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这一学科,是长久以来困扰广大教师的问题,而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学好数学的必备的条件。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呢?笔者作为一线教师,经过10多年的摸索,认为数学的思维方法凝结在数学知识之中,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而要做到这些,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 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由被动变 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自身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本身就是一门规律性极强、能吸引人去钻研的学科。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数学,一定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表内乘法”这一知识,是比较抽象枯燥的,接受时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在学习中把童话里的故事利用大屏幕带入课堂,学生就容易接受。如学生都熟悉“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借此引入:“如果每个小矮人3块糖,共需多少块糖?请你帮他们算一算。”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童话故事中就被带动起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使他们爱上数学。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己的 操作中获得形象的数学思维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灵活好动,在课堂上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让他们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激发他们更形象更直观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轴对称”的问题中,根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准备一些有轴对称的教具、实物图形,使“轴对称”在学生的脑中形成更直观的形象,再让他们把一些轴对称图形补全,如青松、蜻蜓、飞机、笑脸……通过做这些常见的对称图形,学习对称轴以及对称轴的性质,让学生的手脑充分动起来,才能使他们的思维品质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引导者,应该相信学生的认知潜力。对于规律性较直观、难度不大的知识,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事物内在的规律,在自主探究中主动体验,在体验中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 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空间逻 辑思维品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知识的摇篮,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契机,是获得知识欲望的阶梯。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践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如在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拿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汽车、火车等,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长方体的例子。根据这些物体的形象,提出这些物体在面、线、点上有哪些共同点,还有哪些特殊的地方,看哪位学生的思维敏捷,启发学生从简单的六面、十二条棱发言,从而使他们真正领略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与区别,在思维上有一个十分具体的印象。立体模型的构成使学生形成空间逻辑思维品质,让他们在构图、视图、审图方面打好基础。
4 学以致用,创设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的思维 更加深刻灵活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想让学生更快、更好、更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就要让他们学以致用,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如在学习“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回家通过测量自己家居面积入手,测量好房屋和卧室的长度与宽度,然后在课堂上利用面积公式学会计算家居面积。家居一般是以方形为主,测量起来比较简单,让学生感觉很容易。在简单的操作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计算能力,也可以使面积的计算方法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头脑里,使他们的双基更加坚实。同时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锻炼思维品质,使学生发现数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从而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多方位的过程,教师在其思维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要与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紧密沟通,使他们愿学、会学、善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这样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领会新课标精神和结合实际生活情况,艺术性地设计和巧用数学习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不断提升学生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郊小学)
1 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由被动变 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自身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本身就是一门规律性极强、能吸引人去钻研的学科。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数学,一定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表内乘法”这一知识,是比较抽象枯燥的,接受时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在学习中把童话里的故事利用大屏幕带入课堂,学生就容易接受。如学生都熟悉“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借此引入:“如果每个小矮人3块糖,共需多少块糖?请你帮他们算一算。”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童话故事中就被带动起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使他们爱上数学。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己的 操作中获得形象的数学思维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灵活好动,在课堂上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让他们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激发他们更形象更直观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轴对称”的问题中,根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准备一些有轴对称的教具、实物图形,使“轴对称”在学生的脑中形成更直观的形象,再让他们把一些轴对称图形补全,如青松、蜻蜓、飞机、笑脸……通过做这些常见的对称图形,学习对称轴以及对称轴的性质,让学生的手脑充分动起来,才能使他们的思维品质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引导者,应该相信学生的认知潜力。对于规律性较直观、难度不大的知识,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事物内在的规律,在自主探究中主动体验,在体验中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 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空间逻 辑思维品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知识的摇篮,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契机,是获得知识欲望的阶梯。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践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如在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拿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汽车、火车等,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长方体的例子。根据这些物体的形象,提出这些物体在面、线、点上有哪些共同点,还有哪些特殊的地方,看哪位学生的思维敏捷,启发学生从简单的六面、十二条棱发言,从而使他们真正领略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与区别,在思维上有一个十分具体的印象。立体模型的构成使学生形成空间逻辑思维品质,让他们在构图、视图、审图方面打好基础。
4 学以致用,创设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的思维 更加深刻灵活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想让学生更快、更好、更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就要让他们学以致用,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如在学习“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回家通过测量自己家居面积入手,测量好房屋和卧室的长度与宽度,然后在课堂上利用面积公式学会计算家居面积。家居一般是以方形为主,测量起来比较简单,让学生感觉很容易。在简单的操作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计算能力,也可以使面积的计算方法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头脑里,使他们的双基更加坚实。同时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锻炼思维品质,使学生发现数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从而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多方位的过程,教师在其思维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要与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紧密沟通,使他们愿学、会学、善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这样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领会新课标精神和结合实际生活情况,艺术性地设计和巧用数学习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不断提升学生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