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术语能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程度,术语的跨语域使用自有其科学、社会、功能、认知等方面的原因。“期望值”作为概率论和统计学术语,通过类比、引申等方式映射到其他领域,使用频率大幅提高,语义扩大功能增多,从专门术语领域进入普通词汇,并成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
关键词:术语,跨语域使用,功能视角,认知视角
中图分类号:H083;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5-0010-05
Register Use of Terminology from 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
—Case Study of “Expectation Value”
YU Wei
Abstract:Terminology can reflect the development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he register use of terminology has its own scientific, social, 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reasons As a term of probability theory and statistics, “Expectation Value” is mapped into other fields by the way of analogy and extending, or some other methods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the use frequency, the expansion of the semantics and the growth of the functions make “Expectation Value” develop and change from the specialized terminological fields into popular vocabulary, and become one of modern Chinese common words
Keywords:terminology, register usage, functional perspective, cognitive perspective
一 理论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篇章语言学、科技信息理论和文本综合分析处理等学科的发展,术语学逐渐开始研究术语的使用问题,特别是职业言语(首先是篇章)、专业人员培训和计算机系统中术语的使用[1]。篇章理论也是功能术语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主要分析篇章中术语使用的理论,可以对篇章进行术语分析,研究含有术语的篇章类型,也可以对术语进行篇章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既可以自术语到篇章,也可以自篇章到术语。从术语学角度出发看术语与篇章的关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篇章的术语结构;篇章中的术语饱和度,即术语与篇章中所有实词的比例;篇章中术语出现的频率,即专业词汇和所有词汇的比例;以及篇章的术语形式,即通常通过术语集所表现出来的篇章内容形式。在这几个方面中,篇章的术语饱和度和出现频率通常以百分率的形式体现。对术语进行篇章分析时,经常会采用统计法,科学直观地指出使用特征[2]。一般而言,术语更多在非文艺性篇章中出现,如科学、政论、技术、公务等,这是因为术语本身具备大量的信息内涵,是相应的概念定义或扩展描写的凝缩,能够用精准简洁的语言表述丰富的内容。不过,术语也经常被用于文艺性篇章,通常是出于修辞需要,为了取得特殊的修辞效果,又或是使术语非术语化,即不用术语最为核心的意义,而是通过专业意义简单化、专业意义隐喻化等方式,让术语丧失其术语意义,获得泛化意义从而成为一般词汇。
在对术语的功能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术语的认知功能使得术语成为可以确定、存储、交流知识的手段和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因此认知术语学逐渐成为了术语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认知术语学采用认知方法分析术语,主要研究术语在科学认知和思维过程中具有何等作用[3]。作为词汇单位的术语,一方面具有通用词汇固有的功能,如称名功能、语义或符号功能、交际功能、语用功能等,另一方面作为专业词汇,术语又有自身特有的一些功能,如认知功能、工具功能、启智功能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认知功能。术语在认识和思维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对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的本质以及人的内心世界长期认识的结果,这些都是由术语的认知功能决定的,认知功能是术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术语属于科学的元语言,而术语是形成相关科学概念系统所必需的辅助手段[4]。术语与认知科学,尤其是信息理论和认知心理学有天然的密切联系。术语不仅能反映认知领域现阶段的发展阶段和程度,概括、增加和传递科学知识,而且具有将信息固定下来,成为认知工具的能力。本文以“期望值”一词为例,分析造成术语跨语域使用的功能和认知机制。
二 “期望值”的跨语域使用 1不同语域中的“期望值”
“期望值”作为术语在不同语域中都可以使用,但是根据使用领域的不同,“期望值”的语义内涵也有所区别。在概率论和统计学领域里,一个离散性随机变量的期望值(expectation value),又被叫作数学期望,或均值,亦简称期望,物理学中称为期待值,是试验中每次可能结果的概率乘以其结果的总和。换句话说,期望值是随机试验在同样的机会下重复多次的结果计算出的等同“期望”的平均值。需要注意的是,期望值并不一定等同于常识中的“期望”——“期望值”也许与每一个结果都不相等。换句话说,期望值是该变量输出值的平均数。期望值并不一定包含在变量的输出值集合里[5]。
