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亮相
作文题为第13页“本期作文”。
例文
宁为逍遥客,胜作一书生
常州市第一中学 陈一帆
如果我身处一个乱世,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经天纬地的书生之才?匡扶天下的无双猛将?算了吧,我情愿独自仗剑天涯,做一个逍遥的侠客。
我会是豪放洒脱,自由自在的侠客,不再受到太多教条的约束,不必拘泥于陈规陋习,在悠悠天地间驰骋,饿则食野果,渴则饮山泉,乏则席地坐,我将有大把的时间游历山川,在这天下将遍布我的足迹。
我会是心怀仁义,劫富济贫的侠客,我不满于民不聊生的乱世,不满两极分化的现状,我想让天下人都幸福生活,,我将倾尽一身武艺和毕生精力向为富不仁的家伙发出最响亮的怒吼和最执着的宣战,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我会是一个舍身忘我,正义不屈的侠客,当下乱世,必有逆贼,吾杀之,不过一死,有何惜哉!我从不编入行伍,因为我无法绝对相信上峰的领导,军队的效率往往很低,我有我自己的处事方式。但我从不抛却一片赤子之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选择了后者,我爱国,甚至可以为国捐躯,但我要让这份牺牲有意义。
书生未免太过软弱,在国家存亡面前,书生却无太多用处。古往今来,伟大书生,只屈原、蔺相如、文天祥寥寥几人耳。我佩服书生的气节,赞叹书生的才华,然而手无缚鸡之力的他们又怎能真正扛起拯救国家的重担?
猛将似乎又太过于无奈,他们的忠君之心报国之情往往极为深厚,但刚正不阿的性格却无法八面玲珑,廉颇、魏延、岳飞、袁崇焕的故事令人扼腕,他们受困于规则,他们无法走脱出去,只能以死明志。
我讨厌困难面前无力的绝望感,于是我放下手中的笔。憎恶空有一腔报国血,无奈世人皆误解的凄凉,于是我抛掉手中的矛,我拿起了剑,为的就是天下苍生,或许我不是救世大侠,但是能够造福苍生就足够欣慰了。
人生不过数十载,何不潇洒走一回。一剑一人生,一生一轮回。仗剑执缰,恣意天涯。在内心的小世界有思想的挣扎,在周遭的大世界却有无限的洒脱,这才是侠客。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就是侠义精神,而我,甘愿做这逍遥天下的侠客。
点评 好一个“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本篇议论新颖之处在于,指出了书生和猛将同属于国家体制这一特点,从而提出了“侠”这一在野身份。可贵的是,作者的侠义不是传统文化中忠君思想的民间表达,而是怀揣纯粹的正义精神,凭借个人实力,为民请命的逍遥客。
综合评分为60分。
宁为一棵树,胜作一书生
常州第一中学 刘凯杰
每个人都会有梦想,梦想不同于理想,理想是指你能实现的一种目标,而梦想则往往是一些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美好愿望,作为一介书生的我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一棵树。
我要成为一棵伟大的树。我要成为黄帝庙内那棵群柏之冠——轩辕柏,见证华夏五千年的发展史,见证炎黄子孙在这块神州大地上的奋斗与拼搏;我要成为那岱庙内若虬蟠旋,苍古葱郁的汉柏,屹立于泰山之巅,“一览众山小”;我要成为那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洪洞大槐树,享受后人的赞叹;我要成为生长在黄山峭壁之上,破石而长,枝干苍劲,形态优美的迎客松,热情地伸手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我要成为太师渊章华寺内的章台古梅,在那“已是悬崖百丈冰”时,“犹有花枝俏”,彰显着坚忍不拔的品格;我要成为那枝叶婆娑,根茎相连的天巴河古榕,为在蓝天自由飞翔的鸟儿提供一个安全的栖息地,成为鸟的天堂;我要成为那日月潭边的阿里山神木,三木同株,枯而后荣,向人们展现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我要成为北京潭拓寺中的帝王树,见证王朝的兴衰,世事的沧桑,让人感叹生命的渺小。
我要成为一棵平凡的树。我要成为山上一棵枫树,用自己那火红的颜色给如画江山添上一抹鲜艳的亮色;我要成为湖畔的一棵柳树,每当春天到来就抽出新枝,随风起舞,向人们传递春的信息;我要成为大、小兴安岭中的一棵落叶松,用自己的身躯去抵挡来自北方的严寒,为身后的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要成为果园里的一棵果树,向人们提供美味的水果,欣赏人们丰收时的喜悦;我要成为马路边的一棵香樟,在炎炎夏日给人以清新之感,让人仿佛身处绿的海洋;我要成为西北沙地中的一棵胡杨,活着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倒后三千年不朽,用生命诠释什么叫顽强;我要成为乡下田边一棵老槐树,看人们在我的树荫下你一言我一语地拉家常,看孩子们欢快地绕着树奔跑或是顽皮地爬上我那苍老的枝干,看着孩子们那纯真的笑脸,我也会随着风发出欢笑。
树如人,它们是顽强的,是豪迈的,是富有活力的,是无私奉献的,是值得尊敬的!宁为一棵树,胜作一书生!
