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1月,2010亚太国际教育会议暨国际教师教育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行。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亚洲理工大学、国际教育荣誉学会等中外机构联合主办,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中国分会、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承办。会议以“教育国际化:政策·领导·教师·合作”为主题,将亚太国际教育会议和国际教师教育论坛两大高端国际对话平台融为一体,吸引了亚太、非洲、欧洲、北美等地区17个国家200余位教育决策者、管理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参加。来自不同国度的教育官员、嘉宾、学者围绕教育国际化政策研究、教师教育国际化: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国际化与教师专业化、基础教育国际化创新实践、教师质量的国际视角、教育国际化与课程变革、教育领导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提出了促进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行动建议。
本次会议两大论坛有机结合,会议形式多样。会议期间还举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国际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揭牌仪式。与会中外代表访问了上海市徐汇区的四所国际化特色中小学,并随堂听课,就教育国际化、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与来自上海市徐汇区的200多名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进行对话:在欢迎晚宴上还欣赏了来自不同国度、风格迥异的文艺演出。会议为教育领导、专家学者和线教育工作者开展政策对话、经验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国际平台,受到了多方的关注与支持,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一、教育国际化政策导向与实施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风起云涌,世界各国都在逐步调整教育国际化政策。教育国际化的重心已从单纯关注学生的流动,扩展到课程与人员的开发、质量保证、ICT的运用、教育与国际研究间的联系、建立国际性协会等方面。教育国际化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维度,日趋成为制度层面具有战略性的议题。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任张民选发表了题为《上海教育国际化:成就与展望》的主题演讲。他从上海的实际出发,首先介绍了上海教育的基本状况,从理论上分析了教育国际化对于大都市上海的价值意义,并简要回顾了2000—2010年上海教育国际化发展政策轨迹和国际化的成就与困境。基于经验回顾和教训总结,他提出了促进上海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建议。他认为2010—2020年是上海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冲刺阶段,并据此对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亚洲理工大学校长Sald Irandoust在题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亚洲理工大学的视角与经验》的报告中,以2009年国际大学协会对115个国家的745所高校所做的一项调查开始,对全球教育发展趋势、国际化的重要性、国际化的对象、教育国际化的障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高等教育提出“高等学习”的概念,赞同“国际化是一个过程”的提法。最后,他还介绍了该校致力于将国际性和跨文化性融入大学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的具体做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院院长朱旭东教授发表了题为《论民族国家的生存方式与国际教育模式的关系》的主题报告。他认为,民族国家是当今公共教育体系的建构者和维护者,是当今世界最基本的国家教育形态的提供者,也是世界教育体系的基本单元。而在学科研究中,民族国家作为比较教育和国际教育研究单位的合理性基础在于民族国家的生存方式,无论哪一种民族国家的生存方式,以主权独立为民族国家生存方式对于教育来说依然是主要的,它决定着民族国家教育的一切形式,当然包括国际教育。报告还对民族国家生存方式对教育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认为21世纪将是国际教育全球伦理政策的凸显期。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985”特聘教授郭玉贵分析了近现代史以来中国参与教育资源的全球流动中所产生的特点与问题,并进而指出这种参与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熊建辉博士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体会,分析了教育国际化的全球背景、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与挑战以及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思考,指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国际化战略与实践应主动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全人和合(北京)国际教育咨询中心主任王仙槐以家庭教育国际化为例,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国际化问题进行了思考。国际教育资源网黄思红作为教育资源网的协调员,结合自己的工作,介绍了国际教育资源网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认为他们共同的目的在于“将全球青年人联结起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张悦颖认为,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环节在于课程的国际化,她介绍了该校落实课程国际化的做法。乌干达教育部LuwangulaIsmail以乌干达金甲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为例,介绍了非洲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二、教育国际化语境中的教育领导与管理
在教育国际化新的语境下,需要教育领导和管理者以国际的视野和眼光来重新看待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国际教育体系中,教育领导与管理者是否能跟上甚至赶超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步伐,主要体现在各级教育领导者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政策和教育决策等方面。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教育领导系主任BronteReynolds教授在《美国学校成功领导案例》的演讲中,从自己管理加利福尼亚大学教育领导系的教学和科研的实际出发来考量教育领导在教育中的作用。他指出,该系针对教育领导制定了六项标准,包括学校的目标标准、学校的文化标准、资源的利用标准、合作的标准、道德的标准和政治背景的理解标准,并借助自己学校和朋友的实例对标准进行了解读。他希望此行能和中国的同行进行合作,共同制定教育领导的标准,并期待在中国开展教育领导硕士项目。