除了概率论和统计学语域之外,“期望值”也常在经济、商业语域使用,不过其语义内涵和外延都与上述不同。这些语域中的“期望值”常与“客户”“管理”等词搭配使用,用来指称某人(通常为服务对象)对于他人提供的管理、服务等业务所能达到的状态和水平,主要包括期望的内容、标准、规则(包括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等。 在《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期望值”被释义为“对人或事物所抱希望的程度”,这个语义通常在新闻、文艺等语域中使用。具体说来,期望值可以指人们对所实现的目标主观上的一种估计,也可以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努力是否导致所企求之结果的主观估计,其依据标准是个体的以往经验。此外,期望值还可以指社会大众对处在某一社会地位、角色的个人或阶层应当具有的道德水准和人生观、价值观等全部内涵的一种主观愿望。
在心理学语域,1964年北美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在《工作与激励》(Work and Motivation)一书中提出了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即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弗鲁姆将这一理论用公式表示为M=V×E,其中E就用来表示期望值,即个人根据以往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对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的估计。如果一个人对目标估计为可以实现, 则此时概率为最大(E=1);反之,如果估计完全不可能实现,这时概率为最小(E=0)。因此期望(值)也可以叫作期望概率[6]。
最后,在语言学语域中,期望值作为一个计算语言学的专门术语,又可以称为均值,指的是随机变量按其取值概率的加权平均,主要用于表征其概率分布的中心位置。
由此可见,“期望值”是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专门术语,其语义内涵和外延随着使用语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各语域中的“期望值”的核心语义有共通的成分,这就为该词的跨语域使用打下了语义基础,并在语法和语用层面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出来。
2 三个平面上的“期望值”
在北大CCL语料库搜索“期望值”,共有244条,其中有10条重复或无用语料,实际有效语料为234条,期望值在234条语料中分别充当了句子的主语、定语、宾语、状语,以及动宾短语中的宾语(小宾语)和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小主语),具体分布如图1。
图1 “期望值”可充当的句子成分
期望值能充当的各种句子成分在全部语料中所占的比例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成分在总语料中所占比例
从图2中可见,期望值在充当各种句子成分时,最主要的是充当句子的主语,其次是句子的宾语和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充当其他成分的比例相对而言则要低很多,这与该词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层面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有密切的关系。作为名词,期望值不能受数量短语和副词修饰,通常在句子中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有时也用来充当句子的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或短语,还可与介词“把”“对”“与”等组成介词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除了直接充当句子成分之外,期望值还可以作为主谓短语中的主语,与动词组合后充当句子的主语、定语或宾语,以及作为动宾短语中的宾语,和其他动词组成动词短语作谓语。
期望值在句中作为主语时,一般与动词“下降”“提高”“降低”连用,也可以跟在“的”字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还可以跟在介词“对”+名词组成的短语后,作为宾语时则多与动词“达到”“寄予”等连用。当期望值与介词“把”“对”“与”等连用时则通常作为句子状语,与形容词短语“过高”“非常大”等连用时,多为主谓短语中的主语,组成短语后可充当句子主语或宾语。期望值作为主语或宾语时,通常只与句子的逻辑主语和谓语有语义关系,多为句子中的动词指向对象,属于受事元。期望值作定语时,与它后面的名词性成分之间是限定性关系,也可以说是领属性关系,如“期望值范围”“期望值的问题”等。
期望值通常用于陈述句,表叙述、说明、解释,一般不用于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表达感叹或疑问语气。期望值本身很少作为句子主体和叙述焦点出现,多与其他成分一起解释说明主题所要表述的内容、目的或范围,属于断定式的行事行为。
三 功能视域下的“期望值” 在语料库和各大主要搜索引擎及网站中,以“期望值”为搜索对象,得到结果如图3、4、5所示。
图3 “期望值”在各语料库中的搜索结果
图4 “期望值”在各搜索引擎中的搜索结果
图5 “期望值”在各网站中的搜索结果
如上各图所示,期望值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大,使用频率较高,这说明该词适用语域较多,新闻、科技、文艺、军事、体育等领域均可使用。这与期望值本身就是多个专业领域的术语有关,同时,由于该词涉及范围很广,因此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也很多。在中国期刊网和硕博论文库里搜索,其总篇数和涉及学科如表1所示。
表1 “期望值”论文篇数及涉及学科
在这众多学科中,研究成果最多是管理、计算机、教育学、经济学、新闻学等几大学科。笔者从这些学科论文中随机挑选出了一些文章,对于术语“期望值”在文章中的出现频率和饱和度做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期望值”的术语饱和度和出现频率
