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意识形态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必须做好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期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不断的创新发展来化解。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出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促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转向,同时在传统文化的新利用与网络文化的借鉴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新范式。
关键词:意识形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5.0024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它以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唤醒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方式,从精神层面关照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日渐成熟与完善,但现阶段,在社会期待的满足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契合程度等多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可进步空间。特别是在各国思想潮流相互激荡的现实状况下,应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倾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显乏力。因此,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本学科良性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实践的现实回应。我们从梳理意识形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逻辑出发,试图通过意识形态的视角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新思维。
一、意识形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向度
“意识形态是用一定的话语系统表达和宣扬,用来指引一定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和维护一定阶级利益和统治,自觉反映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1]。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源起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通过观念的教化而进行着的有关意识形态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把国家层面的精神倾向和价值观念内化为社会公众的心理。“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合法性依据,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属性。”[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摆脱意识形态而有所建树。基于此,我们必须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置于意识形态的背景之下加以考量。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治学教授弗朗西斯·福山就抛出了耸人听闻的历史终结论。他认为“自由与民主的理念已无可匹敌,历史的演进过程已走向完成。目前的世界形势不只是冷战的结束,也是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点。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已是人类政治的最佳选择,它即将成为全人类的制度。”[3]事实上意识形态的发展恰与其观点相反。各种意识形态不仅没有完结而且以更加复杂和激烈的形式进行着斗争和较量,甚至成为今天公众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任何轻视或否定意识形态的思想都缺乏客观性。
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新变化。首先,在外部环境上,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大背景,各国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以科技竞争为代表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国家早于中国上百年进入现代化,在科学研究、经济管理及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在公众生活中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西方国家社会生活整体水平相对较高,精神产品较为丰富。如果不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对造成此种情况的历史因素作科学的分析,那些价值观尚处在建构中的大学生很可能只从直观的感受中进行横向的比较,从而易造成其思想的波动和迷思。此外,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思潮伴随着对外开放涌入我国,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僵化的解读和讲授时,就会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的下降,从而使国家意识在大学生中的养成陷入被动。其次,在我国的内部环境上,无论是一定程度上阶层固化的存在而导致的大学生上升通道的堵塞,还是腐败现象尚未得到根本遏制而引发的社会不满情绪,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从而破坏主流意识形态凝聚人心的力量。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当代意识形态的实然样态中革故鼎新,实现自身的组织体系由低到高的转化发展。
二、意识形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维度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然而主流意识形态要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除了国家政权的保障之外,还要建立起长久的吸引力法则。所以,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构建起社会公众共同生活的思想基础。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所在,也是衡量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成为一种能为意识形态提供理论支撑,帮助大学生形成内心认同的教育实践。厘清二者之间互动共生的关系维度,找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所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
首先,意识形态建设兼具极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需要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更充分的学理支撑。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就是通过研究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形势新变化,结合大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实现国家意志在大学生精神和行为中的内化。经过30多年的发展,高校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从而使意识形态更好地掌握大学生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社會越发展,大学生思想的自由度越高,知识选择的空间越大,越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术建设提高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以学术理论来承载意识形态功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常性的忽视意识形态背后的学术逻辑,仅仅强调其政治功能和价值功能。在实践中体现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研究的欠缺,以及对学科前沿动态关注的不足。没有足够的学术理论基础,意识形态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容易流于空洞的说教,难以说服大学生,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加强学科的学术性和科学性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
其次,意识形态需要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断提升在大学生中的认同度。意识形态只有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从理论层面转化为大学生个体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才真正掌握了大学生,完成了自身的职责使命。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运用一定的教育教学策略来传递主流价值观,实现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内化。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的整体思维上,仍未摆脱本质主义观念的束缚,其影响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过多地倚重既定的教材,对于时代发展中意识形态的新样态缺乏关照,这就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时代变迁上呈现式微之态。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以政治性为标准,从而遮蔽了大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和大学生的生活相分离。在课堂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持续影响作用较为有限。在教学方式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通过理论灌输来完成意识形态的教学任务。教学方式的单一势必影响教学效果的呈现,特别是在多媒体时代,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追求新鲜感和个性化的表达,更偏好于形式新颖、富有变化的教学方式。所以,提升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认同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生活化的转向。 最后,意识形态越具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越能掌握话语权。