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界遗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在遗产的保护研究中,景观生态学的成功应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世界遗产保护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景观生态学在世界遗产保护研究的应用分析,希望能够提供借鉴和参考。
[Abstract] world heritage is a valuable asset of human society in the protection of heritage studies,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inciple of landscape ecology, World Heritage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problems and application analysis in the study of landscape ecology heritage of the world,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世界遗产;现状;应用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World Heritage Site; Status; application
一、前言
人類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当前,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是各国都十分重视的工作。景观生态学的提出和应用对于遗产保护作用是巨大的,其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二、景观生态学原理
虽然景观生态学原理来源于对生物运动的观察与研究,但其具有关于运动和流动等景观格局关系的一般性意义,适用于多种类型景观,如城市景观、城市园林绿化等理论解释,因此,该理论较为重要,具有普适作用。
1、斑块基本原理
依照斑块形成原理的不同,斑块可分为4大类,即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而这一基木原理又可细分为斑块尺度原理。斑块数目原理、板块形状原理等。
2、廊道基本原理
廊道根据其生成的方式不同亦可划分为干扰走廊、残余走廊、环境资源走廊与植物走廊这几种类型。廊道的一大特点就是将不同部分隔离开来,对于被隔开的景观而言,它是一种障碍物,这就有可能无意间起到了保护的功效,但是在隔离的同时又将不同部分连接起来。廊道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运输、保护与观赏方而。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廊道又是其中的一种资源,起到了美化景观的作用。廊道基木原理还有廊道数目原理、廊道构成原理、廊道连续原理、廊道长度原理等。
3、景观生态规划总体格局原理
现存的景观整体模式作为景观生态规划的两项原则一直被遵从。一是意识不可替代格局。景观在筹谋规划中首要考虑是这样一种需要保护或建成的格局:一定数量的大型自然植被斑块作为水源滋养一定面积的自然地块;用恰当的廊道来保护水系,维护物种生存繁殖所必须的空间;在建成区里配备一些自然斑块和廊道,以求获得景观的异质性。这一有限格局在生态功能上尽显其重要性,是一块景观规划的基础。二是最优景观格局,而集聚间有离析是其生态意义上的最佳体现。这一规划方法强调规划师应该要很好地做好土地分类聚集工作,在发展区和建成区内分别保留一定数量的自然斑块,并在人类主要活动的地段划分出“飞地”。该景观设计格局优点众多,既能维护好生态平衡的需要,又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
三、国际遗产保护与发展近况
在过去20年的世界遗产保护领域,文化景观不仅在发展速度上拔得头筹,而且被认为是最前沿的整体保护和发展的方法论。虽然各国对景观概念的理解仍存有偏差,但对于景观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结果的记录”的核心理解,正日益达成共识,这一共识正在成为全球景观议题的认知基础,并迅速地向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各领域拓展,将景观作为“未来生活的目标蓝图”,展开了一场“景观运动”或“景观革命”。然而,这场运动在全球各地区推进的速度并不一致,景观的地区性成为一个突出重点因素,影响着全球景观事业整体发展战略。
目前,景观议题更着重结合政治、政策和社会发展,面向未来目标,在理论上寻求更高层面的哲学支撑,在实践上寻求更强的政策平台、文化平台,讲求实效性、多样性和可行性。从2000年《欧洲景观公约》的成功推行和实施,至2011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全球景观公约》(GlobalLandscapeConvention)在联合国教科文执行局的受阻,至少说明几个问题。第一,景观不再仅仅是一个文化议题,景观保护和发展正在成为一项国策。第二,景观议题存在全球地区的不平衡性,这种地区差异阻碍了景观运动全球推进的进程和可行性。先行的欧洲对景观的关注和实施的对策,显然远远超越了世界其他地区。这种差异首先不仅体现在认知上,而且集中在景观体系的发展程度及相关的政策法制上。第三,联合国教科文目前显然更倾向于具有实效性的、可执行的方案,而不仅仅是笼统的认识上的统一。