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授权审批控制、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经济责任控制,全面预算控制等财务内部控制等要点出发,探讨建立与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关键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管理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必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其目标是保证企业资产安全、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及时、完整有效,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经营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规划。 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有效地风险控制,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是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内部控制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可主要从授权审批控制、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经济责任控制、全面预算控制等方面来建立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一、授权审批控制
(一)授权审批是指企业的每个部门或每个岗位的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授权批准以便进行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三十条规定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授权审批控制首先必须做到授权权限要清晰。授权人和被授权人双方都必须清楚授权的内容和范围,被授权人必须明确自己的权力限制。授权必须明确授权的内容是什么、授权的范围多大、谁来授权、授权给谁。二是授权大小应与授权人的级别相适应,高层管理人員可以进行重大的、特殊的经营业务或交易事项方面的授权,而一般管理人员,只能进行较小的经营和交易方面的授权。三是责权要相对应, “责”与“权”要相联系,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四是执行要严格,各级人员要按所授的权限办事,不得随意超越权限,授权人要定期不定期对被授权人经济业务的行权进行审查,对违反授权制度超越权限的要给予相应惩罚,以保证授权审批控制的严肃性。五是要建立反馈控制机制,被授权人要定期向上及授权人汇报执行情况,仅有授权而不实施反馈控制会影响授权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可能出现下属滥用权限的情况。六是记录要完整,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授权和批准形式,都要有文件记录,以书面授权为主。
二、会计信息质量控制
信息质量控制,是指采用一定方法来保证所反映的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公允性和可靠性。要使财务内部控制不至于流于形式,真正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取决于两点:企业决策是否依赖于会计信息,以及企业是否通过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取信于社会。当前这两点企业都未能很好的做到,而且.在产权分离的情况下,新《 会计法》 要求会计人员对股东、政府与公众负责,即要求会计人员对经营者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并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企业的会计信息控制 。
(一)真实性控制。所谓会计信息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会计作为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对于维护和促进市场经济的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会计有效发挥这种作用的前提是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但是,从我国现实来看,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报告严重失真。从产生过程来看,信息失真可分为“假帐真算”和“真帐假算”;从是否由主观引起的角度来看,信息失真可分为“有意造假”和“无意失实”。
从会计人员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会计人员有不同的道德水准和技术水平,这就决定了他对会计信息真实性“愿意”作出和“可能”作出的最大承诺和保证的程度不同,由其根据客观经济活动加工处理形成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也就有所差别。对于“假账真算”、“无意失实”,会计人员是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原因,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未能发现会计事项失真 ,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而“真帐假算”、”有意造假”,则是会计人员为了某种利益,会计处理不当,或者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得会计信息歪曲反映客观经济活动。
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应体现下列要求:( l )对会计人员“可能”作出真实性信息的最大承诺和保证的程度偏低,应要求会计人员加强业务水平,尽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积累经验,尽量使其业务技术和操作技能达到要求,增强辨识“会计事项失真”的能力,尽可能避免工作失误的偶然性发生,以抑制“假帐真算”、“无意失实”; ( 2 )对因会计人员“愿意”作出真实性信息的最大承诺和保证的程度偏低,应要求会计人员增强职业道德水平,端正行为动机,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以抑制“真账假算”、“有意造假”。
(二)“信息不对称”控制。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人们在处理某一特定经济关系时,一方拥有的信息多,另一方拥有的信息少,即存在私有信息。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由于会计人员在披露会计信息时,遵循“成本一效益”原则,伴随收益或实现预期的程度下降,相应选择成本较低的披露方式.信息不对称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委托与代理之间。存在私有信息的一方,比如说企业会计人员.可以利用掌握的私有信息,掌握企业重大变更消息,进行信息操纵,为个人牟利;或者利用这种不对称的地位,对报表进行粉饰和美化,不断地进行收益和盈余调节,向市场传递不正确的信息。
