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丁新联用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lhR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研究并分析洛丁新联用美托洛尔对冠心病产生的最佳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治疗过程中的冠心病患者60例进行相应研究,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冠心病患者服用洛丁新,观察组要在此基础上加服美托洛尔,对双方的患者身体状况、冠心病治疗数据进行研究,找到两者的差异性,研究实验组病人的心率、血压等细节性事项的变化现状。结果:洛丁新联用美托洛尔对病人进行治疗的实验组内,病人的各项机能良好,而只服用洛丁新的病人心率有轻微失调的现象,并且舒张压与收缩压也有不稳定的状态。结论:运用洛丁新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能够使冠心病患者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较好提升,尤其是在收缩压与舒张压的控制提升的基础上,有明显的强化效果,同时对患者的心肌收缩力、逆转心肌重构、心功能提升等事项上,也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洛丁新;美托洛尔;联合使用;逆转心肌重构
  洛丁新是一种降压药物,能够将血管阻力降低,增强肾素活性的提升;美托洛尔有强力阻断β-受体的作用,对心率的有效调整与心脏功能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两种药物的联用与洛丁新的单一使用事项进行了相应的对比实验,在我院的60例患者中,找到两种药物联用的最佳效果所在,能够使药物使用的最佳方案更好地呈现出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中的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相应的调查,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冠心病患者使用洛丁新与美托洛尔来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只使用洛丁新来治疗。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34~68之间,平均年龄为49.7岁。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35~70之间,平均年龄为50.2岁。这些患者在进行研究之前,血压、心率、交感神经、肝功能、肾功能等均存在着不良的反应。
  1.2 方法:两组患者洛丁新的服用剂量根据个体差异性来定,总原则如下:开始推荐剂量为口服5mg,每天1次,首次服药需监测血压。维持量可用5mg-10mg/d。观察组美托洛尔每日25-50mg/次,一般调整至50-100mg/d。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后的舒张压与收缩压,并且对病人心率、肾功能、肝功能等也进行相应观察,找到与实验组病人恢复效果的不同之处。每天给病人服用一定量洛丁新的基础上,增加美托洛尔的服用剂量,测量心率、血压,将呈现出来的各项数据进行相应对比;在单一使用洛丁新的时候,能够将心功能进行提升。
  1.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软件,对两组观察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比较差异为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相应的观察与药物供应过程分析,找到双方的状态呈现差别,并且将其中的效果进行相应的对比,发现,对照组内病人心率、血压方面存在与观察组相差甚多,比较差异为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病人在肾功能、肝功能调节方面相对于观察组来说,也有着较大的差距,当比较差异为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对比事项见表1.
  3 讨论
  洛丁新与美托洛尔都有着较好的降压、提升新功能的效果,但是将二者进行联用,真正将它们的共同作用效果都发挥出来,对于病人自身来说有着较强的提升意义,将两种药物正确使用起来,使其能够在强化性的使用标准下,找到更好的实施办法,使病人的康复时间缩短,且康复效果更加良好。
  首先,病人出现心率与血压失调的状态下,就会产生肾功能与肝功能下降的现象,对于这些事项来说,我们应该将洛丁新与美托洛尔这两种药物的治疗方法加以关注,通过调查,发现在洛丁新使用上,病人的心率、血压有着明显的改观,但是结合美托洛尔的正确使用,其心率与血压的测量数据有着明显的加强,这说明,美托洛尔能够在洛丁新使用的基础上,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途径,对动脉、静脉控制的效果提升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解决头晕、嗜睡、疲乏的效果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病人的身体各项机能进行观察,能够发现他们的肝功能与肾功能有明显的改观。
  其次,将以上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得到两者药物同时使用可将冠心病患者的各项身体机能带动上来,这样,对病人今后的治疗中,沿用洛丁新与美托洛尔,可减少病人的部分并发症的出现。运用先进的控制调节技术,使洛丁新与美托洛尔在正确时间的使用、剂量的控制上进行相应调整,观察病人的身体状况的变化效果,从而能够真正从根本上找到相应的药物实施办法。对洛丁新与美托洛尔进行相应的使用,应该对它们的使用规范重视起来,在控制性的标准研究中,找到更加有效的药物联用办法,加强对病人日常生活中药物使用的标准,对病人的年龄、生活习性、精神状态进行关注,使他们能够在心情放松、治疗环境较好的状态下进行药物的使用,这样做可对今后的药物使用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海龙,廖德祥.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联合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22(9):34
  [2]李岩,马淑梅.培哚普利与氨氯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作用的比较[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0,23(8):32-33
