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情惊动密特朗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han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爽,52岁,画家。1984年在巴黎结婚,定居至今。
  
  李爽躲在法国人白天祥的公寓里。尽管公寓就在北京,她踩着的是自己国家的土地,但她依然有些心里没底。每当有陌生人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她都忍不住一阵紧张。
  这是1980年的秋天,李爽刚刚23岁,身份是自由画家,最辉煌的职业经历是参加了中国美术馆的星星画展。“窝藏”她的白天祥是她的情人,时任法国驻北京使馆文化处的外交官。1979年,两人在一次画展中结识,互相欣赏的二人不久后开始交往。这对中法恋人的爱情产生在了“错误的时间”——文革刚刚结束,“错误的地点”——政治气氛浓厚的北京。一个中国姑娘怎么能与老外有密切接触并产生感情?国门刚刚打开,此时的社会风气依旧保守封闭。性格豪爽的李爽在平日就是打眼的人,她本不打算遮掩这段感情,“相爱难道不是一切的理由吗?”但周围人的反对声超出她的想象,走到哪儿都能看到人们对自己指指点点。随着议论的人越来越多,有关领导也找到李爽,提醒她“要注意影响”。
  在白天祥的建议下,苦恼的李爽悄悄搬进其位于建国门外的外交公寓里,成了“爱情囚徒”。除了谈情说爱,她还能在公寓里专心创作。
  然而纸包不住火。年底,李爽与外国人公然“未婚非法同居”的事被北京市公安局获悉,并迅速上升到“里通外国”的高度。公安局立即采取缉捕行动,逮捕的罪名为“向外国人出卖情报”和“有损国家尊严”。对于李爽“出卖国格”和“出卖人格”的行径,北京市公安局判决她2年的劳动教养,而白天祥被驱逐出境。
  本以为这段跨国恋从此被扼杀在摇篮里,天各一方的李爽和白天祥却都没有放弃对恋爱自由的追求。为了早日救出爱人,白天祥顶住各种压力在法国积极奔走,他不停给法国政府和各大媒体写信,希望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人能理解并帮助自己达成夙愿。
  法国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1983年5月,法国前总统密特朗访华。访问期间,他郑重向中国领导人提出请求:“请允许这位小姑娘赴巴黎与其相爱的人团聚并结婚。”一个“犯人”的感情竟会让法国总统挂记在心并郑重拜托。李爽的私事变成了国家大事,邓小平亲自批示释放了李爽。同年底,李爽抵达巴黎开始定居。1984年2月4日,白天祥与李爽于巴黎结婚,当时的巴黎市长亲自为其证婚。
  李爽成为改革开放后的跨国婚恋第一人,她现仍定居法国,从事绘画创作,和白天祥育有两子。和所有嫁到国外的中国女人一样,在婚姻蜜月期结束后,这对夫妻也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有过激烈冲突,并几度走到崩溃边缘。但特殊的相恋经历让这对夫妇克服困难一直走到今天。
  李爽事件在中国亦产生深远影响。在她去法国后不久,民政部下发4#文件《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办理婚姻登记的几项规定》,要求各地放宽对涉外婚姻的限制条件。同时,长得并不漂亮的李爽也让中国人见识了老外的择偶审美观,打开了中国人的视野。上世纪80年代,公派留学兴起,嫁老外有了另一个途径,“出国嫁老外”与“为了出国而在中国找老外”渐成风,同时外语热复活。
   链接:跨国数字
  
  39.6%
  在涉外婚姻中,日本人最受青睐,占境外人员总数的39.6%。其他国家和地区依次为:美国9.1%、澳大利亚6.1%、中国香港5.5%、加拿大3.9‰
  
  54岁
  外方男性在经济社会地位上的明显优势让中国女性放弃了对对方年龄的挑剔。中国跨国婚姻夫妻年龄差距最大的是1996年的一对夫妇:美国新郎81岁,上海新娘27岁。
  
  40万
  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到1997年,这一数字为50773对。进入21世纪,我国每年有约40万老外与中国人缔结婚姻。
  
  6成
  金融危机前,我国青年男女中有超过6成者对跨国婚姻有不同程度的期待,但2008年,这一比例下降为5成。
  
  50%在日本,中国新娘离婚率为50%,在中国新娘素质更高的欧美等国,离婚率也高达30%。
  
  跨国先驱
  宋怀桂&万曼:
  上世纪5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17岁学生宋怀桂与保加利亚留学生万曼相爱。恋情公开后,宋怀桂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阻力,直到周总理亲自写信为他们打开婚姻绿灯。
  
