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将所有参与实验的指纹鉴定人员按工作年限分为三组,并邀请所有人对同一枚指纹进行两次特征点取实验,通过比较三组实验人员的点取结果,试图探究指纹鉴定人员工作经验对于分析阶段点取特征的影响。方法两次实验采取控制变量法,除操作方法外,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将所有参与实验的鉴定人员点取的特征点数据汇总在EXCEL中,随后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性计算。结果 随着指纹鉴定人员工作经验的积累,点取特征点的数量增加、稳定性逐渐提高,错误率也略有提高。结论不同鉴定人员点取结果差距不大,初级鉴定人员在模糊区域特征点取错误率偏低;单纯的错误率不能代表指纹鉴定人员水平的高低,还要结果点取正确特征点的数量和稳定性等判断指标;通过增加指纹鉴定训练和规范鉴定流程来提高指纹鉴定人员点取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分析阶段;指纹鉴定人员;工作经验;分类点取方法;特征点
引言
由于分析阶段指纹特征点取过程是鉴定人员的主观认知过程,最终点取的结果应该与指纹鉴定人员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具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探究指纹鉴定人员工作经验对于分析阶段点取特征的影响,本文选取220名指纹鉴定人员作为实验对象,根据工作年限分为三组。然后邀请所有实验人员对同一枚指纹进行两次特征点取实验,设计两次实验的目的是要考察不同水平的指纹鉴定人员点取特征点的稳定性,两次实验分别采取普通点取方法和分类点取方法(普通点取方法是用黑色记号笔将认为存在的所有特征点点出来;分类点取方法是在点取特征点时,用绿、蓝和红三种颜色的记号笔区别特征点存在的可能性)。最后对点取结果进行汇总、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实验
1.1参与实验的人员
参与本次实验的指纹鉴定人员来共220人,将选取的实验对象分为三组[2]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2模拟现场检材手印制作
模拟实际案件情况,提取遗留在非渗透性客体表面、磁性粉刷显的指印。通过多次实验,选择一枚质量中等的现场指印印痕作为实验检材手印,如图1所示。随后采集该指纹清晰的三面捺印样本以供参考。
1.3实验设计
邀请所有参与实验的指纹鉴定人员对上文介绍的模拟现场手印进行特征点取实验,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具体流程如图2:

1.4實验内容
1.4.1点取指纹细节特征
实验分两次进行,每次实验前给参加实验的指纹鉴定人员一人发一张透明塑料袋、一张模拟现场指纹打印照片。要求将指纹照片套在透明塑料袋里,然后按照上文中所述的点取方法在透明塑料袋上点取特征点。每次实验结束后将三组实验对象点取后的带有特征点的透明塑料膜收取,扫描保存成图片。
1.4.2检材手印质量分区及汇总数据
为方便接下来数据的分析,邀请多名指纹专家对选取的检材手印进行人工质量分区,绿色代表高质量区,橙色代表中质量区,红色代表低质量区;然后对照清晰的样本指纹,标出认为确定存在的特征点并编号。将多名专家点取结果汇总后得到图3,图中1-18号特征点视为正确特征点。
1.4.3实验点取结果正误评判
将扫描保存的所有实验对象点取结果的照片与专家点取结果的图片进行重叠对比,得出正确点位置,并在同一张背景中标出错误点位置并编号,最终得到如图4的背景图像。将鉴定人员的特征点点取数量、正确点数量与位置(即特征点编号)、错误点数量与位置等信息记录在EXCEL中。