  [3]沈戈,葛丽萍.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的研究[A].2009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增刊[C].2009,25(9):35-36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对结肠癌手术治疗后folfox4方案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接受结肠癌手术后folfox4方案辅助化疗的7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化疗发现,本组患者对folfox4方案辅助化疗的疗效比国外报道的疗效差,与治疗剂量不足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 结肠癌;辅助化疗;效果  辅助化疗可以对结肠癌者的生存起到改善的作用,下文是对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对45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收集自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诊治了45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B超、急诊胃镜、心电图、X线摄片等检查,以及常规吸氧、补充血容量止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因诊断结果,进行对症的治疗。结果:45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得到了康复,痊愈出院,住院期间未有患者死亡。有2例患者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异丙酚联合东莨菪碱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的镇痛效果、副反应。方法:160例妊娠9~11周要求无痛人流的妇女采用异丙酚联合东莨菪碱静脉麻醉,观察其镇痛效果,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结果:异丙酚联合东莨菪碱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的镇痛效果好,对循环及呼吸系统有轻度抑制作用,但无需特殊处理,不影响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量[1]。结论:异丙酚联合东莨菪碱静脉麻醉用于无痛人流效果满意,副反应小,
期刊
【摘要】 为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对ELISA方法检测MP-IgM均>1:80的1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均有皮肤紫癜,腹痛3例,血尿3例,关节肿痛2例,轻咳7例,剧咳3例,肺部感染5例。全部病例均在常规抗过敏、抗凝、改善循环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治愈率14例,好转1例。结果表明:MP感染可致过敏性紫癜,其临床
期刊
【摘要】 分析以及评价经过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挑选脊柱结核的56名病患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经过手术的51名病患进行了随访工作,随访的时间平均为30个月,手术后的一名病患再次出现窦道,经过6-8个月之后完全愈合,并未见植骨块松动或者移位,局部也没有再次复发。通过临床效果可以看出,这种手术方法能够提升植骨的融合率,减少卧床的时间以及
期刊
喉罩通气道(LMA)是根据人的咽喉部解剖结构制出的人工通气器械,已渐渐的替代了人工通气道的最有效的方法气管插管,由于气管插管需要经过专业训练,而LMA操作简单,几次训练即可掌握应用[1]。笔者在LMA临床麻醉中应用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期刊
【摘要】 目的:阐述2 型糖尿病进行内科观察标准以及治疗方法,着重研究了应用胰岛素、格列齐特治疗2 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4年1月-2012年3月入住本院的105例确诊2 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成A、B、C三组,每组35例,对A组应用重组人胰岛素治疗,B组应用瑞格列奈治疗,C组应用格列齐特缓释片进行治疗,疗程为三个月,测定各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治疗前后的餐后两小时血糖以及糖化的血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酸利托君与硫酸镁在治疗先兆早产伴胎膜早破中疗效差异。方法:100例先兆早产伴胎膜早破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盐酸利托君治疗,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治疗。记录两组第一次宫缩被抑制的显效时间;记录两组24小时阴道出血停止例数及48小时内阴道出血停止例数;记录两组保胎成功例数;记录两组患者中妊娠延续到35周例数;记录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对新生儿出生后进行Apgar评分。结果: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52例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用Seldinger技术穿刺颈内静脉或股静脉,在心电监护和起搏脉冲引导下置入普通临时起搏电极或漂浮电极至右心室内膜夺获心室。结果:51例病例均起搏成功,1例失败后透视下起搏成功。操作时间4~18 min,起搏持续时间2~14 d,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外周深静脉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方便、安全、快捷,成功
期刊
正常的胎儿脐带内含两条脐动脉和一条脐静脉,若脐带中只有一条脐动脉时被称为单脐动脉。其形成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在胚胎阶段脐血管形成时其中一条脐血管发育不全或继发闭锁,原始胚芽体蒂内残存的尿囊动脉继发性萎缩。单脐动脉的文献报道发生率差异很大,双胎妊娠高于单胎妊娠,国外报道发生率为0.55%-4.8%。一直以来临床医生们怀疑单脐动脉和胎儿生长受限,早产,死胎,先天畸形相关,一些研究发现单脐动脉
期刊