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
有位读者说,她不能和父母吵架,哪怕很委屈。不是不想,而是根本就吵不起来。
有一次,她周末在家休息,妈妈在厨房里喊了吃饭,但是她没有听到。
妈妈很生气地从厨房走过来,一把推开门大声说:“起来吃饭!还要睡到什么时候!一天到晚在家当大爷是吧!”
她莫名其妙被吵醒,虽然感觉到妈妈的不高兴,还是回了一句:“我没听到,干吗发这么大脾气。”
然后,妈妈好像突然意识到了什么般,立刻改口说:“我喊你起来吃饭还有错吗?油烟机那么响,我自然大声了点,你就说我发脾气……”
她说,这样的对话模式经常在她们母女俩之间出现。
还有种情况让她更难受。
和父母出现冲突,当她把事实摆在面前时,父母一定会说:“都是我错了,可以了吧?我现在向你认错,可以了吧!你开心就行。”
仿佛只要一吵架,父母就成了玻璃心。他们的话听起来是在承认错误,但带给她的却只有深深的内疚和无力感。她担心父母心碎,担心说出的话让他们受伤,最终自己成为罪人。因为她深知,父母是无法面对真相的,所以即便难受,她也不能说什么,不能做什么。
最后,她自己抑郁了。
太过自恋的父母,也是非常脆弱的父母。
孩子,往往最先感受到父母的这种脆弱,于是为了配合他们,牺牲了自己。
02
自恋的父母,会习惯性地玩归罪游戏。
工作受挫了,回来骂孩子出气;婚姻有问题,就对孩子说“都是为了你”。
看过一则新闻,说孩子抄作业被老师投诉到家里,妈妈为了惩戒,趁儿子洗澡时拍了他的背面裸照发布到微信朋友圈里,并写上:“这次发背面,如果再犯,就发正面裸照。”
网友纷纷议论,与这种充满羞辱意图的方式对比,似乎连打骂都变得可以理解了。
很可能是因为老师专门投诉,让自恋的妈妈产生了羞耻感。她承受不了,就转而给孩子制造更为强烈的羞耻感——她在以这样一种方式转嫁自己的痛苦。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父母表现得对孩子很关心。然而一旦出现问题,他们只希望孩子主动承认是自己的问题。如果孩子想要表达意愿或是流露出不满的情绪,他们就会因自恋陷入到深深的无能感中。
这时,有些父母会变得很愤怒,甚至攻击孩子。他们愤怒的是:我这么好的父母,孩子怎么可能会有问题。这些父母觉得,孩子有问题,就暗示了自己有问题。
03
还有更极端的情况,比如父母将孩子强制送进精神病院。自恋的父母会觉得所有问题都出在孩子的身上,自己是没问题的。
一些被送去戒网瘾的孩子,哪怕被电击,被殴打,都好像不重要。因为他们的父母只关注如何改变孩子的行为,绝不会反省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我在心理热线做志愿者的时候,有个离家出走的孩子跑来服务站,问可不可以让她在服务站住几天。
服务站的志愿者尝试联系她的家人,但是这个孩子表现得非常不情愿,她哭着对志愿者说:“别叫我爸爸妈妈来。”
服务站没有办法收留孩子,对于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只能联系家庭进行劝解,并做好相关的心理疏导工作。
不知道是否因为听到服务站已经联系了她的家人,孩子趁大家不注意时企图吞食安眠药自杀。
等见到孩子父母的时候,我们几乎瞬间明白了这个孩子为什么如此不愿意见他们。
孩子的父亲见到她的第一反应,不是关心孩子的状态,而是指责她给自己添了多少麻烦,接着又数落孩子不好好读书,总是往外面跑,回去要好好收拾一顿……
在场有志愿者忍不住对这位父亲说:“孩子都想着自杀了,你还数落孩子,孩子的命还没有学习重要吗?”
自恋的父母,他们一切行动的出发点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所以,当父母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会立刻将无能感投射到身边最柔弱的那个人身上,而这个人通常是孩子。
04
如何面对自恋的父母?
如果你的父母超级自恋,作为孩子,你需要明白,你内心的无能感、羞耻感,很可能是父母转嫁过来的。
有时候,并不是你不好或是你做错了——自恋的人爱玩归罪游戏,你不过是他们归罪的对象。
认识这一点,知道你这些感受的来源很重要,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自我攻击。
自恋的父母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容易变得围着父母转,也容易形成以他人为中心的行为模式。
比如你可能在亲密关系中总是以伴侣为中心,完全失去自己的生活;你也可能在人际关系中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时刻小心翼翼。这种感觉,就像小时候的你總是在不断满足父母的需求。这个时候,多问问自己,你想要什么,多给自己一些正面的暗示,把重心放回到本身。
很多朋友和父母产生冲突和矛盾时都有过对峙,但哪怕在道理上占了上风,实际的结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自恋的父母常常会用哭诉的方式迫使子女投降,而且这的确很有效果,孩子产生内疚感后,往往就妥协了。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学习使用一种不带敌意但依旧坚决的方式,态度和缓,却不轻易让步。最好从细小的事情开始,因为这样不会那么强烈地破坏他们的自恋感,让父母接受结果也会变得相对容易。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你可以不去认同他们投射过来的无能感,同时,你也开始有了你的边界感。
实习编辑 王晨冰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