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例,用温故检测、师导生学、当堂训练、归纳梳理四大板块的设计策略,通过师导生学为主体的教学,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历史课锦上添花。
【关键词】 无生模拟课 温故检测 师导生学 当堂训练 归纳梳理
六月二十三日参加市历史“班班通”无生模拟课比赛,我的《甲午中日战争》的设计与展示课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展示思路与反思总结如下。
一、在设计温故检测时,主要设计了跟台湾有关的四个问题和诗一首。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最早早到什么时候?(三国) 2. 明末清初台湾被哪国殖民者侵占?(荷兰) 3.历史上哪位民族英雄收复过台湾?(郑成功) 4.清朝在哪一年设置了台湾府?(1684年)什么时候设台湾省?(1685年)《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于1896年。这样既能让学生回忆台湾的过往历史,同时再一次强化学生理解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也为导入新课埋下了伏笔。
二、在设计师导生学时既要明确学生学什么,也要把所掌握内容支解为简单易找的问题。如我首先亮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经过,知道邓世昌与黄海海战; 理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主要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进行探讨学习。还利用表格,比较《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分组讨论《马关条约》的危害。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树立起不忘历史,敢于承担,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责任心。
三、在分解新内容时既要扼要明晰,也要有层次感,让学生感知事件有前因后果的关系。我设计了被清政府一直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为什么敢于公开向中国发起挑战这样一个问题连续启发式发问:谁是弱肉? (清政府)如何看得出是弱肉?(附材料略思考)谁在强食?(日本) 什么事件使得日本强大?( 明治维新)如何看得出它蓄谋已久?(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引导学生思考着战争的原因,从而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中国在劫难逃。
四、课堂一定得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首先用视频刺激学生的眼球,动脑动手合作归纳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事件有哪些?紧接着设计了“说一说”环节,问题是哪一人物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意料之中回答是左宝贵和邓世昌等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民族英雄,但发散思维快的和胆大有主张的可能敢说李鸿章,因为他畏首畏尾、妥协退让,让人痛恨。如果在问题中“人物”前加上另一个词“英雄”,那问题就有新动向,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再就到了创设身临其境“演一演”环节,要求学生用台词“开足马力!撞沉吉野!”八个字再现历史,通过男女生各一名的上台表演 ,感受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气概,重回历史的场面,然后全班学生组成一个团体,同样以这句台词上演一次气壮山河、视死如归、为国捐躯英雄再现时刻。
要破解战败的后果时,设计了从简单的动手翻书找一找、填一填《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的表格。再到参与小组讨论《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各项同类相比有什么变化?各有什么危害?这些问题由浅入深、递进式的探讨,启发式的提示。最后用一句最简短的话概括它的影响是什么,很自然的,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就得到突破。战败的后果还有一个就是掀起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用到书本上的时局图与各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范围及割占和租界地的表格,要学生指出这些动物分别指的是哪个国家。
五、用生活中的时事热点把学生“激动”起来。读史明智,分小组讨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经验教训。经过学生的一番激烈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展示答案要点。以史修德,就与现实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用了中日关系的敏感话题钓鱼岛事件引发国人的各类(有正当有序的,也有打、砸、烧)抗议行为是不是都可取?为什么?进而提出要理性爱国,以史修德,与大家共勉。
六、为了检测这堂课的学习效果,便设置了当堂检测第三个板块,用六道非常富有代表性的选择题和一道主观材料题进行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练习中加深基础的掌握,重点的理解,难点的突破。
七、归纳梳理时要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对本课内容作一次清晰简短、提纲挈领式的梳理,通透战争的原因,战争的经过,战败的后果。整堂课就会余音绕梁。
如果执教者每堂课都做到前瞻后顾,整体精心布局,环环相扣,就一定能打造出一堂堂出彩的高效课。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县实验学校)
【关键词】 无生模拟课 温故检测 师导生学 当堂训练 归纳梳理
六月二十三日参加市历史“班班通”无生模拟课比赛,我的《甲午中日战争》的设计与展示课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展示思路与反思总结如下。
一、在设计温故检测时,主要设计了跟台湾有关的四个问题和诗一首。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最早早到什么时候?(三国) 2. 明末清初台湾被哪国殖民者侵占?(荷兰) 3.历史上哪位民族英雄收复过台湾?(郑成功) 4.清朝在哪一年设置了台湾府?(1684年)什么时候设台湾省?(1685年)《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于1896年。这样既能让学生回忆台湾的过往历史,同时再一次强化学生理解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也为导入新课埋下了伏笔。
二、在设计师导生学时既要明确学生学什么,也要把所掌握内容支解为简单易找的问题。如我首先亮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经过,知道邓世昌与黄海海战; 理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主要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进行探讨学习。还利用表格,比较《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分组讨论《马关条约》的危害。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树立起不忘历史,敢于承担,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责任心。
三、在分解新内容时既要扼要明晰,也要有层次感,让学生感知事件有前因后果的关系。我设计了被清政府一直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为什么敢于公开向中国发起挑战这样一个问题连续启发式发问:谁是弱肉? (清政府)如何看得出是弱肉?(附材料略思考)谁在强食?(日本) 什么事件使得日本强大?( 明治维新)如何看得出它蓄谋已久?(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引导学生思考着战争的原因,从而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中国在劫难逃。
四、课堂一定得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首先用视频刺激学生的眼球,动脑动手合作归纳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事件有哪些?紧接着设计了“说一说”环节,问题是哪一人物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意料之中回答是左宝贵和邓世昌等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民族英雄,但发散思维快的和胆大有主张的可能敢说李鸿章,因为他畏首畏尾、妥协退让,让人痛恨。如果在问题中“人物”前加上另一个词“英雄”,那问题就有新动向,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再就到了创设身临其境“演一演”环节,要求学生用台词“开足马力!撞沉吉野!”八个字再现历史,通过男女生各一名的上台表演 ,感受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气概,重回历史的场面,然后全班学生组成一个团体,同样以这句台词上演一次气壮山河、视死如归、为国捐躯英雄再现时刻。
要破解战败的后果时,设计了从简单的动手翻书找一找、填一填《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的表格。再到参与小组讨论《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各项同类相比有什么变化?各有什么危害?这些问题由浅入深、递进式的探讨,启发式的提示。最后用一句最简短的话概括它的影响是什么,很自然的,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就得到突破。战败的后果还有一个就是掀起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用到书本上的时局图与各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范围及割占和租界地的表格,要学生指出这些动物分别指的是哪个国家。
五、用生活中的时事热点把学生“激动”起来。读史明智,分小组讨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经验教训。经过学生的一番激烈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展示答案要点。以史修德,就与现实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用了中日关系的敏感话题钓鱼岛事件引发国人的各类(有正当有序的,也有打、砸、烧)抗议行为是不是都可取?为什么?进而提出要理性爱国,以史修德,与大家共勉。
六、为了检测这堂课的学习效果,便设置了当堂检测第三个板块,用六道非常富有代表性的选择题和一道主观材料题进行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练习中加深基础的掌握,重点的理解,难点的突破。
七、归纳梳理时要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对本课内容作一次清晰简短、提纲挈领式的梳理,通透战争的原因,战争的经过,战败的后果。整堂课就会余音绕梁。
如果执教者每堂课都做到前瞻后顾,整体精心布局,环环相扣,就一定能打造出一堂堂出彩的高效课。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县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