因此,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通过了《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RecommendationontheHistoricUrbanLandscape)。该文书较之公约,具有较弱的强制性,但具有更清晰的定位、方法论及行动计划,以期让各国政府结合自身方针政策,灵活实施。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全球景观公约》还是《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或是为进一步推进《国际景观公约》(InternationalLandscapeConvention)而推出的《佛罗伦萨景观宣言》(FlorenceDeclarationonLandscape),背后都有一个力推诸项文件的主角——世界遗产中心。因此,虽然这些文件宣称“超越了遗产保护”,但其实质是在景观遗产认知和保护基础上的提升和拓展,景观遗产的历史认识和保护是所有未来景观发展和行动纲领的根本基础。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清晰地反映了全球各地区对于文化景观历史遗产的认知差别,也反映了近年来各地区填补空白的发展足迹。分析其历程可以很好地鉴别亚洲及中国的优势和不足,为亚洲文化景观,尤其是中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清晰的战略发展思路和决策。
四、遗产景观保护的管理现状分析
1、法规缺失
在我国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颁布的各类关于风景名胜区的法规和条例中,很少涉及有关自然与文化联系的相关内容。笔者考察了各省、市(如《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苏州市风景名胜区条例》)和针对某一具体风景名胜区(如《恒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的共50部条例的内容,其中将有关传统观念、行为等内容列入保护范围的条例仅有18部。而笔者对这一保护范围的考察标准是十分宽泛的,只要在条例中提到了有关传统观念、行为的内容,包括提到宗教活动、民间传说等,都列入其中,并没有深究其说法是否具体、明确和恰当,对是否涉及了具体的保护内容等也都不做苛求。在这样宽泛的条件下,提到有关传统观念、民间传统等内容的条例仍然非常少见。由此可见,一方面,风景名胜区相关的条例制定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在基础性的法规条文中,对风景区中文化与自然的联系如何体现还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从另一个角度考察,笔者对是否涉及保护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涉及保护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条例仅有8部。同样的,这一内容的考察标准也十分宽泛,涉及了“文物环境”“寺庙周边环境”等字眼的内容都算做对保护对象之间的关系有所涉及。与之相应的,尽管具体的表述方式略有差异,50部条例中的36部都在不同程度上将保护对象分为了自然和人文两大部分。也就是說,多数条例将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分做2个类别进行保护,却只有极少数条例考虑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由此也可看出,长期以来,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管理依然依赖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二分法”原则,导致在保护方法上对待自然要素和文化要素的剥离,对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视而不见。
2、规划缺失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对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关注很少。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具,也是前提条件。绝大多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严格依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要求进行。总体上看,该规范贯彻了分类、分级、分区的保护和管理思想,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因为对保护对象的界定相对宽泛,导致从调研阶段开始,就容易忽略许多文化景观要素。
以《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例,在1984年版和2000年版的2轮规划中,对于九寨沟原住民文化的体现只有“藏情”这2个字的表述。这一表述较为恰当地反映了九寨沟内村寨的特点,也较为简洁,但在总体规划和相关保护措施中并没有很好地展开论述和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笔者在对九寨沟遗产地的调研中,以寻找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思路,挖掘出了九寨沟当地藏民传承至今的,具有明显当地特色,与九寨沟自然山水产生强联系的文化传统。简言之,九寨沟当地藏民将九寨沟视为神山圣水,有着悠久的祭祀、祈福的历史。其中拥有扎伊扎嘎等神山圣水,还有每个村寨自己的祭祀点或被奉为神圣的、具有不同祈福功能的地点或区域,同时,原住民拥有一系列特殊的与其神圣信仰相关的观念和行为。这些共同构成了九寨沟的神圣体系。在这一神圣体系的观念引导下,九寨沟原住民在历史上形成了巡山、划区域放牧、可持续的采摘药材等传统的生态保护制度,并积累了生态知识。