点评 本文的思维方式很独特。通过“宁为……胜作……”的论述,强调了“一棵树”的文化内涵,隐含的一层意思,仿佛是借此对当今“书生”的精神疾病进行批判。伟大的轩辕柏,傲岸的迎客松,坚韧的章台古梅,生机勃勃的阿里山神木,予人香甜的果树,这些树木的品质正是作者所倡导的价值追求,这不仅给很多书生以启迪,也引发每个人的深思。不足之处在于,过度地铺排,而缺乏节制,结尾处少了一点概括全文的议论。
综合评分为56分。
宁为将军侯,胜作一书生
常州第一中学 秦翔宇
肯笑穷儒五十家,扬鞭百战封侯意。
——题记
将军铁马,大漠孤烟。苍茫原野上,吹起股股硝烟。纷争伴随着人类的掠夺而充斥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剑与火与血的世界里,在断垣残壁之间,英雄们出现了。他们或纵马驰骋,或挥笔如戈,声嘶力竭地喊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怒吼,奏出时代与希望的最强音。
而这样的勇者,往往几百年才出一两个。北宋末年,朝廷的腐败与孱弱,徽、钦二帝被掳,高宗皇帝最后也只剩得仓皇北顾。而匆忙建立的南宋政府,仍旧是换汤不换药,烂在骨子里。对外,避战求和,割地纳贡;在内,纸醉金迷,骄奢糜烂,压制有才能的武官。误国的奸臣,卖国的昏官,一群穷酸儒生何以将我大好河山拱手送予夷人?以致百年南宋,战与和、战与降的斗争始终不曾停息。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武穆无奈于十二道金牌,只能在乘胜追击之际戛然而止。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辛弃疾青年时参加义军,率数十骑奔袭敌营,斩上将首级,何等英雄了得。但投奔南朝以后,二十余年终难起用,北伐宏愿蹉跎成空。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那浑厚的爱国情怀,他那直教敌将授首的如虹锐气,被国之蛀虫所折磨,只能怀着满含的抑郁之情,稼轩,去了……
他们哪一个不是文采斐然,任谁的作品都流芳百世,却不满于自己拘于小小的笔墨纸砚之中,都愿学班固投笔从戎,用自己的臂膀扶江山于既倒,挽社稷于将倾。身罹祸难,软弱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只有坚强的意志与勇敢的心才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我叹息于古之豪杰的惨淡结局,我感叹于他们文学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真挚情感。
铁马金戈,男儿本自当纵横沙场,为梦想和守护的信念流尽最后一滴血。所以,莫笑书生封侯意。
书生万里赴戎机,小小“关山”怎能阻碍他的志向?
