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岭南印学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un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流,始于南越古国
  研究岭南印学,从现有实物印章入手,最早是1983年南越王墓出土的11方文字印章。那是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昧的陵墓。印章多为“摹印篆”,虽印面多带有田字和日字界格的秦制式,如“文帝行玺”,但据考证,皆为当年南越国自制。赵昧于公元前137年汉建元四年即位,制“文帝行玺”印。这批印章便是目前能看到的2000多年前岭南印章的实物,制作精美,艺术水平已相当之高,对研究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特别是岭南印学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魏晋以后,岭南地区流传的印章为数不多,隋唐印章在出土和史籍中都没发现。现见到的三国东吴‘始兴左慰’印,晋永嘉年间‘牙门将军章’和‘关内侯印’,南朝‘周承公’六面铜印及宋‘刘景印章’铜印等,无论在艺术水平和工艺制作方面都远远逊色于南越王时期。”(梁晓庄《岭南篆刻丛谈》)
  繁荣,明清名家辈出
  晚明时期广东出了不少篆刻家。在马国权的《广东印坛三百年》一文中,点到的知名篆刻家就有马元伯、郭安世、袁登道、朱光夜等12位,其中朱光夜的《朱未央印略》、袁登道的《道生印谱》两种得以保存下来。朱氏印章清丽工稳近于文三桥,袁氏之作饶有汉人风韵。至清代,广东印坛一派繁荣。作品淳厚苍雄直追汉印的首推黎简(1747—1799)、陈澧1810—1882),惜作品流传不多。陈澧编撰有《摹印述》,他的嫡孙曾捐赠陈澧的6方自铸印给中山大学,作品深得汉印三味;黎简的印作,散见于他的书画作品中。值得一提的是,清中叶,广东南海出了个谢景卿(1735—1806),不仅印章深得元印精神,还精研印学,搜罗、撰辑《汉印分韵》续集,至今仍为篆刻家们手中必备之书;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广东番禺人潘有为(1743—1821),官至内阁中书,辑有《看篆楼古铜印谱》六卷,翁方纲把其编入《两汉金石印》中,可见影响之大。稍后的广东高要人何昆玉(1828—1899),协助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阶段的广东印坛相当活跃。一方面注重理性探讨,金石考证,著书立说;另一方面在作品创作上,力追秦汉是主流,兼有浸淫于元印、浙派的,但都能自具面目,犹如古典词曲,不论婉约如柳三变,还是豪放若苏东坡,都在艺苑中散发出自己的芬芳。
  崛起,岭南印学自成一派
  晚清的印坛,“黟山派”形成于岭南,至今影响着岭南。“黟山派”开宗大师黄牧甫(1849—1908)从安徽入粤,前后寓居十八年,“黟山派”就是在粤期间繁衍形成的。翻开陈巨来《安持精舍印话》有:“近代印人,南有李玺斋尹桑、邓尔雅万岁、易大厂廷熹三君者,渊源所出,佥出牧甫,各有所擅,未可轩轾。”可证黄牧甫对岭南印坛之影响,可见岭南印人在近现代中国印坛的地位。百年来,岭南一直延续着“黟山派”印风,从李尹桑、易大厂、邓尔雅者众,如冯康侯、简经纶、容庚、黄文宽等。而这些有成就者,皆为学历、阅历丰富的饱学之士。
  一长串闪光的名字,意味着岭南印坛的历史地位和格局。每一个篆刻大家,无不以其自身的学识修养、阅历经历,把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古人法乳,筛滤升华凸显于小小的方寸天地,自成一家。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看到了明中叶特别是晚清以来,岭南印坛出现的可以说是彪炳中国印学史的篆刻大家;民初的岭南印坛,亦成为黟山派的天下。在一个中西碰撞、新旧交替的时代,广东与其他篆刻比较有成就的省份一样,为中国的印坛作出了不小的贡献,篆刻家们开创并续写着一部流光溢彩的岭南篆刻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在这一时期岭南篆刻与岭南画派一样,虽然有着艺术手段、表现形式、创作题材等方面的不同,实质上都是客观反映着对传统文化元素从继承弘扬到消化提炼并发扬光大的探索过程。体现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精神,作品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充满着改革创新之风,被誉为与北京、上海成三足鼎立之势。
  学者推动金石篆刻的发展
  清代岭南印坛的兴盛,除了事物发展的盛衰规律,以及上述这些才华卓绝的篆刻家上下求索之外,到岭南赴任的“学者官员”对清代岭南金石篆刻的推动,功不可没。
  翁方纲,乾隆二十九年(1764)任广东学政,寓居南粤八年。翁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他力倡金石之学,著有《粤东金石录》,为岭南印学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伊秉绶在嘉庆四年(1799)出任广东惠州知府,倡办教育,多与文人学者切磋金石书画,曾为黄玥《鱼门印论》作序,影响岭南印学;前后在粤达八年之久的阮元,为嘉庆二十二年(1817)两广总督,他深于印学,常与印人学者分享其收藏的秦汉印章,营造岭南印学的良好创作氛围……在金石大家翁方纲、伊秉绶、阮元及稍后的张之洞等人的积极导引下,岭南金石学者辈出,古印收藏与篆刻创作逐步兴旺,促使了岭南篆刻不断走向辉煌,遗风流绪,至今不衰。
  当下欣逢盛世,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岭南的篆刻家,应该有作为时代艺术家的担当。“艺术要跟这个时代同频共振”,振奋民族精神,引领社会风尚,让艺术成为时代振兴发展的积极力量;扎根岭南文化沃土,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打造品牌活动和阵地,发出广东篆刻界的强音,奋力将艺术情操和文化追求融入到新時代的火热生活之中,通过艺术创作自觉承续文化传统,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为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创造做出更大的贡献,在继承中创新,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趣和精神旨归。
其他文献
