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识《河南教育》纯属一种偶然。那是2000年春天的一个上午,我一进办公室,就见同事们在兴奋地传阅《河南教育》,说是同事小赵在上面发了文章。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什么事都想问个究竟。因此,等同事们走后,我静下心来很认真地看了那篇文章,同时也特别留意了发表该文的《班主任谈丛》栏目的风格。栏目的贴近现实和自由气氛深深打动了我,我忽然产生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想想也是,一本杂志,如果能让人很容易地记住,一定是因为她具有一些引人注目的特色栏目。
2000年4月的一天,我把给高三学生所作的考前辅导《鼓足信心之帆》,作了进一步整理后寄给了《河南教育》《班主任谈丛》栏目。不久,就接到了桑园编辑的电话,他说我投给他们的这篇稿子写得很好,准备在第6期刊用,并鼓励我今后多写点班级管理方面的文章。随后,我又写的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当年第9期和第12期上。临近2001年元旦的时候,桑园编辑打电话给我,询问栏目在学生当中的反应,并就一些话题和我进行了交流。他说以后我若在一线教学和管理中发现有好的话题,可以提供出来让大家共享。我和《河南教育》就这样牵手了。
随即我便成为《班主任谈丛》栏目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从2000年到2002年,我一共为这个栏目写了近20篇文章。我越来越发现这些小文章很难写,但很有意义。我知道,作为一个后学生时代的青年人,实际上我是在用自己曾经的经验或教训,给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一个醒,使他们在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和学习中的困惑时,不至于慌乱和迷失。这些文章刊出以后,我的笔友多了起来,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网友开始通过QQ与我交流,他们在班级管理上的一些做法或设想,使我不断获得新的启发。
2002年底,我又接到了桑园的电话。因为彼此已经很熟悉了,我们这次聊了很长时间,最后他邀请我关注一下《心灵点击》,看能否给这个栏目写些文章。我觉得这个栏目比较有意思,就答应下来。之后,我研读了新近两年的《河南教育》,觉得《心灵点击》的确是一个很超前也很有创意的栏目。因为当时,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正在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这个栏目的设立恰恰满足了广大教师的生活需求和阅读期待。但与《班主任谈丛》相比,它又有着鲜明的个性。首先是角度不同,一个是针对学生支招儿,一个却是针对老师的心理进行辅导。其次在篇幅上也由原来的六七百字扩大到了几千字,而且风格上更加细腻、更加感性,这对我而言,确实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好在我的文字功夫还算可以,又肯下工夫钻研,慢慢地就渐入佳境,写出了不少自认为精彩的稿子。
2004年,《心灵点击》栏目的编辑换成了子君。虽然编辑调整了,但这并没有影响杂志对我这个老作者的信任,与子君的合作和与桑园的合作一样让人感到愉快。子君的特点是机灵、家常、不见外。每逢节日,我总能收到子君发来的趣味短信。当然,我也经常收到子君从杂志社或从外地打来的电话,说某期稿子临时调换,立等救场。我放下电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进入状态。
说实在的,在《河南教育》这个为广大教师精心打造的心灵舞台上,我广泛接触了一线教师的困惑和苦闷,痛苦着他们的痛苦,幸福着他们的幸福。我用我的文字飞抵他们心灵的同时,也在不断加深着与《河南教育》之间的感情。因为几十篇文章不仅记录了我与她一起走过的8年时光,同时也承载着我对她的一片真情。在写稿期间,我结识了不少的编辑朋友,觉得他们不仅有见识、对工作高度负责,而且富有人情味。2002年,借助《河南教育》这个平台,经由桑园力荐,我又辗转加入了另一个圈子: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教材编写组。在与华中师大的刘华山教授和安阳师院的陈录生教授等合作编写《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那段日子里,我又涉足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体验了一个跨学科学习的过程。对我而言,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当然得归功于《河南教育》的编辑老师们。
2007年以来,《河南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观——栏目多以专题形式出现,视野更加宏大,视点更加灵活,并且注重了高度和深度。虽然现在写稿少了,但我对《河南教育》那份朋友般的情怀却始终没有改变。闲暇的时候,我会习惯性地拿出一本杂志翻上半天,“听听”李镇西走近学生心灵的艺术,“听听”朱永新的教育理想,或者“听听”程红兵、毛荣富的作文教学。累了,就到阅读广场或园丁茶座坐一会儿,看看余秋雨、孙绍振、孔庆东正在侃些什么。除了我本人研读外,我还把杂志上介绍的新理念、新方法推荐给我的同事们,让他们也分享我的阅读快乐。这样做,与其说是一种关注,倒不如说是一种怀念,因为我确实是在怀念《河南教育》给予我的那些美好的时光。
