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实施六年以来的工作回顾,阐述了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理念和依法整修的作法,列举保护体系下静园等项目保护利用的成功范例,寻找到不断探索城市发展与建筑遗产保护、历史文脉传承的平衡点,逐渐开拓出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新路。
关键词:整修 静园 民园西里 庆王府 试验区
引言
天津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风格迥异的历史风貌建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天津市开始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2005年9月,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构建了天津市歷史风貌建筑保护管理体系。
一、保护理念下工作的总体回顾
目前我市共有历史风貌建筑672幢、102万平方米,历史风貌建筑区6个,占地277公顷。五大道地区历史风貌建筑共计408幢,文物保护单位共计44个。这些历史风貌建筑,凝固了天津沧桑巨变的历史,反映了“南北交融,中西荟萃”的多元文化元素,显示出了独特的城市魅力。
二、量身定做的保护体系
历史风貌建筑整修不同于一般建设工程,它是对历史风貌建筑实施保护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体现。
1.静园—依法整理、还原历史、原汁原味、创先争优
1.1工程概况。静园,位于和平区鞍山道70号,建于1921年,占地面积3016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是天津市特殊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和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旧居。静园作为我国首个依据地方立法进行腾迁、修复的历史风貌建筑,其整理的经验必将对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利用产生深远的影响。用心整修,完整地展示其八十年前的建筑风采。
1.2实施方法。在整个修复过程中,我们很重视原材料、原构件的保护,对建筑原有的构件、菲律宾木门窗、壁灯、小五金等逐一编号,修复过程中按号复原;对墙裙原有琉缸砖和主楼一楼过厅石材及铁件进行了清洗保护,保留了历史的痕迹;门厅新旧小马赛克元素的使用,增强了历史与现实的比对;多功能厅顶棚云彩花完全恢复原有式样,独具静园特色;对于缺损的木制构件完全采用旧料修补、打磨和制作;楼梯保存相对完整,修复前先行打木盒子保护,修复时进行打磨等等。
1.3取得实效。静园开园以来,成功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保护风貌建筑、点燃津城文明,囚龙—中国末帝转身历程回顾展等系列公益活动;先后被评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四年来,静园已累计接待中外游客50万人次,贾庆林、李长春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参观了静园,并给予肯定,CCTV、美国CNN、日本NHK、凤凰卫视、中天卫视等众多媒体均作了专题报道,社会反响巨大。
2.民园西里-大胆创新、以点带面、自然和谐、以人为本
2.1工程概况:民园西里文化创意街区位于天津五大道地区。五大道地区始建于上世纪初,是当时英租界的高档住宅区,是天津占地面积最大、汇集历史风貌建筑最多、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民园西里位于该地区的常德道上,由近代著名建筑设计师沈理源设计,其建筑始建于1939年,由两栋连排小楼构成。
2.2整修目标:打破以往传统,连排中腾空单所房屋先行整修,不干扰其余未腾迁完毕单所房屋,将来的运营效应类似上海泰康路和北京菊儿胡同
2.3实施方法:这次整修工程是整理理念上的一次转变工程,区别以往任何工程。尤其在结构加固中,抛弃了曾经的整体加固的理念,采取“哪里损坏、哪里加固”的整修方法。即在工程造价上有效缩减,又保留了原有砖木结构建筑特点,室内工程中达到粗装修的标准。通过整修提高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满足了今后使用的基本要求,为实现“创意产业锚地”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3.庆王府-万众瞩目、重点保护、合理利用、科学发展
3.1工程概况:庆王府位于天津市重庆道(原英租界剑桥道,Cambridge Road)55号,地处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最集中的“五大道风貌保护区”中,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特殊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为混合结构,占地4683平方米,建筑面积5921.56平方米,水刷石外檐,楼房四周设有西洋列柱式回廊,富有欧洲品味,大楼平面为长方形,中央为方形大厅,一、二层大厅周围有列柱式回廊,四周为居室,三层八间房是供奉祖先的影堂,院内大花园,有假山、石桥、亭子、景致幽雅宜人,大楼东面的小花园,有一座中国传统式的六角凉亭。
3.2整修目标:按照文物和历史风貌双重身份的要求,以修建具有国际水准的精品工程为目标。对承重结构进行全面加固,确保建筑安全;对建筑内外檐装饰进行全面修复,恢复庆王府始建时讲究奢华、流光溢彩的原貌;对配套机电设备设施进行全面维修,完善使用功能,满足现代使用需求。发挥其得天独厚的展示功能,为天津市五大道经济、文化的全面复兴提供空间保障。
3.3实施方法:在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组织专家学者、原有住户等多次会议商榷维修方案,并邀请众多曾经生活和工作在庆王府的耄耋老人对建筑原貌现场指认。同时,委托专业部门完成建筑的安全鉴定和材料检测工作,掌握了建筑物原形式、原工艺和原材料;开展了重点保护部位防护措施,现场清理和原物统计等工作;委托具有文物设计资质的建筑设计院开展庆王府的保护维修设计工作,全面完成设计、监理、施工招投标工作;结合使用要求,内饰、灯光、弱电等专业化设计和实施;施工全程受文物和风貌建筑保护职能部门监督指导。
