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慧苑寺连续找了天喜两回都不见其踪影,等见到他的那一天下午,天喜刚坐下还没来得及喝完一壶茶,又来了两个客人拉他上山。天喜师父一仰脖子,把一杯刚沏好的茶倒进口里,然后很利索地站起来,拿起旁边的草帽抬脚就跟客人出了门。
客人是从外地来武夷山收茶的。四大名枞“铁罗汉”的产地慧苑寺位于“三坑两涧”的慧苑坑。武夷山最好的茶产地包括“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悟源涧、流香涧)方圆七十多平方公里的茶山,这一带,茶树几乎都生长在深山峡谷里。武夷山属于丹霞地貌,丹霞地貌的特点是岩多土少,风化的岩石上千万年才能在峡谷里的洼地积上薄薄的一层土。这样的土层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微量元素,加上茶树所生长的环境污染少,与山间的花草共生,其滋味的醇厚以及特有的“岩韵花香”是其他地方的茶没法比的。所以,虽说正岩茶的收购价格远远高于外山茶,但真正懂茶的人往往愿意到这里来收茶。
慧苑至今不通车,从别处进入慧苑必须步行上一段山路。从天心岩沿着流香涧一路走过来,沿途全是茶园。茶园里的茶树一垅垅一茬茬沿着山势而种,险峻的地方,用岩石围垒一捧土只能种上一两棵茶树,看上去采摘都颇为困难。茶园四周的峭壁上百合、幽兰、雏菊和各种不知名的花树争相吐艳,清泠泠的流香涧一路破岩而下,涧绕流香,偶尔有色彩艳丽的山鸡在杂树林里觅食,绚烂的羽毛油润光亮。
天喜师父是慧苑寺唯一的一个和尚,刚被师父安排进慧苑的时候,常在这山里走。脚力好的话,从慧苑寺到天心寺一个来回要两个多小时。那时候,禅僧天悦接下寺里做茶的活还没两年的功夫,天喜不放心由他一个人打理寺里的茶,茶季一到,就两头跑。后来天悦独立做茶的功夫练得差不多了,他也就慢慢放手,往后就再也不去了。但是出家这么多年,一直跟茶打交道,这山里哪里的茶园好,哪家茶工的手艺绝,他早已了若指掌。那些来山里与茶结缘的茶人刚入山门,武夷岩茶繁复的品种常把他们弄得晕头转向,大都分不清这满山的茶园哪些茶好,那些茶劣,好茶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岩韵”。那些拿不定主意的,都喜欢找他去带路,敲开入门的第一关。天喜不仅要带他们认茶树,还要带他们品茶,分辨不同树种不同的滋味,给他们讲茶的基本知识。从心理上来说,这些茶人也相信出家人,抛开了名利,给出的评价和建议相对中肯。因此,天喜师父开始有了些供养,这些供养成了他独立支撑起慧苑所有开支的唯一渠道。
刚到慧苑寺的时候,天喜师父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也能独立支撑起这个寺院。相对于几公里之遥的天心寺,这里因为交通不便,游客并不多。以前,天心寺主持曾派驻过一名老和尚打理慧苑,靠着一点不多的供养不多的供养,挑水种菜,自给自足,过着相对清逸的日子。2003年,一场非典让以往游人如织的武夷山景区游客骤减,本来就清净的慧苑寺一下子连那点不多的供养都断了,老和尚的吃用都成了问题。为了让那庙里的和尚日子好过一点,天心寺主持想到了在身边跟了近十年的天喜。这个出家前做过包工头的和尚精明能干,又能吃苦,于是师父把天喜派了过去。
刚到慧苑的第一天,天喜傻了眼。慧苑寺没水没电,所有吃穿住用的东西都得下山去买。从慧苑下山,走一趟要用一天的时间,对他来说,最难捱的还是漫长的黑夜。一入夜,山里静得只听见虫鸟的啁啾,月色虽美,却凉的直沁人心。晚上,诵完经,天喜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想起住家时家里还有一笔存款。第二天,他就下山取了存款到城里买了台发电机。因为做过包工头,接水接电这些眼看手到的工夫自是没问题。他每天带把柴刀上山砍竹子,修水道,引泉入寺,下山买电线,接电源。等慧苑寺的水电问题解决了,他所有的积蓄也都折腾光了。半年后,师父偶然一次来寺里小坐,看到慧苑寺的变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点头笑了笑。看到师父的笑容,天喜感到莫大的欣喜,自己总算没有负师父的重托。但是,自己的储蓄花完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天喜心里也没有了数。
在这之前,像天心寺一样,附近山里的寺庙都有一些茶园。破四旧之后,寺里的出家人都还了俗,茶园也交给了村里的生产队,实行统购统销。90年代初期,宗教政策恢复后,政府开始鼓励茶农开山种茶,部分茶园陆续归还给了寺院,当时的慧苑寺因为人少,只分到一亩多。武夷岩茶以“岩韵”见长,生长期缓慢,为了保留岩茶的韵味,通常一年只采一季。慧苑的这一亩茶园最多能采鲜叶八百斤,制成毛茶再精选去梗,顶多不到一百斤的精制茶,用来供养寺庙显然是杯水车薪。