2000年4月的一天,我把给高三学生所作的考前辅导《鼓足信心之帆》,作了进一步整理后寄给了《河南教育》《班主任谈丛》栏目。不久,就接到了桑园编辑的电话,他说我投给他们的这篇稿子写得很好,准备在第6期刊用,并鼓励我今后多写点班级管理方面的文章。随后,我又写的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当年第9期和第12期上。临近2001年元旦的时候,桑园编辑打电话给我,询问栏目在学生当中的反应,并就一些话题和我进行了交流。他说以后我若在一线教学和管理中发现有好的话题,可以提供出来让大家共享。我和《河南教育》就这样牵手了。
随即我便成为《班主任谈丛》栏目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从2000年到2002年,我一共为这个栏目写了近20篇文章。我越来越发现这些小文章很难写,但很有意义。我知道,作为一个后学生时代的青年人,实际上我是在用自己曾经的经验或教训,给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一个醒,使他们在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和学习中的困惑时,不至于慌乱和迷失。这些文章刊出以后,我的笔友多了起来,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网友开始通过QQ与我交流,他们在班级管理上的一些做法或设想,使我不断获得新的启发。
2002年底,我又接到了桑园的电话。因为彼此已经很熟悉了,我们这次聊了很长时间,最后他邀请我关注一下《心灵点击》,看能否给这个栏目写些文章。我觉得这个栏目比较有意思,就答应下来。之后,我研读了新近两年的《河南教育》,觉得《心灵点击》的确是一个很超前也很有创意的栏目。因为当时,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正在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这个栏目的设立恰恰满足了广大教师的生活需求和阅读期待。但与《班主任谈丛》相比,它又有着鲜明的个性。首先是角度不同,一个是针对学生支招儿,一个却是针对老师的心理进行辅导。其次在篇幅上也由原来的六七百字扩大到了几千字,而且风格上更加细腻、更加感性,这对我而言,确实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好在我的文字功夫还算可以,又肯下工夫钻研,慢慢地就渐入佳境,写出了不少自认为精彩的稿子。
2004年,《心灵点击》栏目的编辑换成了子君。虽然编辑调整了,但这并没有影响杂志对我这个老作者的信任,与子君的合作和与桑园的合作一样让人感到愉快。子君的特点是机灵、家常、不见外。每逢节日,我总能收到子君发来的趣味短信。当然,我也经常收到子君从杂志社或从外地打来的电话,说某期稿子临时调换,立等救场。我放下电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进入状态。
说实在的,在《河南教育》这个为广大教师精心打造的心灵舞台上,我广泛接触了一线教师的困惑和苦闷,痛苦着他们的痛苦,幸福着他们的幸福。我用我的文字飞抵他们心灵的同时,也在不断加深着与《河南教育》之间的感情。因为几十篇文章不仅记录了我与她一起走过的8年时光,同时也承载着我对她的一片真情。在写稿期间,我结识了不少的编辑朋友,觉得他们不仅有见识、对工作高度负责,而且富有人情味。2002年,借助《河南教育》这个平台,经由桑园力荐,我又辗转加入了另一个圈子: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教材编写组。在与华中师大的刘华山教授和安阳师院的陈录生教授等合作编写《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那段日子里,我又涉足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体验了一个跨学科学习的过程。对我而言,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当然得归功于《河南教育》的编辑老师们。
2007年以来,《河南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观——栏目多以专题形式出现,视野更加宏大,视点更加灵活,并且注重了高度和深度。虽然现在写稿少了,但我对《河南教育》那份朋友般的情怀却始终没有改变。闲暇的时候,我会习惯性地拿出一本杂志翻上半天,“听听”李镇西走近学生心灵的艺术,“听听”朱永新的教育理想,或者“听听”程红兵、毛荣富的作文教学。累了,就到阅读广场或园丁茶座坐一会儿,看看余秋雨、孙绍振、孔庆东正在侃些什么。除了我本人研读外,我还把杂志上介绍的新理念、新方法推荐给我的同事们,让他们也分享我的阅读快乐。这样做,与其说是一种关注,倒不如说是一种怀念,因为我确实是在怀念《河南教育》给予我的那些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