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转变;美术课堂;素质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2(B)—0055—01
在新课程改革中,中学美术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摆脱以技法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的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呢?在中学美术新课程的改革中要真正将审美、认识、教育(包括智力、情感等因素)三者有机结合,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就必须转变美术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一、内容上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转变
“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指教师不要过早地用技法去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就是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二年级的美术课上,我结合课文让学生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然后在分割的块面上填上自己认为好看的颜色,或者运用各种曲线、几何形状,装饰每个块面,结果每个学生画得都很美,新颖而独特。有的孩子在任意勾画的线条中,发现了变形的恐龙、长犄角的太阳、坐轮椅的蜗牛,形态各异、新奇美丽。这样,突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提高了学生色彩搭配的能力。同时,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还可以促进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脑。
传统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化,课堂教学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自导自演,教学程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当然,模仿能力作为基础训练十分重要,可是它忽视了美术教育的其他一些功能,更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只注重经验性技术体系的传授,不注重美术理论和美术综合文化修养的教育,不利于美术学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审美的心理结构,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训练:1.提高学生敏锐的感受力;2.提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3.提高学生透彻的(透明性的或直觉的)理解力;4.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上述四种能力的协调和合作,均渗透于各种能力的使用中,从而形成学生的整个审美过程。
二、方法上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转变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展开的,以最终“都一样”而告终,忽视学生想象力的提高及创造思维的开发。在教《小鸟》一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鸟的各种叫声,让学生大胆去尝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受。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一定绘画技能之后,教师应布置学生画记忆画、命题画等创作训练,让他们展开想象,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创造潜能。比如教师可以借用音乐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形象,感受色彩,让学生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生动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我在进行七年级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向日葵》一课的教学设计,采用的是让学生欣赏大量的绘画名作的方法,先让他们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西斯庭圣母》、提香的《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等洋溢着人文精神的传世佳作,再让他们欣赏康定斯基《第十三号即兴曲》、《黄-红-蓝》等一些抽象画。其次,我让学生比较总结写实主义绘画和抽象绘画的不同,并结合印象主义绘画与色彩所代表的感情来表达自己对画面的认识。这样,使学生更加明确欢快愉悦的心情可以运用黄色、绿色、携之少许红色来表达,而大面积的红色则会使人烦躁、惶恐,以及如何用各种颜色妥贴表达心境,一定要视具体环境、具体感受来选择。再次,我让学生听莫扎特的《小夜曲》和《钢琴幻想曲》,比较听两首乐曲时不同的感受进行绘画练习。这样,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使其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总之,让学生灵动的美术思维“逃出”教师预设的范围,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其视觉表达个性化的尊重。同时,教师可通过观察、实践、评论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改变中学美术教育把美术课单纯地作为一门技术的课堂训练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挥美术教育文化生态的作用,加深学生的艺术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以实现美术教育的本质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2(B)—0055—01
在新课程改革中,中学美术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摆脱以技法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的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呢?在中学美术新课程的改革中要真正将审美、认识、教育(包括智力、情感等因素)三者有机结合,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就必须转变美术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一、内容上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转变
“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指教师不要过早地用技法去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就是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二年级的美术课上,我结合课文让学生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然后在分割的块面上填上自己认为好看的颜色,或者运用各种曲线、几何形状,装饰每个块面,结果每个学生画得都很美,新颖而独特。有的孩子在任意勾画的线条中,发现了变形的恐龙、长犄角的太阳、坐轮椅的蜗牛,形态各异、新奇美丽。这样,突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提高了学生色彩搭配的能力。同时,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还可以促进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脑。
传统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化,课堂教学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自导自演,教学程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当然,模仿能力作为基础训练十分重要,可是它忽视了美术教育的其他一些功能,更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只注重经验性技术体系的传授,不注重美术理论和美术综合文化修养的教育,不利于美术学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审美的心理结构,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训练:1.提高学生敏锐的感受力;2.提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3.提高学生透彻的(透明性的或直觉的)理解力;4.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上述四种能力的协调和合作,均渗透于各种能力的使用中,从而形成学生的整个审美过程。
二、方法上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转变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展开的,以最终“都一样”而告终,忽视学生想象力的提高及创造思维的开发。在教《小鸟》一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鸟的各种叫声,让学生大胆去尝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受。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一定绘画技能之后,教师应布置学生画记忆画、命题画等创作训练,让他们展开想象,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创造潜能。比如教师可以借用音乐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形象,感受色彩,让学生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生动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我在进行七年级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向日葵》一课的教学设计,采用的是让学生欣赏大量的绘画名作的方法,先让他们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西斯庭圣母》、提香的《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等洋溢着人文精神的传世佳作,再让他们欣赏康定斯基《第十三号即兴曲》、《黄-红-蓝》等一些抽象画。其次,我让学生比较总结写实主义绘画和抽象绘画的不同,并结合印象主义绘画与色彩所代表的感情来表达自己对画面的认识。这样,使学生更加明确欢快愉悦的心情可以运用黄色、绿色、携之少许红色来表达,而大面积的红色则会使人烦躁、惶恐,以及如何用各种颜色妥贴表达心境,一定要视具体环境、具体感受来选择。再次,我让学生听莫扎特的《小夜曲》和《钢琴幻想曲》,比较听两首乐曲时不同的感受进行绘画练习。这样,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使其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总之,让学生灵动的美术思维“逃出”教师预设的范围,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其视觉表达个性化的尊重。同时,教师可通过观察、实践、评论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改变中学美术教育把美术课单纯地作为一门技术的课堂训练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挥美术教育文化生态的作用,加深学生的艺术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以实现美术教育的本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