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记与理解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因而,提高化学概念教学的质量,对于提高化学科的教学质量,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学生掌握概念,要经过理解、记忆、应用三个过程。顺利地完成这些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后者,正是现在许多学生所缺乏的。所以,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下面就此谈一些教学体会。
1 教学生学会从形象事物中抽象出概念的思维方法
2 教学生学会从宏观表象深入微观实质的认识方法
初中学生对“摸不着,看不见”的微观粒子感到很难理解,更难将微观粒子的运动与物质的宏观现象联系起来。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使学生在感知化学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建立化学概念。例如,为了引出原子概念,证明分子的可分性,可在教学中增加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在实验中,学生看到两电极上产生气泡,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看到其复燃,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看到气体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结合图像进行直观分析:水分子可以再分,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子构成的,这些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我们称这些微粒为原子。最后进行总结:水电解得到氧气和氢气两种物质,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所以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分子、原子联系起来,在脑子里形成微观粒子的概念。
3 教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准确理解概念涵义
化学概念中有些字词,既是理解概念的关键点,也是与易混概念的区别点。教师应找出这些关键字词,教会学生认真剖析。
例如,下列定义中带点的字、词都属于能体现概念实质或特征的字和词。
学生学会分析概念中的关键字词便抓住了概念的特征,理解其意义,能帮助记忆和运用,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教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同一个概念
教学生学会分别从宏观、微观的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同一个概念,往往能使学生获得一种“立体感觉”。比如,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理解:从宏观角度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而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从微观角度理解,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的是化学变化,而分子本身并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的是物理变化。这样就能更好地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又如,对质量守恒的理解:从宏观角度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都没有改变。由此而获得质量守恒概念的“立体感觉”,能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5 教学生学会联系、对比不同概念形成知识结构
教材中的概念呈现是零散的,但实质上概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生学会从纵向、横向等多个方面寻找概念间的联系,能使学生从各种角度形成知识结构。
5.1 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引出不同的概念
5.2 根据从属关系将物质分类
5.3 在知识结构中呈现有对立关系的概念
5.4 呈现有共生关系的概念
催化剂→催化作用
5.5 呈现有因果关系的概念
吸水性→干燥剂附性→吸附剂(脱色剂、除臭剂、滤毒剂)
5.6 对比呈现易混淆的概念
6 教学生学会运用概念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化学概念的目的,是通过概念学好其他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最大难点。一般可指导学生按以下三个步骤去解决实际问题:第一,认真阅读分析题目,找出有关概念;第二,确定运用概念;第三,结合概念分析、解决问题。
例如,初中化学教材第96页上的一道题:请判断“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增大了,因此这个反应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第一步:分析题目可知,本题所说的是物质变化前后的质量变化,与此有关的概念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步:因为燃烧生成了新物质,所以这里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对本题可确定适用的概念是化学变化和质量守恒定律,与物理变化无关。
第三步: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质是铁丝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找到问题实质)。反应前的质量是铁丝和氧气的质量总和,而反应后的质量是生成物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显然,生成物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增加了的质量即为参加反应的氧元素质量,把氧的质量考虑进去,本反应并没有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后得出结论)。
实践证明,抓住以上六点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感到化学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由枯燥、抽象、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成的,从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故能大大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一般来说,学生掌握概念,要经过理解、记忆、应用三个过程。顺利地完成这些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后者,正是现在许多学生所缺乏的。所以,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下面就此谈一些教学体会。
1 教学生学会从形象事物中抽象出概念的思维方法
2 教学生学会从宏观表象深入微观实质的认识方法
初中学生对“摸不着,看不见”的微观粒子感到很难理解,更难将微观粒子的运动与物质的宏观现象联系起来。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使学生在感知化学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建立化学概念。例如,为了引出原子概念,证明分子的可分性,可在教学中增加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在实验中,学生看到两电极上产生气泡,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看到其复燃,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看到气体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结合图像进行直观分析:水分子可以再分,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子构成的,这些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我们称这些微粒为原子。最后进行总结:水电解得到氧气和氢气两种物质,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所以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分子、原子联系起来,在脑子里形成微观粒子的概念。
3 教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准确理解概念涵义
化学概念中有些字词,既是理解概念的关键点,也是与易混概念的区别点。教师应找出这些关键字词,教会学生认真剖析。
例如,下列定义中带点的字、词都属于能体现概念实质或特征的字和词。
学生学会分析概念中的关键字词便抓住了概念的特征,理解其意义,能帮助记忆和运用,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教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同一个概念
教学生学会分别从宏观、微观的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同一个概念,往往能使学生获得一种“立体感觉”。比如,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理解:从宏观角度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而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从微观角度理解,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的是化学变化,而分子本身并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的是物理变化。这样就能更好地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又如,对质量守恒的理解:从宏观角度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都没有改变。由此而获得质量守恒概念的“立体感觉”,能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5 教学生学会联系、对比不同概念形成知识结构
教材中的概念呈现是零散的,但实质上概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生学会从纵向、横向等多个方面寻找概念间的联系,能使学生从各种角度形成知识结构。
5.1 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引出不同的概念
5.2 根据从属关系将物质分类
5.3 在知识结构中呈现有对立关系的概念
5.4 呈现有共生关系的概念
催化剂→催化作用
5.5 呈现有因果关系的概念
吸水性→干燥剂附性→吸附剂(脱色剂、除臭剂、滤毒剂)
5.6 对比呈现易混淆的概念
6 教学生学会运用概念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化学概念的目的,是通过概念学好其他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最大难点。一般可指导学生按以下三个步骤去解决实际问题:第一,认真阅读分析题目,找出有关概念;第二,确定运用概念;第三,结合概念分析、解决问题。
例如,初中化学教材第96页上的一道题:请判断“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增大了,因此这个反应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第一步:分析题目可知,本题所说的是物质变化前后的质量变化,与此有关的概念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步:因为燃烧生成了新物质,所以这里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对本题可确定适用的概念是化学变化和质量守恒定律,与物理变化无关。
第三步: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质是铁丝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找到问题实质)。反应前的质量是铁丝和氧气的质量总和,而反应后的质量是生成物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显然,生成物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增加了的质量即为参加反应的氧元素质量,把氧的质量考虑进去,本反应并没有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后得出结论)。
实践证明,抓住以上六点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感到化学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由枯燥、抽象、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成的,从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故能大大提高化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