刚到慧苑,没事的时候天喜还常到天心寺走动,实在无聊,就对着寺里的那些茶树说话,采茶做茶留给自己喝。后来,非典过后,武夷山的旅游业开始恢复,一些喜欢寻幽探秘的游客到了慧苑,无论谁来,天喜都把自己珍藏的茶叶拿出来待客,一杯清茶,一聊就是几个小时。丰富的人生阅历,加上从师父那里学到的佛学精要,经过他的一番阐释,往往让来访者如释重负。慢慢地,游客们的口耳相传引来了茶商和专门来寺里寻求开解的访客。他们有的带来了供养,有的专程从山下背来米面和一些日常用品,慧苑开始热闹了起来。
“如果现在我还俗去做茶生意的话,应该不会比以前做包工头的时候赚得少吧。”天喜师父穿着黄色的袈裟坐在小竹椅上嘬了一口茶说。他刚从山上看茶回来,坐下来冲杯茶,歇下气。他刚泡的是刚下的毛茶,火功很重,喝多了,还没有褪干净的火气会在脸上留下一些红红的斑点。“可是既然出了家,就不能想这些,这是犯贪戒。出家这些年,师父一直在教我们要学会放下。我一辈子都没结婚,以前想过,但像我这么矮小,很难找!后来,出了家就更不能找了。现在我看到漂亮的女子,我都当她们是观音菩萨。”说完,天喜师父自己也笑了。
“其实在这里,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一个人,每天都有事做,有的是自己安排的,有的是缘分安排的。每天和不同人谈茶论佛,其实茶和禅也没什么特别的。做茶做了这么多年,岩茶要想做得好,得靠天、地、人,只有天、地、人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做出最好的茶叶。在山里,人们把茶当神来崇拜。以前每年惊蛰一到,山里的和尚、道士与官民都要一起祭祀茶神,那么多人一起喊茶发芽!茶发芽!”那种神圣感是天、地、人、茶融为一体才会有的。参佛也是如此,观照内心,潜心修行,与天地共游,跟做茶是一个道理。”
据说,前两年,有个外地来的心理医生曾找过天喜为他开解,后来他解了心理医生的心病,心理医生也帮他看好了他母亲的心病。“这世界有时就是这样奇怪,冥冥中有些东西是注定的。”天喜出家之前,一直感觉自己是要出家的,在事业一帆风顺时,他花了六百元专程找到武夷山桃源洞的一位仙姑去算命,算完后毅然出家。后来他才知道,他母亲在他出生时已经帮他算过,为了不让他出家,母亲对此事绝口不提,谁知最后他的选择还是成了母亲心中的一块心病。
客人是从外地来武夷山收茶的。四大名枞“铁罗汉”的产地慧苑寺位于“三坑两涧”的慧苑坑。武夷山最好的茶产地包括“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悟源涧、流香涧)方圆七十多平方公里的茶山,这一带,茶树几乎都生长在深山峡谷里。武夷山属于丹霞地貌,丹霞地貌的特点是岩多土少,风化的岩石上千万年才能在峡谷里的洼地积上薄薄的一层土。这样的土层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微量元素,加上茶树所生长的环境污染少,与山间的花草共生,其滋味的醇厚以及特有的“岩韵花香”是其他地方的茶没法比的。所以,虽说正岩茶的收购价格远远高于外山茶,但真正懂茶的人往往愿意到这里来收茶。
慧苑至今不通车,从别处进入慧苑必须步行上一段山路。从天心岩沿着流香涧一路走过来,沿途全是茶园。茶园里的茶树一垅垅一茬茬沿着山势而种,险峻的地方,用岩石围垒一捧土只能种上一两棵茶树,看上去采摘都颇为困难。茶园四周的峭壁上百合、幽兰、雏菊和各种不知名的花树争相吐艳,清泠泠的流香涧一路破岩而下,涧绕流香,偶尔有色彩艳丽的山鸡在杂树林里觅食,绚烂的羽毛油润光亮。
天喜师父是慧苑寺唯一的一个和尚,刚被师父安排进慧苑的时候,常在这山里走。脚力好的话,从慧苑寺到天心寺一个来回要两个多小时。那时候,禅僧天悦接下寺里做茶的活还没两年的功夫,天喜不放心由他一个人打理寺里的茶,茶季一到,就两头跑。后来天悦独立做茶的功夫练得差不多了,他也就慢慢放手,往后就再也不去了。但是出家这么多年,一直跟茶打交道,这山里哪里的茶园好,哪家茶工的手艺绝,他早已了若指掌。那些来山里与茶结缘的茶人刚入山门,武夷岩茶繁复的品种常把他们弄得晕头转向,大都分不清这满山的茶园哪些茶好,那些茶劣,好茶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岩韵”。那些拿不定主意的,都喜欢找他去带路,敲开入门的第一关。天喜不仅要带他们认茶树,还要带他们品茶,分辨不同树种不同的滋味,给他们讲茶的基本知识。从心理上来说,这些茶人也相信出家人,抛开了名利,给出的评价和建议相对中肯。因此,天喜师父开始有了些供养,这些供养成了他独立支撑起慧苑所有开支的唯一渠道。
