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问世,加快了现代文明的发展步伐,人类迎来了一个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基础的、崭新的信息时代。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初始化工作包括设置系统参数、建立各种账簿文件、设置科目、定义各种辅助核算、定义报表以及录入各种余额数据。现代的会计从理论到实务的各个方面都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会计电算化开始迅猛发展。在高校会计学科的教育体系中,其教学内容并不能满足当前对会计电算化高级人才的需求,这是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文章将通过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实际情况研究,具体分析下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几大问题。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教学 实验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70-01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案的实施
(1)会计电算化专门化方向的学生主要来自于会计学专业和计算机应用及其相关专业,根据不同的专业来源组成不同的班级。大三开始对学生进行重新组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专门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
(2)财经类高校开设的计算机技术和会计学等课程,都是作为公共基础课,一般是在一、二年级就已修完。而会计电算化方向的课程是从三年级开始学习的,不同专业的课程安排也是有自己的要求。对于两类不同的专业来说,除了要安排实验课以外,还要在四年级的下学期安排一次综合性实习,通过将手工会计业务处理与计算机环境下的会计业务处理相结合,来比较一下两种形式下的处理结果,让学生体会到会计电算化新的发展方向。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及注意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的设置
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问题,我们除了继续在会计学专业中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还要在计算机应用及其相关专业中设置会计电算化的系列课程。这一途径可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课程体系的设置时,应该结合着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来分清侧重点,选用不同的途径对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作出安排,以实现教学目标。作为培养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的主要课程,是专门结合着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弥补各自的薄弱环节并突出各自的优势而设置的。除此以外,还可以定期开设专题性讲座,重点介绍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现状、发展动态以及新的规范要求,对课程体系及时的补充。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强、法规性强、更新较快的学课,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具有实用性、动态性、规范性及前瞻性等特点。
(二)课程体系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在建账时要将收集到的会计科目加入软件系统,建立起一个账务系统的会计科目体系。会计科目大都是总账科目,但是各单位的会计核算的区别较大,还应根据本单位会计核算的情况来进行。
1、科目的设置注意简洁
在满足管理要求和适合计算机处理的前提下,还要力求代码简单明了,这样既能提高录入凭证的速度,又能方便记忆,提高日常工作效率。
2、科目的设置要规范
在设定总账科目编码时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财务部已经制定了各行业会计制度中的总账科目及少量二级科目的名称和科目编码。在设立明细科目编码时,除了要按照会计制度有关规定进行外,还要按上级主管部门和本单位的管理要求设定,以保证科目代码的统一性。
3、科目设置应考虑业务的发展和会计核算的进步
在科目设置过程中,应注意科目的扩展性,使会计科目体系一经设定,就不再改变代码结构。在设计代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要求,来确定出某一级明细科目的代码长度。此外,修改结构是通过重新建账来实现的,而重新建账又将丢失已输入的所有初始化数据和已输入的凭证资料。明细科目的数量不同单位差异很大,两位码长难以满足要求,有必要使用等长的科目编码。
三、在实验教学中寻求理论的归纳、内化与拓展
要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兴趣,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辅助电化教学,增加上机实验操作时数,这也是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所验证的。积极的引导学生在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归纳、内化与拓展,必将促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到理论只是作为一种方法或思维工具,并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运用于实际工作的结论。
四、报表初始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单位中除了有通用会计报表外,还需要其他报表,这些报表需要重新设定。在定义报表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函数,一般的财务人员不容易掌握。此外,定义完报表以后还应该注意报表的校验公式的定义,避免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
现金流量表也是企业中经常用到的,其制作方法要比一般的报表困难些,不同的的软件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别也比较大。主要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事后调整,即制作凭证的时候不进行归类,直到会计期末由专门的制表人统一进行调整制作;另一种是制作凭证的同时将涉及现金流的分录归纳到不同的现金流项目中去。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第一种对制作人员的要求较低,但是制表人员的工作量较大;第二种是直截了当,效率高,但是对凭证的制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因此,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都应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五、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内容较复杂,涉及方面较广泛的工作。在高校会计电算化专门化方向的教学中,我们要认清会计电算化的本质,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实施应以基础理论为依托,及时了解最新理论和技术动态,并以实用技术的应用和开发为重点。只有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工作中注意到这些问题,才能使学生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过程和方法,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所具有的能力,积极投身于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和研究中去,加快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刘艳《论加入WTO对我国会计信息产业的影响及对策》,《中国会计电算化》2001年07期。