团结印人集体发声  谈起南方印社的创办渊源,社长蔡照波回忆道:“2012年初夏,时任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副主任包正彦、西泠印社篆刻创作研究室主任余正、西泠印社委员会艺术创研处处长桑建华一行人来到广州,他们正在为来年西泠印社110周年社庆筹备相关庆典工作,其中就有邀约海内外重要印学社团齐集杭州,举办‘国际印社联展’一项。余正提议我们成立一个广东全省性的印学组织,一来团结印学同道,二来与西泠印社对接,参
期刊
中国的篆刻艺术,源远流长。洋洋洒洒数千年,如今已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与传统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鼎足而立,为世所重。同时,篆刻也是一门在方寸间经营的艺术,朱与白互为表里,虚实相生。除了篆刻技艺,还直溯文字渊源、横通书画原理,无论从古字考辨、艺术创作还是平面构成的角度来看,都极具文化格调与趣味性。  而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岭南篆刻艺术,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与创新优势,近代更以群星熠熠的景象闪耀于中国
期刊
“所修弥近,所济弥远。”对不少人来说,王济远是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但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艺坛,很多人还未闻刘海粟、徐悲鸿,但早已知晓王济远。而在20世纪20至30年代的上海,王济远就曾先后担任上海美专西画科主任、教务长、副校长、代理校长等职,长达十二年之久。他曾作为最重要的助手和参与者,在经营发展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关键阶段辅佐刘海粟,于1919年加入由刘海粟在上海創办的著名西画团体“天马会”
期刊
山的那边,是浩瀚的大海;  山的那边,是绿油油的麦田;  山的那边,是繁茂的果园;  …………  山的那边,有你牵挂思念的亲人;  山的那边,有你无法忘怀的童年回忆;  山的那边,有你向往的幸福生活;  …………  平地而起的一座山挡住了山这边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人们对山那边的向往。  带着期许,翻过那座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山的那边是什么吧!  生活本就平淡如水,它不会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轰轰烈烈,
期刊
游戏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策略,是学习过程的调味剂,非常符合青少年学生尤其是低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而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的印象是累、内容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知识、达成目标的过程游戏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确保各环节目标达成,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一、寻找兴趣点,提高教学效率
期刊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博事业的日益重视,各类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根据公开的数据,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达5535家,比上年增加181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710家。“十三五”以来,我国平均每2天就新增一家博物馆,达到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一些城市甚至提出“博物馆之城”的建设,计划在数年内,在一座城市内打造上百家甚至数百家博物馆。一方面,国家层面的重视,民间也热衷于支持博物馆建设
期刊
易大厂(1873-1941)  广东鹤山人。本名廷熹,字季复,号大厂。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在北平美专、印铸局任过职。1921年在北京组建与杭州西泠印社南北呼应的冰社,社员有罗振玉、王国维、马衡、郑孝胥、梅兰芳等,易大厂为社长。他的篆刻最初得力于黄牧甫与赵之谦,后又受吴昌硕影响,吸取汉印及封泥意趣,斩钉截铁,枯老古拙,取法自然,不事修饰,融合众长,力求蜕变,对当时印坛影响很大。  邓尔雅(1884-1
期刊
十三载创作观念之蜕变  欣赏吴青峰的作品,会把观者带入更高维度的思考。在三维空间中一层一层往内观察,能够不断发现作品细节的奇妙之处,就好似吴青峰在创作时,悄悄地为我们埋藏的彩蛋;同时也会好奇,眼前这个清瘦的青年,这些创作想法到底从何而来?吴青峰的作品更具观念性且偏向自然主义,深究其因,大概是他内蒙古人血液里的自然主义动力使然。  吴青峰在日本学习雕塑13年,直至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
期刊
融汇中原与岭南  崔晓勇出生于河南太行山,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有着巍峨绵延的太行山的庇护。太行山于他而言,是生他育他的乡土,也是见证他走上艺术之路开始的地方。即使后来长期行走于广州与太行两地间,太行的身影也从未在他笔下停止过。“太行山貌的博大雄浑,太行山民的坚韧勇敢、勤劳朴实,在我的性格中留下了难以泯灭的精神烙印,也深刻影响着我的艺术语言。”崔晓勇言语中透露出谦让与温和。  巍峨挺拔的名山胜地
期刊
乱象,美术馆的定义模糊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共有美术馆400余家,其中民营美术馆已占三分之一。尽管这对于艺术文化行业的发展是好事,但这些美术馆的运营状况却良莠不齐,出资建立美术馆的既有业界的收藏家,也有从事房地产、金融业的大鳄,各路资本都将目光投向了文化创意产业。但伴随而来的也有诸多乱象:不少人将画廊改头换面,也有的把私人藏品包装一番,纷纷办起了美术馆、艺术中心;而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也以建美术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