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之一就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正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企业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也是企业的一种责任与义务。在做法上应做到:
(1) 对于企业会计人员来说,应加强思想和道德教育,以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只有这样,当拥有私有信息时,公众利益当前,不至于会为个人牟利而进行内幕交易。
(2)对于严格执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进行内幕交易的会计人员,应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而对于进行内幕交易的会计人员,则应加大惩治力度,并与职务升降相挂钩。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
(三)“不等价交易”控制。所谓“不等价交易”,是指企业单位的权力人员不顾本单位利益,不断运作诸如无效投资、购入价高值低的原材料等损害本单位利益的不等价经济业务。这种“不等价交易”往往造成会计人员被动记录“亏蚀”业务。虽然说不等价业务表面上并不等于会计资料不真实,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自愿、等价是任何平等交易的双方都不能违背的交易准则。因此,表面上不等价的交易,只要出自对方“自愿”,就一定存在足以使交易“等价”的约定。否则,貌似吃亏的一方会以对方不“诚信”而放弃交易。所以,在市场上纯粹的不等价交易是极其少见的。
因此,此种“不等价交易”事实上应是等价的,其真实的交易结果,应该是单位会计资料内、外两块内容。虽然.不等价交易有悖价值规律,但由于票据既不违法,又是领导亲自操作,会计人员难以就其真实性予以调查,只好在两难窘况下收其入账了事,形成失真的材料。尽管会计委派制下,会计人员可以提出质疑,但终究会因其业务知识上的局限性,导致此种失真行为难以根治。
抑制上述“不等价交易”的发生,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应体现下列要求:
(1)企业会计人员应自愿、自觉地熟悉本企业单位的业务知识,做到了解本单位资产收支流程及收支数量与金额之间的关系,通俗来讲,熟悉行情。只有这样,企业会计人员在审核原始凭证时,通过依法确认原始凭证记载的业务事项或金额是否与本单位近期或未来业务事项相符、金额是否准确等经济信息,有效遏制“不等价交易”;
(2)企业会计人员对从事过“不等价交易”的本单位权力人员进行规劝,加强对其(尤其是单位负责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提高他们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并可以利用健全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严厉警告“不等价交易”不得再度发生,明确其应承担的责任;
(3)在领导间接或直接干预和授意会计财务部门违规时,企业会计人员应敢于拒绝办理“不等价交易”,或者按职权指出“不等价交易”并予以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自上而下共同执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避免“不等价交易”的发生,从而推动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健康发展。
(四) 安全性控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利用计算机从事经营管理方式手段越来越普遍,我国企业实现了财会数据处理各个工作点的并发操作,统一管理和数据共享。这对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加强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控制势在必行。为了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风险,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应从以下入手:
(1)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实现网络处理后,由于系统的入口增多.操作人员和信息使用者干预系统的机会增大,敏感数据被窃取,数据被非法复制使用的可能性增大。针对这种情况,企业会计人员应对网络中会计数据加密,这是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中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最基本的防范技术。
(2)由于网络会计中用户和终端分布在各处,给识别和验证造成困难,使得会计数据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企业会计人员则应利用会计数据加密这一保护措施,以保证会计数据来自正确的发送方,并发送到正确的接受方,而且接受的会计数据在次序、内容上应与发送的一致,且无重复接受。
三、经济责任控制
财务管理中的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則,就是在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和处理企业财务关系上贯彻以责任为中心,权利为保证,利益为手段,建立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责任制。这一原则是处理好企业内部上下、部门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准则,是搞好财务管理工作的保证。而我国企业现状中,权责利不对等现象普遍存在,常常出现拥有权利的单位或部门授意、指使缺乏权利的单位或部门,进行违规违纪甚至违法操作,从中牟取超额利润,而无须承担相关的责任。因而,我们需要实行归口管理,即指在各单位或各部门承担责任的基础上进行指标分解,赋予相应的权力,并按照现行财务责任的情况给予应有的物质利益,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在处理经济事项时责任履行职责的积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法规要求财务会计人员不仅应对本单位和本单位负责人负责责,而且应对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负责,为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服务,并斌予其一定的权利:如“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对违反《 会计法》 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有权检举”、“发现帐实不符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自行处理”。并且还要求,任何单位或个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 会计法》 行为,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应给予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
