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稻水象甲是一种毁灭性的水稻害虫,现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蔓延,严重威胁到各地水稻生产安全,造成一定量的经济损失。介绍了稻水象甲的特征与习性,并总结其防控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稻水象甲;特征;习性;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164-01
Habit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of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ZHENG Wen-hua
(Shuangbao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Xixiu District of Anshun City in Guizhou Province,Anshun Guizhou 561000)
Abstract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is a kind of destructive insect pests of rice,and now spread in most areas in China.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was a serious threat to regional rice production safety,and caused a certain amount of economic loss.Characteristics and habits of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were introduced,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were summarized 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characteristics;habits;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属象甲科、水象甲属农业害虫,又名稻水象、稻根象,为我国二类检疫性害虫,原产于北美洲。1988年首次在中国唐山市唐海县发现,现已在全国11个省市相继发现,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稻水象甲于2010年5月传入贵州省[1],于2010 年3 月底,在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张官村首次发现[2],且迅速蔓延传播。据调查,稻水象甲已经在安顺市广泛传播,西秀区已经受到严重危害,双堡镇是重灾区之一,稻水象甲是新发生的农业害虫,在防控中存在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由于稻水象甲的传播途径很多,危害性大,受害后可导致水稻减产15%~50%,严重时将会造成绝收[1]。因此,开展对稻水象甲的防控技术研究已迫在眉睫,现将稻水象甲特征与防控技术总结如下。
1 特征与习性
1.1 特征
成虫体长3~4 mm,宽约1.5 mm,体表被覆淡绿色至灰褐色鳞片。新羽化成虫深黄色,具金属光泽,田间新生成虫背侧或足上通常带泥。从前胸背板的端部到基部,有1个由黑色鳞片组成的大口瓶状的暗斑。触角赤褐色、膝状,索节6节,第1节大,第2节长,第3~6节球状,棒基部无毛,具金属光泽,端部1/3密生细毛。卵呈长肾形,圆柱形居多。在水稻叶鞘内侧组织沿叶脉方向纵排分散,其他部位分布较少,长约0.8 mm,初产为无色至乳白色,至孵化时变黄且多呈圆柱形。幼虫为无足型白色。1~2龄幼虫较细小,足突不明显,其1龄幼虫在根部极少见,3~4龄幼虫较大,足突明显,而4龄幼虫长宽比小,显得肥胖或粗状。幼虫在土茧中化蛹,土茧长约5 mm,卵圆形,表面光滑,着生于稻根中部或被咬断的稻根末端,单生或2~6个着生于稻根某一位置附近,预蛹或蛹乳白色,至羽化时蛹浅黄,大小与成虫相似[3]。
1.2 习性
稻水象甲繁殖能力强,寄主范围广,传播途径多,具有抗逆性和趋光性等特点。稻水象甲食性杂,寄主广,可取食水稻、玉米等作物和稗草、茅草等禾本科、沙草科、灯心草科、泽泻科、鸭趾草科等9科31种杂草[4],但主要为害水稻,成虫啃食稻叶,幼虫取食稻根。成虫寿命达300 d以上,能以滞育与休眠方式越冬或越夏。生殖方式为孤雌生殖,即一头成虫就能繁衍下代。成虫能借助风力和水流传播,并能主动飞翔扩散,也可通过秧苗、稻谷、稻壳及其他寄生植物的运输,实现人为传播。稻水象甲在西秀区连生2代,成虫在田边、草丛、树木落叶层中越冬。翌年成虫开始取食杂草叶片或栖息在水稻植株基部,早晨或黄昏时爬至叶片采食,造成叶片发白,启齿斑呈现“1”形[2]。成虫产卵于植物组织内,产卵期1个月,产卵量50~100粒,卵期6~10 d。稻水象甲幼虫取食叶肉1~3 d后落入水中,蛀入根内危害,幼虫期30~40 d。老熟幼虫附于根际,营造卵形土茧后化蛹,蛹期7~14 d。一旦幼虫大量危害,水稻植株呈现黄化枯萎现象。