点评 本文文采斐然,气势磅礴。岳飞、辛弃疾都是同学们熟悉的例子。作者选取这两例的好处在于,两位都是文武双全的典范,自然比纯粹的书生胜出一筹。然而,两人依然以悲剧收场,从功利角度而论,似乎看不出将军比书生好在哪里。作者将书生限定在了历史时空中那些投降主义的文人,因而征战沙场的将领自然在精神境界上高出了一层。文章不足之处在于这种对立关系很常见,不利于写出思辨的深度来。
综合评分为57分。
宁为一莽夫,胜作一书生
南京市金陵中学 聂菲
书生一直有一套独立的价值体系。“家国情怀”是亘古不变的忠心。但,究其本质,“以天下为己任”实际上是为了自己安身立命,历朝历代,真正在乎百姓,在乎天下苍生的,怕是只有草莽之人罢了。
书生,书生,以书为生。这实际上是封建制度的“学而优则仕”给书生带来的福利。所读“孔孟之道”,仅仅是取得“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的手段,仅仅是用于精神麻痹的药膏。在《五人墓碑记》中,书生“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是“辱人贱行”;而又有莽夫“缙绅不能易其志,……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而张溥称其为“吾社之先行者”,又赘述“五人亦得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与大堤之上”云云。书生在真正需要为国除贼的时候装疯逃跑,还自以为是地认为那些乡野莽夫能够名垂千史就死亦足以。笑话!为反抗阉党而死的莽夫岂是为了“留得生前身后名”而死的?是真的激于义理,无法容忍魏阉乱政丧国,才有流血千里,以铮铮血骨奏出铿锵的护家安民之章!
金庸笔下很少有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如果说书生之所以不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是“有心无力”,那么《天龙八部》中慕容家族的表现则足见书生本质。藏经阁中,慕容博恳请萧峰共攘天下大乱,以趁此扩大辽土、复兴燕国。慕容博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你不想报效国家,却只想报杀母之仇。我素以为萧峰英雄豪杰也,不想只是一介莽夫!”萧峰踏上一步,昂然说道:“你曾见宋辽关上宋人辽人相互残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状?倘若战事再起,又有多少宋人将惨遭横死?多少辽人将死于非命?我对大辽尽忠报国,是在保土安民,而不是为了一己的荣华富贵而杀人取地、建功立业!”慕容博的武功恐怕比萧峰要高,又“在江南沾了不少书气”,可以算是另一种书生。但以手段安身立命,读书只是用忠君报国的思想自欺欺人,欲用“家国”二字掩饰自己最原始的欲望,除了会武功,与“二王”的假仁假义没有区别。
莽夫固然不懂大义,不深谋略。但他们的家国情怀是出于对百姓的爱,这是由对自己亲人的爱推及他人的大爱,所以会激于义理,血溅千里终不悔;而无论书生如何高颂家国情怀,也无法掩盖“家国”给他们带来高官厚禄、名誉赞扬的自私。而造就书生的自私的,正是其“香草美人”,人身依附的毒瘤。
长叹:宁为一莽夫,胜作一书生。
点评 这篇不拘俗套,大开大合的议论文,点破了传统文化中“莽夫”与“书生”的二者背反。回望历史,“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种求莽夫而舍书斋的志气,往往出于文人笔墨。但到头来,文人常常“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国恩”,真正醉卧沙场,血洒疆场的还是莽夫。文人炮制了“家国情怀”去给莽夫实践,“成全”了莽夫的大义。文章的不足是,在论述书生私心时缺乏辩证性,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综合评分为61分。
宁为孤行客,胜作一书生
南京市金陵中学 范兴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当代青年,“读万卷书”的不少,“行万里路”的却因种种原因寥寥无几。但今天,倘若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之间作出选择,我一定毫不犹豫地选择“行万里路”。请抛开“万卷”的重负,跳脱世俗的窠臼,潇洒走一回。
我将踏上郦道元的行程。神州千里,风光无限,而游览就是实践。无论是郦道元的《水经注》,抑或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是无数的攀登所得。他们以脚丈量神州的距离,以身、以心去发现科学的实质。或许我写不出《水经注》和本草纲目,但我在行程中,将神州尽收眼底,用实践去证明实践的意义。
但倘若只是在行走,那将是多么无趣。所以我将带着心去旅行。
我将踏上王安石笔下的褒禅山,登上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路过杜甫的草堂,翻越李白的蜀道。“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得不错。在路途中,感受古文人之心,那是多么快意之事。我将用眼睛,去看那山,那楼,那瓦,那路。也许一时我无法体会那苦闷,那志气,那惊叹,但我会与他们神交,设身处地地想他们所想。并且,在旅途中去生成孤独,那是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或许待到苍苍老矣,我又能像“少年听雨歌楼上”“老年听雨客舟中”的蒋捷那样,领略岁月的孤独带给我们的别样心境。
带了身与心听雨,还需要带上满腔的热血与“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志气。
我将踏上毛泽东走过的农村,爬上杜甫登过的泰山。年轻人本就不应囚禁于三尺书桌,要游学立志。要像《中国农村调查》写作历程中的毛泽东,满怀成就一番事业的豪情。因为未来在我们手中,游万里路,登万丈峰,是为日后的人生漫漫长路作方向,作动力。 青年人,尤其是当代青年人,更应有“宁为孤行客,胜作一书生”的气概,不要求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那样的大作,只求将豪情令天知,令地知。我希望我的墓志铭这样写道:“走过,爱过,活过!”