四、全面预算控制
全面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达到企业既定目标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总体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预算也是对企业经济业务规划的授权批准。全面预算的目的是要使编制的预算科学、合理、透明、公正并具有可操作性,体现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合理的全面预算,在企业管理中,可以用来规划企业在某个计划期间的经济活动和成果,作为财务部门实施经济业务监控的依据和评定考核工作业绩的标准,利于工作目标、方向的确定和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会计工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派生并逐渐强化了监督职能,其中内部监督是指企业会计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监督活动,主要目的是督促生产经营能按预算与计划进行,厉行生产节约,保证最优生产方式。而现在不少企业尚未实行预算管理,有的企业虽然编制预算,但流于形式,预算与执行结果相差甚远,其中除有市场变化因素外,主要是预算编制不认真,缺乏科学依据,预算约束力不强,没有相配套的制度规定。因此,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按预算执行,导致成本扩大,费用增加,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更有甚者,有的企业将预算审批权归属为经理层,这是违法的“内部控制行为”。
要避免上述问题,企业应建立全面预算控制制度,统筹规划、细心组织,抓好预算过程的以下环节:
(1)预算体系的建立,包括预算项目、标准和程序;
(2)预算的编制和审定;
(3)预算指标的下达和相关责任人或部门的落实;
(4)预算执行的授权;
(5)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
(6)预算差异的分析与调整;
(7)预算业绩的考核。
就全面预算控制管理方面而言,企业会计人员编制预算时,在充分考虑企业的方针、目标和利润的前提下,应遵循“量入为出、先急后缓、统筹兼顾”原则,利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流程,并将预算审批权归属为董事会。财务部门及时和生产、销售、采购、供应等部门保持实时的信息沟通,对各部门完成预算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不断调整偏差,进行即时的确认与处理,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综述全文,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今天,企业应当更多地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客观实际建立和完善与本单位经营和管理相适应的全面而完备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并成为企业有效理财和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必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其目标是保证企业资产安全、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及时、完整有效,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经营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规划。 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有效地风险控制,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是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内部控制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可主要从授权审批控制、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经济责任控制、全面预算控制等方面来建立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一、授权审批控制
(一)授权审批是指企业的每个部门或每个岗位的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授权批准以便进行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三十条规定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授权审批控制首先必须做到授权权限要清晰。授权人和被授权人双方都必须清楚授权的内容和范围,被授权人必须明确自己的权力限制。授权必须明确授权的内容是什么、授权的范围多大、谁来授权、授权给谁。二是授权大小应与授权人的级别相适应,高层管理人員可以进行重大的、特殊的经营业务或交易事项方面的授权,而一般管理人员,只能进行较小的经营和交易方面的授权。三是责权要相对应, “责”与“权”要相联系,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四是执行要严格,各级人员要按所授的权限办事,不得随意超越权限,授权人要定期不定期对被授权人经济业务的行权进行审查,对违反授权制度超越权限的要给予相应惩罚,以保证授权审批控制的严肃性。五是要建立反馈控制机制,被授权人要定期向上及授权人汇报执行情况,仅有授权而不实施反馈控制会影响授权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可能出现下属滥用权限的情况。六是记录要完整,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授权和批准形式,都要有文件记录,以书面授权为主。
二、会计信息质量控制
信息质量控制,是指采用一定方法来保证所反映的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公允性和可靠性。要使财务内部控制不至于流于形式,真正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取决于两点:企业决策是否依赖于会计信息,以及企业是否通过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取信于社会。当前这两点企业都未能很好的做到,而且.在产权分离的情况下,新《 会计法》 要求会计人员对股东、政府与公众负责,即要求会计人员对经营者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并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企业的会计信息控制 。