2 防控技术
2.1 收获后及时翻耕田块
稻田秋耕灭茬可大大降低田间越冬成虫的成活率。结合施肥和田间管理,清除杂草,以消灭越冬成虫。水稻收获后及时翻耕土地,可降低其越冬存活率。
2.2 选择抗逆性强的良种
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不易因高温干旱、低温多雨、土壤肥力、管理水平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干扰而发生较为严重的灾害。在双堡镇,经调查比较发现,中优85、中优5617、中优117、湘优109、科优等21个水稻品种抗逆性强,遭受稻水象甲的为害几率较小。
2.3 保护好育秧田
一是及时翻犁抗冬,破坏稻水象甲栖息条件,降低越冬存活率。秧田翻犁后,土壤孔隙度增大,难以形成厌氧环境,土温升高湿度和黏性降低,此环境可以极大程度减少稻水象甲的存活率。二是消除稻水象甲的越冬场所。铲除杂草、消灭垃圾、烧毁谷桩蔸等,狠治越冬代害虫,消除或减少传播源。三是合理施用生石灰。调整土壤酸碱度,补充水分,提高透气性,去除杂草、杀灭病虫、提升土温、改良土壤。四是严格控制污水进入秧田,或使用污水灌田。污水容易对水田造成污染,给稻水象甲创造提供更多有利生存的条件。 2.4 重施有机肥,轻氮肥,巧施磷、钾肥
一是秧田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土温,增强肥力,加大通透性,使植株根系发达,纤维含量高,抗逆性、再生性增强,稻叶稻根害虫不易被啃食,进而保护稻株不受侵害。二是化肥施用不当会造成水稻植株嫩绿弱化,给稻水象甲提供大量食物源,促进稻水象甲的生长、繁殖。根据近2年的调查,仅仅施用大量氮肥的田块,稻水象甲发生较为严重;重施有机肥,轻氮肥,巧施磷、钾肥,能有效地减小其为害。
2.5 改善稻田灌溉水的水质
水稻田灌溉水质量不能受到污染。据近年来的调查分析,凡是选择门前堰塘、沟河污水灌溉的水稻田,最容易发生稻水象甲危害,受害秧苗黄化枯萎死亡,造成毁灭性损失。原因是污水造成水稻田环境酸性过高,土壤黏性增大,通透性降低,细菌增生,使得水稻植株遭受环境、病、虫等的多重危害,生长受到阻滞,秧苗弱化,抗性减弱。
2.6 采用干湿交替方式
利用稻水象甲喜阴、湿、冷,忌干、旱、热;喜厌氧环境,忌透水透气,欺弱苗,怕健苗的习性,适时控水,做到干湿交替,科学晒田,及时培养植株根系,健壮秧苗,增强抵抗力,限制稻水象甲活动范围,可有效减轻危害。
2.7 改变育苗方式
一是改水育秧方式为旱育秧。集中旱育秧,便于统一管理、统一预防、减少用工、节约成本、增加效益,做到精准防治。二是利用现代化农业新技术与新方法,推进水稻产业化发展,引入工厂化育秧方式,采取高效防控手段,科学实施稻水象甲的防治技术。
2.8 化学防控
稻水象甲的化学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严格掌控好狠治越冬代成虫,兼治1代幼虫,调治1代成虫的方法及措施。
(1)寄栽秧田之前3 d,1个标准箱小秧(面积为6 m2),用10%吡虫啉2 g,对水2.5 kg喷雾预防(先浇透水再喷药)。
(2)寄栽小秧前3~5 d,用40%的毒死蜱450 mg/hm2混配70%(正猛)吡虫啉微乳剂150 mL/hm2 75%三环唑225 g/hm2 喷施宝450 mL/hm2,对水750 kg/hm2,均匀喷雾。此方法省工省力,节药成本,预防广泛,效果良好,控制时间长久。利用此方法处理:大田实行配方施肥或平衡施肥的田块,一般1次即可解决;只施用化肥,不用有机肥的田块,在分蘖后期,再补喷1次即可。
(3)苗期发生成虫危害寄栽小秧时,狠治越冬成虫,果断采取措施,首先用70%吡虫啉微乳剂225 mL/hm2混配喷施宝450 mL/hm2对植株喷雾;再次选用15%毒死蜱混土撒施,水层保持4 cm左右,持续5~7 d。以此法把越冬代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这是关键步骤。
(4)移栽后大田如发生幼虫危害时,必须抓住幼虫孵化的高峰期和1代成虫羽化的高峰期兼治1代幼虫,调治1代成虫。方法是:用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30~45 kg/hm2,与一定量的干细沙土拌匀,均匀撒施于水田中,撒施前需保持水层4 cm左右,处理后7 d内不排水灌水。
3 参考文献
[1] 李学勤,张雯晴乙,杨光灿,等.遵义县乌江镇稻水象甲防控效果浅谈[J].吉林农业,2013(4):108.
[2] 王世英.浅谈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农科技探索,2013(6):443.
[3] 毛永波,王文涛.浅谈稻水象甲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3(5):66.
