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要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初探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kikuk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各地英语高考卷、高考模拟卷中频繁出现以英美文学作品为基础的阅读理解题,但许多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以及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基本认识,每每碰到此类题,得分率皆不高。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时,可从文字层面、文学层面、文化层面进行解读,从而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意象,体会其妙处,领悟到作品的真实意境,实现更高层次的理解,通过具体的文本来感受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高考 英美文学作品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38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的接触和了解,有利于促进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也对培养学生英美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拟从英美文学作品阅读的三个层面——文字层面、文学层面、文化层面展开思考与分析,解读这三个层面的意蕴,并提出相应教学策略。
  一、聚焦文字,诗意解读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层面是文字层面。作者通过文字来表情达意,时代背景不同,作者的写作手法、遣词造句都有差异,这更使得透过文字来解读文学作品显得格外重要。对文学作品的恰当把握是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实现对文学作品更高层面理解的基础。然而文字层面的理解,并不是追求对文学作品中每个词义的理解面面俱到,而是要求教师通过自身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抓住英美文学作品中特别的字眼或段落,通过对文字的推敲与理解,帮助学生实现与作者的共鸣,紧紧地抓住文学作品的灵魂,从而体会到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与神韵。
  1.借助工具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碰到难以理解的词汇,可让学生查阅词典等工具书,通过勤动手、勤动脑的方式解决问题。经历了寻求答案的过程,答案留存的印象将更为深刻,这同样适用于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在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第八模块第一单元中的Project 板块介绍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A Red, Red Rose”,诗中好多单词为古语,比如:thou=you(主格,“你”,相当于中文古字“君”或“卿”),thee=you(宾格,“你”,亦相当于中文古字“君”或“卿”),fare thee well=farewell to you=say good-bye to you(“再见”)。亦用方言,较显亲切,如:luve=love(“爱人”,“爱”), melodie=melody(“乐曲”), gane=gone(“逝去”), ware=were(are过去式,“是”)。这些单词学生在以往的英语学习中很少接触到,如何理解这些古语的意思,显得十分重要。利用查词典和其他工具书的方式,让学生对照、理解,就能顺利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对词的理解,推衍到特定的语句中,再融入具体的语境中来理解词语所蕴含的特定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补充相应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体会诗人炽烈的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和忠诚,从而更好地融入这首诗的意境之中。
  2.尝试“猜一猜”
  “猜一猜”的方法在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文学作品。这种方法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英美文学作品閱读学习妙趣横生。学生通过读,可以对英美文学作品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好胜的学生心中将产生强烈的表达愿望,渴望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又心存犹豫,害怕说错。而一个“猜”字减轻了学生们的心理负担,猜错了也不要紧。他们可以自由地诉说,甚至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一点认识大胆地展开想象。这其实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生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下,思维碰撞出火花,部分学生会在猜测中产生“顿悟”,使班级及全体的合力效应得到充分的发挥。此时教师就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适当鼓励,但尊重学生个体的理解。
  在学习Pete Hamil的“Going Home”(《老橡树上的黄丝带》)一文时有一道题是这样设置的:The underlined part “Howard Johnson’s” is most probably a(n) .让学生通过阅读猜测这是一个什么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展开讨论,并说出相应依据。有学生说这是车站,有学生说这是餐馆……虽然这个环节在整堂课之中并不算很出彩的环节,但“猜一猜”让教学变得轻松愉快,这也反映出教师心中有学生。只有民主的课堂才能让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回归到本位。
  3.力求正迁移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之上,新问题的解决总是受到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实现知识之间的迁移,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一个时代,语言的表达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常常会让某种表达成为一种习惯。所以,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同样的字词有时会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哪怕是在意象的选择上。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这样的相通点,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作点拨,让学生更好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如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时对其中的古英语如thou有所了解,在阅读如“Ode to the West Wind”,“A Red, Red Rose”这样的作品时,这个难点自然不攻自破了。如此,强调“迁移运用”的方法能够让学生逐渐养成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达到英语学习的更高境界。
  二、回归文学,感悟意象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第二个层面就是文学的层面。在这一层面引领学生遨游于英美文学作品之中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产生情感上的跃动,逐步进入对英美文学作品的体验过程,为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打动,产生一定的认同感即共鸣,对作品做出新的思考和探究。一般说来,在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悟环节中,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们往往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采用多种策略,构建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之桥。   1.了解作品背景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美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很多英美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文学珍品,隐含人类对日常平凡生活的思考、人生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因此,了解文学作品和作者背景,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基调,更准确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特定含义,避免误读。