点评 本文有“孤行客”和“书生”的辩证对比:“孤行客”来源于“书生”但又高于“书生”。文章立意在表达实践与探索的重要性,在“行万里路”中体会“古仁人之心”,并立下志向,为日后漫漫旅途作指引,以从中得到的磨砺作为日后的动力。结尾出于司汤达的墓志铭“写过,爱过,活过”,将“写过”改为“走过”,简单而有力,给人以回味。
不足是本文对“孤行客”的赞美有些夸大,如古代科学家还不能直接用“发现科学的实质”这样的词去评价。“孤行客”之“孤”在文中没有表现。这里写我实践的收获写得太虚,可结合具体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的收获。另外,文章本来设计的由实践求知到内心修炼的层次表现得还不够,毛泽东的例子中,毛泽东在调查中精神意志的提高没有写充分。
综合评分为58分。
宁为一律师,胜作一书生
南京市金陵中学 潘丽云
每每看到判决书宣读完毕,受害者沉冤得雪,犯罪分子低下头流下懊悔的眼泪,我的心中总是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复。多少次,我想成为一名律师,为正义而战。我虽不是班超,投笔从戎,亦不是鲁迅,弃医从文,但我却坚信“宁为一律师,胜作一书生”。
很多人都明白律师是帮委托人争取到最大利益的,大多数律师都是在为受害者的利益辩护,让他们得到他们应有的保障和利益。在我看来,这是最基本的。当看到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受害人只得忍气吞声时,律师就应当站出来,为正义而战。作为律师,我可以手握法律的武器,在法庭这个战场上与黑暗势力斗争,以维护社会的光明与纯洁。每当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我的这场战役便胜出,黑暗被驱散,留下雪白而纯洁的光明之花遍地盛开。在这时,作为一名律师岂不胜作一书生?
而律师能做的,还远远不止这些。当律师确实可以赚大钱,可是这钱未必一定是用来享受,如果我可以把这笔钱作为善款,岂不是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我可以把钱捐给山区,建起希望小学,这样,就有更多的孩子可以接受教育,那么我们的国家又多了一群人才,多了许多希望。我可以把钱捐去灾区,让失去家庭的人重建家园,让他们重新振作,让他们明白生活中还有阳光。我可以把钱捐给病重的人,让他们能够及时进行治疗,看到生命的曙光。作为律师,我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岂不胜作一书生吗?
作为一名律师,除了可以帮助人民外,还可以帮助建设国家。因为我成天与法律为伴,我了解法律还存在哪些不足。我可以不断从实践中,找出疏漏,并不断想办法去完善它,让它更加健全。这是作为一名律师才可以做到的,而作为一书生如何有此种能力?在这点上,作为一名律师岂不胜作一书生?
