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其中实体经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实体经济不断升级和发展的过程。
但是,我国实体经济也长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发展方式粗放、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这些问题令人担忧。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既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关,也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密切相关。
从内需消费水平看,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1年人均GDP为5400多美元,居民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质化、尖端化,企业现有的产品结构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从投资的角度看,我国多年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时期将要过去,依靠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在逐步递减,对我国集中在能源、基础原材料、工程设备等领域的实体经济来说,这个影响将会非常巨大。从出口的角度看,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低速增长阶段,国际市场需求减少,主要发达国家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实施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在加速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贸易保护主义也在不断抬头,这些都影响了我国外需的增长。
此外,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成本上升呈现长期化趋势,资源环境的约束强化,依靠过度依赖消耗资源、牺牲生态环境求发展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因此,尽管我国实体经济目前遇到的困难,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震荡有关,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有关,但从根本上看,这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自身的阶段性问题。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必须从实体经济自身寻找原因,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所以说实体经济既需要回归,但可能更需要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和根基,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实体经济如何发挥好它应该发挥的作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付出艰苦的努力。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许多企业的产品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生产规模不小但利润水平很低,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让我们付出了很严重的生态环境代价,也非常容易引起国际贸易的争端和摩擦,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分析世界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特点与规律,紧紧抓住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一方面,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围绕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创新研发设计,改造工艺流程,提升产品质量,创建知名品牌,把传统产业中的先进产品比重提到新的水平,把附加值高的产品比重提到新的水平,特别是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防止企业在产业链的低端一哄而起,重复建设,盲目投资。
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世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一批新兴高技术产业正在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很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应该积极抓住这一轮经济危机中的机遇,加大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着力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竞争的先机。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产业集中度
一个优良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是一个产业有序发展、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目前我国很多产业存在市场布局结构散乱差、产业集中度不高、无序竞争等问题,很多企业盲目扩张、战线过长,投资效率低,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
这方面,德国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德国是世界上顶尖的制造业强国,很多产业往往是几家寡头企业作为系统集成商,集研发、设计等服务为一体,且有一大批专注于产业链上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这些产业链上的企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协调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这是符合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布局要求的。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布局,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我国实体经济能否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核心是如何积极稳妥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
目前,我们国家各个行业企业数量仍然偏多,企业平均规模仍然偏小,产业集中度仍然偏低,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整合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大企业是行业的龙头和系统集成商,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头羊,通过推进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协作,将大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产业链传递到中小企业,带动产业链乃至全行业经济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积极发挥大企业在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层次和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自主创新,持续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
创新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这些年,我国涌现出以载人航天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但总体上看,在自主创新方面,我们并没有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许多领域的高端材料、关键设备、重要基础件、核心元器件等,仍然主要依靠进口,许多行业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很多产业已走过粗放式发展阶段,依靠模仿和西方技术转让已不再有后发优势。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缩小这一现实,使西方公司不会再真正转让给我们核心的、一流的技术。所以我国实体经济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转而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从跟踪者、竞争者到引领者的跨越式的发展。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能不缺资金,可能不缺人才,关键是要寻找创新的动力,形成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要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拓宽创新的视野。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内容。只有这些创新的要素完美结合,才能够做到科研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家和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特别是要培育鼓励创新的文化,营造包容个性、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给创新注入强劲的活力和动力。这方面,很多国外的创新氛围和体制值得我们学习。
积极走出去,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
实施国际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企业走出去取得了重要进展,许多企业采取直接投资、兼并收购、投资入股等多种方式走出去,在带动设备出口、劳动力输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开展国际化经营,从企业的角度讲,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企业在全球布局、整合利用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国际市场还缺乏深度的认知和全面把握,国际化运营能力和水平与世界一流企业存在很大差距。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不少发达国家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境外投资并购优质企业和资产的机会增多,这实际上是走出去的重要历史机遇。同时,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走出去的能力,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在走出去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通过并购、联合等方式,努力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知名品牌、研发人才、能源资源,增强实体经济配置资源的能力。
扩大对外投资,将国内部分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求大的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向境外延伸。扩大国外工程承包,带动国内设备、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有效发挥和提升现有的生产能力;也要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组织架构,完善境外投资的决策制度,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在国际化经营中,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诚信经营,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护当地环境,保护员工权益,积极参与所在国的公益事业,用好国际组织的舞台,努力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强化管理,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功
提升管理水平是企業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我国实体经济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在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涌现出一大批独具特色的企业管理方法。但是整体上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国际知名大企业相比,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从基础管理来看,许多企业虽然规模不断增长,但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一些企业还没有统一、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集团管控力不够,一些企业甚至处在管理粗放的状态。从管理创新来看,我国企业基本还处在模仿和跟随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竞争力。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的机制,这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的制度保障。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形成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科学决策的体制机制。必须加强管理创新,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完善和提升ERP系统,推进资金、采购、销售的集中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控水平,增强执行力。必须强化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健全规章制度和工作体系,完善工作流程和方法,提升内部工作规范化的程度,提高企业现代化的管理水平。着力建立更具活力、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对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的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大多处在实体经济领域,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很多的挑战。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以做强做优、世界一流为目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作出贡献。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帮助,尤其需要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的大力配合。衷心希望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工作继续给予支持帮助,国务院国资委愿和大家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实体经济做强做优,为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继续作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但是,我国实体经济也长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发展方式粗放、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这些问题令人担忧。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既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关,也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密切相关。
