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流,始于南越古国
研究岭南印学,从现有实物印章入手,最早是1983年南越王墓出土的11方文字印章。那是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昧的陵墓。印章多为“摹印篆”,虽印面多带有田字和日字界格的秦制式,如“文帝行玺”,但据考证,皆为当年南越国自制。赵昧于公元前137年汉建元四年即位,制“文帝行玺”印。这批印章便是目前能看到的2000多年前岭南印章的实物,制作精美,艺术水平已相当之高,对研究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特别是岭南印学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魏晋以后,岭南地区流传的印章为数不多,隋唐印章在出土和史籍中都没发现。现见到的三国东吴‘始兴左慰’印,晋永嘉年间‘牙门将军章’和‘关内侯印’,南朝‘周承公’六面铜印及宋‘刘景印章’铜印等,无论在艺术水平和工艺制作方面都远远逊色于南越王时期。”(梁晓庄《岭南篆刻丛谈》)
繁荣,明清名家辈出
晚明时期广东出了不少篆刻家。在马国权的《广东印坛三百年》一文中,点到的知名篆刻家就有马元伯、郭安世、袁登道、朱光夜等12位,其中朱光夜的《朱未央印略》、袁登道的《道生印谱》两种得以保存下来。朱氏印章清丽工稳近于文三桥,袁氏之作饶有汉人风韵。至清代,广东印坛一派繁荣。作品淳厚苍雄直追汉印的首推黎简(1747—1799)、陈澧1810—1882),惜作品流传不多。陈澧编撰有《摹印述》,他的嫡孙曾捐赠陈澧的6方自铸印给中山大学,作品深得汉印三味;黎简的印作,散见于他的书画作品中。值得一提的是,清中叶,广东南海出了个谢景卿(1735—1806),不仅印章深得元印精神,还精研印学,搜罗、撰辑《汉印分韵》续集,至今仍为篆刻家们手中必备之书;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广东番禺人潘有为(1743—1821),官至内阁中书,辑有《看篆楼古铜印谱》六卷,翁方纲把其编入《两汉金石印》中,可见影响之大。稍后的广东高要人何昆玉(1828—1899),协助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阶段的广东印坛相当活跃。一方面注重理性探讨,金石考证,著书立说;另一方面在作品创作上,力追秦汉是主流,兼有浸淫于元印、浙派的,但都能自具面目,犹如古典词曲,不论婉约如柳三变,还是豪放若苏东坡,都在艺苑中散发出自己的芬芳。
崛起,岭南印学自成一派
晚清的印坛,“黟山派”形成于岭南,至今影响着岭南。“黟山派”开宗大师黄牧甫(1849—1908)从安徽入粤,前后寓居十八年,“黟山派”就是在粤期间繁衍形成的。翻开陈巨来《安持精舍印话》有:“近代印人,南有李玺斋尹桑、邓尔雅万岁、易大厂廷熹三君者,渊源所出,佥出牧甫,各有所擅,未可轩轾。”可证黄牧甫对岭南印坛之影响,可见岭南印人在近现代中国印坛的地位。百年来,岭南一直延续着“黟山派”印风,从李尹桑、易大厂、邓尔雅者众,如冯康侯、简经纶、容庚、黄文宽等。而这些有成就者,皆为学历、阅历丰富的饱学之士。
一长串闪光的名字,意味着岭南印坛的历史地位和格局。每一个篆刻大家,无不以其自身的学识修养、阅历经历,把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古人法乳,筛滤升华凸显于小小的方寸天地,自成一家。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看到了明中叶特别是晚清以来,岭南印坛出现的可以说是彪炳中国印学史的篆刻大家;民初的岭南印坛,亦成为黟山派的天下。在一个中西碰撞、新旧交替的时代,广东与其他篆刻比较有成就的省份一样,为中国的印坛作出了不小的贡献,篆刻家们开创并续写着一部流光溢彩的岭南篆刻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在这一时期岭南篆刻与岭南画派一样,虽然有着艺术手段、表现形式、创作题材等方面的不同,实质上都是客观反映着对传统文化元素从继承弘扬到消化提炼并发扬光大的探索过程。体现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精神,作品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充满着改革创新之风,被誉为与北京、上海成三足鼎立之势。
学者推动金石篆刻的发展
清代岭南印坛的兴盛,除了事物发展的盛衰规律,以及上述这些才华卓绝的篆刻家上下求索之外,到岭南赴任的“学者官员”对清代岭南金石篆刻的推动,功不可没。
翁方纲,乾隆二十九年(1764)任广东学政,寓居南粤八年。翁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他力倡金石之学,著有《粤东金石录》,为岭南印学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伊秉绶在嘉庆四年(1799)出任广东惠州知府,倡办教育,多与文人学者切磋金石书画,曾为黄玥《鱼门印论》作序,影响岭南印学;前后在粤达八年之久的阮元,为嘉庆二十二年(1817)两广总督,他深于印学,常与印人学者分享其收藏的秦汉印章,营造岭南印学的良好创作氛围……在金石大家翁方纲、伊秉绶、阮元及稍后的张之洞等人的积极导引下,岭南金石学者辈出,古印收藏与篆刻创作逐步兴旺,促使了岭南篆刻不断走向辉煌,遗风流绪,至今不衰。
当下欣逢盛世,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岭南的篆刻家,应该有作为时代艺术家的担当。“艺术要跟这个时代同频共振”,振奋民族精神,引领社会风尚,让艺术成为时代振兴发展的积极力量;扎根岭南文化沃土,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打造品牌活动和阵地,发出广东篆刻界的强音,奋力将艺术情操和文化追求融入到新時代的火热生活之中,通过艺术创作自觉承续文化传统,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为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创造做出更大的贡献,在继承中创新,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趣和精神旨归。