古往今来,人们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在我看来,不无几分道理。作为一名律师可以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可以救济扶贫,帮助孤弱;可以建设国家,贡献社会……而这些,恰恰是作为一名书生难以做到的,正所谓“宁为一律师,胜作一书生”。
点评 本篇议论以“百无一用是书生”为前提,否定书生的社会价值,从而通过对律师职业的全面论述表达自身“惩恶扬善、伸张正义、扶贫济困、建设国家”的宏愿。宽泛说来,仍属合题作文。但文章对“书生为什么百无一用”这一命题的论述的缺席,导致“宁为……胜作”这一议论框架缺乏辩证支撑,从而削弱了文章的说服力。
综合评分为55分。
作文题为第13页“本期作文”。
例文
宁为逍遥客,胜作一书生
常州市第一中学 陈一帆
如果我身处一个乱世,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经天纬地的书生之才?匡扶天下的无双猛将?算了吧,我情愿独自仗剑天涯,做一个逍遥的侠客。
我会是豪放洒脱,自由自在的侠客,不再受到太多教条的约束,不必拘泥于陈规陋习,在悠悠天地间驰骋,饿则食野果,渴则饮山泉,乏则席地坐,我将有大把的时间游历山川,在这天下将遍布我的足迹。
我会是心怀仁义,劫富济贫的侠客,我不满于民不聊生的乱世,不满两极分化的现状,我想让天下人都幸福生活,,我将倾尽一身武艺和毕生精力向为富不仁的家伙发出最响亮的怒吼和最执着的宣战,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我会是一个舍身忘我,正义不屈的侠客,当下乱世,必有逆贼,吾杀之,不过一死,有何惜哉!我从不编入行伍,因为我无法绝对相信上峰的领导,军队的效率往往很低,我有我自己的处事方式。但我从不抛却一片赤子之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选择了后者,我爱国,甚至可以为国捐躯,但我要让这份牺牲有意义。
书生未免太过软弱,在国家存亡面前,书生却无太多用处。古往今来,伟大书生,只屈原、蔺相如、文天祥寥寥几人耳。我佩服书生的气节,赞叹书生的才华,然而手无缚鸡之力的他们又怎能真正扛起拯救国家的重担?
猛将似乎又太过于无奈,他们的忠君之心报国之情往往极为深厚,但刚正不阿的性格却无法八面玲珑,廉颇、魏延、岳飞、袁崇焕的故事令人扼腕,他们受困于规则,他们无法走脱出去,只能以死明志。
我讨厌困难面前无力的绝望感,于是我放下手中的笔。憎恶空有一腔报国血,无奈世人皆误解的凄凉,于是我抛掉手中的矛,我拿起了剑,为的就是天下苍生,或许我不是救世大侠,但是能够造福苍生就足够欣慰了。
人生不过数十载,何不潇洒走一回。一剑一人生,一生一轮回。仗剑执缰,恣意天涯。在内心的小世界有思想的挣扎,在周遭的大世界却有无限的洒脱,这才是侠客。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就是侠义精神,而我,甘愿做这逍遥天下的侠客。
点评 好一个“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本篇议论新颖之处在于,指出了书生和猛将同属于国家体制这一特点,从而提出了“侠”这一在野身份。可贵的是,作者的侠义不是传统文化中忠君思想的民间表达,而是怀揣纯粹的正义精神,凭借个人实力,为民请命的逍遥客。
综合评分为60分。
宁为一棵树,胜作一书生
常州第一中学 刘凯杰
每个人都会有梦想,梦想不同于理想,理想是指你能实现的一种目标,而梦想则往往是一些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美好愿望,作为一介书生的我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一棵树。
我要成为一棵伟大的树。我要成为黄帝庙内那棵群柏之冠——轩辕柏,见证华夏五千年的发展史,见证炎黄子孙在这块神州大地上的奋斗与拼搏;我要成为那岱庙内若虬蟠旋,苍古葱郁的汉柏,屹立于泰山之巅,“一览众山小”;我要成为那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洪洞大槐树,享受后人的赞叹;我要成为生长在黄山峭壁之上,破石而长,枝干苍劲,形态优美的迎客松,热情地伸手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我要成为太师渊章华寺内的章台古梅,在那“已是悬崖百丈冰”时,“犹有花枝俏”,彰显着坚忍不拔的品格;我要成为那枝叶婆娑,根茎相连的天巴河古榕,为在蓝天自由飞翔的鸟儿提供一个安全的栖息地,成为鸟的天堂;我要成为那日月潭边的阿里山神木,三木同株,枯而后荣,向人们展现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我要成为北京潭拓寺中的帝王树,见证王朝的兴衰,世事的沧桑,让人感叹生命的渺小。
我要成为一棵平凡的树。我要成为山上一棵枫树,用自己那火红的颜色给如画江山添上一抹鲜艳的亮色;我要成为湖畔的一棵柳树,每当春天到来就抽出新枝,随风起舞,向人们传递春的信息;我要成为大、小兴安岭中的一棵落叶松,用自己的身躯去抵挡来自北方的严寒,为身后的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要成为果园里的一棵果树,向人们提供美味的水果,欣赏人们丰收时的喜悦;我要成为马路边的一棵香樟,在炎炎夏日给人以清新之感,让人仿佛身处绿的海洋;我要成为西北沙地中的一棵胡杨,活着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倒后三千年不朽,用生命诠释什么叫顽强;我要成为乡下田边一棵老槐树,看人们在我的树荫下你一言我一语地拉家常,看孩子们欢快地绕着树奔跑或是顽皮地爬上我那苍老的枝干,看着孩子们那纯真的笑脸,我也会随着风发出欢笑。
树如人,它们是顽强的,是豪迈的,是富有活力的,是无私奉献的,是值得尊敬的!宁为一棵树,胜作一书生!