刚到慧苑寺的时候,天喜师父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也能独立支撑起这个寺院。相对于几公里之遥的天心寺,这里因为交通不便,游客并不多。以前,天心寺主持曾派驻过一名老和尚打理慧苑,靠着一点不多的供养不多的供养,挑水种菜,自给自足,过着相对清逸的日子。2003年,一场非典让以往游人如织的武夷山景区游客骤减,本来就清净的慧苑寺一下子连那点不多的供养都断了,老和尚的吃用都成了问题。为了让那庙里的和尚日子好过一点,天心寺主持想到了在身边跟了近十年的天喜。这个出家前做过包工头的和尚精明能干,又能吃苦,于是师父把天喜派了过去。
刚到慧苑的第一天,天喜傻了眼。慧苑寺没水没电,所有吃穿住用的东西都得下山去买。从慧苑下山,走一趟要用一天的时间,对他来说,最难捱的还是漫长的黑夜。一入夜,山里静得只听见虫鸟的啁啾,月色虽美,却凉的直沁人心。晚上,诵完经,天喜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想起住家时家里还有一笔存款。第二天,他就下山取了存款到城里买了台发电机。因为做过包工头,接水接电这些眼看手到的工夫自是没问题。他每天带把柴刀上山砍竹子,修水道,引泉入寺,下山买电线,接电源。等慧苑寺的水电问题解决了,他所有的积蓄也都折腾光了。半年后,师父偶然一次来寺里小坐,看到慧苑寺的变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点头笑了笑。看到师父的笑容,天喜感到莫大的欣喜,自己总算没有负师父的重托。但是,自己的储蓄花完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天喜心里也没有了数。
在这之前,像天心寺一样,附近山里的寺庙都有一些茶园。破四旧之后,寺里的出家人都还了俗,茶园也交给了村里的生产队,实行统购统销。90年代初期,宗教政策恢复后,政府开始鼓励茶农开山种茶,部分茶园陆续归还给了寺院,当时的慧苑寺因为人少,只分到一亩多。武夷岩茶以“岩韵”见长,生长期缓慢,为了保留岩茶的韵味,通常一年只采一季。慧苑的这一亩茶园最多能采鲜叶八百斤,制成毛茶再精选去梗,顶多不到一百斤的精制茶,用来供养寺庙显然是杯水车薪。
刚到慧苑,没事的时候天喜还常到天心寺走动,实在无聊,就对着寺里的那些茶树说话,采茶做茶留给自己喝。后来,非典过后,武夷山的旅游业开始恢复,一些喜欢寻幽探秘的游客到了慧苑,无论谁来,天喜都把自己珍藏的茶叶拿出来待客,一杯清茶,一聊就是几个小时。丰富的人生阅历,加上从师父那里学到的佛学精要,经过他的一番阐释,往往让来访者如释重负。慢慢地,游客们的口耳相传引来了茶商和专门来寺里寻求开解的访客。他们有的带来了供养,有的专程从山下背来米面和一些日常用品,慧苑开始热闹了起来。
“如果现在我还俗去做茶生意的话,应该不会比以前做包工头的时候赚得少吧。”天喜师父穿着黄色的袈裟坐在小竹椅上嘬了一口茶说。他刚从山上看茶回来,坐下来冲杯茶,歇下气。他刚泡的是刚下的毛茶,火功很重,喝多了,还没有褪干净的火气会在脸上留下一些红红的斑点。“可是既然出了家,就不能想这些,这是犯贪戒。出家这些年,师父一直在教我们要学会放下。我一辈子都没结婚,以前想过,但像我这么矮小,很难找!后来,出了家就更不能找了。现在我看到漂亮的女子,我都当她们是观音菩萨。”说完,天喜师父自己也笑了。
“其实在这里,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一个人,每天都有事做,有的是自己安排的,有的是缘分安排的。每天和不同人谈茶论佛,其实茶和禅也没什么特别的。做茶做了这么多年,岩茶要想做得好,得靠天、地、人,只有天、地、人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做出最好的茶叶。在山里,人们把茶当神来崇拜。以前每年惊蛰一到,山里的和尚、道士与官民都要一起祭祀茶神,那么多人一起喊茶发芽!茶发芽!”那种神圣感是天、地、人、茶融为一体才会有的。参佛也是如此,观照内心,潜心修行,与天地共游,跟做茶是一个道理。”
据说,前两年,有个外地来的心理医生曾找过天喜为他开解,后来他解了心理医生的心病,心理医生也帮他看好了他母亲的心病。“这世界有时就是这样奇怪,冥冥中有些东西是注定的。”天喜出家之前,一直感觉自己是要出家的,在事业一帆风顺时,他花了六百元专程找到武夷山桃源洞的一位仙姑去算命,算完后毅然出家。后来他才知道,他母亲在他出生时已经帮他算过,为了不让他出家,母亲对此事绝口不提,谁知最后他的选择还是成了母亲心中的一块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