[4] 闫东林.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J].植物医生,2012(5):45-46.
关键词 稻水象甲;特征;习性;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164-01
Habit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of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ZHENG Wen-hua
(Shuangbao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Xixiu District of Anshun City in Guizhou Province,Anshun Guizhou 561000)
Abstract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is a kind of destructive insect pests of rice,and now spread in most areas in China.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was a serious threat to regional rice production safety,and caused a certain amount of economic loss.Characteristics and habits of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were introduced,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were summarized 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characteristics;habits;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属象甲科、水象甲属农业害虫,又名稻水象、稻根象,为我国二类检疫性害虫,原产于北美洲。1988年首次在中国唐山市唐海县发现,现已在全国11个省市相继发现,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稻水象甲于2010年5月传入贵州省[1],于2010 年3 月底,在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张官村首次发现[2],且迅速蔓延传播。据调查,稻水象甲已经在安顺市广泛传播,西秀区已经受到严重危害,双堡镇是重灾区之一,稻水象甲是新发生的农业害虫,在防控中存在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由于稻水象甲的传播途径很多,危害性大,受害后可导致水稻减产15%~50%,严重时将会造成绝收[1]。因此,开展对稻水象甲的防控技术研究已迫在眉睫,现将稻水象甲特征与防控技术总结如下。
1 特征与习性
1.1 特征
成虫体长3~4 mm,宽约1.5 mm,体表被覆淡绿色至灰褐色鳞片。新羽化成虫深黄色,具金属光泽,田间新生成虫背侧或足上通常带泥。从前胸背板的端部到基部,有1个由黑色鳞片组成的大口瓶状的暗斑。触角赤褐色、膝状,索节6节,第1节大,第2节长,第3~6节球状,棒基部无毛,具金属光泽,端部1/3密生细毛。卵呈长肾形,圆柱形居多。在水稻叶鞘内侧组织沿叶脉方向纵排分散,其他部位分布较少,长约0.8 mm,初产为无色至乳白色,至孵化时变黄且多呈圆柱形。幼虫为无足型白色。1~2龄幼虫较细小,足突不明显,其1龄幼虫在根部极少见,3~4龄幼虫较大,足突明显,而4龄幼虫长宽比小,显得肥胖或粗状。幼虫在土茧中化蛹,土茧长约5 mm,卵圆形,表面光滑,着生于稻根中部或被咬断的稻根末端,单生或2~6个着生于稻根某一位置附近,预蛹或蛹乳白色,至羽化时蛹浅黄,大小与成虫相似[3]。
1.2 习性
稻水象甲繁殖能力强,寄主范围广,传播途径多,具有抗逆性和趋光性等特点。稻水象甲食性杂,寄主广,可取食水稻、玉米等作物和稗草、茅草等禾本科、沙草科、灯心草科、泽泻科、鸭趾草科等9科31种杂草[4],但主要为害水稻,成虫啃食稻叶,幼虫取食稻根。成虫寿命达300 d以上,能以滞育与休眠方式越冬或越夏。生殖方式为孤雌生殖,即一头成虫就能繁衍下代。成虫能借助风力和水流传播,并能主动飞翔扩散,也可通过秧苗、稻谷、稻壳及其他寄生植物的运输,实现人为传播。稻水象甲在西秀区连生2代,成虫在田边、草丛、树木落叶层中越冬。翌年成虫开始取食杂草叶片或栖息在水稻植株基部,早晨或黄昏时爬至叶片采食,造成叶片发白,启齿斑呈现“1”形[2]。成虫产卵于植物组织内,产卵期1个月,产卵量50~100粒,卵期6~10 d。稻水象甲幼虫取食叶肉1~3 d后落入水中,蛀入根内危害,幼虫期30~40 d。老熟幼虫附于根际,营造卵形土茧后化蛹,蛹期7~14 d。一旦幼虫大量危害,水稻植株呈现黄化枯萎现象。