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的背景下,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展示中国精神的独特魅力,引领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有利于打破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的垄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代表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所以,重新发掘传统文化的智慧积淀,找寻其中蕴含的具有现代性的精神资源,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向心力,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现实的境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进行意识形态的单向度灌输,过于注重宣传而忽视意識形态本身的真理性。由于文化底蕴不足,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缺少一种内在的感染力。此外,网络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虚拟世界的新的文化表达,这种文化生态适应了大学生求新求变的思想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因而,这也成为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所不能回避的现象。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文化的敏感度亟待提高,在借助网络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更新意识形态的表达上仍大有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时代发展中站稳脚步,必须整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资源来充实自身的理论建设。只有植根在深厚的文化土壤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现路径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现实的发展境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觉解,以建构意识形态认同的科学根基。同时,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场域,肩负着把意识形态融入大学生精神成长过程的重要使命。所以,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学科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促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转向,同时在传统文化的新利用与网络文化的借鉴中寻求教育创新的丰富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一)在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结合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旨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出应有的意识形态性,使国家的政治、法律思想等意识形态的内容被大学生广泛地认可和接受,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性育人目标的要求。但是,片面的强调意识形态性既无法应对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也会因为缺乏理性思想的引导而遭到大学生的排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需要学术性的回归。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基本问题的研究,是从学术意义上筑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基的首要之义。学科基本问题指的是学科体系中基础的、微观的理论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基本矛盾和基本范畴等。高校要通过优化学术平台的建设来充分发挥科研优势,集中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对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确保科学、准确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来源中获取破解发展难题的新思维。此外,对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的关注也不可或缺。前沿问题是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性的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指引着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强化问题意识,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更要积极拓展学科视野,加强与其它交叉学科的交流互动。通过学习借鉴,优化本学科的理论研究,加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所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旨趣,学科的意识形态性和学术性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偏废,必须实现二者的结合。
(二)在革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转向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偏重宏大叙事,在教育方式上倚靠理论灌输,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关乎人的教育,是为了“形塑性格,造就伦理,培养或者说教化能够感受到真、善与美的人,能够领悟到人之尊严,能在有限性上建树的伟大的人”[5]。把意识形态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应当成为其终极追求。在这个意义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革新,促进教育形态生活化的转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关照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新变化,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融入具有现实性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疑问和困惑,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坚定信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建设中不仅仅要扮演思想传递者的角色,更要引领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式上,要尽可能多样化,以适应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习惯。例如,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时,采取专题研讨的方式。教师只进行背景材料的介绍,负责引出相关话题,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自主探索。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组织讨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动态以及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探讨。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评述,给予适当指导与引导。在专题研讨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参与了教与学的整个过程,由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地吸纳知识,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的放矢,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所以,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将大学生的生活现实纳入到教育的全景之中是帮助大学生把主流意识观念融入进自己已有的思想体系,并在实践中规范个人行为的有效途径。
(三)在传统文化的新利用与网络文化的借鉴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文化的教育功能不容小觑。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思想中的凝结,它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要增强文化底蕴,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整合利用文化,丰富教育资源,让大学生在感悟文化中达成对意识形态的强烈认同。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理论和实践智慧的凝结,能够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内驱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纳入到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自觉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的角度解读教材内容,增加理论教学的文化意蕴,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生成自己的意义。在课堂之外,推动大学生阅读经典,联系意识形态领域的热点问题撰写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论文,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化知识为素养。其次,在信息社会,网络成为意识形态相互较量的新阵地。不仅如此,网络虚拟世界还与现实世界相互勾连,把网络文化的影响延伸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伴随时代发展而来的一系列新变化内在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也随之发生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重视网络文化,通过吸收网络文化中积极向上、能够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部分,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借鉴网络文化中新颖的话语表达方式,丰富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使其更生活化,更易被大学生理解和记忆。在传统文化的新利用与网络文化的借鉴中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才能促使其在坚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实现创新发展。 [參考文献]
[1]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2.
[2]罗仲尤,刘克利.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属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0):98.
[3]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5]杨东平.大学之道[M].北京:文汇出版社,2003:12.