当然,由于搜集整理的数据范围比较狭窄,统计的文章篇数和字数也极其有限,表2的结果仅仅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没有普遍的参照性,但多少也能从该表格中看出“期望值”作为各学科专门术语的使用特点。在专业性和学术性较高的科研论文中,属于理科、工科的学科,如计算机、数学、经济学等显然更为严密抽象,对于术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严格的规定,一旦确定了“期望值”的所指范围,接下来便不再重复阐释,因此术语出现的频率和饱和度都比文科论文更低一些。而类似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论文则更讲求对术语的实际应用和说明,并常常会有案例分析出现,因此相对的术语出现频率和饱和度有所提高。
但是,从新闻类和文学类文章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些领域的“期望值”,无论是术语在整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还是和所有实词相较而得出的术语饱和度,都比较低,这是因为“期望值”作为各学科专门术语,其外延和内涵是受一定限制的,专业性较强,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概率比较低,往往是在涉及特定领域的话题时才会出现,因此数值较低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 认知视域下的“期望值” 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语言深深扎根于认知结构之中,语义并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对应于认知结构的[7]。因此,从认知角度看“期望值”一词由政治术语逐渐扩大语义所指范围,是源于人们对“期望值”的语义认识不断深入和丰富。人的概念范畴和认知范畴会不断产生新的内容,对于词语原有语义的理解也会愈加精确,“期望值”原有的概率论和统计学范畴语义不能继续满足表达需要,必须通过联想将之映射到其他语域以满足表达需要。由于概率论和统计学领域与其他领域之间的相似性,使得“期望值”能够通过隐喻、类比、引申等方式进入各个领域以适应实际需求。如概率论和统计学领域与数学、经济、计算机等领域都具有系统化的理论模式、逻辑严密、应用广泛等共同特征,很容易构建出相互之间的类比关系。再比如,心理学、教育学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彼此的研究对象、主题很多地方都是一致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往往会被教育学采用,因此在两个语域之间也往往会建立起类比关系。而文学和新闻学则由于其学科特点,要反映和报道社会各个领域的人物、事件,对于各学科术语的接受性很高,所以“期望值”通过语义引申进入这些语域也是很自然的。
此外,“期望值”这个原本属于概率论和统计学领域的术语,可以通过类比、引申等方式映射到数学、经济、计算机、心理学、教育学、文学、新闻学等其他目标域,笔者认为这种映射的形成基于认知的图式理论[8]。我们知道,随着心理图式的增加,人们在面对未知事物时偏向于将之与自身已经储存的心理图式做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会有对该未知事物可能状况的猜想,这种猜想便形成了人们的预估基础,也就是“期望值”。只有在这种共同的心理预期作用下,人们才能通过想象、联想、类比等手段的运用,为“期望值”语义的引申、转移、泛化等提供必要的保证,使得“期望值”的核心语义弱化,在使用中逐步向相关语域拓展。在跨语域的使用过程中,“期望值”的内涵和外延都渐渐发生了变化,最终进入现代汉语一般词汇。
五 总 结 人们对于术语的认识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活的发展而逐步加深的。“期望值”一词最初虽然是专业性极强的专门术语,但由于人类认知的特点和学科之间的联系,语义范围逐渐扩展,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发生变化,渐渐不再局限于概率论和统计学范畴,而是通过类比、引申等方式投射到其他领域,从单学科术语向跨多语域使用的多学科通用术语演变。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期望值”的语义、语法和语用特征都产生了一定变化,术语的核心语义减弱,其适用语域增多,最终构成一个全新的跨语域术语,以适应不同语境和表达的需求。通过“期望值”的演变,可以看出单学科术语的跨语域多学科术语化是功能和认知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 考 文 献
[1]格里尼奥夫术语学[M]郑述谱,吴丽坤,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孙寰术语在篇章中的使用[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04):9-11
[3]梁爱林 论认知术语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9(01):4-10
[4]吴哲 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的术语研究[J]中国科技术语,2008(04):5-8
[5]维基百科 [EB/OL](2013-06-10)[2013-04-15]http://zhwikipediaorg/wiki/
[6]MBA智库[EB/OL][2013-04-15] http://wikimbalibcom/wiki/%E6%9C%9F%E6%9C%9B%E5%80%BC
[7]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8]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3版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Express,2008
[10]刘青中国术语学研究与探索[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1]孙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2]孙寰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术语本质研究[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11(04):10-15