(一)真实性控制。所谓会计信息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会计作为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对于维护和促进市场经济的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会计有效发挥这种作用的前提是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但是,从我国现实来看,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报告严重失真。从产生过程来看,信息失真可分为“假帐真算”和“真帐假算”;从是否由主观引起的角度来看,信息失真可分为“有意造假”和“无意失实”。
从会计人员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会计人员有不同的道德水准和技术水平,这就决定了他对会计信息真实性“愿意”作出和“可能”作出的最大承诺和保证的程度不同,由其根据客观经济活动加工处理形成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也就有所差别。对于“假账真算”、“无意失实”,会计人员是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原因,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未能发现会计事项失真 ,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而“真帐假算”、”有意造假”,则是会计人员为了某种利益,会计处理不当,或者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得会计信息歪曲反映客观经济活动。
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应体现下列要求:( l )对会计人员“可能”作出真实性信息的最大承诺和保证的程度偏低,应要求会计人员加强业务水平,尽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积累经验,尽量使其业务技术和操作技能达到要求,增强辨识“会计事项失真”的能力,尽可能避免工作失误的偶然性发生,以抑制“假帐真算”、“无意失实”; ( 2 )对因会计人员“愿意”作出真实性信息的最大承诺和保证的程度偏低,应要求会计人员增强职业道德水平,端正行为动机,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以抑制“真账假算”、“有意造假”。
(二)“信息不对称”控制。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人们在处理某一特定经济关系时,一方拥有的信息多,另一方拥有的信息少,即存在私有信息。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由于会计人员在披露会计信息时,遵循“成本一效益”原则,伴随收益或实现预期的程度下降,相应选择成本较低的披露方式.信息不对称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委托与代理之间。存在私有信息的一方,比如说企业会计人员.可以利用掌握的私有信息,掌握企业重大变更消息,进行信息操纵,为个人牟利;或者利用这种不对称的地位,对报表进行粉饰和美化,不断地进行收益和盈余调节,向市场传递不正确的信息。
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之一就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正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企业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也是企业的一种责任与义务。在做法上应做到:
(1) 对于企业会计人员来说,应加强思想和道德教育,以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只有这样,当拥有私有信息时,公众利益当前,不至于会为个人牟利而进行内幕交易。
(2)对于严格执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进行内幕交易的会计人员,应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而对于进行内幕交易的会计人员,则应加大惩治力度,并与职务升降相挂钩。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
(三)“不等价交易”控制。所谓“不等价交易”,是指企业单位的权力人员不顾本单位利益,不断运作诸如无效投资、购入价高值低的原材料等损害本单位利益的不等价经济业务。这种“不等价交易”往往造成会计人员被动记录“亏蚀”业务。虽然说不等价业务表面上并不等于会计资料不真实,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自愿、等价是任何平等交易的双方都不能违背的交易准则。因此,表面上不等价的交易,只要出自对方“自愿”,就一定存在足以使交易“等价”的约定。否则,貌似吃亏的一方会以对方不“诚信”而放弃交易。所以,在市场上纯粹的不等价交易是极其少见的。
因此,此种“不等价交易”事实上应是等价的,其真实的交易结果,应该是单位会计资料内、外两块内容。虽然.不等价交易有悖价值规律,但由于票据既不违法,又是领导亲自操作,会计人员难以就其真实性予以调查,只好在两难窘况下收其入账了事,形成失真的材料。尽管会计委派制下,会计人员可以提出质疑,但终究会因其业务知识上的局限性,导致此种失真行为难以根治。
抑制上述“不等价交易”的发生,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应体现下列要求:
(1)企业会计人员应自愿、自觉地熟悉本企业单位的业务知识,做到了解本单位资产收支流程及收支数量与金额之间的关系,通俗来讲,熟悉行情。只有这样,企业会计人员在审核原始凭证时,通过依法确认原始凭证记载的业务事项或金额是否与本单位近期或未来业务事项相符、金额是否准确等经济信息,有效遏制“不等价交易”;
(2)企业会计人员对从事过“不等价交易”的本单位权力人员进行规劝,加强对其(尤其是单位负责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提高他们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并可以利用健全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严厉警告“不等价交易”不得再度发生,明确其应承担的责任;
(3)在领导间接或直接干预和授意会计财务部门违规时,企业会计人员应敢于拒绝办理“不等价交易”,或者按职权指出“不等价交易”并予以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自上而下共同执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避免“不等价交易”的发生,从而推动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健康发展。