【2】胡兰春、赵涛《浅谈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财会月刊》2000年102期。
【3】王淑萍、高旭、江明等《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研究》,《经营管理者》2006年12期。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教学 实验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70-01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案的实施
(1)会计电算化专门化方向的学生主要来自于会计学专业和计算机应用及其相关专业,根据不同的专业来源组成不同的班级。大三开始对学生进行重新组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专门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
(2)财经类高校开设的计算机技术和会计学等课程,都是作为公共基础课,一般是在一、二年级就已修完。而会计电算化方向的课程是从三年级开始学习的,不同专业的课程安排也是有自己的要求。对于两类不同的专业来说,除了要安排实验课以外,还要在四年级的下学期安排一次综合性实习,通过将手工会计业务处理与计算机环境下的会计业务处理相结合,来比较一下两种形式下的处理结果,让学生体会到会计电算化新的发展方向。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及注意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的设置
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问题,我们除了继续在会计学专业中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还要在计算机应用及其相关专业中设置会计电算化的系列课程。这一途径可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课程体系的设置时,应该结合着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来分清侧重点,选用不同的途径对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作出安排,以实现教学目标。作为培养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的主要课程,是专门结合着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弥补各自的薄弱环节并突出各自的优势而设置的。除此以外,还可以定期开设专题性讲座,重点介绍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现状、发展动态以及新的规范要求,对课程体系及时的补充。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强、法规性强、更新较快的学课,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具有实用性、动态性、规范性及前瞻性等特点。
(二)课程体系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在建账时要将收集到的会计科目加入软件系统,建立起一个账务系统的会计科目体系。会计科目大都是总账科目,但是各单位的会计核算的区别较大,还应根据本单位会计核算的情况来进行。
1、科目的设置注意简洁
在满足管理要求和适合计算机处理的前提下,还要力求代码简单明了,这样既能提高录入凭证的速度,又能方便记忆,提高日常工作效率。
2、科目的设置要规范
在设定总账科目编码时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财务部已经制定了各行业会计制度中的总账科目及少量二级科目的名称和科目编码。在设立明细科目编码时,除了要按照会计制度有关规定进行外,还要按上级主管部门和本单位的管理要求设定,以保证科目代码的统一性。
3、科目设置应考虑业务的发展和会计核算的进步
在科目设置过程中,应注意科目的扩展性,使会计科目体系一经设定,就不再改变代码结构。在设计代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要求,来确定出某一级明细科目的代码长度。此外,修改结构是通过重新建账来实现的,而重新建账又将丢失已输入的所有初始化数据和已输入的凭证资料。明细科目的数量不同单位差异很大,两位码长难以满足要求,有必要使用等长的科目编码。
三、在实验教学中寻求理论的归纳、内化与拓展
要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兴趣,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辅助电化教学,增加上机实验操作时数,这也是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所验证的。积极的引导学生在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归纳、内化与拓展,必将促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到理论只是作为一种方法或思维工具,并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运用于实际工作的结论。
四、报表初始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单位中除了有通用会计报表外,还需要其他报表,这些报表需要重新设定。在定义报表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函数,一般的财务人员不容易掌握。此外,定义完报表以后还应该注意报表的校验公式的定义,避免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
现金流量表也是企业中经常用到的,其制作方法要比一般的报表困难些,不同的的软件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别也比较大。主要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事后调整,即制作凭证的时候不进行归类,直到会计期末由专门的制表人统一进行调整制作;另一种是制作凭证的同时将涉及现金流的分录归纳到不同的现金流项目中去。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第一种对制作人员的要求较低,但是制表人员的工作量较大;第二种是直截了当,效率高,但是对凭证的制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因此,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都应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五、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内容较复杂,涉及方面较广泛的工作。在高校会计电算化专门化方向的教学中,我们要认清会计电算化的本质,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实施应以基础理论为依托,及时了解最新理论和技术动态,并以实用技术的应用和开发为重点。只有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工作中注意到这些问题,才能使学生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过程和方法,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所具有的能力,积极投身于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和研究中去,加快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刘艳《论加入WTO对我国会计信息产业的影响及对策》,《中国会计电算化》2001年07期。
【2】胡兰春、赵涛《浅谈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财会月刊》2000年102期。
【3】王淑萍、高旭、江明等《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研究》,《经营管理者》200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