点评 本文的思维方式很独特。通过“宁为……胜作……”的论述,强调了“一棵树”的文化内涵,隐含的一层意思,仿佛是借此对当今“书生”的精神疾病进行批判。伟大的轩辕柏,傲岸的迎客松,坚韧的章台古梅,生机勃勃的阿里山神木,予人香甜的果树,这些树木的品质正是作者所倡导的价值追求,这不仅给很多书生以启迪,也引发每个人的深思。不足之处在于,过度地铺排,而缺乏节制,结尾处少了一点概括全文的议论。
综合评分为56分。
宁为将军侯,胜作一书生
常州第一中学 秦翔宇
肯笑穷儒五十家,扬鞭百战封侯意。
——题记
将军铁马,大漠孤烟。苍茫原野上,吹起股股硝烟。纷争伴随着人类的掠夺而充斥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剑与火与血的世界里,在断垣残壁之间,英雄们出现了。他们或纵马驰骋,或挥笔如戈,声嘶力竭地喊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怒吼,奏出时代与希望的最强音。
而这样的勇者,往往几百年才出一两个。北宋末年,朝廷的腐败与孱弱,徽、钦二帝被掳,高宗皇帝最后也只剩得仓皇北顾。而匆忙建立的南宋政府,仍旧是换汤不换药,烂在骨子里。对外,避战求和,割地纳贡;在内,纸醉金迷,骄奢糜烂,压制有才能的武官。误国的奸臣,卖国的昏官,一群穷酸儒生何以将我大好河山拱手送予夷人?以致百年南宋,战与和、战与降的斗争始终不曾停息。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武穆无奈于十二道金牌,只能在乘胜追击之际戛然而止。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辛弃疾青年时参加义军,率数十骑奔袭敌营,斩上将首级,何等英雄了得。但投奔南朝以后,二十余年终难起用,北伐宏愿蹉跎成空。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那浑厚的爱国情怀,他那直教敌将授首的如虹锐气,被国之蛀虫所折磨,只能怀着满含的抑郁之情,稼轩,去了……
他们哪一个不是文采斐然,任谁的作品都流芳百世,却不满于自己拘于小小的笔墨纸砚之中,都愿学班固投笔从戎,用自己的臂膀扶江山于既倒,挽社稷于将倾。身罹祸难,软弱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只有坚强的意志与勇敢的心才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我叹息于古之豪杰的惨淡结局,我感叹于他们文学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真挚情感。
铁马金戈,男儿本自当纵横沙场,为梦想和守护的信念流尽最后一滴血。所以,莫笑书生封侯意。
书生万里赴戎机,小小“关山”怎能阻碍他的志向?