2、实验数据分析
2.1点取特征点数量分析
分类点取实验中,三组指纹鉴定人员点取检材指纹上特征点频数如图5-图7所示。与B组、C组相比,A组指纹鉴定人员在点取正确指纹特征点时频数起伏较大,对于有些特征点,A组鉴定人员显示出较强的认知一致性;而对于3号、11号、16号特征点,A组鉴定人员点取频率低于40%,B组鉴定人员点取频率在50%-80%,C组鉴定人员点取频率在70%-95%,这些特征点主要位于手印轮廓边缘或纹线不清晰区域,说明B组和C组鉴定人员发现模糊区域特征点的能力有所增强。对于C组指纹鉴定人员而言,总体呈现较强的认知一致性,说明C组鉴定人员整体较B组更加谨慎。[3]
A组指纹鉴定人员点取错误点的频数要高于B组和C组,尤其是25号错误特征点被点取率高达58%,25号错误特征点位于检材手印的中心区域,但该点附近纹线较模糊,只能看到大概的纹线流向,并不能直接确定是否存在特征点,通过与清晰样本进行对照后,该处确实不存在特征点,具有较强的迷惑性,这可能是造成三组鉴定人员错误率较高的原因。B组、C组错误点频数呈现逐渐较低趋势。

通过对三组鉴定人员在分类点取特征实验中绿色点、蓝色点、红色点点取率进行统计,将数据汇总在表2中。

从表2中发现,A组鉴定人员在分类点取实验中,正确点点取率最低,B组鉴定人员正确点点取率最高,B组鉴定人员处于两者之间。无论鉴定人员水平高低,都更倾向于点取更有把握的特征点或者可以说更愿意相信自己点取的点是清晰可信的。通过纵向观察表格,蓝色特征点取率和红色特征点取率存在共同特征,就是A 通过对分类点取特征实验中三组指纹鉴定人员点取特征点错误率进行统计,得出表3中的数据。

数据说明,分类点取特征点的方法可以让指纹鉴定人员有能力区分正确特征点和错误特征点。虽然A组鉴定人员错误率较低,但是该组鉴定人员点取特征点总数量普遍要低于其他两组,而B、C两组鉴定人员相比较A组在点取模糊区域的特征上有了较大突破,A组鉴定人员在模糊区域基本没有做出判断。所以单纯的错误率数据是不能完全反应指纹鉴定人员的鉴定水平的。
2.3点取特征点稳定性分析
稳定性是指同一名指纹鉴定人员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枚指纹点取特征的变化程度。本文依据同一组别指纹鉴定人员两次点取实验的结果来衡量本组的稳定性。依据公式对三组指纹鉴定人员I值进行计算,汇总在图8-图10中,横坐标表示I值,纵坐标表示具有同一I值的人数。[5]