从内需消费水平看,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1年人均GDP为5400多美元,居民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质化、尖端化,企业现有的产品结构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从投资的角度看,我国多年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时期将要过去,依靠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在逐步递减,对我国集中在能源、基础原材料、工程设备等领域的实体经济来说,这个影响将会非常巨大。从出口的角度看,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低速增长阶段,国际市场需求减少,主要发达国家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实施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在加速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贸易保护主义也在不断抬头,这些都影响了我国外需的增长。
此外,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成本上升呈现长期化趋势,资源环境的约束强化,依靠过度依赖消耗资源、牺牲生态环境求发展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因此,尽管我国实体经济目前遇到的困难,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震荡有关,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有关,但从根本上看,这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自身的阶段性问题。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必须从实体经济自身寻找原因,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所以说实体经济既需要回归,但可能更需要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和根基,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实体经济如何发挥好它应该发挥的作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付出艰苦的努力。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许多企业的产品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生产规模不小但利润水平很低,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让我们付出了很严重的生态环境代价,也非常容易引起国际贸易的争端和摩擦,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分析世界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特点与规律,紧紧抓住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一方面,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围绕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创新研发设计,改造工艺流程,提升产品质量,创建知名品牌,把传统产业中的先进产品比重提到新的水平,把附加值高的产品比重提到新的水平,特别是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防止企业在产业链的低端一哄而起,重复建设,盲目投资。
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世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一批新兴高技术产业正在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很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应该积极抓住这一轮经济危机中的机遇,加大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着力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竞争的先机。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产业集中度
一个优良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是一个产业有序发展、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目前我国很多产业存在市场布局结构散乱差、产业集中度不高、无序竞争等问题,很多企业盲目扩张、战线过长,投资效率低,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
这方面,德国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德国是世界上顶尖的制造业强国,很多产业往往是几家寡头企业作为系统集成商,集研发、设计等服务为一体,且有一大批专注于产业链上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这些产业链上的企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协调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这是符合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布局要求的。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布局,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我国实体经济能否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核心是如何积极稳妥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
目前,我们国家各个行业企业数量仍然偏多,企业平均规模仍然偏小,产业集中度仍然偏低,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整合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大企业是行业的龙头和系统集成商,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头羊,通过推进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协作,将大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产业链传递到中小企业,带动产业链乃至全行业经济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积极发挥大企业在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层次和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自主创新,持续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
创新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这些年,我国涌现出以载人航天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但总体上看,在自主创新方面,我们并没有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许多领域的高端材料、关键设备、重要基础件、核心元器件等,仍然主要依靠进口,许多行业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很多产业已走过粗放式发展阶段,依靠模仿和西方技术转让已不再有后发优势。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缩小这一现实,使西方公司不会再真正转让给我们核心的、一流的技术。所以我国实体经济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转而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从跟踪者、竞争者到引领者的跨越式的发展。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能不缺资金,可能不缺人才,关键是要寻找创新的动力,形成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要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拓宽创新的视野。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内容。只有这些创新的要素完美结合,才能够做到科研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家和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特别是要培育鼓励创新的文化,营造包容个性、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给创新注入强劲的活力和动力。这方面,很多国外的创新氛围和体制值得我们学习。
积极走出去,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
实施国际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企业走出去取得了重要进展,许多企业采取直接投资、兼并收购、投资入股等多种方式走出去,在带动设备出口、劳动力输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开展国际化经营,从企业的角度讲,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企业在全球布局、整合利用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国际市场还缺乏深度的认知和全面把握,国际化运营能力和水平与世界一流企业存在很大差距。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不少发达国家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境外投资并购优质企业和资产的机会增多,这实际上是走出去的重要历史机遇。同时,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走出去的能力,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在走出去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通过并购、联合等方式,努力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知名品牌、研发人才、能源资源,增强实体经济配置资源的能力。
扩大对外投资,将国内部分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求大的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向境外延伸。扩大国外工程承包,带动国内设备、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有效发挥和提升现有的生产能力;也要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组织架构,完善境外投资的决策制度,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在国际化经营中,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诚信经营,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护当地环境,保护员工权益,积极参与所在国的公益事业,用好国际组织的舞台,努力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强化管理,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功
提升管理水平是企業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我国实体经济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在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涌现出一大批独具特色的企业管理方法。但是整体上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国际知名大企业相比,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从基础管理来看,许多企业虽然规模不断增长,但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一些企业还没有统一、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集团管控力不够,一些企业甚至处在管理粗放的状态。从管理创新来看,我国企业基本还处在模仿和跟随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竞争力。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的机制,这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的制度保障。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形成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科学决策的体制机制。必须加强管理创新,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完善和提升ERP系统,推进资金、采购、销售的集中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控水平,增强执行力。必须强化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健全规章制度和工作体系,完善工作流程和方法,提升内部工作规范化的程度,提高企业现代化的管理水平。着力建立更具活力、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对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的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大多处在实体经济领域,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很多的挑战。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以做强做优、世界一流为目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作出贡献。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帮助,尤其需要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的大力配合。衷心希望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工作继续给予支持帮助,国务院国资委愿和大家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实体经济做强做优,为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继续作出新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