比利时阿罗帕国际集团董事长Ludo Pyis以该集团在中国开拓科学硕士课程为例,介绍了智力资本管理和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知识管理与智力资本评估在促进国际教育和知识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院长Mel West在题为《教育国际化与中国校长所扮演的角色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演讲中,首先从教育最根本的目的谈起,认为教育能够挖掘个人的潜能、能够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使学生成为好的公民、使人产生愉悦感。教育要实现这些目标不仅需要有科学的管理、规范的教师标准,更需要学校领导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关于领导的能力,要有个性论、行为论、权变论和转型论等来做支撑,中国一方面面临国际化的大趋势,一方面面对自己悠久的传统文化,教育领导者应当带头培养学生既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全球的教育体验,更要有一颗中国心。
博茨瓦纳教育部Modie Joyce介绍了博茨瓦纳校长 引领学生学习的领导力,认为校长高级培训的成效对学生成绩有影响,甚至和中学生各个方面的成长都有密切关系。徐汇中学庄小凤结合自己学校实际和自己的领导岗位,分析了教育国际化与教育领导的关系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领导理应具备的素质。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高屹认为教育国际化带给教育者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使教师发展更顺应教育国际化的需要,是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本人都需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教师发展要提高自身素质,顺应国际化,融入全球化,真正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型教师。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沈立介绍了该校的创新实践。他们通过创设促进教师共同体知识管理的学习场,设计教师共同体知识管理中的技术支持工具以及逐步完善信息技术环境,构建特教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促进教师的群体发展。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刘丽君结合该校多年的国际专业化培训管理经验,认为国家化专业培训促进了该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激活了教师们创造的热情,创造了很多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这种融汇了中西方教育思想精华的教师培训模式值得推广。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珍国认为区域教师培训管理从管理价值取向来说是一种“控制式”的管理。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个人权利意识与民主管理思想得到彰显,控制模式的管理已经失去了社会土壤。教师培训管理需要从“控制模式”走向“支持模式”。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孙健介绍了该校年一度的双语科技嘉年华活动管理经验,并将其定位为具有双语教学特色、吸引孩子参与的双语实践探究课程。这种课程通过鼓励孩子们像年轻科学家那样去发现、思考和探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南路小学校长高剑毓结合自己学校的实践,介绍了国际网络环境下的双语培训管理经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李颂以上海浦东双语特色学校建设项目支持者的角色,介绍了研究生团队在双语项目中的角色定位和专业发展。
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教师标准与教师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但教师质量必须从建立教师标准开始,包括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学机构评价标准等。国际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这些新的标准是教师教育的基本内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更是教学成为专业而不是仅仅职业的本质所在。
美国斯坦福大学资深学者Ann Lieberman教授在题为《教师职业发展:新时代,新标准》的主题演讲中认为,关于教师职业和新知识的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新的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应当有新的标准,这种标准包括环境标准、过程标准和内容标准。她以加利福尼亚主题项目为例,指出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应当有机会从别的教师那里学习、有反馈和质疑的机会、有参与的机会、有制定规则的机会、有晋升的机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会长周南照发表了题为《教育国际化:教师、课程、学习标准的国际视野与中国本土实践》的主题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追求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是全民教育目标的六大支柱之一,也是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所规定的教育的根本战略目标。提高质量必须从建立标准开始,包括教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标准。教师专业标准反映了专业知识的基础,是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是教学之所以成为专业而不仅仅是职业的本质所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学习标准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21世纪的核心技能不是具体化的知识学习,而是一种新的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大学习支柱,作为学习的标准已经在中国、加拿大和蒙古得到实施。这一系列标准的构建都是为了形成学校层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模式,安全健康、全纳平等、有效教学、和谐参与四个维度是建立学校层面教育质量模式的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王立科介绍了由周南照教授主持、教育部师范司委托、世界银行资助项目《中国教师教育标准研究》中的“教师专业标准研究”情况。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红兵结合自己多年从教的经验,介绍了教师专业标准的实践意义。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熊建辉博士结合自己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主题的博士论文,介绍了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开发的过程和实践意义,并对我国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提出了政策性建议。津巴布韦教育部Sacramente Ravai以津巴布韦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为例,介绍了津巴布韦中小学教师对在职培训成效的态度和认识。