点评 本文文采斐然,气势磅礴。岳飞、辛弃疾都是同学们熟悉的例子。作者选取这两例的好处在于,两位都是文武双全的典范,自然比纯粹的书生胜出一筹。然而,两人依然以悲剧收场,从功利角度而论,似乎看不出将军比书生好在哪里。作者将书生限定在了历史时空中那些投降主义的文人,因而征战沙场的将领自然在精神境界上高出了一层。文章不足之处在于这种对立关系很常见,不利于写出思辨的深度来。
综合评分为57分。
宁为一莽夫,胜作一书生
南京市金陵中学 聂菲
书生一直有一套独立的价值体系。“家国情怀”是亘古不变的忠心。但,究其本质,“以天下为己任”实际上是为了自己安身立命,历朝历代,真正在乎百姓,在乎天下苍生的,怕是只有草莽之人罢了。
书生,书生,以书为生。这实际上是封建制度的“学而优则仕”给书生带来的福利。所读“孔孟之道”,仅仅是取得“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的手段,仅仅是用于精神麻痹的药膏。在《五人墓碑记》中,书生“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是“辱人贱行”;而又有莽夫“缙绅不能易其志,……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而张溥称其为“吾社之先行者”,又赘述“五人亦得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与大堤之上”云云。书生在真正需要为国除贼的时候装疯逃跑,还自以为是地认为那些乡野莽夫能够名垂千史就死亦足以。笑话!为反抗阉党而死的莽夫岂是为了“留得生前身后名”而死的?是真的激于义理,无法容忍魏阉乱政丧国,才有流血千里,以铮铮血骨奏出铿锵的护家安民之章!
金庸笔下很少有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如果说书生之所以不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是“有心无力”,那么《天龙八部》中慕容家族的表现则足见书生本质。藏经阁中,慕容博恳请萧峰共攘天下大乱,以趁此扩大辽土、复兴燕国。慕容博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你不想报效国家,却只想报杀母之仇。我素以为萧峰英雄豪杰也,不想只是一介莽夫!”萧峰踏上一步,昂然说道:“你曾见宋辽关上宋人辽人相互残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状?倘若战事再起,又有多少宋人将惨遭横死?多少辽人将死于非命?我对大辽尽忠报国,是在保土安民,而不是为了一己的荣华富贵而杀人取地、建功立业!”慕容博的武功恐怕比萧峰要高,又“在江南沾了不少书气”,可以算是另一种书生。但以手段安身立命,读书只是用忠君报国的思想自欺欺人,欲用“家国”二字掩饰自己最原始的欲望,除了会武功,与“二王”的假仁假义没有区别。
莽夫固然不懂大义,不深谋略。但他们的家国情怀是出于对百姓的爱,这是由对自己亲人的爱推及他人的大爱,所以会激于义理,血溅千里终不悔;而无论书生如何高颂家国情怀,也无法掩盖“家国”给他们带来高官厚禄、名誉赞扬的自私。而造就书生的自私的,正是其“香草美人”,人身依附的毒瘤。
长叹:宁为一莽夫,胜作一书生。
点评 这篇不拘俗套,大开大合的议论文,点破了传统文化中“莽夫”与“书生”的二者背反。回望历史,“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种求莽夫而舍书斋的志气,往往出于文人笔墨。但到头来,文人常常“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国恩”,真正醉卧沙场,血洒疆场的还是莽夫。文人炮制了“家国情怀”去给莽夫实践,“成全”了莽夫的大义。文章的不足是,在论述书生私心时缺乏辩证性,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综合评分为61分。
宁为孤行客,胜作一书生
南京市金陵中学 范兴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当代青年,“读万卷书”的不少,“行万里路”的却因种种原因寥寥无几。但今天,倘若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之间作出选择,我一定毫不犹豫地选择“行万里路”。请抛开“万卷”的重负,跳脱世俗的窠臼,潇洒走一回。
我将踏上郦道元的行程。神州千里,风光无限,而游览就是实践。无论是郦道元的《水经注》,抑或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是无数的攀登所得。他们以脚丈量神州的距离,以身、以心去发现科学的实质。或许我写不出《水经注》和本草纲目,但我在行程中,将神州尽收眼底,用实践去证明实践的意义。
但倘若只是在行走,那将是多么无趣。所以我将带着心去旅行。
我将踏上王安石笔下的褒禅山,登上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路过杜甫的草堂,翻越李白的蜀道。“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得不错。在路途中,感受古文人之心,那是多么快意之事。我将用眼睛,去看那山,那楼,那瓦,那路。也许一时我无法体会那苦闷,那志气,那惊叹,但我会与他们神交,设身处地地想他们所想。并且,在旅途中去生成孤独,那是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或许待到苍苍老矣,我又能像“少年听雨歌楼上”“老年听雨客舟中”的蒋捷那样,领略岁月的孤独带给我们的别样心境。
带了身与心听雨,还需要带上满腔的热血与“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志气。
我将踏上毛泽东走过的农村,爬上杜甫登过的泰山。年轻人本就不应囚禁于三尺书桌,要游学立志。要像《中国农村调查》写作历程中的毛泽东,满怀成就一番事业的豪情。因为未来在我们手中,游万里路,登万丈峰,是为日后的人生漫漫长路作方向,作动力。 青年人,尤其是当代青年人,更应有“宁为孤行客,胜作一书生”的气概,不要求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那样的大作,只求将豪情令天知,令地知。我希望我的墓志铭这样写道:“走过,爱过,活过!”