研究岭南印学,从现有实物印章入手,最早是1983年南越王墓出土的11方文字印章。那是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昧的陵墓。印章多为“摹印篆”,虽印面多带有田字和日字界格的秦制式,如“文帝行玺”,但据考证,皆为当年南越国自制。赵昧于公元前137年汉建元四年即位,制“文帝行玺”印。这批印章便是目前能看到的2000多年前岭南印章的实物,制作精美,艺术水平已相当之高,对研究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特别是岭南印学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魏晋以后,岭南地区流传的印章为数不多,隋唐印章在出土和史籍中都没发现。现见到的三国东吴‘始兴左慰’印,晋永嘉年间‘牙门将军章’和‘关内侯印’,南朝‘周承公’六面铜印及宋‘刘景印章’铜印等,无论在艺术水平和工艺制作方面都远远逊色于南越王时期。”(梁晓庄《岭南篆刻丛谈》)
繁荣,明清名家辈出
晚明时期广东出了不少篆刻家。在马国权的《广东印坛三百年》一文中,点到的知名篆刻家就有马元伯、郭安世、袁登道、朱光夜等12位,其中朱光夜的《朱未央印略》、袁登道的《道生印谱》两种得以保存下来。朱氏印章清丽工稳近于文三桥,袁氏之作饶有汉人风韵。至清代,广东印坛一派繁荣。作品淳厚苍雄直追汉印的首推黎简(1747—1799)、陈澧1810—1882),惜作品流传不多。陈澧编撰有《摹印述》,他的嫡孙曾捐赠陈澧的6方自铸印给中山大学,作品深得汉印三味;黎简的印作,散见于他的书画作品中。值得一提的是,清中叶,广东南海出了个谢景卿(1735—1806),不仅印章深得元印精神,还精研印学,搜罗、撰辑《汉印分韵》续集,至今仍为篆刻家们手中必备之书;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广东番禺人潘有为(1743—1821),官至内阁中书,辑有《看篆楼古铜印谱》六卷,翁方纲把其编入《两汉金石印》中,可见影响之大。稍后的广东高要人何昆玉(1828—1899),协助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阶段的广东印坛相当活跃。一方面注重理性探讨,金石考证,著书立说;另一方面在作品创作上,力追秦汉是主流,兼有浸淫于元印、浙派的,但都能自具面目,犹如古典词曲,不论婉约如柳三变,还是豪放若苏东坡,都在艺苑中散发出自己的芬芳。
崛起,岭南印学自成一派
晚清的印坛,“黟山派”形成于岭南,至今影响着岭南。“黟山派”开宗大师黄牧甫(1849—1908)从安徽入粤,前后寓居十八年,“黟山派”就是在粤期间繁衍形成的。翻开陈巨来《安持精舍印话》有:“近代印人,南有李玺斋尹桑、邓尔雅万岁、易大厂廷熹三君者,渊源所出,佥出牧甫,各有所擅,未可轩轾。”可证黄牧甫对岭南印坛之影响,可见岭南印人在近现代中国印坛的地位。百年来,岭南一直延续着“黟山派”印风,从李尹桑、易大厂、邓尔雅者众,如冯康侯、简经纶、容庚、黄文宽等。而这些有成就者,皆为学历、阅历丰富的饱学之士。
一长串闪光的名字,意味着岭南印坛的历史地位和格局。每一个篆刻大家,无不以其自身的学识修养、阅历经历,把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古人法乳,筛滤升华凸显于小小的方寸天地,自成一家。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看到了明中叶特别是晚清以来,岭南印坛出现的可以说是彪炳中国印学史的篆刻大家;民初的岭南印坛,亦成为黟山派的天下。在一个中西碰撞、新旧交替的时代,广东与其他篆刻比较有成就的省份一样,为中国的印坛作出了不小的贡献,篆刻家们开创并续写着一部流光溢彩的岭南篆刻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在这一时期岭南篆刻与岭南画派一样,虽然有着艺术手段、表现形式、创作题材等方面的不同,实质上都是客观反映着对传统文化元素从继承弘扬到消化提炼并发扬光大的探索过程。体现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精神,作品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充满着改革创新之风,被誉为与北京、上海成三足鼎立之势。
学者推动金石篆刻的发展
清代岭南印坛的兴盛,除了事物发展的盛衰规律,以及上述这些才华卓绝的篆刻家上下求索之外,到岭南赴任的“学者官员”对清代岭南金石篆刻的推动,功不可没。
翁方纲,乾隆二十九年(1764)任广东学政,寓居南粤八年。翁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他力倡金石之学,著有《粤东金石录》,为岭南印学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伊秉绶在嘉庆四年(1799)出任广东惠州知府,倡办教育,多与文人学者切磋金石书画,曾为黄玥《鱼门印论》作序,影响岭南印学;前后在粤达八年之久的阮元,为嘉庆二十二年(1817)两广总督,他深于印学,常与印人学者分享其收藏的秦汉印章,营造岭南印学的良好创作氛围……在金石大家翁方纲、伊秉绶、阮元及稍后的张之洞等人的积极导引下,岭南金石学者辈出,古印收藏与篆刻创作逐步兴旺,促使了岭南篆刻不断走向辉煌,遗风流绪,至今不衰。
当下欣逢盛世,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岭南的篆刻家,应该有作为时代艺术家的担当。“艺术要跟这个时代同频共振”,振奋民族精神,引领社会风尚,让艺术成为时代振兴发展的积极力量;扎根岭南文化沃土,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打造品牌活动和阵地,发出广东篆刻界的强音,奋力将艺术情操和文化追求融入到新時代的火热生活之中,通过艺术创作自觉承续文化传统,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为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创造做出更大的贡献,在继承中创新,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趣和精神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