菲律宾师范大学Rene Romero介绍了菲律宾师范大学借助教育网络进行师范教育,以达到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实践模式。他认为这种独特的网络在菲律宾是一种全新的教师教育尝试。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陆蓉结合上海浦东双语教师培训实践和双语特色学校建设实例,介绍了上海浦东开发双语教师专业标准的实践,以及如何将双语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维度做到更有可理解性、可操作性,更具有实践价值和意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白水分校梁国立教授认为教师教育涉及对教师知识、态度和理念、行为和技能的培养。其中,对未来教师知识的传授和建构是基础和关键。我国教师教育专业知识培养中的专科知识为尊、混淆教和学的知识的现状暴露了教师教育缺失“教法学”和关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知识。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俞慧平认为,扎实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黄辉介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双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与思考,认为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可让教师利用丰富的国际网络资源进行有效学习与交流,并可指导学生以项目学习为基础,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进行探究性学习,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双语教学中实现有效运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院Mel West结合英国教师评价和中国的文化背景,介绍了教师质量评价的几个观点及个人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苏丹Alsiddig Abdalla认为,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今天,非洲大陆不应当仅仅限于增加教师数量,放眼世界,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应该提到日程上来。乌干达教育部Kigozl Edward讲到,乌干达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规划,但因诸多因素影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张立新将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机制作为自己报告的主题,探索教师实践性知识背后的因素和脉络,期望能够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完善,为教师质量提高提供理论支持。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明华博士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针对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介绍了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认证制度的世界格局。
四、教育国际化趋势下的教育合作与交流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内容,其内涵在不断扩大,不仅强调进行国际理解、合作、人权 与和平等方面的教育活动,还包括通过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将教育国际化思想融入到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学术交流以及项目交流中。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顾问、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与远程教育计划专家王一兵教授在题为《大学走向国际化:发展中国家大学实现国际化的标准和途径》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当前面临的困境是,一方面是大学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而另一个方面是大批的跨国企业无法找到合适的员工,解决的办法在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这种国际化是国家之间和文化之间整合的过程,包括教育、文化和服务的整合。一名国际化的学生应当具有国际交流的能力、适应多种文化的技术能力和国际理解力,这样一个学生在本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但他可能在他乡找到更合适的工作,这样的大学才是真正国际化大学,而达到这样的国际化水平需要有政策支持、国际化视野的领导、国际化的教学和课程、国际合作伙伴。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卫发表了题为《中国民办教育推动教育国际化的国际视野与创新经验》的主题演讲。他在演讲中首先回顾了上海教育国际化的传统和现实优势。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多歧、国际化、雅俗共赏特征,上海近些年在教育国际化方面多种形式的探索,都说明上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通过对上海教育国际化的探索发现,有必要重新认识变化了的外部环境,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做准备,要处理好基本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更要重视公民教育,要把学生的实践经历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指标,要有效利用国内外各种社会资源。因此,当今尤为重要的是要营造教育国际化的有利环境,包括争取领导支持、进行环境设计、扩大队伍建设等。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满生在题为《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人才流动及大学和跨国公司的密切关系》的主题报告中,指出了加强大学和跨国公司关系的必要性。报告分析了跨国公司和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关系,认为跨国公司的自身性质决定了要和大学保持密切的关系,并就加强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和跨国公司关系提出了政策建议。
云南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浦虹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介绍了留学美国的中国英语教师如何将西方课程理念落实到中国本土。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张烨对中西古典戏剧教育进行了比较,并根据两者之间的异同,提出其对当今教师教育国际化的启示。来自乌干达的Nandala Milton Wotunya Chris结合非洲的教育状况,以非洲的视角介绍了对教师质量的理解和非洲提高教师质量的努力。来自菲律宾的Gerolinda C Tingson介绍了菲律宾基础教育从教育资源不足、水平不高,到给儿童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基础阶段学生有更多受教育机会,甚至受到世界一流教育的实践和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赵风波认为,大学教师作为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成员,理应将“社会责任感”作为国际化的核心价值,积极促进国际理解,进而推动全球共同性议题的解决。坦桑尼亚Kayombo Joel Jonathan参照西方及中国现有教育评价机制和实践,分析了非洲的教师教学评价,并充分肯定了教学评价在促进教师提高质量中的作用。卢旺达Emmanuel Mucangando认为,非洲教师的质量提高,部分要依赖于适合非洲的教师评价制度。菲律宾米里姆学院Caroline S.de Leon介绍了学院通过国际合作丰富学生学业生涯的经验。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张胜利通过比较中英法学本科以及职业教育情况,建议我国的法学本科应定位为法律通识教育,提供学术提高阶段以及律师实务阶段的教育选择。