(四) 安全性控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利用计算机从事经营管理方式手段越来越普遍,我国企业实现了财会数据处理各个工作点的并发操作,统一管理和数据共享。这对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加强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控制势在必行。为了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风险,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应从以下入手:
(1)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实现网络处理后,由于系统的入口增多.操作人员和信息使用者干预系统的机会增大,敏感数据被窃取,数据被非法复制使用的可能性增大。针对这种情况,企业会计人员应对网络中会计数据加密,这是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中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最基本的防范技术。
(2)由于网络会计中用户和终端分布在各处,给识别和验证造成困难,使得会计数据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企业会计人员则应利用会计数据加密这一保护措施,以保证会计数据来自正确的发送方,并发送到正确的接受方,而且接受的会计数据在次序、内容上应与发送的一致,且无重复接受。
三、经济责任控制
财务管理中的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則,就是在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和处理企业财务关系上贯彻以责任为中心,权利为保证,利益为手段,建立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责任制。这一原则是处理好企业内部上下、部门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准则,是搞好财务管理工作的保证。而我国企业现状中,权责利不对等现象普遍存在,常常出现拥有权利的单位或部门授意、指使缺乏权利的单位或部门,进行违规违纪甚至违法操作,从中牟取超额利润,而无须承担相关的责任。因而,我们需要实行归口管理,即指在各单位或各部门承担责任的基础上进行指标分解,赋予相应的权力,并按照现行财务责任的情况给予应有的物质利益,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在处理经济事项时责任履行职责的积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法规要求财务会计人员不仅应对本单位和本单位负责人负责责,而且应对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负责,为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服务,并斌予其一定的权利:如“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对违反《 会计法》 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有权检举”、“发现帐实不符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自行处理”。并且还要求,任何单位或个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 会计法》 行为,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应给予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
四、全面预算控制
全面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达到企业既定目标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总体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预算也是对企业经济业务规划的授权批准。全面预算的目的是要使编制的预算科学、合理、透明、公正并具有可操作性,体现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合理的全面预算,在企业管理中,可以用来规划企业在某个计划期间的经济活动和成果,作为财务部门实施经济业务监控的依据和评定考核工作业绩的标准,利于工作目标、方向的确定和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会计工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派生并逐渐强化了监督职能,其中内部监督是指企业会计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监督活动,主要目的是督促生产经营能按预算与计划进行,厉行生产节约,保证最优生产方式。而现在不少企业尚未实行预算管理,有的企业虽然编制预算,但流于形式,预算与执行结果相差甚远,其中除有市场变化因素外,主要是预算编制不认真,缺乏科学依据,预算约束力不强,没有相配套的制度规定。因此,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按预算执行,导致成本扩大,费用增加,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更有甚者,有的企业将预算审批权归属为经理层,这是违法的“内部控制行为”。
要避免上述问题,企业应建立全面预算控制制度,统筹规划、细心组织,抓好预算过程的以下环节:
(1)预算体系的建立,包括预算项目、标准和程序;
(2)预算的编制和审定;
(3)预算指标的下达和相关责任人或部门的落实;
(4)预算执行的授权;
(5)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
(6)预算差异的分析与调整;
(7)预算业绩的考核。
就全面预算控制管理方面而言,企业会计人员编制预算时,在充分考虑企业的方针、目标和利润的前提下,应遵循“量入为出、先急后缓、统筹兼顾”原则,利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流程,并将预算审批权归属为董事会。财务部门及时和生产、销售、采购、供应等部门保持实时的信息沟通,对各部门完成预算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不断调整偏差,进行即时的确认与处理,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综述全文,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今天,企业应当更多地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客观实际建立和完善与本单位经营和管理相适应的全面而完备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并成为企业有效理财和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