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观摩洪老师执教的《平均数》这节课之后,我深深地被洪老師的教学理念、活动组织、细节雕琢、课堂调控、习题精选等所折服。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交流互动、上台展示,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课堂,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高效课堂——来自对教材的解读
教材虽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选择、增加、补充,有效整合教材资源,才能真正使教材成为学生乐于学习的有效素材,从而使课堂充满智慧,富有活力。但无论如何,教材内容仍是静态的,是一个范例,一个典型,而不是全部,这就需要教师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对之进行教学化处理。
在洪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数学下期的“平均数”这节课,教材通过求小组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使学生明确平均数量不是指每个学生实际收到的矿泉瓶数量,而是指“假设”四个学生收集的瓶子同样多,每人收集多少个。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而是虚拟的数,但它能够反映出一组数的一般水平,从而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再通过男生队与女生队踢毽子比赛,由于男女队人数的不同,引出思维的冲突,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而洪老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先创设:男女生“1分钟投篮PK赛”,成绩如图1(点子图)。
借助直观的点子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思考,并通过移多补少的办法,寻找能代表整支队伍的整体水平的那个数据,再引导学生比较这个数是否是女队同学投的实际个数,从而使学生明确平均数是虚拟的数。再创设并出示:全班各个小组投篮的总个数,如图2(条形图)。各个小组投篮的总个数偏多,又是条形呈现,用“移多补少”办法比较麻烦,从而就想到了用“先合再分”的方法。这样,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洪老师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她对教材深入钻研、活用教材资源, 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以更符合教学的需要,切实做到以学定教。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长足发展,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呈现出鲜活生动、朝气蓬勃、充满生命活力的新气象。
二、高效课堂——来自细节的雕琢
细节是一种日积月累的积淀,积淀的是灵动的智慧;细节是一种长期潜心的准备,准备的是博广的大气;细节是一种精心雕琢的实践,锻造着对教育的执著和忠诚。关注教学细节是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的体现。关注了教学中的细节,能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合理、精确,更富有智慧。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让我们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打造细节的同时成就人生,成就完美。
在本节课教学中,洪老师注重细节方面的雕琢,从寻找能代表男队的整体水平的数据,到用移多补少方法求出女队的平均数,再到这个平均数都不是女队每个人实际投篮的个数。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的虚拟性,以及用“移多补少” 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从例1的圆点图到例2的条形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字小(点子图)用“移多补少” 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数字大(条形图)用“移多补少” 的方法就有点麻烦,从而引出了计算“先合再分” 的方法。同时,在猜一猜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从笑笑第一次参加歌唱比赛,共有五位评委打分(93,97,95,96,94),让学生计算出平均分,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到笑笑第二次参加歌唱比赛的平均分,并说说“为什么笑笑第二次比赛的平均分低了那么多?” 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容易受到特别大或者特别小的数的影响。
洪老师在预设时,自主找到“平均数”,从而认识“平均数”。当数据较小时,学生容易想到“移多补少”的方法;当数据较大时,“移多补少”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学生容易想到“先合后分”的方法。教师以课件辅以直观演示,使学生看到“计算”背后的实质仍是“移多补少”,从而沟通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树立对“平均数”概念的正确认识。 课堂上洪老师善于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突破、生成。雕琢“细节优势”,共享教学智慧。
三、高效课堂——来自精心的组织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开展学生活动要合理、扎实、有效,目标应直接指向数学本质,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要重视让学生从数学层面上来体验、认识所学的内容;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学生活动”中,不宜将知识全盘托出,让学生被动接受,而要提供给学生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去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节课洪老师第一层次安排了四个学习活动。
“看”——看男女生“1分钟投篮PK赛”的点子图;“找”—— 寻找用哪个数据代表整支队伍的整体水平;“移”—— 通过“移多补少” ,让学生初步地感受到移得结果一样多,这一样多求是这组数的平均数;“比”—— 引导学生将这个平均数与女生投篮实际个数比较,从而认识了平均数具有虚拟性。
第二层次的学习活动是“估”和“算”。即先让学生估一估全班各组投篮的平均数大约是多少,并要求借鉴上面“移多补少” 的办法,让学生感到困难;再引导学生应用计算“先合再分”的方法,这个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是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具有区域性。学生还感到条形图移多补少不好移动,从而引出了计算方法,建立求平均数的模型。