(责任编辑 文 格)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re inherently consistent.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be carried out in the ideology construction, an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of the ideology construction also look forward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resol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y,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ideology and scientific, to promote the content and the way of education more of life, in the same time, re-u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earn from the network culture to enric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Through these to provide a new paradigm for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ideology; university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关键词:意识形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5.0024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它以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唤醒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方式,从精神层面关照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日渐成熟与完善,但现阶段,在社会期待的满足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契合程度等多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可进步空间。特别是在各国思想潮流相互激荡的现实状况下,应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倾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显乏力。因此,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本学科良性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实践的现实回应。我们从梳理意识形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逻辑出发,试图通过意识形态的视角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新思维。
一、意识形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向度
“意识形态是用一定的话语系统表达和宣扬,用来指引一定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和维护一定阶级利益和统治,自觉反映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1]。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源起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通过观念的教化而进行着的有关意识形态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把国家层面的精神倾向和价值观念内化为社会公众的心理。“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合法性依据,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属性。”[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摆脱意识形态而有所建树。基于此,我们必须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置于意识形态的背景之下加以考量。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治学教授弗朗西斯·福山就抛出了耸人听闻的历史终结论。他认为“自由与民主的理念已无可匹敌,历史的演进过程已走向完成。目前的世界形势不只是冷战的结束,也是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点。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已是人类政治的最佳选择,它即将成为全人类的制度。”[3]事实上意识形态的发展恰与其观点相反。各种意识形态不仅没有完结而且以更加复杂和激烈的形式进行着斗争和较量,甚至成为今天公众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任何轻视或否定意识形态的思想都缺乏客观性。
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新变化。首先,在外部环境上,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大背景,各国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以科技竞争为代表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国家早于中国上百年进入现代化,在科学研究、经济管理及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在公众生活中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西方国家社会生活整体水平相对较高,精神产品较为丰富。如果不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对造成此种情况的历史因素作科学的分析,那些价值观尚处在建构中的大学生很可能只从直观的感受中进行横向的比较,从而易造成其思想的波动和迷思。此外,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思潮伴随着对外开放涌入我国,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僵化的解读和讲授时,就会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的下降,从而使国家意识在大学生中的养成陷入被动。其次,在我国的内部环境上,无论是一定程度上阶层固化的存在而导致的大学生上升通道的堵塞,还是腐败现象尚未得到根本遏制而引发的社会不满情绪,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从而破坏主流意识形态凝聚人心的力量。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当代意识形态的实然样态中革故鼎新,实现自身的组织体系由低到高的转化发展。
二、意识形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维度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然而主流意识形态要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除了国家政权的保障之外,还要建立起长久的吸引力法则。所以,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构建起社会公众共同生活的思想基础。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所在,也是衡量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成为一种能为意识形态提供理论支撑,帮助大学生形成内心认同的教育实践。厘清二者之间互动共生的关系维度,找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所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
首先,意识形态建设兼具极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需要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更充分的学理支撑。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就是通过研究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形势新变化,结合大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实现国家意志在大学生精神和行为中的内化。经过30多年的发展,高校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从而使意识形态更好地掌握大学生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社會越发展,大学生思想的自由度越高,知识选择的空间越大,越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术建设提高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以学术理论来承载意识形态功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常性的忽视意识形态背后的学术逻辑,仅仅强调其政治功能和价值功能。在实践中体现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研究的欠缺,以及对学科前沿动态关注的不足。没有足够的学术理论基础,意识形态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容易流于空洞的说教,难以说服大学生,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加强学科的学术性和科学性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
其次,意识形态需要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断提升在大学生中的认同度。意识形态只有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从理论层面转化为大学生个体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才真正掌握了大学生,完成了自身的职责使命。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运用一定的教育教学策略来传递主流价值观,实现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内化。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的整体思维上,仍未摆脱本质主义观念的束缚,其影响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过多地倚重既定的教材,对于时代发展中意识形态的新样态缺乏关照,这就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时代变迁上呈现式微之态。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以政治性为标准,从而遮蔽了大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和大学生的生活相分离。在课堂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持续影响作用较为有限。在教学方式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通过理论灌输来完成意识形态的教学任务。教学方式的单一势必影响教学效果的呈现,特别是在多媒体时代,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追求新鲜感和个性化的表达,更偏好于形式新颖、富有变化的教学方式。所以,提升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认同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生活化的转向。 最后,意识形态越具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越能掌握话语权。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的背景下,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展示中国精神的独特魅力,引领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有利于打破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的垄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代表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所以,重新发掘传统文化的智慧积淀,找寻其中蕴含的具有现代性的精神资源,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向心力,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现实的境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进行意识形态的单向度灌输,过于注重宣传而忽视意識形态本身的真理性。