五、景观生态学应用于世界遗产保护的分析
1、景观结构功能原理与世界遗产保护
景观是由斑块、廊道、基质组成的生态系统镶嵌体。为使景观功能最大程度达到优化,景观结构的合理设计起着关键作用。在遗产地管理和规划中,可以对其结构进行生态化设计。具体地说,斑块要与环境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人工建筑斑块与天然斑块相协调,人文景观与天然景观共生。旅游基础设施要充分实现生态化,切忌以城市化、商业化的浓重气息破坏自然保护区各种景观的原有文化内涵和特色。
对于廊道,斑内廊的设计一般以林间小路、河岸、滑雪道等为主,要注意合理组合,互相交叉形成网络,强化其在输送功能之外的旅游功能设计,以便延长游客的观赏时间。区内廊道的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带,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充分利用自然现存的通道,如河流等,但连接各景区的廊道长短要适宜。区间廊道的设计应尽力使道路所通过的客流量与区内环境相一致。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以基质为背景的空间格局是生态系统或系统属性空间变异程度的具体体现,包括空间异质性、空间相关性和空间规律性等内容。生态学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格局,在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中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2、景观格局理论与世界遗产保护
在世界遗产保护中,应分别研究不同尺度下的景观格局,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整个风景区的生态过程和功能。即充分应用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这一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核心,在保护遗产地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构建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然景观格局和有利于提高风景区美感度和视觉效果的建筑区以吸引游客。人类对遗产地的干扰最频繁,景观生态学认为中等强度的干扰最有利于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应坚决杜绝超载开发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3、等级尺度理论与遗产地保护
风景区景观是各种景观组分(如生态系统、历史文化建筑等)的空间镶嵌体,具有等级性。某一等级的组分既受其高一级水平上整体的环境约束,又受下一级水平上组分的生物约束。等级理论(Hierarchy-scale)是景观总体构架的基础。尺度标志着对所研究对象细节了解的水平,包括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及时空耦合尺度。尺度包含于任何景观的生态过程中,不同等级层次的生态系统有不同的时空尺度。保护区的景观格局、景观异质性、生态过程、约束体系及其它景观特征都因尺度而变化。
遗产地可以视为更大时空尺度系统中的一个组分,并且它由更小的时空尺度系统组成。因此,在对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中,不仅要加强区内景观的研究,而且应注重研究保护区与周围其他生态系统和影响因素(尤其是人为影响因素)的关系。
4、生物多样性原理与世界遗产保护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世界遗产保护的宗旨,进行保护的尺度应足够大,使得在足够大的基质上,可以包括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全部或大多要素以及动植物群落变化和时代演变中的大多景点。这样可以提高斑块的多样性。例如,一个原生林地应包括一定数量的海平面以上的植被、地形、土壤类型的变化、斑块系统和自然再生的斑块。对于文化遗产,不仅要包括自身组分和结构的完整部分,而且保护的范围也应扩展到与其它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相互关联的尺度上。再者,在规划管理中,要通过整个景区连接度的提高增加其连通性。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景观生态学是一个专业性强的复杂的系统,涉及到了社会和自然等多方领域,也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在世界遗产保护和研究中是矛盾的统一体。通过对世界和中国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分析,景观生态学的应用,辩证处理其中的问题,能够加强世界遗产保护。
参考文献
[1]唐章国.浅谈景观生态学理论在世界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湖北林业科技,2006.
[2]刘晓文.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完善生态型城市布局[J].山西建筑,2011.