  2.创设恰当情境
  由于大部分文学作品所呈现的情境与学生生活的年代相隔甚远,而且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使得学生在阅读时很难融入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各种意象构成作品的意境。如果阅读过程中把意象作为一个单独的词抠出来,那只能成为一个语词,而不是意象。意象一定具有整体性,具有生命性,具有文化性,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它特有的形象和韵味。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到那个“境”当中去。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品味意象。
  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播放一段能够呈现当时情境的视频,通过声音、画面,让学生静静地感受,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意象就能够较好地留在学生的心中。
  3.发挥合理想象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学作品的意境之中,除了创设情境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合理想象,这样也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到意象所传达的神韵,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内心情感的共鸣。
  4.调动生活体验
  已有的经历常常能够唤起学习者的心境,让理解的达成更为容易,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
  三、改变观念,挖掘文化
  在长期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忽略把英语的学习上升到文化层面上,只讲求简简单单教英语,因为他们觉得“文化”对于学生而言是“大而空”且很难触及的概念。事实上,文化的感受、经典的感受可以通过具体的文本、具体的课堂得到具体的实现。文化层面的实现恰恰是对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课堂的超越。营造具体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有所感受即可,不必要求学生达到一致的程度。从某个角度来说,第三个层面的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就像一个引子,对文学作品之中存在的文化现象加以研究,抛砖引玉,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这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当尽量尝试的。
  如在阅读海明威的“The Old Man and the Sea”时,学生往往很难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次的意蕴,其难点不是单词、语法,而是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文化,探求韵味。作品最后一段描述了老人睡觉的场景,学生肯定能够理解语句所表达的意象,却未必能理解老人睡觉的姿势,更未必理解这样一个睡姿所表现的文化内涵。这是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图,说明作者有意识地把老人比作基督的化身,巧妙地把基督精神融合在作品当中。海明威用他创作的形象来传达对硬汉精神的向往和崇拜,他的“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的精神使人们在充满挫折和绝望的世界里受到鼓舞,看到了希望。学生如果不能充分理解主人公兼有“人性”和“神性”的双重身份——硬汉精神及其现实意义的话,根本谈不上探究作品的价值,那么增强高中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培育其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提升其科学文化素养也都是空谈。
  事实上,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并不是严格区分的,在一堂阅读教学课中,它们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只有抓住了对作品中特别文字的深度解读,才能感受作品的意象,体会其妙处,从而领悟到作品的真实意境,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理解,即通过具体的文本来感受文化的魅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充分重视并努力探究如何更好地达到对这三个层次的解读,继续寻求多样化的策略,以便让我们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定。
  [ 参 考 文 献 ]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齊俊.例说“夜莺”意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体现[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2).
  [3]胡媛媛.文化教学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复旦中学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相互尊重和信任是国与国应有的相处之道,亚洲各国当如此,世界各国也当如此.“建设互敬互信的亚洲是我们的共同期待”“建设安全稳定的亚洲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建设发展繁荣
期刊
本期领袖人物推介词  赵兰仙被誉为“红木行里的女汉子”。  1990年,她和丈夫廖兰福创办兰溪市兰福红木家具厂,带领工友们努力秉承古典红木家具的文化、历史、科学、实用和材质价值,持续设计、开发富有明清工艺传统和现代中式风格的红木家具。  2013年11月,她随同李克强总理首访东欧国家。在一个论坛的演讲中,她对600年以来红木家具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对兰福红木的品牌阐述赢得了与会嘉宾的共鸣。  在“
一段时长5分16秒的视频让赵家煦和他的团队在2012年着实火了一把,这部名为《人人都是纳税人》的视频,通过有趣的方式说明“乞丐买馒头也要交税”,短时间内,这部视频超过百万网络点击量。众多网友用“只知道多,不知道这么多”来总结自己的观后感。  税费问题近年来不仅成为国人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成为中国商人之痛。“2012中国上市公司年报”以及“201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数据都鲜明地指向:企业总的缴税
轨道交通运营在逐步由单线运营向网络化运营转变时,如何确保网络化运营的安全性、高效性以及最大限度的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是运营管理人员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分析了城市轨道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也是艺术想象的源泉.音乐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来说,它不仅是一种主动的审美活动,更是主动性在表现作曲家需要去寻求和创造符合自己审美意愿的音响.柴可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索赔相关内容,做了简单的论述.首先,剖析了水利水电工程索赔发生的原因.其次,分析了水利水电施工合同变更和索赔难点.最后,提出了水利水电工程索赔策略.做好
中国人的税负工作天数是161天  2011年,为了让公众更了解“税”这个与死亡一样任何人都逃脱不了的东西,有机构做了一个有意思的调查。  这项调查为了客观地描述各个国家的税负轻重,用税负工作天数直观地表现出来。税负工作天数=(税收总额÷居民总收入)×365(闰年为366)。税负天数与政府的税收总额成正比,如果政府的税收总额大,就意味着纳税人要交更多的税,为税工作的天数也就随之增多,反之则减少。  
高中化学新课程指出,通过以科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  一、实施方法探讨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演示实验  做演示实验是新教材的要求.演示实验能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鲜明性,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