点评 本文有“孤行客”和“书生”的辩证对比:“孤行客”来源于“书生”但又高于“书生”。文章立意在表达实践与探索的重要性,在“行万里路”中体会“古仁人之心”,并立下志向,为日后漫漫旅途作指引,以从中得到的磨砺作为日后的动力。结尾出于司汤达的墓志铭“写过,爱过,活过”,将“写过”改为“走过”,简单而有力,给人以回味。
不足是本文对“孤行客”的赞美有些夸大,如古代科学家还不能直接用“发现科学的实质”这样的词去评价。“孤行客”之“孤”在文中没有表现。这里写我实践的收获写得太虚,可结合具体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的收获。另外,文章本来设计的由实践求知到内心修炼的层次表现得还不够,毛泽东的例子中,毛泽东在调查中精神意志的提高没有写充分。
综合评分为58分。
宁为一律师,胜作一书生
南京市金陵中学 潘丽云
每每看到判决书宣读完毕,受害者沉冤得雪,犯罪分子低下头流下懊悔的眼泪,我的心中总是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复。多少次,我想成为一名律师,为正义而战。我虽不是班超,投笔从戎,亦不是鲁迅,弃医从文,但我却坚信“宁为一律师,胜作一书生”。
很多人都明白律师是帮委托人争取到最大利益的,大多数律师都是在为受害者的利益辩护,让他们得到他们应有的保障和利益。在我看来,这是最基本的。当看到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受害人只得忍气吞声时,律师就应当站出来,为正义而战。作为律师,我可以手握法律的武器,在法庭这个战场上与黑暗势力斗争,以维护社会的光明与纯洁。每当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我的这场战役便胜出,黑暗被驱散,留下雪白而纯洁的光明之花遍地盛开。在这时,作为一名律师岂不胜作一书生?
而律师能做的,还远远不止这些。当律师确实可以赚大钱,可是这钱未必一定是用来享受,如果我可以把这笔钱作为善款,岂不是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我可以把钱捐给山区,建起希望小学,这样,就有更多的孩子可以接受教育,那么我们的国家又多了一群人才,多了许多希望。我可以把钱捐去灾区,让失去家庭的人重建家园,让他们重新振作,让他们明白生活中还有阳光。我可以把钱捐给病重的人,让他们能够及时进行治疗,看到生命的曙光。作为律师,我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岂不胜作一书生吗?
作为一名律师,除了可以帮助人民外,还可以帮助建设国家。因为我成天与法律为伴,我了解法律还存在哪些不足。我可以不断从实践中,找出疏漏,并不断想办法去完善它,让它更加健全。这是作为一名律师才可以做到的,而作为一书生如何有此种能力?在这点上,作为一名律师岂不胜作一书生?
古往今来,人们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在我看来,不无几分道理。作为一名律师可以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可以救济扶贫,帮助孤弱;可以建设国家,贡献社会……而这些,恰恰是作为一名书生难以做到的,正所谓“宁为一律师,胜作一书生”。
点评 本篇议论以“百无一用是书生”为前提,否定书生的社会价值,从而通过对律师职业的全面论述表达自身“惩恶扬善、伸张正义、扶贫济困、建设国家”的宏愿。宽泛说来,仍属合题作文。但文章对“书生为什么百无一用”这一命题的论述的缺席,导致“宁为……胜作”这一议论框架缺乏辩证支撑,从而削弱了文章的说服力。
综合评分为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