关键词:术语,跨语域使用,功能视角,认知视角
中图分类号:H083;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5-0010-05
Register Use of Terminology from 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
—Case Study of “Expectation Value”
YU Wei
Abstract:Terminology can reflect the development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he register use of terminology has its own scientific, social, 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reasons As a term of probability theory and statistics, “Expectation Value” is mapped into other fields by the way of analogy and extending, or some other methods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the use frequency, the expansion of the semantics and the growth of the functions make “Expectation Value” develop and change from the specialized terminological fields into popular vocabulary, and become one of modern Chinese common words
Keywords:terminology, register usage, functional perspective, cognitive perspective
一 理论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篇章语言学、科技信息理论和文本综合分析处理等学科的发展,术语学逐渐开始研究术语的使用问题,特别是职业言语(首先是篇章)、专业人员培训和计算机系统中术语的使用[1]。篇章理论也是功能术语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主要分析篇章中术语使用的理论,可以对篇章进行术语分析,研究含有术语的篇章类型,也可以对术语进行篇章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既可以自术语到篇章,也可以自篇章到术语。从术语学角度出发看术语与篇章的关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篇章的术语结构;篇章中的术语饱和度,即术语与篇章中所有实词的比例;篇章中术语出现的频率,即专业词汇和所有词汇的比例;以及篇章的术语形式,即通常通过术语集所表现出来的篇章内容形式。在这几个方面中,篇章的术语饱和度和出现频率通常以百分率的形式体现。对术语进行篇章分析时,经常会采用统计法,科学直观地指出使用特征[2]。一般而言,术语更多在非文艺性篇章中出现,如科学、政论、技术、公务等,这是因为术语本身具备大量的信息内涵,是相应的概念定义或扩展描写的凝缩,能够用精准简洁的语言表述丰富的内容。不过,术语也经常被用于文艺性篇章,通常是出于修辞需要,为了取得特殊的修辞效果,又或是使术语非术语化,即不用术语最为核心的意义,而是通过专业意义简单化、专业意义隐喻化等方式,让术语丧失其术语意义,获得泛化意义从而成为一般词汇。
在对术语的功能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术语的认知功能使得术语成为可以确定、存储、交流知识的手段和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因此认知术语学逐渐成为了术语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认知术语学采用认知方法分析术语,主要研究术语在科学认知和思维过程中具有何等作用[3]。作为词汇单位的术语,一方面具有通用词汇固有的功能,如称名功能、语义或符号功能、交际功能、语用功能等,另一方面作为专业词汇,术语又有自身特有的一些功能,如认知功能、工具功能、启智功能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认知功能。术语在认识和思维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对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的本质以及人的内心世界长期认识的结果,这些都是由术语的认知功能决定的,认知功能是术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术语属于科学的元语言,而术语是形成相关科学概念系统所必需的辅助手段[4]。术语与认知科学,尤其是信息理论和认知心理学有天然的密切联系。术语不仅能反映认知领域现阶段的发展阶段和程度,概括、增加和传递科学知识,而且具有将信息固定下来,成为认知工具的能力。本文以“期望值”一词为例,分析造成术语跨语域使用的功能和认知机制。
二 “期望值”的跨语域使用 1不同语域中的“期望值”
“期望值”作为术语在不同语域中都可以使用,但是根据使用领域的不同,“期望值”的语义内涵也有所区别。在概率论和统计学领域里,一个离散性随机变量的期望值(expectation value),又被叫作数学期望,或均值,亦简称期望,物理学中称为期待值,是试验中每次可能结果的概率乘以其结果的总和。换句话说,期望值是随机试验在同样的机会下重复多次的结果计算出的等同“期望”的平均值。需要注意的是,期望值并不一定等同于常识中的“期望”——“期望值”也许与每一个结果都不相等。换句话说,期望值是该变量输出值的平均数。期望值并不一定包含在变量的输出值集合里[5]。
