从“流速”、“植被”等方面加以阐述。
3.与一般的原因分析类问题相比,答题思路不同。一般的原因分析类问题指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有别于地理过程的形成原因。如分析地形成因需要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方面找原因。如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过程的形成原因则要求表述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二、常见的地理过程及描述
地理过程强调地理事物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可分为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涉及地球的运动(形式与意义)、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岩石圈物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人文地理过程包括人口转型、人口迁移、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城市化(阶段与影响)、产业活动(区位、地域类型与联系)、人地协调等。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地理过程分析: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冷热不均),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气压差异形成大气水平运动,这样就形成了热力环流圈。
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地表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生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3.海陆间大循环的过程: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水汽被气流输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集江河,最后又返回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运动称为海陆间大循环。
4.北半球中低纬大洋环流的形成:东北信风驱动赤道北侧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沿海岸向纬度较高的地区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地区,形成赤道暖流的补偿流。
5.人口转型: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口再生产类型为原始型,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粮食供应和生存环境有了一定改善,死亡率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此时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传统型,表现为高出生率、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使人口死亡率持续下降,且辐度较大。节育措施的出现,使出生率有所下降。这时人口再生产类型为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出生率不断下降,死亡率稳定在低水平,人口增长趋于低增长或者负增长。这时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6.城市化的过程:如下图,该地从阶段Ⅰ到阶段Ⅲ,城市发展的显著特点有: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②城市人口数量增加;③城市人口比重提高;④形成了城市带,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三、典例剖析
(一)土壤盐渍化过程
例1.(2004·全国文综卷Ⅰ·36)右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剖析:材料中指出该地区不合理灌溉的方式是“大量引河水灌溉”,这种灌溉方式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到土壤表层。图中所示地区为中亚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故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在土壤表层积累,从而导致土壤盐碱化。土壤盐碱化过程属于自然地理过程,但却是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
参考答案: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二)地质作用过程
1.内力作用:
例2.(2005·全国文综卷I·39)右图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等深线图。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年8月26日从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36 000多人丧生。这次火山喷发后,火山露出海面,其后又多次喷发。现今该火山海拔813米。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
剖析:地球内部的地热积累到一定程度,灼热的岩浆在强大的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壮观的火山喷发现象。喀拉喀托火山所处的地壳薄弱地带指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属于板块的消亡地带。
参考答案:两大板块互相挤压,边界处地壳比较破碎,使得熔融状态的岩浆喷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2.外力作用:
例3.(2009·安徽文综卷·33)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右图为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剖析:本题侧重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造成三角洲位置变化的根源是气候与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了注入湖泊水量减少,从而导致湖泊水位变化,故河流入湖口就会向湖心移动,三角洲就向前移动。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又相对后退。
参考答案: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三)自然灾害的发生过程
例4.(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卷·42)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右图所示。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剖析:此次地质灾害的发生,有自然原因(如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也有人为原因(如公路施工)。另外,本来打入“岩锚”是为了加固山体,但却使上部岩层形成整体,从而加剧了灾害的发生。
参考答案: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层面松动),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段公路被毁。
四、突破训练
1.经计算,黄河输送的泥沙堆积,只要2 000年的时间,就可以将渤海填满、将华北平原抬高。然而几千年来,渤海形状基本未变,华北平原海拔也基本维持在50米,这是什么原因?
2.分析尼罗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
3.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
4.过去,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以“基塘”特色闻名,历史上它一直是我国水果种植、淡水养鱼、蚕桑、蔗糖和商品粮的生产基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基塘”的生产规模和面积大幅减少,并逐步向经营蔬菜、花卉、瓜果等作物的商品农业发展。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甚至出现大片出售、出租土地等现象。
(1)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形成“基塘”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2)近十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
5.20世纪8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北移,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逐渐改变。结合右图回答问题。
(1)试运用工业区位原理,分析珠三角形成“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的原因。
(2)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工业区位条件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导致“前店后厂”格局逐渐改变?