第三层次是应用。应用所学的平均数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明确平均数具有虚拟性、范围性、离散性、易变性等特点。
四、高效课堂——来自习题的精选
习题是小学教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锤炼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精选习题,使练习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讲解,讨论、分析,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研讨之中,达到共同发展。洪老师在教学“平均数”之后,设计了一组相关的练习题。 1.判断。在為灾区捐款的活动中,三年2班平均每位同学捐款30元,那么全班每位同学都捐了30元,对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说出理由,使学生明确有的同学捐得比30元多,有的同学捐得比30元小,有的同学捐得刚好是30元。
2.计算。笑笑参加歌唱比赛,共有五位评委打分。
学生计算笑笑第一次参加歌唱比赛(93,97,95,96,94)的平均分,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学生计算笑笑第二次参加歌唱比赛的平均分(93,97,95,96,73),并说一说“为什么笑笑第二次比赛的平均分低了那么多?”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容易受到特别大或者特别小的数的影响。
3.决策。出示:1分钟跳绳选拔赛成绩表及思考题。
A. 听说我们班的对手1分钟跳绳的平均成绩是106下,该选谁去比赛呢?
B. 之前打听到的消息有误。我们班的对手很厉害,他1分钟跳绳的平均成绩是120下,该选谁去比赛呢?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体会样本平均数的价值,初步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能根据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对平均数进行分析并做出决策。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在判断、推算、估测、决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推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这样的练习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应用性。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思考,去判断,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可持续地发展。
五、高效课堂——来自信息化的应用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节课洪老师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明确平均数的虚拟性。还应该应用多媒体演示来验证用计算求出来的平均数是正确的,从而找到解题方法,建立“求平均数的模型”即“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总之,在洪老师的这节课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数学课堂越发变得精彩纷呈。我们坚信,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得课堂会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活跃、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杨强)
一、高效课堂——来自对教材的解读
教材虽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选择、增加、补充,有效整合教材资源,才能真正使教材成为学生乐于学习的有效素材,从而使课堂充满智慧,富有活力。但无论如何,教材内容仍是静态的,是一个范例,一个典型,而不是全部,这就需要教师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对之进行教学化处理。
在洪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数学下期的“平均数”这节课,教材通过求小组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使学生明确平均数量不是指每个学生实际收到的矿泉瓶数量,而是指“假设”四个学生收集的瓶子同样多,每人收集多少个。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而是虚拟的数,但它能够反映出一组数的一般水平,从而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再通过男生队与女生队踢毽子比赛,由于男女队人数的不同,引出思维的冲突,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而洪老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先创设:男女生“1分钟投篮PK赛”,成绩如图1(点子图)。
借助直观的点子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思考,并通过移多补少的办法,寻找能代表整支队伍的整体水平的那个数据,再引导学生比较这个数是否是女队同学投的实际个数,从而使学生明确平均数是虚拟的数。再创设并出示:全班各个小组投篮的总个数,如图2(条形图)。各个小组投篮的总个数偏多,又是条形呈现,用“移多补少”办法比较麻烦,从而就想到了用“先合再分”的方法。这样,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洪老师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她对教材深入钻研、活用教材资源, 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以更符合教学的需要,切实做到以学定教。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长足发展,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呈现出鲜活生动、朝气蓬勃、充满生命活力的新气象。
二、高效课堂——来自细节的雕琢
细节是一种日积月累的积淀,积淀的是灵动的智慧;细节是一种长期潜心的准备,准备的是博广的大气;细节是一种精心雕琢的实践,锻造着对教育的执著和忠诚。关注教学细节是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的体现。关注了教学中的细节,能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合理、精确,更富有智慧。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让我们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打造细节的同时成就人生,成就完美。