除了概率论和统计学语域之外,“期望值”也常在经济、商业语域使用,不过其语义内涵和外延都与上述不同。这些语域中的“期望值”常与“客户”“管理”等词搭配使用,用来指称某人(通常为服务对象)对于他人提供的管理、服务等业务所能达到的状态和水平,主要包括期望的内容、标准、规则(包括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等。 在《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期望值”被释义为“对人或事物所抱希望的程度”,这个语义通常在新闻、文艺等语域中使用。具体说来,期望值可以指人们对所实现的目标主观上的一种估计,也可以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努力是否导致所企求之结果的主观估计,其依据标准是个体的以往经验。此外,期望值还可以指社会大众对处在某一社会地位、角色的个人或阶层应当具有的道德水准和人生观、价值观等全部内涵的一种主观愿望。
在心理学语域,1964年北美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在《工作与激励》(Work and Motivation)一书中提出了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即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弗鲁姆将这一理论用公式表示为M=V×E,其中E就用来表示期望值,即个人根据以往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对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的估计。如果一个人对目标估计为可以实现, 则此时概率为最大(E=1);反之,如果估计完全不可能实现,这时概率为最小(E=0)。因此期望(值)也可以叫作期望概率[6]。
最后,在语言学语域中,期望值作为一个计算语言学的专门术语,又可以称为均值,指的是随机变量按其取值概率的加权平均,主要用于表征其概率分布的中心位置。
由此可见,“期望值”是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专门术语,其语义内涵和外延随着使用语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各语域中的“期望值”的核心语义有共通的成分,这就为该词的跨语域使用打下了语义基础,并在语法和语用层面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出来。
2 三个平面上的“期望值”
在北大CCL语料库搜索“期望值”,共有244条,其中有10条重复或无用语料,实际有效语料为234条,期望值在234条语料中分别充当了句子的主语、定语、宾语、状语,以及动宾短语中的宾语(小宾语)和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小主语),具体分布如图1。
图1 “期望值”可充当的句子成分
期望值能充当的各种句子成分在全部语料中所占的比例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成分在总语料中所占比例
从图2中可见,期望值在充当各种句子成分时,最主要的是充当句子的主语,其次是句子的宾语和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充当其他成分的比例相对而言则要低很多,这与该词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层面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有密切的关系。作为名词,期望值不能受数量短语和副词修饰,通常在句子中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有时也用来充当句子的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或短语,还可与介词“把”“对”“与”等组成介词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除了直接充当句子成分之外,期望值还可以作为主谓短语中的主语,与动词组合后充当句子的主语、定语或宾语,以及作为动宾短语中的宾语,和其他动词组成动词短语作谓语。
期望值在句中作为主语时,一般与动词“下降”“提高”“降低”连用,也可以跟在“的”字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还可以跟在介词“对”+名词组成的短语后,作为宾语时则多与动词“达到”“寄予”等连用。当期望值与介词“把”“对”“与”等连用时则通常作为句子状语,与形容词短语“过高”“非常大”等连用时,多为主谓短语中的主语,组成短语后可充当句子主语或宾语。期望值作为主语或宾语时,通常只与句子的逻辑主语和谓语有语义关系,多为句子中的动词指向对象,属于受事元。期望值作定语时,与它后面的名词性成分之间是限定性关系,也可以说是领属性关系,如“期望值范围”“期望值的问题”等。
期望值通常用于陈述句,表叙述、说明、解释,一般不用于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表达感叹或疑问语气。期望值本身很少作为句子主体和叙述焦点出现,多与其他成分一起解释说明主题所要表述的内容、目的或范围,属于断定式的行事行为。
三 功能视域下的“期望值” 在语料库和各大主要搜索引擎及网站中,以“期望值”为搜索对象,得到结果如图3、4、5所示。
图3 “期望值”在各语料库中的搜索结果
图4 “期望值”在各搜索引擎中的搜索结果
图5 “期望值”在各网站中的搜索结果
如上各图所示,期望值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大,使用频率较高,这说明该词适用语域较多,新闻、科技、文艺、军事、体育等领域均可使用。这与期望值本身就是多个专业领域的术语有关,同时,由于该词涉及范围很广,因此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也很多。在中国期刊网和硕博论文库里搜索,其总篇数和涉及学科如表1所示。
表1 “期望值”论文篇数及涉及学科
在这众多学科中,研究成果最多是管理、计算机、教育学、经济学、新闻学等几大学科。笔者从这些学科论文中随机挑选出了一些文章,对于术语“期望值”在文章中的出现频率和饱和度做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期望值”的术语饱和度和出现频率