2 防控技术
2.1 收获后及时翻耕田块
稻田秋耕灭茬可大大降低田间越冬成虫的成活率。结合施肥和田间管理,清除杂草,以消灭越冬成虫。水稻收获后及时翻耕土地,可降低其越冬存活率。
2.2 选择抗逆性强的良种
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不易因高温干旱、低温多雨、土壤肥力、管理水平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干扰而发生较为严重的灾害。在双堡镇,经调查比较发现,中优85、中优5617、中优117、湘优109、科优等21个水稻品种抗逆性强,遭受稻水象甲的为害几率较小。
2.3 保护好育秧田
一是及时翻犁抗冬,破坏稻水象甲栖息条件,降低越冬存活率。秧田翻犁后,土壤孔隙度增大,难以形成厌氧环境,土温升高湿度和黏性降低,此环境可以极大程度减少稻水象甲的存活率。二是消除稻水象甲的越冬场所。铲除杂草、消灭垃圾、烧毁谷桩蔸等,狠治越冬代害虫,消除或减少传播源。三是合理施用生石灰。调整土壤酸碱度,补充水分,提高透气性,去除杂草、杀灭病虫、提升土温、改良土壤。四是严格控制污水进入秧田,或使用污水灌田。污水容易对水田造成污染,给稻水象甲创造提供更多有利生存的条件。 2.4 重施有机肥,轻氮肥,巧施磷、钾肥
一是秧田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土温,增强肥力,加大通透性,使植株根系发达,纤维含量高,抗逆性、再生性增强,稻叶稻根害虫不易被啃食,进而保护稻株不受侵害。二是化肥施用不当会造成水稻植株嫩绿弱化,给稻水象甲提供大量食物源,促进稻水象甲的生长、繁殖。根据近2年的调查,仅仅施用大量氮肥的田块,稻水象甲发生较为严重;重施有机肥,轻氮肥,巧施磷、钾肥,能有效地减小其为害。
2.5 改善稻田灌溉水的水质
水稻田灌溉水质量不能受到污染。据近年来的调查分析,凡是选择门前堰塘、沟河污水灌溉的水稻田,最容易发生稻水象甲危害,受害秧苗黄化枯萎死亡,造成毁灭性损失。原因是污水造成水稻田环境酸性过高,土壤黏性增大,通透性降低,细菌增生,使得水稻植株遭受环境、病、虫等的多重危害,生长受到阻滞,秧苗弱化,抗性减弱。
2.6 采用干湿交替方式
利用稻水象甲喜阴、湿、冷,忌干、旱、热;喜厌氧环境,忌透水透气,欺弱苗,怕健苗的习性,适时控水,做到干湿交替,科学晒田,及时培养植株根系,健壮秧苗,增强抵抗力,限制稻水象甲活动范围,可有效减轻危害。
2.7 改变育苗方式
一是改水育秧方式为旱育秧。集中旱育秧,便于统一管理、统一预防、减少用工、节约成本、增加效益,做到精准防治。二是利用现代化农业新技术与新方法,推进水稻产业化发展,引入工厂化育秧方式,采取高效防控手段,科学实施稻水象甲的防治技术。
2.8 化学防控
稻水象甲的化学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严格掌控好狠治越冬代成虫,兼治1代幼虫,调治1代成虫的方法及措施。
(1)寄栽秧田之前3 d,1个标准箱小秧(面积为6 m2),用10%吡虫啉2 g,对水2.5 kg喷雾预防(先浇透水再喷药)。
(2)寄栽小秧前3~5 d,用40%的毒死蜱450 mg/hm2混配70%(正猛)吡虫啉微乳剂150 mL/hm2 75%三环唑225 g/hm2 喷施宝450 mL/hm2,对水750 kg/hm2,均匀喷雾。此方法省工省力,节药成本,预防广泛,效果良好,控制时间长久。利用此方法处理:大田实行配方施肥或平衡施肥的田块,一般1次即可解决;只施用化肥,不用有机肥的田块,在分蘖后期,再补喷1次即可。
(3)苗期发生成虫危害寄栽小秧时,狠治越冬成虫,果断采取措施,首先用70%吡虫啉微乳剂225 mL/hm2混配喷施宝450 mL/hm2对植株喷雾;再次选用15%毒死蜱混土撒施,水层保持4 cm左右,持续5~7 d。以此法把越冬代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这是关键步骤。
(4)移栽后大田如发生幼虫危害时,必须抓住幼虫孵化的高峰期和1代成虫羽化的高峰期兼治1代幼虫,调治1代成虫。方法是:用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30~45 kg/hm2,与一定量的干细沙土拌匀,均匀撒施于水田中,撒施前需保持水层4 cm左右,处理后7 d内不排水灌水。
3 参考文献
[1] 李学勤,张雯晴乙,杨光灿,等.遵义县乌江镇稻水象甲防控效果浅谈[J].吉林农业,2013(4):108.
[2] 王世英.浅谈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农科技探索,2013(6):443.
[3] 毛永波,王文涛.浅谈稻水象甲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3(5):66.
[4] 闫东林.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J].植物医生,2012(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