三、在体系下试验区的保护开发
五大道地区作为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中国沿海开放城市高档居住建筑最集中的区域,集中体现了中国由传统封闭形社会向现代开放社会转变的轨迹,集中展示了近现代中国居住建筑、生活方式的演进历史,是不可多得的活化历史书,具有潜在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试验区位于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地区内,由先农地块和庆王府地块共同组成,现状用地3.30万平方米,现状建筑面积4.62万平方米。国家文物总局对五大道整体保护和试验区项目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提出指导意见,我市即将把“五大道”整体申报第七批“国保”,“五大道”也将成为我市第一个拟群体建筑申报国保的建筑群。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是一对矛盾,但更是一个机遇。试验区建设将为五大道地区的振兴、居住水平提升和建筑街区保护带来新的活力。
试验区的保护利用工作,就是认真把握整体保护、循序渐进和有机更新的原则,将历史街区保护利用融入城市发展、融入社区生活、融入经济建设,实现历史街区有机更新,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改善人文环境。
保留所有的法定保护建筑(文物和历史风貌建筑);对非历史风貌建筑依法采取“先搬后保”方式,做到“应保尽保”,最大限度保护街区的完整性,并依据“原材料、原工艺、原尺度”,对部分非历史风貌建筑进行复建或改造;拆除违章建筑及与历史街区不协调的后期加建建筑,恢复历史街区原有肌理, 使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有机融合,实现建筑尺度相近、肌理一致的目标;将历史街区肌理和历史建筑形态的保护与现代生活、功能更新相结合,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实现历史街区整体保护与提升街区活力、环境质量同步的目标;将传统技术、材料与现代技术、材料有机结合,使用生态节能的技术和产品,实现集成最适宜的保护利用技术的目标。依托“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原则,尊重历史发展轨迹,保护历史风貌建筑,传承历史文化价值,发扬城市性格属性,体现时代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路红著.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修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既有建筑综合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交流会论文集.2009.
[2]阮仪兰、王景慧编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费尔登•贝纳德、朱卡•朱可托著.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整修 静园 民园西里 庆王府 试验区
引言
天津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风格迥异的历史风貌建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天津市开始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2005年9月,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构建了天津市歷史风貌建筑保护管理体系。
一、保护理念下工作的总体回顾
目前我市共有历史风貌建筑672幢、102万平方米,历史风貌建筑区6个,占地277公顷。五大道地区历史风貌建筑共计408幢,文物保护单位共计44个。这些历史风貌建筑,凝固了天津沧桑巨变的历史,反映了“南北交融,中西荟萃”的多元文化元素,显示出了独特的城市魅力。
二、量身定做的保护体系
历史风貌建筑整修不同于一般建设工程,它是对历史风貌建筑实施保护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体现。
1.静园—依法整理、还原历史、原汁原味、创先争优
1.1工程概况。静园,位于和平区鞍山道70号,建于1921年,占地面积3016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是天津市特殊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和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旧居。静园作为我国首个依据地方立法进行腾迁、修复的历史风貌建筑,其整理的经验必将对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利用产生深远的影响。用心整修,完整地展示其八十年前的建筑风采。
1.2实施方法。在整个修复过程中,我们很重视原材料、原构件的保护,对建筑原有的构件、菲律宾木门窗、壁灯、小五金等逐一编号,修复过程中按号复原;对墙裙原有琉缸砖和主楼一楼过厅石材及铁件进行了清洗保护,保留了历史的痕迹;门厅新旧小马赛克元素的使用,增强了历史与现实的比对;多功能厅顶棚云彩花完全恢复原有式样,独具静园特色;对于缺损的木制构件完全采用旧料修补、打磨和制作;楼梯保存相对完整,修复前先行打木盒子保护,修复时进行打磨等等。
1.3取得实效。静园开园以来,成功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保护风貌建筑、点燃津城文明,囚龙—中国末帝转身历程回顾展等系列公益活动;先后被评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四年来,静园已累计接待中外游客50万人次,贾庆林、李长春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参观了静园,并给予肯定,CCTV、美国CNN、日本NHK、凤凰卫视、中天卫视等众多媒体均作了专题报道,社会反响巨大。
