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主题揭示技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x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后杰弗森小镇南方贵族后裔爱米丽小姐的悲剧人生。小说的情节构建巧妙,叙述视角多样,象征意象丰富,福克纳通过运用这些技巧吸引读者去探究小说的主题,发掘人物的悲剧成因,探究美国内战后南方没落贵族的生活状态。
  关键词:情节 叙述视角 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作家,也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之一。他被公认为是“南方现实主义的巨人”,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故土的眷恋。他的作品真实、生动、细腻地反映了美国南方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动荡、变迁、人物的悲欢离合及思想观念的碰撞与交融。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展现了美国南方风土人情和内战后南方没落贵族阶层的生活状态。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去探知社会的变迁,剖析内战对南方的贵族和普通人命运的影响。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2部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和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这些作品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又称为“福克纳神话”。福克纳就是围绕约克帕塔法这个中心,突出南方贵族世家“萨多里斯们”和新南方的资产阶级“斯诺普斯们”这两个对立面,紧扣南方社会的崩溃和现代社会的兴起这两条基本线索。他把“家乡的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描写成了文学作品中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在这小小的城镇里,生活着《喧哗与骚动》中的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家族,《押沙龙!押沙龙!》中的塞德潘家族,《沙特里斯》中的沙特里斯家族,《去吧,摩西》中的麦卡斯林家族。福克纳通过讲述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故事,描绘了一幅南北战争后的南方人的生活画卷:他们面临着传统与现实,繁荣与衰落,南方与北方,白人和黑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新旧交替的社会体系中挣扎。《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就是展现这一历史题材的作品。小说主人公爱米丽出身于南方贵族世家,性情孤傲。她的父亲自恃高贵,看重门第,认为没有人能配得上自己的女儿,一次又一次地赶走了女儿的求婚者,使爱米丽错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父亲去世之后,她邂逅了来自北方的包工头荷默,两人关系不断发展,几乎到了谈论婚嫁的地步,正当人们试图阻止他们的交往时,后者却消失得无影无踪,爱米丽小姐从此深居简出,直到三十年后她去世时,人们走进她的闺房,才发现有一具男人的干尸躺在她的床上。小说的情节构建精巧,叙述视角多样,象征意象丰富,福克纳通过这些巧妙的写作技巧吸引读者去探究小说的主题,生动地刻画了在南北战争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位贵族女性的悲剧人生。
  
  一 情节构建别出心裁
  
  小说情节编排别具匠心。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作者采用了倒叙、追叙、闪前、闪回等相互交替的手法,故意对故事事件的发展次序做了颠倒、中断、压缩和重复。这一看似杂乱无章的事件编排却能产生非凡的美学效果,增添了读者的审美愉悦。
  文章首先通过倒叙的手法,介绍爱米丽小姐的葬礼这一事件,给读者设置了许多悬念:爱米丽小姐为何许人也?为何全镇的人都去参加她的葬礼?十年里她为何几乎与世隔绝?小说倒叙技巧的运用吸引着读者主动思考,去探究爱米丽的故事,也激发了读者的审美期待。紧接着作者并没有直接介绍爱米丽小姐的人品或在镇子上的影响,而是通过讲述爱米丽小姐生前的两件轶事来间接描写爱米丽小姐的性格。
  轶事一:年老的爱米丽撵走前来劝她纳税的镇委员;轶事二:爱米丽年轻时,家中发出的恶臭引起民怨,因人们不敢与她正面交涉,最后只得由法官一行四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为她家除臭。
  这样的叙述安排让读者对爱米丽小姐有了初步的了解:出身名门,单身,孤傲,威严,镇民对其一直都尊敬有加。另外,读者疑问又增加了:恶臭是怎样产生的?真的是死老鼠发出的气味吗?作者在此并未交代原由,而是追述爱米丽小姐拒绝安葬父亲尸体和她与北方包工头荷默交往的故事。这两件事情让读者了解到了爱米丽小姐性格的另一面:十分执拗,同时对她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有了大致的印象:镇民把她视为南方传统的象征,对她的举动十分关注,因此一旦她做出与传统相违背的事时,镇民会出面干涉、阻挠。作者叙述到此,话锋突转,并未接着讲述镇民劝阻爱米丽和荷默交往是否成功,而是追述爱米丽买毒药、买结婚用品、荷默失踪等事件。此时,读者的悬疑加重,对爱米丽小姐买毒药和荷默失踪感到迷惑不解,小说的神秘色彩也被渲染得更为浓烈。小说最后又回到爱米丽去世这一情节,镇民参加她的葬礼时,发现在她的婚床上躺着男人的骷髅。此时,读者才恍然大悟,把前面的爱米丽买毒药、买结婚用品、荷默失踪、家中有异味和爱米丽枕边的干尸等片段联系起来,原来爱米丽小姐竟是残酷的杀人凶手。读者在作者精心设计的迷宫中行走,追寻有关爱米丽小姐的不完整的人生轨迹,拾掇关于爱米丽的支离破碎的记忆,直到最后读者通过积极思考,才能把这些碎片拼凑起来:一位自恃清高、内心孤寂、怪僻乖张的悲剧女性赫然跃于纸上。
  