在本节课教学中,洪老师注重细节方面的雕琢,从寻找能代表男队的整体水平的数据,到用移多补少方法求出女队的平均数,再到这个平均数都不是女队每个人实际投篮的个数。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的虚拟性,以及用“移多补少” 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从例1的圆点图到例2的条形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字小(点子图)用“移多补少” 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数字大(条形图)用“移多补少” 的方法就有点麻烦,从而引出了计算“先合再分” 的方法。同时,在猜一猜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从笑笑第一次参加歌唱比赛,共有五位评委打分(93,97,95,96,94),让学生计算出平均分,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到笑笑第二次参加歌唱比赛的平均分,并说说“为什么笑笑第二次比赛的平均分低了那么多?” 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容易受到特别大或者特别小的数的影响。
洪老师在预设时,自主找到“平均数”,从而认识“平均数”。当数据较小时,学生容易想到“移多补少”的方法;当数据较大时,“移多补少”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学生容易想到“先合后分”的方法。教师以课件辅以直观演示,使学生看到“计算”背后的实质仍是“移多补少”,从而沟通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树立对“平均数”概念的正确认识。 课堂上洪老师善于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突破、生成。雕琢“细节优势”,共享教学智慧。
三、高效课堂——来自精心的组织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开展学生活动要合理、扎实、有效,目标应直接指向数学本质,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要重视让学生从数学层面上来体验、认识所学的内容;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学生活动”中,不宜将知识全盘托出,让学生被动接受,而要提供给学生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去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节课洪老师第一层次安排了四个学习活动。
“看”——看男女生“1分钟投篮PK赛”的点子图;“找”—— 寻找用哪个数据代表整支队伍的整体水平;“移”—— 通过“移多补少” ,让学生初步地感受到移得结果一样多,这一样多求是这组数的平均数;“比”—— 引导学生将这个平均数与女生投篮实际个数比较,从而认识了平均数具有虚拟性。
第二层次的学习活动是“估”和“算”。即先让学生估一估全班各组投篮的平均数大约是多少,并要求借鉴上面“移多补少” 的办法,让学生感到困难;再引导学生应用计算“先合再分”的方法,这个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是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具有区域性。学生还感到条形图移多补少不好移动,从而引出了计算方法,建立求平均数的模型。
第三层次是应用。应用所学的平均数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明确平均数具有虚拟性、范围性、离散性、易变性等特点。
四、高效课堂——来自习题的精选
习题是小学教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锤炼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精选习题,使练习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讲解,讨论、分析,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研讨之中,达到共同发展。洪老师在教学“平均数”之后,设计了一组相关的练习题。 1.判断。在為灾区捐款的活动中,三年2班平均每位同学捐款30元,那么全班每位同学都捐了30元,对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说出理由,使学生明确有的同学捐得比30元多,有的同学捐得比30元小,有的同学捐得刚好是30元。
2.计算。笑笑参加歌唱比赛,共有五位评委打分。
学生计算笑笑第一次参加歌唱比赛(93,97,95,96,94)的平均分,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学生计算笑笑第二次参加歌唱比赛的平均分(93,97,95,96,73),并说一说“为什么笑笑第二次比赛的平均分低了那么多?”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容易受到特别大或者特别小的数的影响。
3.决策。出示:1分钟跳绳选拔赛成绩表及思考题。
A. 听说我们班的对手1分钟跳绳的平均成绩是106下,该选谁去比赛呢?
B. 之前打听到的消息有误。我们班的对手很厉害,他1分钟跳绳的平均成绩是120下,该选谁去比赛呢?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体会样本平均数的价值,初步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能根据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对平均数进行分析并做出决策。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在判断、推算、估测、决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推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这样的练习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应用性。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思考,去判断,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可持续地发展。
五、高效课堂——来自信息化的应用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节课洪老师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明确平均数的虚拟性。还应该应用多媒体演示来验证用计算求出来的平均数是正确的,从而找到解题方法,建立“求平均数的模型”即“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总之,在洪老师的这节课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数学课堂越发变得精彩纷呈。我们坚信,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得课堂会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活跃、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