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留学生中的“留学垃圾”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010l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大量事实揭示,中国大陆出国留学的一些小留学生的劣迹,“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据此,作者奉劝做父母的要慎重,千万不要让子女重复这种或那种不幸的留学故事。
  
  1949年后,我国有三次留学潮:50年代留苏,清一色的公派;80年代起,公派自费兼有,主要目的地美日欧和澳洲;90年代后期起,中学生留学热在中国兴起。与前两次不同,这次一是清一色自费,二是“留”向全世界,三是年龄小。前两次年龄多在25到40岁之间,这次多是少男少女。最年轻的一位竟是“留学”新西兰幼儿园的五岁幼童。
  清代曾向美国派过小留学生。1981年杨振宁在中国招聘的研究生中也有16岁的少年。他们都是时代的佼佼者。但在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这些挎洋书包的孩子们有的劣迹天涯,使海外华人感到忧心忡忡。越来越多披露小留学生种种问题的报道出现在华文媒体上。
  
  斗富比阔
  新西兰的华人报刊披露,留古怪的发式,穿世界上最时髦最豪华的服装,吃山珍海味,开着宾士、宝马、劳斯莱斯或保时捷,这些小留学生在奥克兰刮起一阵“中国风”,当地媒体惊呼:“了不得啦,中国人!”一位朱姓学生,一人买了三部豪华车。只因他的同学买了辆宝马,他对房东说,“我瞧不起他,在数量上要压倒他。”
  新加坡报纸惊叹:中国大陆小留学生嫌新加坡的菜不好吃,让家人做好菜真空包装快件专递至新加坡。一位新加坡记者在咖啡馆约见几位中国小留学生。这些叼着烟卷目无旁人吆三喝四的孩子们在其他客人鄙视的眼光中就坐后,一位张姓男学生在回答记者问题“对新加坡印象如何”时,满脸鄙视地说:“新加坡,穷!”记者惊呆了。一位女孩子说:“我在这里花一千多块新币做头发还没有东京做得好。早知道飞到日本去做了。”一个男学生一年喝酒的钱就是一二万新币。他们每人每年在新加坡的生活开销约十万新币。这是当地一个养家糊口的打工仔差不多五年的收入。
  
  未婚怀孕
  一个福建女孩来到新西兰一家语言学校就读。一年后母亲发现女儿已有身孕。这个女孩告诉记者,她班上十四名中国女中学生中九名与男友同居。她说:“人生地不熟,心里不好受,又学不好,只剩下恋爱还有点感觉。”一位福州女孩赴澳洲留学四年,没有拿到任何文凭,反而抱着自己的黑婴儿回家。新西兰政府的一份报告说,新西兰每周平均有25名来自亚洲的留学生堕胎。
  一位在新西兰给女儿陪读的中国母亲说,当地中国留学生一半以上与人同居。她说,她哥哥的儿子也在新西兰读书,19岁就当了爸爸。她怕女儿吃亏,所以花大价钱来陪她读书。
  
  嫖娼卖淫
  这位母亲还告诉记者,一些小留学生包养暗娼。一位男生用炫耀的口气对记者说,他一年在“棕南海”(奥克兰一家妓院)玩了两百多次。一名儿子在新加坡留学的母亲说,有的小留学生为了斗富,到香港红灯区“潇洒”一番,然后带着与妓女淫乱的照片回来比试谁的妓女最靓最嫩。也有记者报道,在东京新宿歌舞伎町被拘留的风尘女子和皮条客中,不少是中国小留学生。
  还有一些女学生看靠读书无法实现绿卡梦,就想走捷径与洋人恋爱同居。误以为有了性关系就能结婚定居,所以争先“奉献”,因此上当受骗的不少。有的有姿色女生则刊登广告“寻找有经济实力的密友”变相卖身,甚至明目张胆地登广告“提供应召服务”。
  福建一位高中一年级男生到欧洲留学,两年后就不要家中寄钱了。得意的父亲逢人就夸儿子能自立。后来才知道自己的儿子被当地一位五十七岁的富婆所包养。
  