[3]黄春,景观生态与园林绿化[J]科技创新导报,2010(1)
[4]张淑君,洪伟,吴承祯,景观生态学在世界遗产保护的应用[J]福建林业科技,2003(3)
[5]梁留科,曹新向.景观生态学和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和管理[J].热带地理,2003,
[6]舒伯阳,张立明.生态旅游区的景观生态化设计[J].湖北大学学报,2011
[7]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和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Abstract] world heritage is a valuable asset of human society in the protection of heritage studies,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inciple of landscape ecology, World Heritage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problems and application analysis in the study of landscape ecology heritage of the world,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世界遗产;现状;应用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World Heritage Site; Status; application
一、前言
人類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当前,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是各国都十分重视的工作。景观生态学的提出和应用对于遗产保护作用是巨大的,其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二、景观生态学原理
虽然景观生态学原理来源于对生物运动的观察与研究,但其具有关于运动和流动等景观格局关系的一般性意义,适用于多种类型景观,如城市景观、城市园林绿化等理论解释,因此,该理论较为重要,具有普适作用。
1、斑块基本原理
依照斑块形成原理的不同,斑块可分为4大类,即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而这一基木原理又可细分为斑块尺度原理。斑块数目原理、板块形状原理等。
2、廊道基本原理
廊道根据其生成的方式不同亦可划分为干扰走廊、残余走廊、环境资源走廊与植物走廊这几种类型。廊道的一大特点就是将不同部分隔离开来,对于被隔开的景观而言,它是一种障碍物,这就有可能无意间起到了保护的功效,但是在隔离的同时又将不同部分连接起来。廊道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运输、保护与观赏方而。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廊道又是其中的一种资源,起到了美化景观的作用。廊道基木原理还有廊道数目原理、廊道构成原理、廊道连续原理、廊道长度原理等。
3、景观生态规划总体格局原理
现存的景观整体模式作为景观生态规划的两项原则一直被遵从。一是意识不可替代格局。景观在筹谋规划中首要考虑是这样一种需要保护或建成的格局:一定数量的大型自然植被斑块作为水源滋养一定面积的自然地块;用恰当的廊道来保护水系,维护物种生存繁殖所必须的空间;在建成区里配备一些自然斑块和廊道,以求获得景观的异质性。这一有限格局在生态功能上尽显其重要性,是一块景观规划的基础。二是最优景观格局,而集聚间有离析是其生态意义上的最佳体现。这一规划方法强调规划师应该要很好地做好土地分类聚集工作,在发展区和建成区内分别保留一定数量的自然斑块,并在人类主要活动的地段划分出“飞地”。该景观设计格局优点众多,既能维护好生态平衡的需要,又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
三、国际遗产保护与发展近况
在过去20年的世界遗产保护领域,文化景观不仅在发展速度上拔得头筹,而且被认为是最前沿的整体保护和发展的方法论。虽然各国对景观概念的理解仍存有偏差,但对于景观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结果的记录”的核心理解,正日益达成共识,这一共识正在成为全球景观议题的认知基础,并迅速地向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各领域拓展,将景观作为“未来生活的目标蓝图”,展开了一场“景观运动”或“景观革命”。然而,这场运动在全球各地区推进的速度并不一致,景观的地区性成为一个突出重点因素,影响着全球景观事业整体发展战略。
目前,景观议题更着重结合政治、政策和社会发展,面向未来目标,在理论上寻求更高层面的哲学支撑,在实践上寻求更强的政策平台、文化平台,讲求实效性、多样性和可行性。从2000年《欧洲景观公约》的成功推行和实施,至2011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全球景观公约》(GlobalLandscapeConvention)在联合国教科文执行局的受阻,至少说明几个问题。第一,景观不再仅仅是一个文化议题,景观保护和发展正在成为一项国策。第二,景观议题存在全球地区的不平衡性,这种地区差异阻碍了景观运动全球推进的进程和可行性。先行的欧洲对景观的关注和实施的对策,显然远远超越了世界其他地区。这种差异首先不仅体现在认知上,而且集中在景观体系的发展程度及相关的政策法制上。第三,联合国教科文目前显然更倾向于具有实效性的、可执行的方案,而不仅仅是笼统的认识上的统一。因此,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通过了《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RecommendationontheHistoricUrbanLandscape)。