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鸡支原体病和大肠杆菌病分別是由毒支原体和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一尖传染性疾病,混合感染造成的临床症状十分夏杂,如果不能做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会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文主要结合一个养殖场的实际发病情况,分析鸡支原体病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断防治过程。
关键词:支原体病;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2.069
0引言
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病都属于条件性传染性疾病,其中前一种疾病的致病原为毒支原体,后一种疾病的致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由于支原体和大肠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支原体一旦侵人鸡群后会存在隐性带菌鸡,使养殖场的鸡群不断感染,该种疾病难以清理。另外,支原体在鸡群中传播蔓延中,还会进一步影响鸡群的身体抵抗能力,导致鸡群抵抗多种致病原能力逐渐下降,为多种致病原的传播流行提供条件。在自然条件下,支原体病和大肠杆菌病发生没有典型的季节性,可以危害任何年龄和品种的鸡,其中对雏鸡和青年鸡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由于上述2种致病原和2种疾病混合感染发生与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有很大联系,圈舍环境不良存在多种应激因素,都会加重该种疾病的爆发和流行,很容易加重呼吸道疾病的传播流行。
1发病经过
某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户于2018年1月养殖蛋雏鸡3500只,雏鸡生长到50日龄后从育雏转移到保育舍,55日龄后,在鸡群中陆续出现了发病情况,主要表现为从呼吸道发出呼噜声,咳嗽流鼻涕,随后采食量逐渐下降并伴随明显的腹泻现象。由于当地的卫生条件有限,乡镇畜牧兽医站认为是支原体病,随即选择使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患病鸡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一旦停药病情会加重反复发生。等到鸡群生长到69日龄后,患病鸡数量逐步增加,并出现严重死亡现象。养殖户看到病情难以控制,将病情上报市级畜牧兽医局。人员到达养殖场进行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养殖场整体卫生环境较差,养殖密度较大,粪便没有及时清理,进入鸡舍后能闻到浓郁的刺鼻气味,用手触摸鸡体表湿度较大。结合养殖场患病鸡表现的呼吸道症状,兽医人员初步判定是支原体病,但大于50日龄的鸡感染支原体后,通常不会引发腹泻,怀疑是多种致病原混合感染,随即进行严格的实验室诊断,明确致病原后立即采取对症措施进行治疗,很好地控制了病情。
2临床症状
养殖场鸡群感染上述疾病后,严重影响鸡群的生长发育,导致雏鸡的整齐度下降,蛋鸡大小不一,并且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刚开始整个鸡群表现为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患病鸡出现咳嗽,从气管和支气管中发出呼噜声,尤其是在夜间休息或者每次采食运动后,呼噜声更为明显,发病1~2d后,患病鸡不停甩头,甩鼻,咳嗽,预将鼻腔中的内容物甩出。出现上述症状后,患病鸡采食量逐渐下降,在发病2~3d后,个别患病鸡出现腹泻症状,先是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的粥样稀便,随后排出水样稀便[1]。腹泻症状出现后,会严重影响鸡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身体逐渐消瘦脱水,严重的衰竭而死。个别患病鸡在发病后期鸡冠呈现暗红色或者紫红色,在鼻窦和眶下窦中蓄积大量分泌物,死亡率会显著升高。
3病理学变化
将养殖场濒临死亡的鸡处死后解剖,发现几乎所有的病死鸡鼻腔中存在大量分泌物,鼻窦肿胀,鼻黏膜而充血,在鼻粘膜表面附着大量粘性和脓性分泌物,喉头和气管中存在清澈的粘液。气囊壁显著浑浊增厚,气囊中充满大量泡沫状的粘稠内容物和黄色的干酪样物。在有些病死鸡的气囊壁表面还会存在灰黄色的坏死病灶,轻轻挤压时能从中流出黄白相间的泡沫状粘液。病死鸡的脏器组织表面常常附着白色的絮状物,心包内部充满淡黄色的渗出液,并伴随严重的心炎[2]。病死鸡的肝脏和心脏被黄色的胶冻样渗出物附着,出现严重的腹膜炎。将肝脏表面的渗出物去除后,发现肝脏严重充血出血。
4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死鸡的病变脏器组织带回实验室后,先进行常规细菌学检查。先将病料粉碎后制成涂片,分别选择革兰氏染色剂和姬姆萨染色剂染色镜检。革兰氏染色的涂片只能看到一种致病菌存在,为革兰氏阴性染色的小杆菌,两端钝圆,存在荚膜和芽孢。经姬姆萨染色的涂片,能看到2种致病菌,一种为两端钝圆成对或成单个存在的小杆菌,另一种致病菌呈现螺杆状、痘点状、句号等多种形态。由此可判断是2种致病原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将采集到的病料划线接种到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和支原体培养基上,将其放在生化培养箱内,37°C恒温培养24h后,除支原体培养基上没有出现致病菌生长外,在上述其他2种培养基上生长出形态一致的致病菌菌落。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了湿润光滑呈圆形,中间凸起无色透明的致病菌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红色的致病菌菌落。将支原体培养基继续培养5~6d,可以发现在支原体培养基上生长出细小的致病菌菌落,外观呈现灰白色,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菌落中央凸起好像乳头状,由此可判定致病原为支原体和大肠杆菌[3]。将分类得到的2种致病菌分别进行药敏试验,发现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环丙沙星高敏,支原体对氟苯尼考、泰妙菌素、林可霉素高敏。