  杨米拉&杨宝禄:
  1956年,荷兰贵族小姐霍亨多普与北京电机厂工人杨宝禄相识,1960年她加入中国国籍,改名杨米拉与杨成婚,成为三个杨家孩子的继母。杨米拉夫妇俩自婚后一直住在北京东四四条41号院里。
其他文献
爱,从不卑微。     打从她记事时起,大舅就好像不是这个家的人。记得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他刚被收容所送回了家,和街上的叫花子没有多大的区别。外婆在屋里大声地骂,他蹲在一旁小声地哭,像受伤的小动物。不多久外公回来,一见他这样子,就跑到门背后拖了一根扁担出来,劈头盖脸地向他打去。他“嗷嗷”地叫着,却不敢躲闪。他跪在地上含糊而大声地叫着,她仔细地听,是“爸爸我错了。”后来她知道,大舅小时生病把脑子烧坏
期刊
写给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男人。    那天和一个香港朋友聊天,说起了黄家驹的一首歌《大地》,听说是送给父亲的,不知不觉中让我也谈起了父亲来。  我习惯叫那个男人“老爹”,直到今天,他依旧会给我买花衣服穿,会背着妈妈给我零花钱,会时不时电话查我的岗……  他老骂我懒,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好象我是个和他无关的路人甲路人乙。可是当他看到劳累了一天的我坐在沙发上被他骂的时候只是傻笑,也不辩驳,他选择了默默
期刊
如同没有不生病的人,世上也不存在没有问题的婚姻。  放眼周围,也许真的没有绝对完美的婚姻。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即使外人看来光鲜无比、恩爱和谐的家庭,关上门也会有想象不到的矛盾和烦恼。建国60年来,整个社会呈现出婚姻观多元、婚姻问题复杂化的倾向。  婚姻出现问题不可怕,就如同人的身体,只要不是病入膏肓,就还有健康的希望。然而我们不少人总是不愿谈及,更无法正视婚姻问题。不是我们意识不到,而是深以问题婚姻
期刊
如今,大家都喜欢供奉财神,这样下去,财神很快要变成众神之神了。    做饭的时候想到,也许该买个灶王爷放在厨房里。  今日之灶王爷,应该是倍感寂寥的。在新式厨房里,没有木柴燃烧释放的黑烟和香气,过去人们只需勤勉地收集柴禾就能做饭,但在今天,却需要有钱购买天然气和煤气罐才行。厨房里也不再有木头燃烧时轻微的噼啪声,只有抽油烟机隆隆作响,灶王爷一定觉得很吵,又嫌煤气味太过难闻,坐在那里暗自生气吧。他应该
期刊
建国6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短暂一瞬。对于中国,却是一场亘古未有之变。婚恋之变,无疑是这场巨变的一个侧面和缩影。  60年婚恋,最大的特征是两个字:激荡。多变、颠覆、震撼、深刻,勾勒出这段情史不同凡响的大轮廓。  婚恋问题,世上的人谁也躲不开。情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需求。从古到今,从中到西,不管是出于生理需要,还是心理慰藉,或者传宗接代,很难找出一个正常人是婚恋的绝缘体。  婚恋问题,是人生很重
期刊
60年风云激荡,中国人的婚恋观一个甲子走完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路程:传统颠覆,婚恋多元,幸福成为唯一。60年变迁史,镌刻着众多具有时代印记的流行词,连缀起来,绘就了60年的婚恋图卷。  60年过去了,“刘巧儿”仍然会被人提起,这是个曾经蜚声全国的名字,能瞬间唤起父辈们心中那个熟悉的形象。而这个形象的背后,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叫封芝琴。  我们几经周折,联系上这位已85岁的老人。和黑白相框里那张娟
期刊
朱凤琴:63岁  郭常信:68岁    1967年深秋,我和妻子朱凤琴的婚恋在“文化大革命”响彻云霄的革命口号中开始了。  我1965年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分配到辽宁美术出版社,按规定“下去”参加了一年“四清”。1966年9月回来,正赶上“文化大革命”。1967年,我已是27岁的大龄青年了,还没有女朋友,好心的老同志吕燕就帮我介绍对象。  对象是比我小5岁的女孩朱凤琴,在太原街一个食品商店工作,各
期刊
口述:和慕娟 整理:许 芳    我叫和慕娟,是沈阳市第一食品厂一名退休工人。1956年8月和老伴蒲文和登记结婚,这张结婚证陪伴我们携手走过了52年的风雨历程。  我的老家在河北省乐亭县的农村。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我们,坚强的母亲带着我们兄妹4人艰难的生活。因为家里穷,缺劳力,小学毕业后,我放弃了学习的机会,安心在农村参加劳动。  两年后,有亲属在城市里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他叫蒲文和,是辽宁
期刊
男人没有女人就没有家。丁乃钧直到40岁仍然单身一人。  1980年年底的一天晚上,整个学校一片冷清,年近40岁的丁乃钧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里翻看着一份《人民日报》。无意间,他看到了一则广告,便突发奇想:既然产品能在报纸上登广告,单身的我是否也可以在报上刊登一则征婚广告呢?于是,丁乃钧连夜给《人民日报》的编辑写了封长信,请求给他登一则征婚广告……  1981年初,《市场》报刊登了这则征婚启事,丁乃钧也
期刊
泡泡是位二奶。  当然,在我认识二奶泡泡之前,泡泡只是泡泡,一个多梦、善感,雅致并且漂亮得有些离谱的女孩。  那是1993年11月底的某个黄昏,我刚来深圳不到一个月,因赶一个特别的采访(采访内容我忘了),破天荒打了一部的士。抵达目的地之后,我猛地一掀车门,撞翻了一位骑车上夜校的少女。天啊,因为我的莽撞、焦躁,竟将这位美女的小拇指撞成了骨折。  我放弃了采访,陪她去了医院。等待的间隙中,我们相互谈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