该文书较之公约,具有较弱的强制性,但具有更清晰的定位、方法论及行动计划,以期让各国政府结合自身方针政策,灵活实施。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全球景观公约》还是《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或是为进一步推进《国际景观公约》(InternationalLandscapeConvention)而推出的《佛罗伦萨景观宣言》(FlorenceDeclarationonLandscape),背后都有一个力推诸项文件的主角——世界遗产中心。因此,虽然这些文件宣称“超越了遗产保护”,但其实质是在景观遗产认知和保护基础上的提升和拓展,景观遗产的历史认识和保护是所有未来景观发展和行动纲领的根本基础。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清晰地反映了全球各地区对于文化景观历史遗产的认知差别,也反映了近年来各地区填补空白的发展足迹。分析其历程可以很好地鉴别亚洲及中国的优势和不足,为亚洲文化景观,尤其是中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清晰的战略发展思路和决策。
四、遗产景观保护的管理现状分析
1、法规缺失
在我国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颁布的各类关于风景名胜区的法规和条例中,很少涉及有关自然与文化联系的相关内容。笔者考察了各省、市(如《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苏州市风景名胜区条例》)和针对某一具体风景名胜区(如《恒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的共50部条例的内容,其中将有关传统观念、行为等内容列入保护范围的条例仅有18部。而笔者对这一保护范围的考察标准是十分宽泛的,只要在条例中提到了有关传统观念、行为的内容,包括提到宗教活动、民间传说等,都列入其中,并没有深究其说法是否具体、明确和恰当,对是否涉及了具体的保护内容等也都不做苛求。在这样宽泛的条件下,提到有关传统观念、民间传统等内容的条例仍然非常少见。由此可见,一方面,风景名胜区相关的条例制定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在基础性的法规条文中,对风景区中文化与自然的联系如何体现还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从另一个角度考察,笔者对是否涉及保护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涉及保护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条例仅有8部。同样的,这一内容的考察标准也十分宽泛,涉及了“文物环境”“寺庙周边环境”等字眼的内容都算做对保护对象之间的关系有所涉及。与之相应的,尽管具体的表述方式略有差异,50部条例中的36部都在不同程度上将保护对象分为了自然和人文两大部分。也就是說,多数条例将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分做2个类别进行保护,却只有极少数条例考虑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由此也可看出,长期以来,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管理依然依赖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二分法”原则,导致在保护方法上对待自然要素和文化要素的剥离,对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视而不见。
2、规划缺失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对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关注很少。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具,也是前提条件。绝大多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严格依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要求进行。总体上看,该规范贯彻了分类、分级、分区的保护和管理思想,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因为对保护对象的界定相对宽泛,导致从调研阶段开始,就容易忽略许多文化景观要素。
以《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例,在1984年版和2000年版的2轮规划中,对于九寨沟原住民文化的体现只有“藏情”这2个字的表述。这一表述较为恰当地反映了九寨沟内村寨的特点,也较为简洁,但在总体规划和相关保护措施中并没有很好地展开论述和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笔者在对九寨沟遗产地的调研中,以寻找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思路,挖掘出了九寨沟当地藏民传承至今的,具有明显当地特色,与九寨沟自然山水产生强联系的文化传统。简言之,九寨沟当地藏民将九寨沟视为神山圣水,有着悠久的祭祀、祈福的历史。其中拥有扎伊扎嘎等神山圣水,还有每个村寨自己的祭祀点或被奉为神圣的、具有不同祈福功能的地点或区域,同时,原住民拥有一系列特殊的与其神圣信仰相关的观念和行为。这些共同构成了九寨沟的神圣体系。在这一神圣体系的观念引导下,九寨沟原住民在历史上形成了巡山、划区域放牧、可持续的采摘药材等传统的生态保护制度,并积累了生态知识。
五、景观生态学应用于世界遗产保护的分析
1、景观结构功能原理与世界遗产保护