5防治
大肠杆菌和支原体混合感染引起的鸡传染性疾病,应该选择2种致病原高敏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所有患病鸡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2mg/kg体重,2次/d,连续3d为1个疗程。同时在鸡的饲料中添加80%的泰乐菌素粉剂和20%的氟苯尼考粉剂,每500kg饲料分别添加100g和450g,连续使用1周,同时在鸡的饮用水中添加电解多维,连续饮水5d。在整个疾病防控期间应加强鸡舍通风换气,尽量减少外界应激因素刺激。选择使用百毒杀,坚持每天对鸡舍进行一次全面消毒,及时清理患病鸡室内的各种污染物。用药3d后,患病鸡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精神状态好转,强化治疗7d后,除个别症状较为严重、治疗无效的鸡死亡外,其他患病鸡恢复健康。预防大肠杆菌和支原体混合感染传播流行,需要重点做好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工作。在转群前一定要做好鸡舍修理、清洗、卫生消毒等:工作。在转群前2d,要适当在饲料中添加少量维生素和抗应激类药物,转群后2~3d应保持抗应激药物的投入,增强群抵抗能力。日常养殖中还应该密切观察鸡群的采食、精神状态、饮水及排便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隔离及时调整,保障鸡群健康。
6结束语
支原体病和大肠杆菌病是鸡养殖中比较常见的一类传染性疾病。由于上述2种疾病的条件致病性,仅依靠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指导养殖户制定综合性的防控措施,构建合理的养殖计划,保障各项养殖流程能严格落实,严格操作。养殖户应重点做好引种期间的检疫和免疫接种工作,提升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同时保证鸡舍内空气流通顺畅,环境卫生清洁,及時清理鸡舍内的各种粪便,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刺激,控制好养殖密度,从根本上杜绝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的寄生传播。
参考文献
[1]唐文雅,聂福旭,陈金萍,等.一起乌鸡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疗[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7(8):72-73.
[2]杨红梅,尹凤琴,刘娣琴,等.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治[J].中兽医学杂志,2013(2):33-34.
[3]郝雪,宋丽,乌鸡鸡毒支原体、新城疫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9):54.
关键词:支原体病;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2.069
0引言
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病都属于条件性传染性疾病,其中前一种疾病的致病原为毒支原体,后一种疾病的致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由于支原体和大肠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支原体一旦侵人鸡群后会存在隐性带菌鸡,使养殖场的鸡群不断感染,该种疾病难以清理。另外,支原体在鸡群中传播蔓延中,还会进一步影响鸡群的身体抵抗能力,导致鸡群抵抗多种致病原能力逐渐下降,为多种致病原的传播流行提供条件。在自然条件下,支原体病和大肠杆菌病发生没有典型的季节性,可以危害任何年龄和品种的鸡,其中对雏鸡和青年鸡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由于上述2种致病原和2种疾病混合感染发生与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有很大联系,圈舍环境不良存在多种应激因素,都会加重该种疾病的爆发和流行,很容易加重呼吸道疾病的传播流行。
1发病经过
某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户于2018年1月养殖蛋雏鸡3500只,雏鸡生长到50日龄后从育雏转移到保育舍,55日龄后,在鸡群中陆续出现了发病情况,主要表现为从呼吸道发出呼噜声,咳嗽流鼻涕,随后采食量逐渐下降并伴随明显的腹泻现象。由于当地的卫生条件有限,乡镇畜牧兽医站认为是支原体病,随即选择使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患病鸡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一旦停药病情会加重反复发生。等到鸡群生长到69日龄后,患病鸡数量逐步增加,并出现严重死亡现象。养殖户看到病情难以控制,将病情上报市级畜牧兽医局。人员到达养殖场进行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养殖场整体卫生环境较差,养殖密度较大,粪便没有及时清理,进入鸡舍后能闻到浓郁的刺鼻气味,用手触摸鸡体表湿度较大。结合养殖场患病鸡表现的呼吸道症状,兽医人员初步判定是支原体病,但大于50日龄的鸡感染支原体后,通常不会引发腹泻,怀疑是多种致病原混合感染,随即进行严格的实验室诊断,明确致病原后立即采取对症措施进行治疗,很好地控制了病情。
2临床症状
