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地位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_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是中部崛起的基礎和支柱,中部地区地处我国的内陆腹地,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是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和农副产品基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以湖北省为例,从湖北农业作为中部崛起的“生命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品牌产业”、“科技产业”和“关联产业”等七个方面可以观察到湖北在中部崛起中占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关键词:湖北;农业;中部崛起;战略地位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63-03
  
  中部地区地处我国的内陆腹地,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是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和农副产品基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该地区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也是我国“三农”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中部地区农业发展问题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全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中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与中部农业问题突出紧密相关。因此,正确认识农业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农业大省,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要求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其农业在中部崛起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同时亦明确地要求了湖北省农业在中部崛起过程中更应该有所作为。
  一、湖北农业是中部崛起的“生命产业”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湖北农业是中部崛起的“生命产业”。
  1.民生性。中国是人口大国,中部是人口大区,湖北是人口大省。中国有13亿人,中部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湖北人口又占中部的四分之一。人口多,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中部的粮食产量在全国“三分天下有其一”,近几年,粮食产量一般都在16 800万吨左右,占全国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中部除了粮食自给外,粮食向外省输出量占全国总输出量的50%。湖北既是农业大省,又是粮食大省,2008年生产粮食2 227万吨,油菜籽215万吨,肉类339万吨,水产品330万吨。湖北除了养活本省的6 000多万人口而外,60%的粮油、肉食和水产品都要输出省外,以支援全国的保民生大局。
  2.根本性。保证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性任务。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 656元,人均增收569元,其中务工增收288元,农业增收267元,基本上是各占一半。今后,农民增收,除了靠务工经商而外,仍然要靠农业增产增收。
  3.战略性。党的十七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农业的文明、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小康、中国的文明和中国的现代化。
  二、湖北农业是中部崛起的“优势产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指出,作为区域发展方向,要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三基地一枢纽”。“三基地”,即粮食基地、能源基地、制造业基地;“一枢纽”,即交通枢纽。“三基地一枢纽”,首当其冲的是粮食基地和农业基地。
  中部地区的湖北,有史以来,就是著名的“中部粮仓”和“鱼米之乡”,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称。湖北的农业究竟有哪些优势呢?
  1.资源优势。湖北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又处于亚热带和温带交替区域,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全省版图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23万亩,人均土地4.79亩,人均耕地0.87亩,在中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湖北年降水量800—1200mm,为江汉平原千湖之省,水资源总量1234亿立方米,地表水体占全国第10位,耕地亩均水资源2634立方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土地肥沃,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土地资源和气候环境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产业优势。湖北是中国中部重要的农业省份,中央和地方历来重视农业发展,投资力度大,基础设施完备,生产装备水平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占农田总面积的60%,农业机械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我省具有年产2 500万吨粮食、50万吨棉花、275万吨油料、250万吨猪肉和30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我省大宗农产品在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粮食在全国是第10位,在中部是4位,其中水稻全国第4位,中部第3位;棉花全国第5位,中部第2位;油料全国第3位,中部第2位,其中油菜籽第1位;蔬菜全国第5位,中部第2位,淡水养殖第1位,生猪出栏全国第10位,中部第3位。湖北的水稻、水产、双低油菜和三元杂交猪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
  3.科技优势。湖北是农业经济大省,也是农业科技大省。全省有农业科研机构70个,农业科技人才5 000人,其中涉农的中科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十五”以来,省农科院共鉴定科研成果51项,鉴定优良品种41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5项,获得3项国家专利。张启发院士的转基因水稻,朱英国院士的红棉优杂交稻,傅廷栋院士的双低油菜等技术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4.市场优势。湖北独中得厚,市场发达。全省拥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685个,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17家,商务部重点扶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7家,武汉等大中城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交易中心。特别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农副产品超市发展迅猛,为农副产品货畅其流创造了极好的有利条件。