  二 叙述视角多样
  
  作者除了采用多种叙述手法外,叙述声音的选择也尤为独特。第三人称叙述有限视角叙述和第一人称的集体型叙述并存。在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时,叙述声音来自于镇子外的局外人,而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时,声音来自“我们”,即生活在镇子里的居民,那些对北方文明持有偏见,对过去南方贵族生活充满怀念的杰弗森镇的主流人群。他们亲身经历小镇的历史变革,目睹或参与了爱米丽家的事情。两种叙述声音的巧妙转变、交叉、重叠揭示了小说的另一主题:南北战争之后,南方人难以调节的矛盾心理。这一矛盾心理也是福克纳本人内心的体现,作为没落的贵族后代,他亲身经历了内战后失去财富和地位的贵族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精神危机。他把这一特有的情愫渗透到小说的创作中。爱米丽的矛盾心理体现在她一方面维护自身的贵族地位和特权,另一方面又背叛传统观念中的道德准则;“我们”的矛盾体现在接受民主的体制的同时,却又时时缅怀过去贵族的荣耀。这也揭示了造成爱米丽小姐悲剧的社会原因。由于他们把爱米丽小姐定位为一种带有特殊含义的历史象征,忽视了爱米丽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人这一事实,所以“我们”和爱米丽小姐之间的矛盾也时有发生,他们的冲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事件中:
  冲突之一:“我们”在接爱体现其民主的纳税制度时,爱米丽小姐却对外界变化的熟视无睹,在一次次信件通知不管用之时,议员们亲自去登门造访,但是其结果是拜访者被爱米丽小姐家的黑奴请出家门。
  冲突之二:“我们”向法官投诉爱米丽小姐家中发出恶心的臭味,爱米丽小姐对此却丝毫不加理会,于是法官不得不被请出场,出席并主持会议,讨论解决之道,最终决定派四人次日午夜偷偷除臭,结果在一两个星期后,臭气消失了。
  冲突之三:“我们”认为爱米丽小姐和荷默交往有失身份时,爱米丽小姐却依旧我行我素,和荷默的关系不但飞速发展,甚至到了要谈婚论嫁的程度。此次冲突的解决之道是我们分别邀请教会牧师和爱米丽小姐近亲劝阻,其结果是牧师拜访一次后,拒绝再次上门;近亲劝阻无效。
  这三次冲突充分体现了镇民和爱米丽小姐的不同,镇民虽然也很怀念过去,但还是接受了变迁;而爱米丽小姐依然故我地生活在自己的空间和停滞的时间中,拒绝接受任何外在变化。正是爱米丽这一固执、怪异的性格,使得她成为了杰弗森镇的“纪念碑”。然而当爱米丽父亲去世之后,她的巨大转变却令镇民们惊疑不已,先是剪了短发,随后和“北方佬”交往。镇民接受不了这一事实,因为爱米丽小姐成了南方贵族传统的叛逆者。所以从这一点看,无论是爱米丽小姐还是镇上的南方人,都是矛盾的承载者。
  理想和现实、新旧秩序的交替、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碰撞,使得当时的南方人饱受精神的煎熬。爱米丽的故事和“我们”的经历,都反映了小镇上主流人群的思想动态:他们缅怀过去,眷念传统,竭力维护南方的价值观,把曾经显赫的没落贵族后裔尊为“纪念碑”,正是他们对爱米丽小姐的过度维护和尊敬使得她的性格变得扭曲,最终分裂,成为社会的受害者和让人战栗的杀人凶手。
  三 丰富的象征意象
  小说中富含揭示主题的象征意象,许多人名、事物、事件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主题也因此得到升华。
  小说题目中的玫瑰就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福克纳在阐释小说中的“玫瑰”的意象时,曾说过:
  “这儿有一个遭遇悲惨的女人,她的悲剧是无法改变的,任何人也无能为力。我可怜她。这是向她表示敬意,就像你在这种情形下要向人做出某种姿势、行个礼什么的一样。对一个男人,你会敬他一杯酒,而对一个女人,你则会献上一朵玫瑰”。
  玫瑰一般都会用来象征爱情,而在小说里却用来象征一种对一位已经逝去的女人表示哀悼和怀念的方式,而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恰好体现了身为南方贵族后裔的福克纳本人的矛盾心理。除此之外,小说中大部分男性的名字都有暗指,如老镇长沙多里斯上校(Colonel Sartoris),这一词正好和“脆硫砷铅矿”(sartorite)相似,爱米丽小姐买的毒药砒霜来自脆硫砷铅矿,这暗示着爱米丽小姐杀人动机的形成与老镇长等南方传统代表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再如荷默·巴伦(Homer Barron),据说古希腊游吟诗人Homer是同性恋者,而文中提到的荷默也喜欢和男人在一起,Barron和英文中的“barren”(不育的,贫瘠的)为谐音,这暗示着爱米丽小姐和荷默的爱情不会有理想结果,同时也体现了难以调和的南北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矛盾。黑奴托比(Tobe)使我们联想到了哈姆雷特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朱生豪译: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托比伺候爱米丽小姐一生,爱米丽小姐去世后,他也失踪了。这两个人物分别象征着南方贵族和黑奴制度:爱米丽的死象征着南方古老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灭亡;托比的消失象征着奴隶制的瓦解。另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爱米丽家的老宅象征着南方旧的社会体制,“四周簇拥着”的“棉花车和汽车泵”则象征着北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此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如:北方的建筑公司来杰弗森镇修路象征着南方旧传统受到冲击;爱米丽和北方人的恋爱象征着南北文化的正面碰撞。在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中,爱米丽小姐的恋尸癖尤为怪异,她先是死守住父亲的尸体,拒绝接受父亲死亡这一事实,后毒杀荷默,把他的尸体放在婚床上40年之久,种种变态的行为展现了南方贵族为了维持昔日的荣耀所做的极端反抗。然而,任何人也扭转不了时间的车轮,落后腐朽的制度必然会走向死亡。爱米丽的谋杀行为象征着南北双方的矛盾只有用极端的行为才能解决,这也影射到了南北战争中的血雨腥风。
  这一时期的南方贵族,面对战争的失败痛心不已,对昔日的繁荣充满了眷恋,难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和矛盾,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他们的性格变得怪异,行为乖张,心理脆弱。福克纳运用其犀利的语言和独特的创作技巧引导着读者去发掘这一深邃的主题,揭示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成因和南方没落贵族的精神荒原。
  