  赌博犯罪
  华人赌徒使新西兰的赌场绝处逢生。涉足赌场的华人中不乏小留学生。一个东北来的女学生,一次赌博就输掉五万新元。有的因年龄不合法定参赌年龄,就用假证件混入赌场。有些甚至终日盘桓赌场。一些人输了钱就编借口向家里要。有的因赌博干偷抢、绑架、卖淫、吸毒贩毒的勾当。
  菲律宾的一位中国学生在行窃现场被抓获。品学兼优的他,堕落起源于迷恋上一位风尘女郎。为了这个女郎,他走上了犯罪的路。
  小留学生的结帮凶杀绑票事件海外华文报刊时有报道。2001年5月多伦多五湖学院董事长被绑架。家属被勒索50万美元,结果被撕票。两名绑匪分别来自河南和黑龙江。奥克兰市的一位崔姓中国学生手持利刃刺杀三位同伴后逃匿,造成两死一伤的惨剧。在奥克兰今年亚洲学生绑架事件平均每周发生一起。澳洲悉尼的两名中国少女遭朋友绑架,绑票者向她们在中国的父母勒索十万澳元。所幸三日后她们被澳洲警方营救。
  小留学生的挥霍无度,使他们自然成了被当地黑帮恐吓的物件。受害的学生怕校方处分怕被勒令退学而不敢报案。有的在威胁利诱下上了贼船。澳洲悉尼警方破获不少中国小留学生被黑帮招募进行有组织犯罪活动的案件。
  
  “留学垃圾”
  2003年1月3日的《顺畅网》载有《中国留学生中的“留学垃圾”》一文。该文作者在德国和日本进行了五个月的调查,又访问了20多个国家的驻华签证官员和教育官员后说,只能用八个字描述他的采访结果:“触目惊心,惨不忍睹”。他把这些有劣迹的小留学生称为“留学垃圾”,“这并不是个别留学生的个别行为或个别现象,而是存在于整个中国留学生这个大群体中”。这个“垃圾现象”十多年前存在于台湾的小留学生群体中,现在轮到了大陆学生。当前的“垃圾现象”因人数多影响要更甚。当前的小留学生潮还在“蓬勃发展”,估计到2005年可达十万人。
  小留学生并非个个是“垃圾”,其中也不乏成功者。留学澳洲的河南学生张征在维多利亚州中学会考中得第一,受到澳洲总理的接见。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广东女孩Jojo 32门课中,27门“优秀(HD)”,5门“优良(D)”,因而获得校长荣誉奖章,对广大澳洲人来说,他们不知道也记不住这些优秀者。他们“刻骨铭心”的是,开豪华车招摇闹事的中国学生打搅了社区的安宁。对当地学校师生来说,他们对中国来的个别纨绔子弟成了学校的害群之马而倍感头痛。
  中国大陆出版了不少《小留学生创世界》之类的书,对这次小留学生潮作了或正面或报喜不报忧的报道。但现在是向小留学生或准小留学生父母敲响警钟的时候了。海外华人对“留学垃圾”问题倍加关注。《星岛日报》加东版总编辑古伟凯说:“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品流也越来越复杂,带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麻烦。”
  