编辑:陈敏
本次会议两大论坛有机结合,会议形式多样。会议期间还举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国际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揭牌仪式。与会中外代表访问了上海市徐汇区的四所国际化特色中小学,并随堂听课,就教育国际化、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与来自上海市徐汇区的200多名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进行对话:在欢迎晚宴上还欣赏了来自不同国度、风格迥异的文艺演出。会议为教育领导、专家学者和线教育工作者开展政策对话、经验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国际平台,受到了多方的关注与支持,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一、教育国际化政策导向与实施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风起云涌,世界各国都在逐步调整教育国际化政策。教育国际化的重心已从单纯关注学生的流动,扩展到课程与人员的开发、质量保证、ICT的运用、教育与国际研究间的联系、建立国际性协会等方面。教育国际化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维度,日趋成为制度层面具有战略性的议题。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任张民选发表了题为《上海教育国际化:成就与展望》的主题演讲。他从上海的实际出发,首先介绍了上海教育的基本状况,从理论上分析了教育国际化对于大都市上海的价值意义,并简要回顾了2000—2010年上海教育国际化发展政策轨迹和国际化的成就与困境。基于经验回顾和教训总结,他提出了促进上海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建议。他认为2010—2020年是上海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冲刺阶段,并据此对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亚洲理工大学校长Sald Irandoust在题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亚洲理工大学的视角与经验》的报告中,以2009年国际大学协会对115个国家的745所高校所做的一项调查开始,对全球教育发展趋势、国际化的重要性、国际化的对象、教育国际化的障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高等教育提出“高等学习”的概念,赞同“国际化是一个过程”的提法。最后,他还介绍了该校致力于将国际性和跨文化性融入大学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的具体做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院院长朱旭东教授发表了题为《论民族国家的生存方式与国际教育模式的关系》的主题报告。他认为,民族国家是当今公共教育体系的建构者和维护者,是当今世界最基本的国家教育形态的提供者,也是世界教育体系的基本单元。而在学科研究中,民族国家作为比较教育和国际教育研究单位的合理性基础在于民族国家的生存方式,无论哪一种民族国家的生存方式,以主权独立为民族国家生存方式对于教育来说依然是主要的,它决定着民族国家教育的一切形式,当然包括国际教育。报告还对民族国家生存方式对教育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认为21世纪将是国际教育全球伦理政策的凸显期。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985”特聘教授郭玉贵分析了近现代史以来中国参与教育资源的全球流动中所产生的特点与问题,并进而指出这种参与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熊建辉博士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体会,分析了教育国际化的全球背景、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与挑战以及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思考,指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国际化战略与实践应主动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全人和合(北京)国际教育咨询中心主任王仙槐以家庭教育国际化为例,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国际化问题进行了思考。国际教育资源网黄思红作为教育资源网的协调员,结合自己的工作,介绍了国际教育资源网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认为他们共同的目的在于“将全球青年人联结起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张悦颖认为,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环节在于课程的国际化,她介绍了该校落实课程国际化的做法。乌干达教育部LuwangulaIsmail以乌干达金甲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为例,介绍了非洲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二、教育国际化语境中的教育领导与管理
在教育国际化新的语境下,需要教育领导和管理者以国际的视野和眼光来重新看待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国际教育体系中,教育领导与管理者是否能跟上甚至赶超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步伐,主要体现在各级教育领导者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政策和教育决策等方面。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教育领导系主任BronteReynolds教授在《美国学校成功领导案例》的演讲中,从自己管理加利福尼亚大学教育领导系的教学和科研的实际出发来考量教育领导在教育中的作用。他指出,该系针对教育领导制定了六项标准,包括学校的目标标准、学校的文化标准、资源的利用标准、合作的标准、道德的标准和政治背景的理解标准,并借助自己学校和朋友的实例对标准进行了解读。他希望此行能和中国的同行进行合作,共同制定教育领导的标准,并期待在中国开展教育领导硕士项目。
比利时阿罗帕国际集团董事长Ludo Pyis以该集团在中国开拓科学硕士课程为例,介绍了智力资本管理和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知识管理与智力资本评估在促进国际教育和知识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院长Mel West在题为《教育国际化与中国校长所扮演的角色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演讲中,首先从教育最根本的目的谈起,认为教育能够挖掘个人的潜能、能够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使学生成为好的公民、使人产生愉悦感。教育要实现这些目标不仅需要有科学的管理、规范的教师标准,更需要学校领导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关于领导的能力,要有个性论、行为论、权变论和转型论等来做支撑,中国一方面面临国际化的大趋势,一方面面对自己悠久的传统文化,教育领导者应当带头培养学生既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全球的教育体验,更要有一颗中国心。
