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法自然”,老子之“教”由修此“法自然”之道而成.此“教”因“道”不可道而“不言”,亦因着“弱也者,道之用也”而以“守柔”“不争”为旨归.世间人多为名利所诱,其对权势的争夺是因为拥有权势的“强”者可以借此攫取更多,而那些对于名利的获取能够有所节制因而“少私寡欲”者便因为“不争”而显得“柔弱”.就此而言,“不争”而“柔弱”说到底是由于“不欲”而“知足”.故老子的“不言之教”在根柢处是“知足”而“不欲”之教.同是为了消除“文敝”而设道以立教,以“质”与“文”的配称相应为宗趣的孔子之教推重“质”又倡导“博学于文”,老子之教却因任自然而唯“朴”是从.“名”“言”使人得以对原本浑然一体的世界条分缕析,而老子的“不言之教”则要化导人们由炫人耳目于“五色”“五音”“五味”的纷纭世界重归于朴一,老子“不言之教”的“浑心”本身即构成了此教化的一重内涵.“守柔”“知足”“浑心”三者实互为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