6.读右图,以甲区域为例,分析说明古海岸东移推进发育成现今海岸的主要自然原因。
参考答案:1.虽然黄河泥沙在堆积,但渤海地区的地壳也在不断下沉,二者同时进行,相互抵消,形成动态平衡。
2.河流泥沙含量大;入海口地区地势平缓,流速减慢;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3.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在此处堆积。
4.(1)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气候高温多雨;河流众多、水网稠密。
(2)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农村城镇化发展较快,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为城镇提供农副产品,所以向经营蔬菜等作物的商品农业发展。农业土地价格也随着城镇化的加快而提高,使农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导致劳动力价格大幅度提高,因而土地出现商品化现象。
5.(1)20世纪80年代,香港经济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达,劳动力、土地等成本较高,劳动密集型企业失去优势。珠三角经济较落后,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因而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北移,珠三角成为香港产品的加工基地。
(2)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放宽、灵活;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的发展,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不断上升,产业需要升级调整。
6.长期以来,由于长江在河口(入海口)处与海水的相互作用,流速与水面坡降变缓,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使河口逐步向海推进,堆积的陆地不断向海扩展(三角洲得以形成)的结果。[S]
一、“地理过程的原因分析”试题的特点
1.细化答案。这种试题的答案虽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但却需要将这一句话拆分为若干句作为答案的要点。如山前冲积扇的形成原因,实质上是流水的沉积作用,但要描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则必须这样描述:在河流流出山口后,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即冲积扇。
2.具有隐性特征。如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曾有这样一道题:分析刚果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这一问题的指向并未明确地理过程,看似一般的原因分析类问题,但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明确三角洲的形成过程,还要从“流速”、“植被”等方面加以阐述。
3.与一般的原因分析类问题相比,答题思路不同。一般的原因分析类问题指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有别于地理过程的形成原因。如分析地形成因需要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方面找原因。如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过程的形成原因则要求表述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二、常见的地理过程及描述
地理过程强调地理事物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可分为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涉及地球的运动(形式与意义)、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岩石圈物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人文地理过程包括人口转型、人口迁移、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城市化(阶段与影响)、产业活动(区位、地域类型与联系)、人地协调等。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地理过程分析: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冷热不均),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气压差异形成大气水平运动,这样就形成了热力环流圈。
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地表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生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3.海陆间大循环的过程: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水汽被气流输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集江河,最后又返回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运动称为海陆间大循环。
4.北半球中低纬大洋环流的形成:东北信风驱动赤道北侧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沿海岸向纬度较高的地区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地区,形成赤道暖流的补偿流。
5.人口转型: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口再生产类型为原始型,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粮食供应和生存环境有了一定改善,死亡率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此时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传统型,表现为高出生率、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使人口死亡率持续下降,且辐度较大。节育措施的出现,使出生率有所下降。这时人口再生产类型为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出生率不断下降,死亡率稳定在低水平,人口增长趋于低增长或者负增长。这时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6.城市化的过程:如下图,该地从阶段Ⅰ到阶段Ⅲ,城市发展的显著特点有: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②城市人口数量增加;③城市人口比重提高;④形成了城市带,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三、典例剖析
(一)土壤盐渍化过程
例1.(2004·全国文综卷Ⅰ·36)右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剖析:材料中指出该地区不合理灌溉的方式是“大量引河水灌溉”,这种灌溉方式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到土壤表层。图中所示地区为中亚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故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在土壤表层积累,从而导致土壤盐碱化。土壤盐碱化过程属于自然地理过程,但却是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
参考答案: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二)地质作用过程
1.内力作用:
例2.(2005·全国文综卷I·39)右图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等深线图。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年8月26日从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36 000多人丧生。这次火山喷发后,火山露出海面,其后又多次喷发。现今该火山海拔813米。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
剖析:地球内部的地热积累到一定程度,灼热的岩浆在强大的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壮观的火山喷发现象。喀拉喀托火山所处的地壳薄弱地带指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属于板块的消亡地带。
参考答案:两大板块互相挤压,边界处地壳比较破碎,使得熔融状态的岩浆喷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2.外力作用:
例3.(2009·安徽文综卷·33)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右图为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剖析:本题侧重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造成三角洲位置变化的根源是气候与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了注入湖泊水量减少,从而导致湖泊水位变化,故河流入湖口就会向湖心移动,三角洲就向前移动。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又相对后退。
参考答案: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三)自然灾害的发生过程
例4.(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卷·42)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右图所示。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剖析:此次地质灾害的发生,有自然原因(如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也有人为原因(如公路施工)。另外,本来打入“岩锚”是为了加固山体,但却使上部岩层形成整体,从而加剧了灾害的发生。
参考答案: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层面松动),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段公路被毁。
四、突破训练
1.经计算,黄河输送的泥沙堆积,只要2 000年的时间,就可以将渤海填满、将华北平原抬高。然而几千年来,渤海形状基本未变,华北平原海拔也基本维持在50米,这是什么原因?
2.分析尼罗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
3.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
4.过去,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以“基塘”特色闻名,历史上它一直是我国水果种植、淡水养鱼、蚕桑、蔗糖和商品粮的生产基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基塘”的生产规模和面积大幅减少,并逐步向经营蔬菜、花卉、瓜果等作物的商品农业发展。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甚至出现大片出售、出租土地等现象。
(1)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形成“基塘”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2)近十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
5.20世纪8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北移,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逐渐改变。结合右图回答问题。
(1)试运用工业区位原理,分析珠三角形成“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的原因。
(2)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工业区位条件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导致“前店后厂”格局逐渐改变?
6.读右图,以甲区域为例,分析说明古海岸东移推进发育成现今海岸的主要自然原因。
参考答案:1.虽然黄河泥沙在堆积,但渤海地区的地壳也在不断下沉,二者同时进行,相互抵消,形成动态平衡。
2.河流泥沙含量大;入海口地区地势平缓,流速减慢;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3.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在此处堆积。
4.(1)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气候高温多雨;河流众多、水网稠密。
(2)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农村城镇化发展较快,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为城镇提供农副产品,所以向经营蔬菜等作物的商品农业发展。农业土地价格也随着城镇化的加快而提高,使农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导致劳动力价格大幅度提高,因而土地出现商品化现象。
5.(1)20世纪80年代,香港经济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达,劳动力、土地等成本较高,劳动密集型企业失去优势。珠三角经济较落后,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因而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北移,珠三角成为香港产品的加工基地。
(2)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放宽、灵活;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的发展,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不断上升,产业需要升级调整。
6.长期以来,由于长江在河口(入海口)处与海水的相互作用,流速与水面坡降变缓,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使河口逐步向海推进,堆积的陆地不断向海扩展(三角洲得以形成)的结果。[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