博茨瓦纳教育部Modie Joyce介绍了博茨瓦纳校长 引领学生学习的领导力,认为校长高级培训的成效对学生成绩有影响,甚至和中学生各个方面的成长都有密切关系。徐汇中学庄小凤结合自己学校实际和自己的领导岗位,分析了教育国际化与教育领导的关系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领导理应具备的素质。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高屹认为教育国际化带给教育者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使教师发展更顺应教育国际化的需要,是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本人都需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教师发展要提高自身素质,顺应国际化,融入全球化,真正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型教师。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沈立介绍了该校的创新实践。他们通过创设促进教师共同体知识管理的学习场,设计教师共同体知识管理中的技术支持工具以及逐步完善信息技术环境,构建特教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促进教师的群体发展。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刘丽君结合该校多年的国际专业化培训管理经验,认为国家化专业培训促进了该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激活了教师们创造的热情,创造了很多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这种融汇了中西方教育思想精华的教师培训模式值得推广。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珍国认为区域教师培训管理从管理价值取向来说是一种“控制式”的管理。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个人权利意识与民主管理思想得到彰显,控制模式的管理已经失去了社会土壤。教师培训管理需要从“控制模式”走向“支持模式”。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孙健介绍了该校年一度的双语科技嘉年华活动管理经验,并将其定位为具有双语教学特色、吸引孩子参与的双语实践探究课程。这种课程通过鼓励孩子们像年轻科学家那样去发现、思考和探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南路小学校长高剑毓结合自己学校的实践,介绍了国际网络环境下的双语培训管理经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李颂以上海浦东双语特色学校建设项目支持者的角色,介绍了研究生团队在双语项目中的角色定位和专业发展。
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教师标准与教师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但教师质量必须从建立教师标准开始,包括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学机构评价标准等。国际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这些新的标准是教师教育的基本内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更是教学成为专业而不是仅仅职业的本质所在。
美国斯坦福大学资深学者Ann Lieberman教授在题为《教师职业发展:新时代,新标准》的主题演讲中认为,关于教师职业和新知识的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新的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应当有新的标准,这种标准包括环境标准、过程标准和内容标准。她以加利福尼亚主题项目为例,指出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应当有机会从别的教师那里学习、有反馈和质疑的机会、有参与的机会、有制定规则的机会、有晋升的机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会长周南照发表了题为《教育国际化:教师、课程、学习标准的国际视野与中国本土实践》的主题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追求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是全民教育目标的六大支柱之一,也是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所规定的教育的根本战略目标。提高质量必须从建立标准开始,包括教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标准。教师专业标准反映了专业知识的基础,是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是教学之所以成为专业而不仅仅是职业的本质所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学习标准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21世纪的核心技能不是具体化的知识学习,而是一种新的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大学习支柱,作为学习的标准已经在中国、加拿大和蒙古得到实施。这一系列标准的构建都是为了形成学校层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模式,安全健康、全纳平等、有效教学、和谐参与四个维度是建立学校层面教育质量模式的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王立科介绍了由周南照教授主持、教育部师范司委托、世界银行资助项目《中国教师教育标准研究》中的“教师专业标准研究”情况。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红兵结合自己多年从教的经验,介绍了教师专业标准的实践意义。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熊建辉博士结合自己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主题的博士论文,介绍了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开发的过程和实践意义,并对我国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提出了政策性建议。津巴布韦教育部Sacramente Ravai以津巴布韦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为例,介绍了津巴布韦中小学教师对在职培训成效的态度和认识。菲律宾师范大学Rene Romero介绍了菲律宾师范大学借助教育网络进行师范教育,以达到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实践模式。他认为这种独特的网络在菲律宾是一种全新的教师教育尝试。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陆蓉结合上海浦东双语教师培训实践和双语特色学校建设实例,介绍了上海浦东开发双语教师专业标准的实践,以及如何将双语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维度做到更有可理解性、可操作性,更具有实践价值和意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白水分校梁国立教授认为教师教育涉及对教师知识、态度和理念、行为和技能的培养。其中,对未来教师知识的传授和建构是基础和关键。