  5.交通优势。湖北为“九省通衢”。“承东启西,接南纳北”。水陆空交通十分发达。我省拥有万吨级内河港口码头21个,重要铁路枢纽城市3个,航空港口城市3个,全国主要大都市都分布在以省会武汉为圆心的1 000公里半径之内。
  三、湖北农业是中部崛起的“支柱产业”
  湖北的农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全省“十一五”计划建设6个千亿产业,即钢铁、汽车、石化、高新技术、食品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2007年前3个产业已超过1000个亿,2008年后3个产业已超过1000个亿,其中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即食品工业销售收入已达到1537亿元,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21%,从业人员200万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从以下五个方面就能看出湖北农业已经成为中部崛起的支柱产业。
  1.以板块基地为基础。“十一五”以来,我省按照“种植业抓板块,畜牧业建小区,水产业抓片带”的思路,到2008年底止,建成特色种植业板块3 000万亩,建畜禽养殖小区1 200个,建水产片带500万亩。初步建起了江汉平原的粮棉油和生猪、水产基地,鄂北岗地的粮油基地,鄂西的魔芋、茶柑基地,鄂东的楠竹和桑蚕基地。
  2.以优势产业带为纽带。“十一五”以来,我省初步形成了六大优势产业带,即:以江汉平原中国香稻为主的1 000亩优质稻米产业带;以长江、汉江两江流域为主的1 500万亩双低油菜产业带;以武汉为中心、以沪蓉、京珠高速沿线为两翼的400万亩蔬菜产业带;以江汉平原腹地为主的600万亩水产养殖带;以江汉平原为主的1 500万头优质三元猪产业带;以江汉平原为主的1 200万亩速生林产业带。
  3.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我省从1997年开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到2008年,我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 688家,其中省级243家,国家级22家,实现销售收入660亿元。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企业219家,过5亿元的企业12家,过10亿元的5家(即京山国宝桥米、湖北稻花香酒业、湖北福娃大米、湖北采花茶叶、湖北天种畜牧)。同时,全省大小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1.2万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3 500个,中介组织带动型3 800个,专业市场带动型900个,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联络农户56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6%,农业订单面积3 600万亩,订单交易额203亿元。
  4.以优质產品为特色。优质稻米,以中国香米、国宝桥米、福娃大米为特色;优质水产,以“武昌鱼”、“清江鱼”、“小龙虾”为特色;优质畜牧,以“三元猪”、“精武鸭”、“风干鸡”为特色。
  5.以工业园区为载体。近几年,我省涌现出东西湖食品加工工业园、宜昌市茶叶加工工园区、荆州市粮食加工工业园、襄阳县粮油加工工业园、宜都市柑桔加工工业园、汉川市食品加工工业园、随州市香菇工业园等。同时,还涌现了一批专业乡镇、专业村,为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生产搭建了平台。
  四、湖北农业是中部崛起的“品牌产业”
  湖北省是工农业大省,工业品牌武钢、东风、葛洲坝等全国知名,但拥有这些品牌企业都是中央直属企业,湖北省地方工业品牌屈指可数。相反,几年来,湖北省农业开始发力,成为“品牌产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品牌培育意识增强。我省农业主管部门发展无公害生产,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培育绿色食品品牌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广大农业生产企业及农户对产品认证及标识申请的热情逐渐高涨;广大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及食品的品牌意识不断提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张。全省农产品的注册已经达到5000多个,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品牌分别进入全国第2、第3名,绿色食品技术推广面积达602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识产品总值达到了243.4亿元。2007年湖北省农产品加工行业共获得“中国品牌”1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6个,“福娃”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加上原来的6个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共有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7个。
  二是品牌结构趋于优化。我省食品工业实现了“中国名牌”零的突破,2007年国宝桥米、福娃大米、中国劲酒获中国名牌认定。形成了“神丹”牌健康蛋、“汉口精武”牌系列卤鸭制品等禽类名牌产品,“清江鱼”、“武昌鱼”等淡水鱼加工品牌产品,“秭归脐橙”、“宜昌蜜桔”等果类品牌产品,“稻花香”、“枝江酒”等白酒类品牌产品,“黄鹤楼”、“红金龙”等烟类名牌产品;“五峰采花”、“邓村绿茶”、“萧氏茗茶”等茶类名牌产品,“奥星”菜籽油、“富川”山茶油等油类畅销产品。
  三是品牌经营成效明显。在武商等大企业的强力参与下,我省品牌的辐射力显现。洪湖德炎烟熏鱼、潜江小龙虾、孝感麻糖和米酒、洪山菜薹等产品,已经打入全国各地的超市卖场;采花毛尖凭借超群品质成为进京迎奥运产品、钓鱼台国宾馆特供茶。通过各种博览、展销方式,加强国际合作,国宝桥米、武昌鱼、洪湖莲藕、云梦鱼面等一批湖北特色品牌农产品及加工产品走出国门。
  四是知名品牌企业对产业化的推动作用明显。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新农村建设”方针指引下,我省农业品牌建设与农业产业化联系日趋紧密,带动作用增强。截至2008年10月,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湖北33知名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关系,仅2008年年上半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49.04亿元,订单农业种植面积突破50万公顷,带动205万户农户走上了“订单农业之路”。“稻花香”商标是湖北省白酒类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也是唯一入选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达35.45亿元。2008年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夷陵区建立了50个粮食生产基地,计划到2011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建成200个原料种植基地,带动100万农户致富。
  五、湖北农业是中部崛起的“科技产业”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湖北省作为科技教育的大省和传统农业大省,实现科技与农业的结合既有必要性,也有现实基础。