   参考文献:
   [1] 杜可富:《〈献给爱米丽一朵玫瑰〉主题揭示艺术赏析》,《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第3期。
   [2] 胡英、刘波:《〈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与〈远大前程〉叙事比较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 孙丽颍:《冲突和矛盾——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年第3期。
   [4] 王道水:《象征手法在威廉·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运用》,《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5] 张伯香等:《英美文学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
   金晓莉,女,1977—,湖南常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永智群,男,1973—,辽宁阜新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素芭》是泰戈尔的名篇,写一个印度哑女的命运悲剧。她因哑被父母“骗”嫁给异乡的一位男子,最终的结局,泰翁点得很含蓄,因此我在授课时让学生做了一次续写练习。 “Supabe
2014年以来,为确保节假日期间旅客的“安全出行、方便出行、温馨出行”目标的实现,郑州铁路局调度所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本文全面总结了这些措施及其成效,为进一步做
摘要本文通过对福克纳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内容分析,揭示了小说标题的隐含之意。作者以凝练的笔触、独特的结构,成功地塑造了爱米丽·格里尔森(Emily Grison)这个艺术典型。爱米丽作为悲剧性人物,在悲剧环境中作的悲剧性选择——为了追求爱情而敢于毁灭的勇气,震撼人心、值得敬佩。  关键词:爱米丽极至的爱情玫瑰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世界驰名的小说家威廉·福
直到银行快关门了,安德斯才赶到。毫无疑问,等候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尽头。排在他前面的两个女人扯着嗓门的愚蠢对话让他有种想杀人的冲动。不过话说回来,他从来 It was only w
An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grid will connect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ProvinceRen Aifan,a 28-year-old who works in downtown Beijing and dwells in Yanjiao,a to
摘要 哈代称得上是维多利亚时代最卓越的小说家和诗人。有关哈代作品的评论难以计数,这些研究和评论多从宗教、婚姻、叙事、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等方面入手,但有关对哈代在写作中呈现出矛盾的论述并不多见,本文拟以哈代与女性的感情纠葛为视角分析其矛盾写作的原因,以期作为哈代研究的补充。  关键词:哈代 矛盾写作 与女人的经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用三角恋爱作为主线在哈代的小说中被反
摘要詹姆斯·乔伊斯作为现代义的先驱者之一,他的作品成为我们理解“现代主义”这个抽象概念及其写作风格的珍贵材料。本文重点论述了意识流的特征及其在文本中的运用。  关键词:意识流 现代主义 小说 艺术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以下简称《肖像》)是詹姆斯·乔伊斯的首部小说,它融入了大量作家本人真实的生活写照,更是詹姆斯·乔伊斯由现实主义兼容现代主义向成熟现
近日,20幅不同时期的丰子恺先生经典漫画作品在虹桥机场出发候机区域向旅客集中展出。此次展出作品均由上海丰子恺旧居陈列室提供,涉及丰子恺先生各个阶段代表作品,包括公开
19世纪西班牙晚期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人物古斯塔沃·阿道夫·贝克尔(Gustabo Adolfo Becquer,1836—1870)生前仅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十几首短诗。对于19世纪50、60年代的西班牙
关于国内外的民用航空,你知道多少呢?直到上世纪90年代,对于中国的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坐飞机还属于奢侈行为;而中国消费者协会于去年底发布的《2012中国消费者旅游餐饮评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