当然,由于搜集整理的数据范围比较狭窄,统计的文章篇数和字数也极其有限,表2的结果仅仅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没有普遍的参照性,但多少也能从该表格中看出“期望值”作为各学科专门术语的使用特点。在专业性和学术性较高的科研论文中,属于理科、工科的学科,如计算机、数学、经济学等显然更为严密抽象,对于术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严格的规定,一旦确定了“期望值”的所指范围,接下来便不再重复阐释,因此术语出现的频率和饱和度都比文科论文更低一些。而类似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论文则更讲求对术语的实际应用和说明,并常常会有案例分析出现,因此相对的术语出现频率和饱和度有所提高。
但是,从新闻类和文学类文章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些领域的“期望值”,无论是术语在整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还是和所有实词相较而得出的术语饱和度,都比较低,这是因为“期望值”作为各学科专门术语,其外延和内涵是受一定限制的,专业性较强,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概率比较低,往往是在涉及特定领域的话题时才会出现,因此数值较低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 认知视域下的“期望值” 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语言深深扎根于认知结构之中,语义并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对应于认知结构的[7]。因此,从认知角度看“期望值”一词由政治术语逐渐扩大语义所指范围,是源于人们对“期望值”的语义认识不断深入和丰富。人的概念范畴和认知范畴会不断产生新的内容,对于词语原有语义的理解也会愈加精确,“期望值”原有的概率论和统计学范畴语义不能继续满足表达需要,必须通过联想将之映射到其他语域以满足表达需要。由于概率论和统计学领域与其他领域之间的相似性,使得“期望值”能够通过隐喻、类比、引申等方式进入各个领域以适应实际需求。如概率论和统计学领域与数学、经济、计算机等领域都具有系统化的理论模式、逻辑严密、应用广泛等共同特征,很容易构建出相互之间的类比关系。再比如,心理学、教育学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彼此的研究对象、主题很多地方都是一致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往往会被教育学采用,因此在两个语域之间也往往会建立起类比关系。而文学和新闻学则由于其学科特点,要反映和报道社会各个领域的人物、事件,对于各学科术语的接受性很高,所以“期望值”通过语义引申进入这些语域也是很自然的。
此外,“期望值”这个原本属于概率论和统计学领域的术语,可以通过类比、引申等方式映射到数学、经济、计算机、心理学、教育学、文学、新闻学等其他目标域,笔者认为这种映射的形成基于认知的图式理论[8]。我们知道,随着心理图式的增加,人们在面对未知事物时偏向于将之与自身已经储存的心理图式做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会有对该未知事物可能状况的猜想,这种猜想便形成了人们的预估基础,也就是“期望值”。只有在这种共同的心理预期作用下,人们才能通过想象、联想、类比等手段的运用,为“期望值”语义的引申、转移、泛化等提供必要的保证,使得“期望值”的核心语义弱化,在使用中逐步向相关语域拓展。在跨语域的使用过程中,“期望值”的内涵和外延都渐渐发生了变化,最终进入现代汉语一般词汇。
五 总 结 人们对于术语的认识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活的发展而逐步加深的。“期望值”一词最初虽然是专业性极强的专门术语,但由于人类认知的特点和学科之间的联系,语义范围逐渐扩展,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发生变化,渐渐不再局限于概率论和统计学范畴,而是通过类比、引申等方式投射到其他领域,从单学科术语向跨多语域使用的多学科通用术语演变。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期望值”的语义、语法和语用特征都产生了一定变化,术语的核心语义减弱,其适用语域增多,最终构成一个全新的跨语域术语,以适应不同语境和表达的需求。通过“期望值”的演变,可以看出单学科术语的跨语域多学科术语化是功能和认知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 考 文 献
[1]格里尼奥夫术语学[M]郑述谱,吴丽坤,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孙寰术语在篇章中的使用[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04):9-11
[3]梁爱林 论认知术语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9(01):4-10
[4]吴哲 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的术语研究[J]中国科技术语,2008(04):5-8
[5]维基百科 [EB/OL](2013-06-10)[2013-04-15]http://zhwikipediaorg/wiki/
[6]MBA智库[EB/OL][2013-04-15] http://wikimbalibcom/wiki/%E6%9C%9F%E6%9C%9B%E5%80%BC
[7]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8]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3版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Express,2008
[10]刘青中国术语学研究与探索[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1]孙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2]孙寰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术语本质研究[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11(0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