  谁应负责
  古编辑的话不无道理。“留学垃圾”现象是中国国内问题在国外的反映。曾几何时,只有那些得到中国政府或外国资助的学子才能实现留学梦。在当今中国,越来越多的家长可以负担得起把孩子送到外国念书的昂贵费用。只要有钱每个中国人都有出国留学的机会。但《中国留学生中的“留学垃圾”》一文的作者认为,并不是每一个中学生都适于留学。“从目前中国中学生出国留学的总体效果看,负面效果远远大于正面效果。对一个中国中学生出国留学来说,其在国外的成功难度要远远大于一个在国内读完本科的大学生。”
  小留学生出国有各种情况:有的家长屈服孩子的压力把孩子送出国;有些则强迫孩子留学;有些是为把自己来路不明的钱洗干净把孩子送出国;有的把孩子留学当成曲线移民的第一步;有的看孩子在国内学习不好没有前途而把他们送出去;还有的家长则是被中介公司欺骗把孩子送走的。
  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语言教学机构EF国际语言学校负责人菲利浦先生认为,中国学生比其他国家的学生更容易出问题,因为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总是期待所有人包括寄宿家庭都能像国内的父母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和呵护自己。那些从小过的是“众星捧月”式养尊处优生活的孩子出国之后,要么仍然是自我中心,不顾及他人,要么不跟别人沟通,把自己封闭起来。身处异乡,心灵的孤独与生活的无助使一位来自大连李姓中学生,到温哥华后几个星期就自杀身亡。“心理关”过不去,整天又和中国来的同伴泡在一起,“语言关”更是难过。有华人说,要毁掉孩子的前途,那就把他送出国。这种说法可能太极端,但不幸的是确实有大量的留学垃圾故事支持这个说法。
  西方富有家庭的孩子并不炫耀父母的财富。不少富有家庭对孩子实施“挫折教育”,鼓励他们打工自挣学费零用钱。澳洲塔斯马尼亚州州长上中学的女儿每天早早起床送报挣钱,为的是给自己买一辆自行车。而中国的富家弟子不要说打工,只会把父母生意场上的暴发户恶劣行径带到国外。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因逃学过多被取消学籍,哭哭啼啼地离开悉尼机场的时候,记者问为何哭啼,他说:“我恨爸爸,他给了我太多的钱。”多少?大约二十万澳元。这是澳洲中产阶级全家五六年的开支。
  小留学生的父母对国外的情况也不应期望过高,并非出国就是前程锦绣。不要听信那些报喜不报忧的消息,更不要听信留学中介的花言巧语。对子女、对国外的情况要有一个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期望值。
  中国的父母应帮助孩子在国内就尽早自立,尽早让孩子脱离过分的呵护。一个每天早晨依赖父母的越洋电话叫醒才能起床上学的孩子,一个每年要回国五六次,而且非头等舱商务舱不坐的孩子,一个每月要给家里打几百美元越洋电话的孩子,怎能在国外自立?一个不能自制自律,没有分辨是非能力的孩子,出国留学对他来说是一个陷阱。
  高考不久结束,又有一批高考“落榜”或根本就没有参加高考的孩子要踏上出国的路。对于他们来讲,出国未必是每个人的最佳选择。做父母的要谨慎,千万不要让子女重复这种或那种不幸的留学故事。
  