2.民园西里-大胆创新、以点带面、自然和谐、以人为本
2.1工程概况:民园西里文化创意街区位于天津五大道地区。五大道地区始建于上世纪初,是当时英租界的高档住宅区,是天津占地面积最大、汇集历史风貌建筑最多、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民园西里位于该地区的常德道上,由近代著名建筑设计师沈理源设计,其建筑始建于1939年,由两栋连排小楼构成。
2.2整修目标:打破以往传统,连排中腾空单所房屋先行整修,不干扰其余未腾迁完毕单所房屋,将来的运营效应类似上海泰康路和北京菊儿胡同
2.3实施方法:这次整修工程是整理理念上的一次转变工程,区别以往任何工程。尤其在结构加固中,抛弃了曾经的整体加固的理念,采取“哪里损坏、哪里加固”的整修方法。即在工程造价上有效缩减,又保留了原有砖木结构建筑特点,室内工程中达到粗装修的标准。通过整修提高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满足了今后使用的基本要求,为实现“创意产业锚地”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3.庆王府-万众瞩目、重点保护、合理利用、科学发展
3.1工程概况:庆王府位于天津市重庆道(原英租界剑桥道,Cambridge Road)55号,地处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最集中的“五大道风貌保护区”中,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特殊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为混合结构,占地4683平方米,建筑面积5921.56平方米,水刷石外檐,楼房四周设有西洋列柱式回廊,富有欧洲品味,大楼平面为长方形,中央为方形大厅,一、二层大厅周围有列柱式回廊,四周为居室,三层八间房是供奉祖先的影堂,院内大花园,有假山、石桥、亭子、景致幽雅宜人,大楼东面的小花园,有一座中国传统式的六角凉亭。
3.2整修目标:按照文物和历史风貌双重身份的要求,以修建具有国际水准的精品工程为目标。对承重结构进行全面加固,确保建筑安全;对建筑内外檐装饰进行全面修复,恢复庆王府始建时讲究奢华、流光溢彩的原貌;对配套机电设备设施进行全面维修,完善使用功能,满足现代使用需求。发挥其得天独厚的展示功能,为天津市五大道经济、文化的全面复兴提供空间保障。
3.3实施方法:在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组织专家学者、原有住户等多次会议商榷维修方案,并邀请众多曾经生活和工作在庆王府的耄耋老人对建筑原貌现场指认。同时,委托专业部门完成建筑的安全鉴定和材料检测工作,掌握了建筑物原形式、原工艺和原材料;开展了重点保护部位防护措施,现场清理和原物统计等工作;委托具有文物设计资质的建筑设计院开展庆王府的保护维修设计工作,全面完成设计、监理、施工招投标工作;结合使用要求,内饰、灯光、弱电等专业化设计和实施;施工全程受文物和风貌建筑保护职能部门监督指导。
三、在体系下试验区的保护开发
五大道地区作为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中国沿海开放城市高档居住建筑最集中的区域,集中体现了中国由传统封闭形社会向现代开放社会转变的轨迹,集中展示了近现代中国居住建筑、生活方式的演进历史,是不可多得的活化历史书,具有潜在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试验区位于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地区内,由先农地块和庆王府地块共同组成,现状用地3.30万平方米,现状建筑面积4.62万平方米。国家文物总局对五大道整体保护和试验区项目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提出指导意见,我市即将把“五大道”整体申报第七批“国保”,“五大道”也将成为我市第一个拟群体建筑申报国保的建筑群。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是一对矛盾,但更是一个机遇。试验区建设将为五大道地区的振兴、居住水平提升和建筑街区保护带来新的活力。
试验区的保护利用工作,就是认真把握整体保护、循序渐进和有机更新的原则,将历史街区保护利用融入城市发展、融入社区生活、融入经济建设,实现历史街区有机更新,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改善人文环境。
保留所有的法定保护建筑(文物和历史风貌建筑);对非历史风貌建筑依法采取“先搬后保”方式,做到“应保尽保”,最大限度保护街区的完整性,并依据“原材料、原工艺、原尺度”,对部分非历史风貌建筑进行复建或改造;拆除违章建筑及与历史街区不协调的后期加建建筑,恢复历史街区原有肌理, 使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有机融合,实现建筑尺度相近、肌理一致的目标;将历史街区肌理和历史建筑形态的保护与现代生活、功能更新相结合,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实现历史街区整体保护与提升街区活力、环境质量同步的目标;将传统技术、材料与现代技术、材料有机结合,使用生态节能的技术和产品,实现集成最适宜的保护利用技术的目标。依托“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原则,尊重历史发展轨迹,保护历史风貌建筑,传承历史文化价值,发扬城市性格属性,体现时代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路红著.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修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既有建筑综合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交流会论文集.2009.
[2]阮仪兰、王景慧编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费尔登•贝纳德、朱卡•朱可托著.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