  1.农业科技在我省有着广阔的应用舞台。我省是国家粮、棉、油及畜禽、水产品生产大省,随着板块基地和专业大县建设的纵深推进,为先进农业科技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条件。优质水稻、油菜等优势产业,向江汉平原、鄂中及鄂东南地区三大优势生产区域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优势进一步提升。其中,油菜是全国最大产区,育种、种植及加工技术全国领先,竞争优势明显。牲猪种猪数量及品质全国第一,特色家禽发展迅速。淡水养殖拥有全国最强的科技力量,水产品产量多年居全国首位,名特优鱼占水产产值的比重不断提升。我省水稻在品种选育及品牌建设方面均出现了较大突破,选育出了“红莲优6号”、“D优33”等一批优良品种,培育出“京山桥米”、“国宝桥米”等品牌稻米,大大提升了湖北稻米的市场美誉度和占有率。
  2.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为农业科技推广搭建了好的平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农民合作社发展迅速。目前全省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合作社已有2000多家,入社农民60多万人。通过这一组织模式和机制,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不仅有效地整合了农民的土地、劳力与企业的资本,还有效地整合了技术资源,如宜都市 “土老憨”生态农业开发公司牵头成立了柑橘种植合作社,在华中农业大学邓秀新团队帮助下,开展了柑橘种植“地膜反光”等多项试验和技术推广工作,使柑橘糖度和品质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对柑橘示范园和技术辐射区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防病、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的标准化、生态化、精品化生产模式,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产品曾代表中国柑橘亮相世界柑橘大会,受到与会专家高度赞赏;在今年柑橘市场不好的情况下,其柑橘在武汉农博会上以5.9元/公斤的促销价格,5天销出了3万公斤,独占鳌头;而普通柑橘每公斤卖不到0.8元。
  3.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以新、特和质量取胜已进一步成为湖北农业企业乃至广大农民的广泛共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是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新亮点。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型农业生产资料领域。武汉新华扬公司创立时间不长,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饲用酶制剂生产基地和全国饲用酶制剂第一品牌。武汉中博生化有限公司、武大绿洲生物有限公司通过与华中农大、武汉大学的紧密合作,以技术创新赢得竞争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有望在不长时间内发展成为全国兽用生物疫苗和生物农药研发生产的龙头。
  4.政策引导高校院所积极主动服务农业。我省优势科技力量在高校和院所,引导科技力量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并大力推动的一项工作。我省关于调整农村科技工作思路的做法已在高校院所和科技人员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响应。如华中农业大学已明确要求,具有教授职称的科研人员要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武汉工业学院正在制定对服务地方经济有功人员的奖励政策。
  5.产学研相结合成效明显。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潘思佚团队与秭归县屈姑公司,就柑橘深度开发达成高度共识和互信,双方约定,科研团队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由公司转化并市场化,销售利润的30%归科研团队。屈姑公司只需负责市场调研和方向把握,产品开发进度不用操心,华农的科研人员经常在公司忙到深夜。武汉工业学院的刘大川团队开发的油脂冷轧加工技术与设备已在我省多家企业应用。在与襄樊天鑫公司合作中,双方合作开发并共同拥有多项专利技术,科研团队将长期从中受益。
  六、湖北农业是中部崛起的“关联产业”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得以独立存在的基础。从发展趋势看,虽然农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但是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及推动作用却日益明显。这也进一步凸显出农业在中部崛起中重要地位和作用。
  1.農业与工业联动。我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主要涉及轻纺、酿酒业、食用油加工业、柑桔罐头加工业、淡水鱼加工业等行业,知名的品牌有稻花香、枝江酒业、福娃集团、劲酒集团、白云边、华山水产、喜颂菜籽油、宜都的红花套柑桔、洪湖德炎小龙虾和鮰鱼加工等等。全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企业就达到2 185家,占全国的4%,工业总产值939.3亿元,占全国的4%,位居全国第9位。这些加工企业发展成功的一个共同原因,就是都充分利用了当地农产品原材料供应优势。据测算,目前湖北全省75%的轻工业依赖于农业提供的原料。可见,我省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供应的作用非常明显。此外,我省还为省外不少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如双汇集团、金龙鱼集团等。
  2.农业与商业联动。近年来,农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商贸物流业的发展。第一,作为载体的农村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全省1 685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较为均衡地分布在全省城乡,成交额过亿元的已有近20个,成交额合计超过100亿元。第二,农产品流通主体日趋多元化。近几年,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民营农业流通企业、民间协作中介组织大量涌现,一批包括限额以上的批发零售业、连锁超市、国有控股企业、港澳台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间协作中介组织等各种农产品流通主体蓬勃发展。最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进一步发展,全省现有大型农业生产资料市场53个,其中城市有31个,农村有22个。农业商贸物流的快速发展,不仅将本省大量农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山东、湖南、广东、江西、深圳、内蒙、安徽、东北等20多个省市区,同时,从海南、山东、甘肃、宁夏、安徽等18个省市调进农产品,在调剂余缺、促进南北交流中发挥了主渠道作用。