其他文献
跳槽不是新鲜事,几乎每时每刻在这个都市的舞台上上演。大部分人把跳槽作为一种人生的转机,它可能带来更丰厚的收入、更高的职位、更多的机会、更大程度地实现个人价值。但是就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频繁跳槽,不为名不为利,和机会及价值都无关。因此他们在跳槽族里被称为“另类”。    小资“作”女的跳槽传奇  赵丽 女 28岁 庆辉义务学校英语老师    “作天作地”挑老板    赵丽自称是一个小资,朋友都
期刊
一位重庆小伙子,因为给同事发了一条黄色短信息,而引来杀身之祸。在他看来,给同事发一点带“荤”的短信息不过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条致命的短信息让他命赴黄泉。日前,涉嫌故意杀人罪的嫌疑人已被警方刑拘。这起国内首例“黄色短信命案”留给了人们太多的思索,因而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黄色短信招猜疑     今年29岁,在重庆市涪陵区某集团工作的郑勇喜欢用手机给朋友、家人发短信息。
期刊
编者按:  每一块“金字招牌”都凝聚着悠久的历史、悠长的文化和悠远的习俗。它们见证着一座城市的沧桑变化。本刊从2004年第一期开始推出“金字招牌”专栏,挖掘每一块“金字招牌”打造的过程、成就的辉煌,让它们再次闪闪发光,历久弥新。    名流云集“老半斋”    淮扬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历史悠久,古人称“穿在杭州,吃在扬州”可见盛名。所谓淮扬菜,概括了镇江、扬州、淮安3地的风味,兼及长江南北物产
期刊
测验“浪漫”婚姻  梦 笔    最近,我傻呵呵地拿一本杂志上关于“浪漫”婚姻的测验题来检验自己的婚姻。  “你的丈夫上次给你买花是什么时间?”测验题问道。  我的大脑快速转动,也许是我们5岁的儿子洋洋出生前5年,得分为负数。  “你和丈夫上次在一起沐浴是什么时候?”  什么?我们呆在一个浴缸里?我受的是传统严肃的教育,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行为。负分。  “他最近写过诗或情书吗?”  苏华写诗?十多年
期刊
性别的鉴定  母亲给儿子买了一只鹦鹉,然后乘车回家。在车上,儿子问母亲:“这只鹦鹉是公的还是母的?”“母的。”母亲回答说。“你怎么知道的?”儿子又问。车上鸦雀无声,乘客个个都想听这位母亲如何来回答。只见她不慌不忙地答道:“你没看见它嘴上涂上了口红吗?”    打架三次  —位美国友人回国,请他谈谈观感。他说:“在你们这儿吃一餐饭,要打三次架。”他解释说:“一进餐厅,为了推让座位,主客就开始互相拉扯
期刊
“请你们出去”    莫斯科国际鞋展又开幕了,我约上了好朋友娜塔莎去逛逛。娜塔莎是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朝鲜族姑娘,因为我们是班里仅有的两个“黄皮肤”,所以一见如故。  莫斯科国际鞋展是莫斯科最有影响力的鞋展,每年举行4次,参展商是来自世界各国的鞋类生产商或贸易商。展会上有精彩的模特表演,更有参展商层出不穷的各式宣传。  我和娜塔莎好不容易盼来了莫斯科明媚的春光,就一路叽叽喳喳地嚷着要“和时尚作近距离接
期刊
1990年,我的大儿子宗杰移民澳大利亚。12年过去了。去年年底,宗杰给我来电话说:“爸,你和妈来澳大利亚吧,看看孙子比尔。”我热泪盈眶,毕竟千山万水阻不断父子情深啊。  宗杰在堪培拉一家电脑公司工作,娶了个澳洲姑娘叫露丝,在银行工作。孙子比尔10岁,上小学四年级,一双深绿色的眼睛透着灵光。毕竟这是中西合璧的家庭,因此,我和老伴出国前就决定,在宗杰家里,一定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敬老爱幼、勤俭持家,
期刊
命运将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年轻女子、一个坚持不懈的主人和一只寻找回家之路的狗连在一起。  这个故事是为那些不相信奇迹的人准备的。     落难时的收留    戈贝夫是一只狗,是它使那个夏天成为我生命中最奇异的记忆。那时候夏天刚刚到来,在上高中之前的一个难以忘怀的雨天。当我开车靠近家门时,不知什么东西窜到了我前面的路上,我在车道上费了很大力气刹车,并确信我没有撞到它。我朝下看了看,看见了一只大龄的淡黄
期刊
当一对新人对自己的婚礼没有发言权,不得不放弃自己对人生大事的独特表达方式而无奈地遵从“标准模式”时,我们有必要问一问:在诸如婚礼这样属于个人的行为和表达喜悦这样属于个人的情绪上我们是否有权利拥有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记者的一对朋友在从去年11月至今年11月的一年时间里办了3次婚礼,在2004年的1月份将举行第4次婚礼。在这4次婚礼中,记者“有幸”参加了2次,对第二次和第四次也进行了了解,并在民间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