由于文化底蕴不足,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缺少一种内在的感染力。此外,网络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虚拟世界的新的文化表达,这种文化生态适应了大学生求新求变的思想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因而,这也成为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所不能回避的现象。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文化的敏感度亟待提高,在借助网络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更新意识形态的表达上仍大有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时代发展中站稳脚步,必须整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资源来充实自身的理论建设。只有植根在深厚的文化土壤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现路径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现实的发展境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觉解,以建构意识形态认同的科学根基。同时,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场域,肩负着把意识形态融入大学生精神成长过程的重要使命。所以,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学科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促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转向,同时在传统文化的新利用与网络文化的借鉴中寻求教育创新的丰富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一)在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结合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旨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出应有的意识形态性,使国家的政治、法律思想等意识形态的内容被大学生广泛地认可和接受,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性育人目标的要求。但是,片面的强调意识形态性既无法应对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也会因为缺乏理性思想的引导而遭到大学生的排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需要学术性的回归。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基本问题的研究,是从学术意义上筑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基的首要之义。学科基本问题指的是学科体系中基础的、微观的理论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基本矛盾和基本范畴等。高校要通过优化学术平台的建设来充分发挥科研优势,集中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对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确保科学、准确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来源中获取破解发展难题的新思维。此外,对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的关注也不可或缺。前沿问题是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性的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指引着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强化问题意识,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更要积极拓展学科视野,加强与其它交叉学科的交流互动。通过学习借鉴,优化本学科的理论研究,加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所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旨趣,学科的意识形态性和学术性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偏废,必须实现二者的结合。
(二)在革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转向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偏重宏大叙事,在教育方式上倚靠理论灌输,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关乎人的教育,是为了“形塑性格,造就伦理,培养或者说教化能够感受到真、善与美的人,能够领悟到人之尊严,能在有限性上建树的伟大的人”[5]。把意识形态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应当成为其终极追求。在这个意义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革新,促进教育形态生活化的转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关照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新变化,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融入具有现实性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疑问和困惑,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坚定信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建设中不仅仅要扮演思想传递者的角色,更要引领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式上,要尽可能多样化,以适应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习惯。例如,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时,采取专题研讨的方式。教师只进行背景材料的介绍,负责引出相关话题,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自主探索。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组织讨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动态以及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探讨。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评述,给予适当指导与引导。在专题研讨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参与了教与学的整个过程,由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地吸纳知识,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的放矢,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所以,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将大学生的生活现实纳入到教育的全景之中是帮助大学生把主流意识观念融入进自己已有的思想体系,并在实践中规范个人行为的有效途径。
(三)在传统文化的新利用与网络文化的借鉴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文化的教育功能不容小觑。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思想中的凝结,它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要增强文化底蕴,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整合利用文化,丰富教育资源,让大学生在感悟文化中达成对意识形态的强烈认同。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理论和实践智慧的凝结,能够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内驱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纳入到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自觉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的角度解读教材内容,增加理论教学的文化意蕴,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生成自己的意义。在课堂之外,推动大学生阅读经典,联系意识形态领域的热点问题撰写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论文,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化知识为素养。其次,在信息社会,网络成为意识形态相互较量的新阵地。不仅如此,网络虚拟世界还与现实世界相互勾连,把网络文化的影响延伸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伴随时代发展而来的一系列新变化内在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也随之发生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重视网络文化,通过吸收网络文化中积极向上、能够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部分,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借鉴网络文化中新颖的话语表达方式,丰富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使其更生活化,更易被大学生理解和记忆。在传统文化的新利用与网络文化的借鉴中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才能促使其在坚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实现创新发展。 [參考文献]
[1]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2.
[2]罗仲尤,刘克利.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属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0):98.
[3]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5]杨东平.大学之道[M].北京:文汇出版社,2003:12.
(责任编辑 文 格)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re inherently consistent.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be carried out in the ideology construction, an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of the ideology construction also look forward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resol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y,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ideology and scientific, to promote the content and the way of education more of life, in the same time, re-u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earn from the network culture to enric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Through these to provide a new paradigm for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ideology; university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