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头,我的家乡,福建省首个历史文化名镇,对我来说,它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我极少有机会领略它的人文风情,踏访它的秀丽山水和历史古迹。赶上今年寒假,我特意回了趟家乡,来到了赫赫有名的相府。
李光地,这是一个令家乡人引以为傲的名字。他虽官居宰相,却一心为民造福,他那光辉的形象至今仍留存于世人心中。
在去往李光地故居的途中,我浮想联翩:李光地可是清朝时政绩卓越、赫赫有名的官员啊!相信他的府邸也是金碧辉煌、别具一格吧!
一到故居,事实证明我想错了,眼前的这座历经沧桑的宫殿式建筑是由古朴的红砖、红木搭建而成,历经百年来的风雨洗礼,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泽,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翁,默然注视着岁月的变迁。可见,李光地为官清廉,并没有效仿历代官吏大肆花费财力、物力来修葺自己的居所。
迈着庄重的步伐,踏入这坐历史的殿堂。房梁、门板……周围的一切显得是那么古色古香。抬头望去,只见屋檐下悬挂着一块写有“夙志澄清”四个大字的牌匾,据历史記载,此匾乃当年康熙帝为嘉奖李光地兴修水利之功所御赐的,我仿佛看到了李光地那颗精忠报国的心。匾下,乃李光地的十四首传世之作,其笔法刚劲有力,令我不禁拍案叫绝。可惜我无法完全读懂,但这纸上的每一笔、每一画必然是凝聚了李光地满腔的爱国热血,恍惚间,我看到了他正怀着雄心壮志,挥毫泼墨。
步入庭院,阳光投射在那别致的房梁上,洒在凹凸的石路间,让人感受到了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又见那一方匾额——“谟明弼谐”,这四个字概括了李光地为官的一生,汇聚了正义、耿直、明辨是非于一身,用尽毕生心血,辅佐帝业,开辟出一番盛世景象。
蓦然望见那古朴的墙上挂着的两幅字,一幅是《诫家后文》,另一幅则是《家训·谕儿》。我反复吟诵了数次,只觉拗口难懂,虽然无法参透那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深意,但能肯定的是,这是李光地对子孙后代的约束和警示。的确,李光地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后人,应如何为人处世——清廉、正直;如何学习——刻苦、用心。我记得颇深的还是那句“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是啊!读书不应只是粗略地浏览,而应该反复读、用心读。不加理解地阅读,还不如动手摘抄受益得多。此乃读书之道,至理格言,值得我们学习与领悟。
我若有所思地走出故居,心中的思潮汹涌澎湃,身后的不仅仅是一座古厝,更是一种精神,一份情怀。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情怀,难道不值得欣赏,不应该铭记吗?
李光地,这是一个令家乡人引以为傲的名字。他虽官居宰相,却一心为民造福,他那光辉的形象至今仍留存于世人心中。
在去往李光地故居的途中,我浮想联翩:李光地可是清朝时政绩卓越、赫赫有名的官员啊!相信他的府邸也是金碧辉煌、别具一格吧!
一到故居,事实证明我想错了,眼前的这座历经沧桑的宫殿式建筑是由古朴的红砖、红木搭建而成,历经百年来的风雨洗礼,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泽,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翁,默然注视着岁月的变迁。可见,李光地为官清廉,并没有效仿历代官吏大肆花费财力、物力来修葺自己的居所。
迈着庄重的步伐,踏入这坐历史的殿堂。房梁、门板……周围的一切显得是那么古色古香。抬头望去,只见屋檐下悬挂着一块写有“夙志澄清”四个大字的牌匾,据历史記载,此匾乃当年康熙帝为嘉奖李光地兴修水利之功所御赐的,我仿佛看到了李光地那颗精忠报国的心。匾下,乃李光地的十四首传世之作,其笔法刚劲有力,令我不禁拍案叫绝。可惜我无法完全读懂,但这纸上的每一笔、每一画必然是凝聚了李光地满腔的爱国热血,恍惚间,我看到了他正怀着雄心壮志,挥毫泼墨。
步入庭院,阳光投射在那别致的房梁上,洒在凹凸的石路间,让人感受到了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又见那一方匾额——“谟明弼谐”,这四个字概括了李光地为官的一生,汇聚了正义、耿直、明辨是非于一身,用尽毕生心血,辅佐帝业,开辟出一番盛世景象。
蓦然望见那古朴的墙上挂着的两幅字,一幅是《诫家后文》,另一幅则是《家训·谕儿》。我反复吟诵了数次,只觉拗口难懂,虽然无法参透那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深意,但能肯定的是,这是李光地对子孙后代的约束和警示。的确,李光地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后人,应如何为人处世——清廉、正直;如何学习——刻苦、用心。我记得颇深的还是那句“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是啊!读书不应只是粗略地浏览,而应该反复读、用心读。不加理解地阅读,还不如动手摘抄受益得多。此乃读书之道,至理格言,值得我们学习与领悟。
我若有所思地走出故居,心中的思潮汹涌澎湃,身后的不仅仅是一座古厝,更是一种精神,一份情怀。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情怀,难道不值得欣赏,不应该铭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