由上图可知,三组指纹鉴定人员中,A组指纹鉴定人员变化程度最大,最大I值达到20,最小值为0,大部分集中在4-8之间。而B、C组I值在10以内,B组变化范围为2-10,主要集中6-8之间;C组变化范围为2-10,I值为3对应的人数最多。因此,说明随着指紋鉴定人员工作经验的积累,稳定性得到了逐步提高,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随着提高。
4、结论
(1)对于指纹鉴定初学者而言,他们在点取清晰特征方面与其他组鉴定人员差距不大;随着鉴定水平的提高,指纹鉴定人员更愿意在低质量区域点取特征,他们更擅长识别由于纹线流向和纹线数量造成差异的特征点。因此,错误率高低不能代表鉴定水平的高低,因为错误率低的同时,也减少了点取正确特征点的数量。
(2)指纹鉴定的稳定性是影响最终鉴定结果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本文引入I值来衡量三组不同水平鉴定人员的稳定性。数据显示,指纹鉴定初学者稳定性较差,随着鉴定水平的提高,稳定性逐渐增强。
(3)为提高指纹鉴定人员准确性,保证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应该从指纹鉴定初学者就开始规范其鉴定流程,增加对不同难度指纹鉴定的训练,定期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参考文献
[1]刘世权,罗亚平,蔡伟思,吴健.指纹鉴定能力测试的鉴定结果准确性问题研究. [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0-24
[2]刘世权,罗亚平,吴健.指纹鉴定人员对现场指印认知能力的研究[J].刑事技术.2015(1):1-7
[3]刘世权,糜忠良,罗亚平,吴健.指纹鉴定人员点取细节特征稳定性问题研究 [J].刑事技术.2015(2):108-113
[4]Glenn Langenburg,Christophe Champod,Thibault Genessay. Informing the judgments of fingerprint analysts using quality metric and statistical assessment tools[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2012 (1-3)
作者简介
冯雅娴(1992-),女,汉,山东菏泽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科学技术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痕迹检验方向.
[关键词]分析阶段;指纹鉴定人员;工作经验;分类点取方法;特征点
引言
由于分析阶段指纹特征点取过程是鉴定人员的主观认知过程,最终点取的结果应该与指纹鉴定人员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具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探究指纹鉴定人员工作经验对于分析阶段点取特征的影响,本文选取220名指纹鉴定人员作为实验对象,根据工作年限分为三组。然后邀请所有实验人员对同一枚指纹进行两次特征点取实验,设计两次实验的目的是要考察不同水平的指纹鉴定人员点取特征点的稳定性,两次实验分别采取普通点取方法和分类点取方法(普通点取方法是用黑色记号笔将认为存在的所有特征点点出来;分类点取方法是在点取特征点时,用绿、蓝和红三种颜色的记号笔区别特征点存在的可能性)。最后对点取结果进行汇总、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实验
1.1参与实验的人员
参与本次实验的指纹鉴定人员来共220人,将选取的实验对象分为三组[2]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2模拟现场检材手印制作
模拟实际案件情况,提取遗留在非渗透性客体表面、磁性粉刷显的指印。通过多次实验,选择一枚质量中等的现场指印印痕作为实验检材手印,如图1所示。随后采集该指纹清晰的三面捺印样本以供参考。
1.3实验设计
邀请所有参与实验的指纹鉴定人员对上文介绍的模拟现场手印进行特征点取实验,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具体流程如图2:

1.4實验内容
1.4.1点取指纹细节特征
实验分两次进行,每次实验前给参加实验的指纹鉴定人员一人发一张透明塑料袋、一张模拟现场指纹打印照片。要求将指纹照片套在透明塑料袋里,然后按照上文中所述的点取方法在透明塑料袋上点取特征点。每次实验结束后将三组实验对象点取后的带有特征点的透明塑料膜收取,扫描保存成图片。
1.4.2检材手印质量分区及汇总数据
为方便接下来数据的分析,邀请多名指纹专家对选取的检材手印进行人工质量分区,绿色代表高质量区,橙色代表中质量区,红色代表低质量区;然后对照清晰的样本指纹,标出认为确定存在的特征点并编号。将多名专家点取结果汇总后得到图3,图中1-18号特征点视为正确特征点。
1.4.3实验点取结果正误评判
将扫描保存的所有实验对象点取结果的照片与专家点取结果的图片进行重叠对比,得出正确点位置,并在同一张背景中标出错误点位置并编号,最终得到如图4的背景图像。将鉴定人员的特征点点取数量、正确点数量与位置(即特征点编号)、错误点数量与位置等信息记录在EXCEL中。

2、实验数据分析
2.1点取特征点数量分析
分类点取实验中,三组指纹鉴定人员点取检材指纹上特征点频数如图5-图7所示。与B组、C组相比,A组指纹鉴定人员在点取正确指纹特征点时频数起伏较大,对于有些特征点,A组鉴定人员显示出较强的认知一致性;而对于3号、11号、16号特征点,A组鉴定人员点取频率低于40%,B组鉴定人员点取频率在50%-80%,C组鉴定人员点取频率在70%-95%,这些特征点主要位于手印轮廓边缘或纹线不清晰区域,说明B组和C组鉴定人员发现模糊区域特征点的能力有所增强。对于C组指纹鉴定人员而言,总体呈现较强的认知一致性,说明C组鉴定人员整体较B组更加谨慎。[3]
A组指纹鉴定人员点取错误点的频数要高于B组和C组,尤其是25号错误特征点被点取率高达58%,25号错误特征点位于检材手印的中心区域,但该点附近纹线较模糊,只能看到大概的纹线流向,并不能直接确定是否存在特征点,通过与清晰样本进行对照后,该处确实不存在特征点,具有较强的迷惑性,这可能是造成三组鉴定人员错误率较高的原因。B组、C组错误点频数呈现逐渐较低趋势。