景观是由斑块、廊道、基质组成的生态系统镶嵌体。为使景观功能最大程度达到优化,景观结构的合理设计起着关键作用。在遗产地管理和规划中,可以对其结构进行生态化设计。具体地说,斑块要与环境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人工建筑斑块与天然斑块相协调,人文景观与天然景观共生。旅游基础设施要充分实现生态化,切忌以城市化、商业化的浓重气息破坏自然保护区各种景观的原有文化内涵和特色。
对于廊道,斑内廊的设计一般以林间小路、河岸、滑雪道等为主,要注意合理组合,互相交叉形成网络,强化其在输送功能之外的旅游功能设计,以便延长游客的观赏时间。区内廊道的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带,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充分利用自然现存的通道,如河流等,但连接各景区的廊道长短要适宜。区间廊道的设计应尽力使道路所通过的客流量与区内环境相一致。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以基质为背景的空间格局是生态系统或系统属性空间变异程度的具体体现,包括空间异质性、空间相关性和空间规律性等内容。生态学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格局,在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中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2、景观格局理论与世界遗产保护
在世界遗产保护中,应分别研究不同尺度下的景观格局,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整个风景区的生态过程和功能。即充分应用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这一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核心,在保护遗产地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构建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然景观格局和有利于提高风景区美感度和视觉效果的建筑区以吸引游客。人类对遗产地的干扰最频繁,景观生态学认为中等强度的干扰最有利于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应坚决杜绝超载开发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3、等级尺度理论与遗产地保护
风景区景观是各种景观组分(如生态系统、历史文化建筑等)的空间镶嵌体,具有等级性。某一等级的组分既受其高一级水平上整体的环境约束,又受下一级水平上组分的生物约束。等级理论(Hierarchy-scale)是景观总体构架的基础。尺度标志着对所研究对象细节了解的水平,包括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及时空耦合尺度。尺度包含于任何景观的生态过程中,不同等级层次的生态系统有不同的时空尺度。保护区的景观格局、景观异质性、生态过程、约束体系及其它景观特征都因尺度而变化。
遗产地可以视为更大时空尺度系统中的一个组分,并且它由更小的时空尺度系统组成。因此,在对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中,不仅要加强区内景观的研究,而且应注重研究保护区与周围其他生态系统和影响因素(尤其是人为影响因素)的关系。
4、生物多样性原理与世界遗产保护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世界遗产保护的宗旨,进行保护的尺度应足够大,使得在足够大的基质上,可以包括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全部或大多要素以及动植物群落变化和时代演变中的大多景点。这样可以提高斑块的多样性。例如,一个原生林地应包括一定数量的海平面以上的植被、地形、土壤类型的变化、斑块系统和自然再生的斑块。对于文化遗产,不仅要包括自身组分和结构的完整部分,而且保护的范围也应扩展到与其它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相互关联的尺度上。再者,在规划管理中,要通过整个景区连接度的提高增加其连通性。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景观生态学是一个专业性强的复杂的系统,涉及到了社会和自然等多方领域,也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在世界遗产保护和研究中是矛盾的统一体。通过对世界和中国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分析,景观生态学的应用,辩证处理其中的问题,能够加强世界遗产保护。
参考文献
[1]唐章国.浅谈景观生态学理论在世界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湖北林业科技,2006.
[2]刘晓文.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完善生态型城市布局[J].山西建筑,2011.
[3]黄春,景观生态与园林绿化[J]科技创新导报,2010(1)
[4]张淑君,洪伟,吴承祯,景观生态学在世界遗产保护的应用[J]福建林业科技,2003(3)
[5]梁留科,曹新向.景观生态学和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和管理[J].热带地理,2003,
[6]舒伯阳,张立明.生态旅游区的景观生态化设计[J].湖北大学学报,2011
[7]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和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