养殖场鸡群感染上述疾病后,严重影响鸡群的生长发育,导致雏鸡的整齐度下降,蛋鸡大小不一,并且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刚开始整个鸡群表现为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患病鸡出现咳嗽,从气管和支气管中发出呼噜声,尤其是在夜间休息或者每次采食运动后,呼噜声更为明显,发病1~2d后,患病鸡不停甩头,甩鼻,咳嗽,预将鼻腔中的内容物甩出。出现上述症状后,患病鸡采食量逐渐下降,在发病2~3d后,个别患病鸡出现腹泻症状,先是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的粥样稀便,随后排出水样稀便[1]。腹泻症状出现后,会严重影响鸡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身体逐渐消瘦脱水,严重的衰竭而死。个别患病鸡在发病后期鸡冠呈现暗红色或者紫红色,在鼻窦和眶下窦中蓄积大量分泌物,死亡率会显著升高。
3病理学变化
将养殖场濒临死亡的鸡处死后解剖,发现几乎所有的病死鸡鼻腔中存在大量分泌物,鼻窦肿胀,鼻黏膜而充血,在鼻粘膜表面附着大量粘性和脓性分泌物,喉头和气管中存在清澈的粘液。气囊壁显著浑浊增厚,气囊中充满大量泡沫状的粘稠内容物和黄色的干酪样物。在有些病死鸡的气囊壁表面还会存在灰黄色的坏死病灶,轻轻挤压时能从中流出黄白相间的泡沫状粘液。病死鸡的脏器组织表面常常附着白色的絮状物,心包内部充满淡黄色的渗出液,并伴随严重的心炎[2]。病死鸡的肝脏和心脏被黄色的胶冻样渗出物附着,出现严重的腹膜炎。将肝脏表面的渗出物去除后,发现肝脏严重充血出血。
4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死鸡的病变脏器组织带回实验室后,先进行常规细菌学检查。先将病料粉碎后制成涂片,分别选择革兰氏染色剂和姬姆萨染色剂染色镜检。革兰氏染色的涂片只能看到一种致病菌存在,为革兰氏阴性染色的小杆菌,两端钝圆,存在荚膜和芽孢。经姬姆萨染色的涂片,能看到2种致病菌,一种为两端钝圆成对或成单个存在的小杆菌,另一种致病菌呈现螺杆状、痘点状、句号等多种形态。由此可判断是2种致病原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将采集到的病料划线接种到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和支原体培养基上,将其放在生化培养箱内,37°C恒温培养24h后,除支原体培养基上没有出现致病菌生长外,在上述其他2种培养基上生长出形态一致的致病菌菌落。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了湿润光滑呈圆形,中间凸起无色透明的致病菌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红色的致病菌菌落。将支原体培养基继续培养5~6d,可以发现在支原体培养基上生长出细小的致病菌菌落,外观呈现灰白色,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菌落中央凸起好像乳头状,由此可判定致病原为支原体和大肠杆菌[3]。将分类得到的2种致病菌分别进行药敏试验,发现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环丙沙星高敏,支原体对氟苯尼考、泰妙菌素、林可霉素高敏。
5防治
大肠杆菌和支原体混合感染引起的鸡传染性疾病,应该选择2种致病原高敏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所有患病鸡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2mg/kg体重,2次/d,连续3d为1个疗程。同时在鸡的饲料中添加80%的泰乐菌素粉剂和20%的氟苯尼考粉剂,每500kg饲料分别添加100g和450g,连续使用1周,同时在鸡的饮用水中添加电解多维,连续饮水5d。在整个疾病防控期间应加强鸡舍通风换气,尽量减少外界应激因素刺激。选择使用百毒杀,坚持每天对鸡舍进行一次全面消毒,及时清理患病鸡室内的各种污染物。用药3d后,患病鸡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精神状态好转,强化治疗7d后,除个别症状较为严重、治疗无效的鸡死亡外,其他患病鸡恢复健康。预防大肠杆菌和支原体混合感染传播流行,需要重点做好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工作。在转群前一定要做好鸡舍修理、清洗、卫生消毒等:工作。在转群前2d,要适当在饲料中添加少量维生素和抗应激类药物,转群后2~3d应保持抗应激药物的投入,增强群抵抗能力。日常养殖中还应该密切观察鸡群的采食、精神状态、饮水及排便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隔离及时调整,保障鸡群健康。
6结束语
支原体病和大肠杆菌病是鸡养殖中比较常见的一类传染性疾病。由于上述2种疾病的条件致病性,仅依靠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指导养殖户制定综合性的防控措施,构建合理的养殖计划,保障各项养殖流程能严格落实,严格操作。养殖户应重点做好引种期间的检疫和免疫接种工作,提升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同时保证鸡舍内空气流通顺畅,环境卫生清洁,及時清理鸡舍内的各种粪便,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刺激,控制好养殖密度,从根本上杜绝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的寄生传播。
参考文献
[1]唐文雅,聂福旭,陈金萍,等.一起乌鸡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疗[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7(8):72-73.
[2]杨红梅,尹凤琴,刘娣琴,等.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治[J].中兽医学杂志,2013(2):33-34.
[3]郝雪,宋丽,乌鸡鸡毒支原体、新城疫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