通过对三组鉴定人员在分类点取特征实验中绿色点、蓝色点、红色点点取率进行统计,将数据汇总在表2中。

从表2中发现,A组鉴定人员在分类点取实验中,正确点点取率最低,B组鉴定人员正确点点取率最高,B组鉴定人员处于两者之间。无论鉴定人员水平高低,都更倾向于点取更有把握的特征点或者可以说更愿意相信自己点取的点是清晰可信的。通过纵向观察表格,蓝色特征点取率和红色特征点取率存在共同特征,就是A 通过对分类点取特征实验中三组指纹鉴定人员点取特征点错误率进行统计,得出表3中的数据。

数据说明,分类点取特征点的方法可以让指纹鉴定人员有能力区分正确特征点和错误特征点。虽然A组鉴定人员错误率较低,但是该组鉴定人员点取特征点总数量普遍要低于其他两组,而B、C两组鉴定人员相比较A组在点取模糊区域的特征上有了较大突破,A组鉴定人员在模糊区域基本没有做出判断。所以单纯的错误率数据是不能完全反应指纹鉴定人员的鉴定水平的。
2.3点取特征点稳定性分析
稳定性是指同一名指纹鉴定人员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枚指纹点取特征的变化程度。本文依据同一组别指纹鉴定人员两次点取实验的结果来衡量本组的稳定性。依据公式对三组指纹鉴定人员I值进行计算,汇总在图8-图10中,横坐标表示I值,纵坐标表示具有同一I值的人数。[5]

由上图可知,三组指纹鉴定人员中,A组指纹鉴定人员变化程度最大,最大I值达到20,最小值为0,大部分集中在4-8之间。而B、C组I值在10以内,B组变化范围为2-10,主要集中6-8之间;C组变化范围为2-10,I值为3对应的人数最多。因此,说明随着指紋鉴定人员工作经验的积累,稳定性得到了逐步提高,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随着提高。
4、结论
(1)对于指纹鉴定初学者而言,他们在点取清晰特征方面与其他组鉴定人员差距不大;随着鉴定水平的提高,指纹鉴定人员更愿意在低质量区域点取特征,他们更擅长识别由于纹线流向和纹线数量造成差异的特征点。因此,错误率高低不能代表鉴定水平的高低,因为错误率低的同时,也减少了点取正确特征点的数量。
(2)指纹鉴定的稳定性是影响最终鉴定结果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本文引入I值来衡量三组不同水平鉴定人员的稳定性。数据显示,指纹鉴定初学者稳定性较差,随着鉴定水平的提高,稳定性逐渐增强。
(3)为提高指纹鉴定人员准确性,保证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应该从指纹鉴定初学者就开始规范其鉴定流程,增加对不同难度指纹鉴定的训练,定期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参考文献
[1]刘世权,罗亚平,蔡伟思,吴健.指纹鉴定能力测试的鉴定结果准确性问题研究. [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0-24
[2]刘世权,罗亚平,吴健.指纹鉴定人员对现场指印认知能力的研究[J].刑事技术.2015(1):1-7
[3]刘世权,糜忠良,罗亚平,吴健.指纹鉴定人员点取细节特征稳定性问题研究 [J].刑事技术.2015(2):108-113
[4]Glenn Langenburg,Christophe Champod,Thibault Genessay. Informing the judgments of fingerprint analysts using quality metric and statistical assessment tools[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2012 (1-3)
作者简介
冯雅娴(1992-),女,汉,山东菏泽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科学技术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痕迹检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