  3.农业与旅游业联动。农业在生产丰富多样农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出优美的自然景观等休闲产品;农业既是一个经济性的再生产过程,也承担着传承人类文化的功能。农业的这种生态特性、文化特性决定了它与旅游业有着紧密的联系。旅游农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在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农业旅游占其全国年旅游收入超过四分之一,成为欧美国家后工业时代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近年来,“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旅游农业,在我省步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例如,截至2008年,武汉市共有乡村游经营单位989家,接待游客8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95亿元,带动1.56万名劳动力就业,石榴红乡村旅游节已成为武汉市旅游农业的一大品牌。从全省看,现已建成乡村旅游景点1 674处,农家乐经营户3 904家,在建乡村旅游项目76个,乡村游已发展为五大片区。今年4月26日,湖北省旅游局为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银杏山庄颁发了全省首家4星级“农家乐”匾牌。根据规划,到2010年,全省将建成10个乡村旅游特色县、20个乡村旅游特色乡镇、1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组),全省乡村旅游总收入将达到80亿元。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各地涌现出许多新农村建设的优秀典范,以西部欠发达地区高寒边远村落、全国文明村——秦茂村为个案,探析扶贫推动式新农村建设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寻找其融入西部大开发、农村经济大发展的新路径,旨在为其他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模式参考与经验借鉴。  关键词:秦茂村;新农村建设;模式;经验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
期刊
摘要:江苏省宿迁市和泰州市都是设立时间不久的地级市,两者在经济总体发展情况、主导产业的选择、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机理等方面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通过在多方面对宿迁及泰州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宿迁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进而为进一步促进宿迁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新兴城市;宿迁;泰州;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
期刊
摘要:综观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东中西部各有特色,但落差依然存在,其重要表征是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多种因素,区域特色经济在我国沿海地区得以较早发育并较充分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中西部地区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生成机制基本成熟,沿海发达地区区域特色经济的崛起和做大,必将给中西部地区区域开发和实施赶超战略带来诸多启示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区域特
期刊
摘要: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确定集约利用的阻碍因素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以淮安市清河区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加权和与加权积的混合算法、障碍度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中观层次的指标体系并确定权重、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清河区的各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病理诊断,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1)强化城市的立体发展理念;(2)建立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3)激励投资意愿。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根据Cobb-Dauglas生产函数,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结为技术、资本和劳动三个因素。运用Cobb-Dauglas生产函数模型,以统计数据为基础,测算了2000—2005年间宿迁市经济增长中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通过分析得出宿迁的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本的投入实现,技术进步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劳动在其中的作用很小。提出宿迁应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同时着力扶持劳动密
期刊
摘要:房地产价格和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对二者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问题。目前,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文献主要分析房地产价格和宏观经济基本面之间的关系;第二类文献具体分析了房地产价格和宏观经济的基本变量(利率、消费、收入、通货膨胀率、投资等)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采用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运用SVAR、协整、Granger检验等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同
期刊
摘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要求我们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才能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关系。基于此,对环境保护领域的现行机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意的环境保护机制,有利于更好地进行环境保护,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保技术;环境管理体
期刊
摘要: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的今天,对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的审视和管理迫在眉睫。金融租赁是一种将“融资”与“融物”结合为一体的新型融资手段、投资方式和贸易方式,成为连接金融、贸易和工业生产的桥梁。金融租赁风险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业务,如银行贷款业务的风险比较,具有一些特殊性。研究表明,承租企业的风险偏好、过度自信均对金融租赁公司的信用风险产生影响;期望理论和羊群行为均体现了金融租赁
期刊
摘要:从消费者意愿价格相同时价格管制的传统经济学经典模型入手,选取了国内外有关价格管制近期研究的一个方面,针对在商品资源随机分配条件下,即当不存在寻租行为时,由于消费者意愿价格不同而造成的价格管制的额外福利损失进行图释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价格管制;意愿支付价格;随机分配;额外福利损失  中图分类号:F726.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01-02    
期刊
摘要:利用新疆1978-2008年的数据,建立线性函数模型,来实证分析新疆农业内部结构的变动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的相关性,及农、林、牧、渔产值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结构调整对提高农民收入有直接的影响;牧业和林业对农业人均收入的贡献率比较大,增大牧业和林业比重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新疆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