我国教师教育专业知识培养中的专科知识为尊、混淆教和学的知识的现状暴露了教师教育缺失“教法学”和关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知识。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俞慧平认为,扎实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黄辉介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双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与思考,认为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可让教师利用丰富的国际网络资源进行有效学习与交流,并可指导学生以项目学习为基础,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进行探究性学习,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双语教学中实现有效运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院Mel West结合英国教师评价和中国的文化背景,介绍了教师质量评价的几个观点及个人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苏丹Alsiddig Abdalla认为,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今天,非洲大陆不应当仅仅限于增加教师数量,放眼世界,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应该提到日程上来。乌干达教育部Kigozl Edward讲到,乌干达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规划,但因诸多因素影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张立新将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机制作为自己报告的主题,探索教师实践性知识背后的因素和脉络,期望能够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完善,为教师质量提高提供理论支持。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明华博士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针对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介绍了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认证制度的世界格局。
四、教育国际化趋势下的教育合作与交流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内容,其内涵在不断扩大,不仅强调进行国际理解、合作、人权 与和平等方面的教育活动,还包括通过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将教育国际化思想融入到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学术交流以及项目交流中。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顾问、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与远程教育计划专家王一兵教授在题为《大学走向国际化:发展中国家大学实现国际化的标准和途径》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当前面临的困境是,一方面是大学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而另一个方面是大批的跨国企业无法找到合适的员工,解决的办法在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这种国际化是国家之间和文化之间整合的过程,包括教育、文化和服务的整合。一名国际化的学生应当具有国际交流的能力、适应多种文化的技术能力和国际理解力,这样一个学生在本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但他可能在他乡找到更合适的工作,这样的大学才是真正国际化大学,而达到这样的国际化水平需要有政策支持、国际化视野的领导、国际化的教学和课程、国际合作伙伴。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卫发表了题为《中国民办教育推动教育国际化的国际视野与创新经验》的主题演讲。他在演讲中首先回顾了上海教育国际化的传统和现实优势。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多歧、国际化、雅俗共赏特征,上海近些年在教育国际化方面多种形式的探索,都说明上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通过对上海教育国际化的探索发现,有必要重新认识变化了的外部环境,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做准备,要处理好基本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更要重视公民教育,要把学生的实践经历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指标,要有效利用国内外各种社会资源。因此,当今尤为重要的是要营造教育国际化的有利环境,包括争取领导支持、进行环境设计、扩大队伍建设等。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满生在题为《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人才流动及大学和跨国公司的密切关系》的主题报告中,指出了加强大学和跨国公司关系的必要性。报告分析了跨国公司和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关系,认为跨国公司的自身性质决定了要和大学保持密切的关系,并就加强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和跨国公司关系提出了政策建议。
云南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浦虹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介绍了留学美国的中国英语教师如何将西方课程理念落实到中国本土。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张烨对中西古典戏剧教育进行了比较,并根据两者之间的异同,提出其对当今教师教育国际化的启示。来自乌干达的Nandala Milton Wotunya Chris结合非洲的教育状况,以非洲的视角介绍了对教师质量的理解和非洲提高教师质量的努力。来自菲律宾的Gerolinda C Tingson介绍了菲律宾基础教育从教育资源不足、水平不高,到给儿童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基础阶段学生有更多受教育机会,甚至受到世界一流教育的实践和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赵风波认为,大学教师作为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成员,理应将“社会责任感”作为国际化的核心价值,积极促进国际理解,进而推动全球共同性议题的解决。坦桑尼亚Kayombo Joel Jonathan参照西方及中国现有教育评价机制和实践,分析了非洲的教师教学评价,并充分肯定了教学评价在促进教师提高质量中的作用。卢旺达Emmanuel Mucangando认为,非洲教师的质量提高,部分要依赖于适合非洲的教师评价制度。菲律宾米里姆学院Caroline S.de Leon介绍了学院通过国际合作丰富学生学业生涯的经验。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张胜利通过比较中英法学本科以及职业教育情况,建议我国的法学本科应定位为法律通识教育,提供学术提高阶段以及律师实务阶段的教育选择。
编辑: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